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l巾旧处 药第 卷第 期 龙胆泻肝汤临证五则 高培德 ,王琨 ・中医中药・ (1礼县第一人民医院,甘肃陇南742200;2礼县计生站,甘肃陇南742200) 【摘要】运用龙胆泻肝汤临证五则:①尖锐性湿疣,证属肝经湿热下注,淫邪湿毒炽盛:②带状疱疹,证属肝胆热盛,湿热内蕴:③遗精,证属肝经 湿热蕴滞,下扰精室;④睾丸炎,证属肝经湿热下注厥阴之络,脉络不和,气血凝结;⑤慢性盆腔炎:证属肝经湿热郁滞,下注胞宫,化腐生毒。 【关键词】龙胆泻肝汤;临证新用;五则 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由龙胆泻草、栀子、黄芩、柴胡、 郁金10 g,生薏米3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7剂, 生地、车前子、泽泻、当归、甘草、木通组成,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下 诸症缓解,遗精仅有1次。效不更方续服7剂,病告痊愈。 焦湿热之功用。笔者使用龙胆泻肝汤临证应用五则,疗效良好。 1尖锐湿疣 【病例】陈某,男,3O岁,2000年6月7日初诊,患者于自觉 生殖器不适,发现阴茎龟头处有淡红色小丘疹,迅速增大、增多; 龟头及冠状沟呈鸡冠样增殖;色污灰,触之易出血,自觉瘙痒,分 泌物为脓性,味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约2 om×3 cm,脉弦,舌质 红。苔黄,自服甲硝唑1周病情未见缓解,诊断为尖锐湿疣。方 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方药组成:龙胆草10 g,栀子10 g,黄芩10 g,柴胡12 g,生地10 g,车前子12 g,海藻10 g,白花蛇舌草15 g, 虎杖10 g,木通6 g,甘草6 g。每日煎服1剂。服1周后诸症减 轻,继服10剂后疣逐渐脱落而痊愈。 【分析】尖锐湿疣好发生于胜生活活跃的中青年。外生殖器 及肛门周围皮肤黏膜湿润区为好发部位,男性多见于龟头、冠状 沟、包皮系带、尿道口、阴茎部、会阴,同性恋者多见于肛门及直肠 内。中医认为阴部为肝经循行之处,故发于阴茎部的湿疣为肝经 湿毒循经下注或淫邪湿毒炽盛所致,治宜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为 原则。龙胆草、黄芩、栀子、苦寒泻火,清肝胆湿热,泽泻、木通、 车前子清利湿热,使邪从小便而出,海藻、白花蛇舌草、虎杖、柴 胡、疏肝利胆引药直达病所。 2带状疱疹 【病例】王某,女,62岁,患者于2010年l0月5日初诊,2 d 前右胸背部烧灼刺痛,1 d后右胸背部红色丘疹,并迅速发展为 集族红斑,转为小疱,疱疹透明,沿皮肤神经分布成带状排列,伴 神经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滑。诊断为带状疱疹,方用龙胆泻肝汤加昧。方药组成:龙胆草 12 g,山栀10 g,黄芩10 g,柴胡12 g,生地12 g,元胡12 g,白鲜皮 10 g,土茯苓12 g,车前子12 g。水煎服,每日1剂,服5剂后疼 痛缓解,疱疹萎缩。继服5剂后疱疹干痼结痂,自觉诸症消失。 【分析】带状疱疹多为脊髓后根感觉神经分布区域的单侧性 疱疹,常伴严重的疼痛。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窜疮”。其 病因主要由肝胆热盛,湿热内蕴,湿热搏结阻隔经络或外受毒邪 而发。方用龙胆草、栀子、黄芩、白鲜皮泻肝胆之火、清利湿热, 柴胡、生地、当归舒肝活血、凉血养阴,与清热泻火药相伍,泻中 寓补,滋而不腻。土茯苓、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使热从小便而 去。元胡行气止痛。 3遗精 【病例】赵某,男,35岁,2008年8月初诊,自诉:遗精2月余, 始则每周2~3次,曾服金锁固精丸,补肾涩精等药。病情有增 无减,近来频作,白天午睡时也有遗精,不能自控。心情畏惧苦 恼,口苦、口干、烦躁易怒,阴茎隐痛,小便短赤,形体消瘦,两目 干涩,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辨证:肝经湿热蕴滞,下扰精室,治 宜疏肝利湿,泻热止遗。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方药组成:龙 胆草10 g,山栀10g,黄芩10 g,柴胡12 g,生地12 g,车前子12 g, 【分析】该患者遗精系肝经湿热蕴滞,下扰精室,不易过早 补肾固涩。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为用、相互 制约的关系,肝气的疏泄可足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 气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相反相成,从而调节男子的排精功能。 若肝肾疏泄、闭藏失调,则精液排泻无度,治宜疏肝利湿,泻热止 遗。方中龙胆草、山栀、生地、车前子、木通、黄芩、泽泻清利肝经 湿热,柴胡疏肝而引诸药入肝经。 4睾丸炎 【病例】杨某,男,37岁。患者于2006年7月自觉睾丸疼痛反 复发作半年余。自服三金片、甲硝唑病情有所减轻,但停药后反 复发作。近日疼痛加重,症见发热恶寒,睾丸肿胀疼痛,阴囊灼热, 失眠,烦躁易怒,小便赤涩,舌红苔黄厚,脉弦数。治宜清利湿热, 疏肝和络。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药物组成:龙胆草10 g,山栀 10g,黄芩10g,柴胡12g,泽泻10g,木通6g,车前子10g(包煎), 当归10 g,生地12 g,川楝子10 g,鱼腥草15 g,元胡10 g,甘草6 g。 每日1剂,水煎服。服5剂后,症状缓解,继服5剂后痊愈。 【分析】睾丸炎中医称之为子痛,由湿热下注厥阴之络,脉 络不和,气血凝结而成。治宜清利湿热,疏肝和络。方中龙胆 草、鱼腥草、山栀,黄芩清热泻火,泽泻、车前子、木通,清利湿热 使邪有去路,从小便而出。元胡、川楝子、行气止痛;肝经有热, 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药物,恐耗其阴血,生地、当归、滋阴 养血,柴胡引诸药人肝经,甘草调和诸药。 5慢性盆腔炎 【病例】王某,女,42岁。2008年3月2日初诊。患者半年 前自觉小腹部坠胀疼痛,近1周小腹部疼痛加重,痛连腰骶,伴 有刺痛感,肛门坠胀,白带多,色黄味臭,月经暗红,烦躁易怒,协 肋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肝经湿热郁滞,下注胞 宫。治宜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方药组 成:龙胆草12 g,黄芩10 g,山栀10 g,柴胡10 g,生地10 g,车前 子12 g(包煎),当归10 g,泽泻10 g,鱼腥草15 g,生薏米30 g,蒲 公英12 g,黄柏6 g,土茯苓12 g,元胡10 g,川楝子10 g,白芍10 g,赤芍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7剂后自觉腹痛缓 解,白带减少,色微黄而不臭。继服7剂病告痊愈。 【分析】慢性盆腔炎属于中医“带下”,“热入血室”,“经病疼 痛”等范畴。本病多由经期产后血室已开而摄生不慎,稽留于 冲任及胞宫脉络,与气血相搏结,邪正交争,邪毒乘虚侵袭胞官, 阻滞气血。又因肝之经络循于阴部,入毛中,过阴器,盆腔是肝 经循行部位。因此中医辨证认为,慢性盆腔炎乃肝经湿热郁滞, 下注胞宫,化腐生毒而成。故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治宜泻肝经 之湿热,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中龙胆草、山栀、黄芩、鱼腥草、 蒲公英、黄柏、土茯苓、清热解毒,车前子、泽泻、生薏米、清热利 湿、排脓止带,元胡、川楝子行气止痛,生地、当归、白芍、赤芍活 血化瘀,柴胡引诸药直达病所,甘草调和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