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巧用心里效应

巧用心里效应

来源:华佗小知识
巧用心里效应,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镇巴县田坝乡中心小学 李正兵

闲暇,网上看到一些很有哲理的心里学效应,令人深省,受益匪浅。培养学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教师如果能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辅之一些有效的心里效应,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温暖的南风吹给学生慈母般的关爱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这就是著名的“南风效应”。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作为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这种“南风”的课堂教学氛围,敞开心扉,让学生如沐春风,身心愉悦。这样,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自然会认真聆听,积极学习。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倘若像北风一样,横眉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这有违新课改理念,有损教师形象,学生反而会产生抵触情绪,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因而教师要学习南风,经常关心学生,驱寒问暖,给学生慈母般的关爱。经常与学生谈心,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身心现状。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去克服,遇到挫折时要加以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心怀期望,让学生在期待中成长

传说古希腊,有一位雕塑家爱上了一位少女的塑像,终日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在他热忱地期待下,塑像终于成活,并最终被雕塑家所感动,与之结为夫妻。这就是“期待效应”。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期待效应”启迪我们,面对学生,要给予最大程度上的期待,给予积极的暗示。这样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产生向上的动机,便会不断进步。例如在每学期班级先进评选中,各班都会评选出诸如“三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成绩优胜者”、“学习进步生”和“环保小卫士”等先进,对于那些

没能获奖,有一些差距的同学,教师可以给予鼓励暗示,让他们再努力一点,再跳一跳就可以达到标准。这样,这些学生在教师的期望下便会勤奋进取,在下学期最终会达到标准。对于那些相差甚远的学生,也不能失去信心,要正确引导,心怀期待,只要努力,迟早会有绽放的一天。

三、让学生都拥有蝴蝶一样美丽的翅膀

据说,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于是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它告诫我们,一些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的变化扩大,将会对未来造成巨大的差别。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一些微小的变化,要及时引导,批评和教育,让他们及时纠正缺点。否则,就像是一只壶,漏洞不及时补上,便会越来越多,越漏越严重,最终成为一只废壶。不及时纠正缺点,学生最终会成为班级里的差生,很难转化。同样,这种现象也适用于优等生,他们在开始阶段的一点点优良表现,只要教师及时表扬,鼓励和帮助。他们身上的优点便会越积越多,越来越优秀,最终成为班级里的优等生。因而教师要善待一些微小的变化,要正确对待这些变化,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里的优等生,都拥有蝴蝶一样美丽的翅膀。

四、抓短板,促使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一个木桶到底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桶壁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取决于那块最长的木板,这就是所谓的“短板效应”。

新课改的今天,如果把整只桶看作素质教育,那么学校、家庭、社会等构成了这只木桶的几大块。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学校、家庭、社会等几方面的合力。每年召开一次家长会,办好家长学校等都不失为一些好方法。倘若把一个班看作整只桶,那么构成这只桶的木板便是全班的几十名学生,有的学生优秀,便是“长板”,有的学生相对后进,便是“短板”,要让全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抓好“短板”,下大工夫去转化后进生,这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难关。只有后进生少了,全班的整体质量才会有大的进步。假如把整只桶看成是一个学生,那么构成这只桶的木板便是“德、智、体、美”等方面。俗话说“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只有以德促教,五育并举,全面抓好学生,学生才能全面进步,整体素质才得以提高。

总之,心里学的许多心里效应,都能作为教师从事教学的理论指导,作为教师,我们要巧妙利用,正确引导,给以学生最大程度的关怀和期待,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浅谈心理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黎明中学思品组 林剑朝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备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为主线,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教育有机整合起来,其中七年级(初中一年级)要侧重于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就是要运用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利用一些心理效应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

德教育,可以起到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育教学中,笔者曾做以下的尝试和探讨。

一、暗示效应,提高学生的自尊自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前线战场上流行着一种因受爆炸的震惊而得的心理恐惧症——“弹症病”,严重者四肢瘫痪,使英国当局头痛的是此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竞无药可治。正在这时,心理学家参加了战时治疗,他们经过研究后发现,这与其说是一种肢体疾病,不如说是一种“心病”,他们决定对患者进行暗示心理疗法。用彩笔在下肢失去知

觉的士兵膝盖以下若干寸的地方画了一个圈,然后以肯定的口气告诉患者,明天线圈以下部分将恢复如常。第二天这些士兵这个部位果然恢复了知觉,这样日复一日地提高画圈的位置,最后士兵们竟然痊愈了!这就是著名的“麦孤独暗示疗术”。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提到“暗示”我们自然会想到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一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最常用的暗示有目光暗示、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等,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喜欢用目光暗示来增强学生自尊自信的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传达情感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师生交流中最常见的方式。目光交流也是最活跃、最复杂的,有充满信任、鼓励、赞赏的,这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对未来的信心。也有怀疑、讨厌的,这可能引起学生的恐惧、退缩的心理反应。还有熟视无睹、冷淡、漠视的,这是一种最令学生伤心的目光,因为“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这种目光将有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和厌学情绪的产生,甚至走向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绝望境地。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用第一种目光与学生交流,以传达信任、鼓励、赞赏的信息,而要避免用第二种,更不能用第三种。如在课堂上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问“哪位同学起来回答?”总有一部分学生想举手又不好意思。这时教师如能用信任、鼓励的目光看着他,慢慢地,他就能鼓起勇气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在

讲课时,要尽量用目光跟学生交流,看着学生讲,目光尽量遍及每一个学生,而且尽量用热情、鼓励、赞赏的目光去暗示每一个学生,以此来唤醒他们潜在的自尊、自信,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圆桌效应,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国外,一些人热衷于在中国餐馆举行会餐,因为餐桌上有一块可以旋转的圆盘摆放美味佳肴,圆桌呈现出来的柔和感和曲线美使就餐者很容易产生“亲切的关系”、“和谐的闲聊”、“融洽的气氛和感受”,人们便把对圆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简称为“圆桌效应”。

师生本来应是一种以教育教学任务为中心的“人——人”关系,但是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仅仅是作为配角而存在的,虽然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师生关系更倾向于被异化为“人——物”关系,呈现出师者之“传道、授业、解惑”的尊严不可侵犯,呈现出学生缺少人的尊严和权利的怪圈。如有的教师为了图省事,或避免出错,就采取“直奔真理”的方法,把知识直接塞给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事不关己”的思维定势和人格定向。

要恢复师生关系的本位,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圆桌效应打造课堂的亲合力。当然,我们提倡圆桌效应,并非也不可能是在每节课把一张张桌子集中起来摆成圆形,只是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充分运用语言、眼神、手势、微笑等来创设和谐、亲切、融洽的教学气氛,尽量并且努力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重拾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促成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参与课

堂教学,使师生既可在“圆桌”旁谈笑风生,又可品尝“佳肴”之美味。

三、瓦拉赫效应,挖掘学生的亮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些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有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著成效。因此,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在教学上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兴趣活动,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每个学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开展两个主题探究活动,如“班标、班徽设计”活动、“情趣小报”制作活动、“自尊、自信”的评星活动、“今日我当家”的家务活动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让能讲的讲、

能写的写、能画的画、能动手的动手„„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为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态,克服自卑,帮助学生在自信中树立新的目标和理想。

总之,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还有很多,这有待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去发现它、去掌握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