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摘要】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主要从宗教伦理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资本主义精神是支撑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新教伦理则构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特质。本文将沿着“宗教改革——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的思路,来解读这部经典。
【关键词】 宗教改革 新教伦理 资本主义精神 资本主义
一、宗教改革——吹散中世纪的阴霾
提起欧洲的中世纪,首先想到的是“黑暗、愚昧”。犹记得中学历史书中介绍中世纪的时候,曾经写道:德国——教皇的奶牛。是的,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天主教会,极力宣扬“善功救赎”和“制度恩宠”,并向教徒大肆兜售“赎罪券”。他们宣称:购买的赎罪券数量越多,死后进入天堂的机会也就越大。而事实上,教皇却是用这种办法来敛财,供自己挥霍。路德原本是一名虔诚的信徒,当他看到了信徒为购买赎罪券,生活过得愈加凄苦,而教会却得厉害时,他决心起来反抗。他提出了“因信称义”,也就是说,信徒得救的关键在于信仰,而与善行无关。人是凭着信心蒙恩才得以称义的。自此,路德教派彻底摆脱了外在的救赎形式,转而投向内心的感情信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使人在宗教事务中得到了,并把教会的权威还给了个人。
真正对于新教伦理发展做出贡献的是——路德教“天职观”的提出。路德把“神的召唤”译成德文的“职业”或“天职”,赋予了“圣召”对世俗日常行为的肯定评价取向,从而使日常世俗行为具有了宗教意义。但是,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路德对职业概念的界定仍是传统主义性质的,即认为职业是某种人类必须作为神明旨意而接受顺从的东西。
此外,比之路德教,加尔文教改革对新教伦理的发展意义更为重大。路德教的“天职观念”还只停留在让人听天由命地服从上帝的安排上,而加尔文教则更进一步,提出了“预定论”,促使人们把在俗世里的职业上的成功,当成自己主观确认被上帝所拣选的象征。这里,他采用的是一种客观职业劳动形式,同时把追求财富作为一种职业义务。他要求教徒在任何时候都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因为一旦犯错,就没有机会赎罪。除此之外,加尔文教更多地宣扬一种禁欲主义,促使信徒努力追求扩大财富,以期增加上帝的荣耀。
正是以路德教和加尔文教改革为核心的宗教改革,引起了传统教向新教伦理的内在转型,而教内在的发展规律是这次转型的根本原因。
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
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的外在转型是一个双向的互化运动,它体现的是宗教世界的世俗化和世俗世界的神圣化。
下面,我将先介绍一下,新教伦理发挥作用的方式。首先,正当获得财富是新教伦理以宗教的方式所确认的。金钱不再单纯是万恶之源,它是一种目标、一种理想,但获得财富的目的不是为了贪图享乐,而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接着,新教伦理强调合理消费的必要性,节省的禁欲又导致了资本的积累。此外,新教伦理还推动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生产和发展。
讲了这么多,可能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还不甚了解,下面将做一个简单小结。
1)天职观
何为天职观呢?用韦伯的话说就是“完成世俗事物的义务尊为一个人道德行为所能达到的最高形式”。听起来有点拗口,也就是说,完成每个人在尘世上的地位所赋予的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它是根据新教救赎论的财富观念和时间观念建立起来的,并非路德所讲的传统主义的天职观念。它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A以劳动作为人生根本目的的求职观念。B 以服从神意为宗旨的分工观念。C 以克尽天职为目标取向的财富观念。D 克己禁欲的行为观念。此外,职业责任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的最重要特征。
2)禁欲观
韦伯所指的禁欲主义,强调消费,生活方式上要节制、进取,要合理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一味地纵欲享乐,贪图金钱。此外,他还提出要反对不诚信的行为。
3)个人主义
有人认为,个人主义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利己主义。在这里,韦伯指的并非是这个意思。他更多的强调的是一种个人价值。例如,财富和自由就是个人主义的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他认为的个人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意识和个性。
4)节俭
节俭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节制,而且也表现在珍惜时间。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引用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来阐明其观点。
除此之外,资本主义精神还集中表现为理性主义、信仰等等。
三、资本主义精神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反作用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力量,那么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首先,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禁欲主义、节俭和天职观。禁欲主义和节俭强调的是节制,而天职观是以获得财富为最终目标。那么,节制与盈利一起,共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其次,资本主义精神缓和了劳资矛盾。新教伦理使中产阶级实业家不仅获得了追求财富的合法性,使他们的聚财活动受到“上帝的恩宠”,而且使劳工确信,现世财富分配的不均是神圣天道的特殊安排。“就那些上帝没有提供任何其它机会的人来说,忠实地从事劳动,即使工资很低也不计较,是上帝深感欢欣的。”另外,勤俭、积极工作、认真、诚实、守信以及敬业并恪守秩序等优良品质,也在一定意义上为提高生产效率奠定了基础,进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根据“宗教改革——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这条线索,可以将转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拒斥阶段(新教伦理起主导作用):在这一阶段中,世俗世界追逐利益为上帝所不喜;2)容忍阶段(前资本主义精神产生):随着传统的崩溃与自由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获利活动作为一个事实而被容忍;3)支持阶段(禁欲主义起主导作用):参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中上层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资本主义精神成型并得到新教伦理的支持;4)分离阶段:新教伦理被资本主义及其精神所弃,不再被世俗世界所用,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得到体现和深化。我觉得目前资本主义国家正处在第四个阶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时代在发展,资本主义精神要想发展下去,必须与时俱进;同时,它将以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式,继续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韦伯在这本书中的观点也有些小瑕疵。比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由政治、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韦伯只是将其片面地归结为伦理、宗教和信仰的作用。还有,韦伯的思想带有阶级局限性。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他竭力美化资本家和资本主义。他反复强调:资本家具有艰苦奋斗、勤俭自律、坚韧不拔和严守规则等精神,却忽略其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的贪婪、剥削、和掠夺的一面。另外,韦伯的思想带有一些“民族主义”的色彩,把东方社会落后的原因归结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我不能够认同的。
但总体来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为我们探究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