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7月第9卷第7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63・ 龙胆泻肝汤临床应用体会 刘美荷 (甘肃省兰州市中医骨伤科医院兰州730000) 龙胆泻肝汤出自李尔垣方,具有泻肝胆实火、清_一焦湿 热之功效。此方主治肿绎实火所致胁痛、口苦、目赤、耳聋、 耳呜、耳肿等病症。现将笔者临床运用该方治疗绎验体会简 介如下。 1 吐血 典型病例:陈某,女,48岁,1998年6月1O[1就诊。患 者素有胃脘部不适,常反复发作,已数年,未作检查确诊。1O 日前与人口角后即感不适,后自觉咽部腥臭,吐出紫黯色血块 约20ml,但未及时治疗。近日自觉心烦易怒,寐少梦多 直 舌质红绛,脉弦数,辨证属肝火犯胃。治以泻肝清胃、凉血 止血,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处方:龙胆草10g,柴胡12g,泽 泻10g,车前子(包)15g,木通10g,生地黄10g,当归10g,栀子 10g,黄芩10g,白茅根15g,藕节15g,墨早莲10g,汁草6g。 每日1刺,水煎服。5剂后}二述症状缓解,又佐以养胃阴之剂 加减治疗,诸症消失。 按:本案例为肝火横逆犯胃,胃络损伤所致,并有耗伤胃 阴之象,故取本方以泻肝火,达泻中有补、疏中有养之功效。 另外,加白茅根、器早莲等凉血止血之品,以清热养阴止血而 治愈。 2耳鸣、耳聋 典型病例: 某,女,34岁,1999年5月10日就诊。患 者自诉近日突觉耳呜,伴头痛面赤、心烦易怒、口苫咽下、 胸胁胀闷。查见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数。辨证属肝胆火盛, 治以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0g,山 栀15g,柴胡15g,黄芩10g,泽泻10g,牡丹皮10g,女贞子10g, 白芍10g,夏枯草10g,辛夷10g,苍耳子8g,生地黄lOg,当归 10g,车前子(包)10g,甘草4g,墨早莲10g,川楝子10g。每日 1剂,水煎服,连服5 R,上症缓解,又继服原方加减10剂后 痊愈。 按:此案见症为肝火循少阴经脉L扰所致。中陕学认为, 肾开窍于耳,肝肾同源,肝火亢盛则多伤及肾水,故用本方清 肝泻火,并酌加女贞子、墨旱莲、牡丹皮等以滋肾水而诸症 消除则病愈。 3阴囊湿疹 典型病例:高某,男,45岁,2000年4月6日初诊。患者 A诉近几日无明显诱因自觉阴囊周围瘙痒难忍,搔抓后疼痛, 瘙痒症状加剧,呈小红疹,有少量渗液,局部皮肤有抓痕,伴红 肿,小便黄而量少,舌质红,苔黄。辨证属湿热下注,治以清热 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0g,栀子10g,黄 芩10g,当归10g,车前子(包)10g,泽泻10g,木通10g,牡丹皮 10g,苍术10g,白鲜皮10g,蝉蜕6g,蛇床子10g。每日1剂, 水煎内服,余药留汁待凉后外敷患处,治疗1周后,瘙痒症状 明显好转,又以原方治疗1周后痊愈。 按:阴囊湿疹为一种过敏性皮肤炎症,皮疹有多形性,瘙 痒、水泡、渗液反复发作。中医认为,阴部属肝经,辨证属湿 热F注,故用本方清利湿热,且用药渣外敷,作用于局部,以助 其力,内外兼治而痊愈。 4胁痛 典型病例:刘某,女,4O岁,2001年2月18日就诊。患 者近日因生气而诱发右胁部及肋下胀痛,且放散至肩背部,患 苷平素心烦易怒,口苦目赤,小便黄赤,诊见舌苔黄腻,脉弦滑 数。辨证属肝胆湿热,治拟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 处方:龙胆草15g,生栀子10g,泽泻10,木通10g,生地黄10g, 当归10g,牡丹皮10g,车前子(包)8g,柴胡15g,苦楝根皮10g, 大黄(后下)4g,青皮10g,川楝子10g,郁金10g,金钱草12g, 牛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后上症缓解,嘱患者调 情志,以原方继服3剂后痊愈。 按:肝居胁卜,其经络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 胁。因肝胆失其疏泄条达,导致本证发生。用本方清泻肝胆 湿热,方证相符,故疗效明显。 5体会 龙胆泻肝汤具有清三焦湿热、泻肝胆实火之功效,组成 药物为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 尾、炒栀子、酒黄芩、甘草。龙胆草性味苫寒,归肝胆经,泻 肝胆之火为主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协助龙胆草以清肝 胆湿热,共为辅药;泽泻、木通、车前子协助龙胆草清利湿 热,引火从小便而出,肝藏血,肝有热则易伤阴血,故用当归尾 活血,生地黄养血益阴,柴胡舒畅肝胆,甘草调中和药,共为佐 使。各药配伍,泻中有补,清中有养,既能泻肝火,清湿热,又 能养阴血。 上述几例病案虽然所患病症不同,但均用龙胆泻肝汤化 裁治愈,这既体现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又体现了龙胆 泻肝汤临证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也说明“异病问治”足中医 辨证论治的一个独特法则,病以证而存在,法依证而立,方证 离,唯证足从,病亦随证解而告愈。 (收稿日期:2 002-01—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