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届上学期湖南省株洲市醴陵第二中学、醴陵第四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2018届上学期湖南省株洲市醴陵第二中学、醴陵第四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8届上学期湖南省株洲市醴陵第二中学、醴陵第四中

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卷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时量: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象棋中威力最大的“车”处于交通最不便利之处,“马”虽无绊脚之碍却毫无前途出路可言,“炮”虽四面通畅可是除了打对方马并无第二炮架。左图“车”“马”“炮”布阵方式基本定型,最早可能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这一趋势表明了 A.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 C.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

3.两汉时期,由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 A.皇权不断强化 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 C.集权不断加强 D.选拔目渐科学

期中考测试卷 第1页(共8页) 4.管子在“国蓄”篇中说:“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民之不治,以不齐也”。中国古代下列举措与管子意图最贴近的是 A.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B.废井田,开阡陌 C.东汉允许大庄园经济的发展D.宋代的方田均税法

5.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

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之隔阂;而待一旦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对地方的管理 C.导致了地方割据 D.不利于对地方的管理

6.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这就是六科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可参与“廷议”“廷推”,可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可反对皇帝的意旨。由此可见,六科制度 A.削弱了皇帝的实权 B.有利于权力的制衡 C.有助于朝政的改善 D.奠定内阁制的基础

7. 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

A.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D.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8.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1628—1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事实上在此期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A. 明朝政治,行贿受贿

B. 新航路开辟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 明推行“一条鞭法”等赋役征银的影响 D. 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9.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这表明当时

A.洋钱流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期中考测试卷 第2页(共8页)

C.鸦片走私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D.清缺乏主权货币观念

10. 史学家郭廷以在《近代中国的变局》中指出,近代中国“二期的译书,肇端于道咸,大盛于同光。初为私家之学,进为主办”。由此可见“二期的译书” A. 促使统治者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B. 直接引发维新变法政治风潮 C. 客观上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1.晚清重臣张人骏曾在其家书中写道:“所谓学成而返,好者不过目的、影响数百新名词,全无实际,否则、排满、自由而已。”这表明他 A.极力赞成发动排满B.大力推崇留学为国服务 C.主张严厉辛亥 D.对新式教育持否定态度

12.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政治的。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A.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13.关于辛亥与中国党诞生的关系,指出:“研究中国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政体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14.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年份 1937.7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总计 工厂数量 234 419 517 306 1061 1376 549 5462 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标志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西移

期中考测试卷 第3页(共8页) C.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5.1958年,陈云在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说:“‘二五’时期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群众路线来进行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这样,国家可以少出资金。比如,农民在‘二五’时期义务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开荒、改造耕地、造林等等,用工资计算,劳动折价约在500亿元左右,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这一论断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 B.是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肯定 C.指出了农村集体化的优越性 D.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依据

16. 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1954年又成立了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其职责是负责技术性工作。成立这些机构主要是为了 A.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 保障经济计划完成 C. 加强对企业的管理D.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7.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实行抽签选举制,“使富人失去了运用其财富和地位等方面影响选举的可能”。这表明抽签选举制 A.有利于工商业者参与管理

B.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C.进一步扩大了公民大会的权力D.成为后来社会动荡的政治根源

18. 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材料说明早期殖民制度主要是 A. 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B. 通过垄断市场促进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 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D. 垄断贸易,保护国内市场

19.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人文主义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期中考测试卷 第4页(共8页)

20.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议会成了许多人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所以议员席位的价格也不断增长。在一个地方,16年8磅6先令8便士可买得一个议员席位,但到1727年,一个伯爵为买这个席位却花了900磅。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君主立宪有名无实 B.议会为贵族所控制 C.封建地主地位下降D.议会权力得到增强

21.“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就不能发生。因为这不单是机械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没有和东洋的交通贸易,工业大概不会发生。”此观点强调

A.工业的发生具有一定偶然性 B.从全球贸易角度考察欧洲工业 C.欧洲人在工业爆发中的作用 D.中英鸦片贸易对工业推动作用

22.1929年,斯大林认为集体农庄使“城乡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建立在新的基础上,城乡之间的对立将加速消除”。到1951年,斯大林进一步认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的基础,已经被我国现今的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这反映了 A.农业集体化运动快速发展 B.集体农庄完全适合苏联的国情 C.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D.苏联的经济充满活力

23.1961年1月,肯尼迪总统第一次向参众两院做演讲时指出:“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的贸易赤字总额增加了将近110亿美元,国外美元持有者把它们转换成了黄金,数目如此之大,将导致我们近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流失。”这反映了 A.对欧援助导致美国黄金储备减少 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处于劣势 C.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全面崩溃 D.世界经济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

24. 一部编年史如此描述二十世纪80年代世界局势的变动:“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这可说是一种反,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但直到l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文中所说“新的政治浪潮”的主要经济是

A.凯恩斯主义 B.福利国家 C.新自由主义 D.新民主主义

期中考测试卷 第5页(共8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3分,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材料二明朱元璋亲自拟定的《教民榜文》作过如下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是令出后,官吏敢有紊乱者,处以极刑。民人敢有紊乱者,家迁化外。前已条例昭示,尔户部再行申明……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立法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中国古代立法理念形成的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出宋明之后中国传统社会司法的特点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司法特点的原因。(7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要列要求:

材料一“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页。)

在誉为经济史“经典”的法国著名史家保尔·芒图著作《十八世纪产业》中:“本书每一页上都可能有其名字的那些城市,皆归功于大工业。”

期中考测试卷 第6页(共8页)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就讲到,西方列强在中国“广设埠头,贩运百货,亦欲逞彼黠削之诡谋,隘我商民之生计。“(曾国藩:《预筹修约事宜疏》)

14年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是9.7∶1,1920年是3∶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

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谈及19世纪50年代末,“其时黄河决口,江苏北境竟成泽国,人民失业,无家可归者,无虑千万,咸来上海就食”。

20世纪30年代广东因丝业衰落,约有20万女工从工厂回到农村去;浙江“城市工批的回乡”;江苏无锡“前赴都市工作者,今大都重返田间”;河南汜水,山西灵邱,江苏江都因农民大量返乡,多有“实感农工太多”之叹。(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

(l)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对比材料一,指出近代城市化的核心驱动力应该是什么?(6分)

27、阅读材料,按回答下列要求。(12分)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期中考测试卷 第7页(共8页) ——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根据材料并结合有关史实对“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加以概括论

证。

28、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清朝治理天山南路地区(及“回疆”)的政令、条规由理藩院负责汇编成《回疆则例》,共八卷,涉及行政、司法、经济等法律条规。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天山南路地区的政治制度,确立了清朝对天山南路地区的管辖。以伯克制度为例,《回疆则例》对伯克设置、执掌、任免、待遇、年班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些权力掌握在清朝手中,对伯克的升迁、任免由清朝各级官衙负责。对于归顺较早、平叛有功的哈密、吐鲁番等地维吾尔贵族,清朝封以王、贝勒、贝子等爵位,实行札萨克制度,《回疆则例》对于维吾尔贵族爵位的承袭、待遇等规定甚细。《回疆则例》还体现了清对回疆实行政教分离,严禁宗教干政的原则,规定了慎选阿訇,禁止莫洛回子念黑经等内容。

——王东平《论题:清朝的边疆民族》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回疆则例》的基本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回疆则例》颁行的意义。(7分)

期中考测试卷 第8页(共8页)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A B A D C A B D C D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B C B B A C D B A D C 非选择题: 25、(13分)

(1)立法特点:中国古代法制深受儒家学说和伦理纲常的影响,立法中贯彻了仁道、恕道和慎刑、恤刑精神。(4分)

原因:儒家思想在法律领域中逐步取得了正统地位。(2分)

(2)特点:大都数民事诉讼及少部分刑事自诉案件的处理全部归之于里、甲老人,只有涉及奸、盗及诈伪等的重大案件方由官府受理。(2分)

原因:

唐宋之际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经济发展渐趋繁荣,民间财产流转关系加快。 统治者为了维护主义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对民间诉讼持压制的态度。

儒家思想主张的重“义”轻“利”观,尤其是理学的出现,使宋以后主张诉讼的行为受到了严格压制。

(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讼诉活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其来说将可能是致命打击;处理民事诉讼将耗费有限的权力资源,无法有效顾及征税、维持地方治安或推行教化,等。)(5分,任答两点即可酌情给分)

26:(12分) (1)(6分)

原因:18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法、美、德等国在经过资产阶级和工业。

持续进行的圈地运动所带来的社会化农业生产以及土地的牧场化,都使众多的农业和手工业者脱离农村而涌入城市。

城乡社会经济迅猛发展。(6分)

(2)(6分)

主要特点: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始终与被动的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

商业化强于工业化又不能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导致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

农村经济的衰退在近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起了双重作用。(4分,任答两点即可酌情给分)

核心驱动力:工业化(或近代化)。(2分) 27、(12分)要点:

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国家领导,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加强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律制度逐步健全(依法治国写进宪

期中考测试卷答案 第1页(共2页) 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行成)等。

经济:经济改革成就;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加入世贸组织和倡导、推动、参加区域集团组织)等。

科教: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特色理论;双百方针恢复,二为方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

外交:不结盟(无敌国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活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等。 (评分要求:1、要求史论结合,但不可以完全罗列史实;2、以上所列可以突破,但范围只可以限定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内容) 28、(15分)

(1)特点:条理分明,内容全面;确立清朝的有效管辖;尊重民族习俗,笼络民族上层分子;实行政教分离。(8分)

(2)意义:加强了清朝对天山南路的统治;推动了当地社会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7分)

期中考测试卷答案 第2页(共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