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就业之学生因素分析
作者:杨宇航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8期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一批具有高水平技能的人才,关于大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本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学生个人原因中的性格、心理和能力三个因素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个人因素
大学生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培养的一批具有高水平技能的人才。大學生“好就业、就好业”,不仅直接对个人和家庭造成影响,也关系到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成为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个人原因对就业的影响很大,个人原因又包含:性格、心理、能力等因素。
一、性格因素: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首先会依据自身的性格选取自己的就业目标,比如性格开朗的毕业生会不受专业、地域去选择那些具有挑战性、新兴的行业,而性格内向的毕业生则会选择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较为稳定的工作,性格外向的学生会主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完善自我以适应自己喜欢的岗位,即力争在找工作中的过程中表现积极的态度,占据主动。而其他性格的同学则会处于不同程度的被动地位或等待招工条件与自己自身条件相符的工作或等家人为其安排工作,或干脆就一筹莫展。
二、心理因素:首先“高中的时候的要努力学习,到了大学就可以放轻松了”这种说法让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其他事物上,盲目的认为只要自己考试及格,拿到毕业证,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就能顺理成章的来到自己面前。可是到了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平时不认真积累的专业知识,在需要时完全无法应答,造成了大学生的应聘工作时情绪低落、抵触。
其次,高校学生乃至家长,还没有清醒的意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慢慢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他们只是对当今大学生“不值钱”感到困惑。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后,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质疑大学四年来的学习成果,进而加重迷茫心理。
第三,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从小到大在家庭的呵护下成长的,很多学生在心理上不能完全,依赖性强,或依赖家长,或依赖学校,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对就业过程、工作环境、应聘所需条件完全依靠课堂上老师讲的和家中父母提醒,不能做到主动适应,提前准备。大学生不能,求职前信心满满,求职后情绪低沉失落,进而造成了就业低迷的现象和心态,致使在应聘岗位时处于别动,出现茫然心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四,在心理上对就业准备不足,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往往签了一份工作后,再看到其他同学签了别的工作,或又看到了有其他企业来到学校招聘,就想与先前签的工作违约,而与新的企业签约。这既影响了企业的招聘计划,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就业,也给自己增添了曲折。而因违约造成的岗位名额损失,自己得不到,别的同学也都得不到,企业也造成人力和经济的损失。
三、能力因素:首先,多数学生在高中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多半是班主任和家长看管严格,学生自身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进入大学后,远离了家长、缺失了班主任,大学生的这一短板很难得到改善,更有学生因为这一短板而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 然后,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认识不足,或干脆就不知道要有职业规划,多数学生都认为职业规划是要等到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才进行的,而在学生时期只需要完成自己的学业、得到毕业证学位证即可,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变得盲目,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缺乏正确合理地进行自我分析。大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只大概了解或干脆就不了解,甚至在高考填专业时也不是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的专业,这就使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环境,不能积极正确的看待自己所学专业,所以在找工作时,会遇到重重阻力,即使工作后也无法适应工作。
第四,缺乏对大学生活的规划,大学生要在大学期间进行自我调整,以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但是学生入校后不能主动去做出自己的计划,无长远目的的学习、生活,只是把目标定位为考试及格,顺利毕业。使大学毕业生拥有的技能和素质与用人单位所需存在很大的差距。
提高就业率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用人单位和家庭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大学生个人的努力,否则再好的就业扶持也无法保证高校毕业生良好的就业率。
首先,高校毕业生要积极主动的寻找就业机会,而不是被动的“等、要、靠”。大学生要在准备找工作时期就应正确了解自己的就业目标或大体方向,然后搜集就业目标的相关信息、用工条件,然后对比自身条件,把自身不满足的条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习、锻炼,弥补不足以达到用工条件。招聘过程中,要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接触沟通,展示自我,了解对方,以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有些用人单位会因为毕业生所毕业的高校设限,而使学生无法录用,那么这类学生可以通过曲线录用,即可以利用假期在该企业或其他相关企业获得实习岗位,积累工作经验、获得业内好评,当实习期满的时候,就会有更多机会进入到理想中的企业。
其次:调整就业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能只盯着经济发达地区或有编制的岗位,要积极考虑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在许多非一线城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了吸引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许多优厚的待遇,并且中小城市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也成为了吸引大学生就业的硬件条件。
第三,在面对应聘岗位不理想或应聘受挫,不要灰心丧气,要积极面对,摆正择业心态。短时间的应聘受挫,是由于前期调查不足、准备不充分造成的,所以,受挫不可怕,在受挫后,要虚心查找不足,把漏掉的环节补充上,以便为下一次成功应聘做准备。
最后,提升自我能力。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但是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可以从入学时开始着手培养,了解专业、制定学习目标、熟练专业技能。用人单位需要的不是学生,而是奋发图强的务实员工。大学生确实首要任务是保证学习成绩优秀,但学习专业知识并不是大学学习生活的全部,用人单位同样并不需要一个考试成绩优秀的书呆子,企业需要的是一名最起码具有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的员工,所以大学生要在上学期间,进行自我调整,以确保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学生期间,要学会借助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平台,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交往应变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以为今后的应聘做准备。
大学生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福祉,而给大学生提供科学、系统、持续的就业指导,则是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期待。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合理选择及准确定位,准确的认识自我和外部环境、客观评价自我,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素质,摒弃择业过程中的片面认识,进而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并进行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学生自身做起,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贾德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18 -19.
[2] 汪军.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理论分析与对策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6,(1):76 -79. [3] 薛利锋.大学生择业心理与择业价值观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75 -178.
[4] 李林英,肖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1):148 -152.
[5] 朱晓妹,丁通达,连曦.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因素研究回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58 -62.
[6] 冀洋.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7,(1):57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