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2019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 元 日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正确读写“屠苏、瞳瞳”,尤其是“曈”注意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7 )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对“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板书设计 元日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新——旧 课后反思: 清 明( 38)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6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对本诗的评价。 1.“纷纷”(“纷纷”一词正是绝句《清明》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诗歌形象地描绘了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2.“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体会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3.学生齐读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白、牧”6个生字,老师讲解“欲”与“浴”区别,“酒”和“洒”区别。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四、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我们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他诗歌的重要角度。 板书设计 清 明 画面:雨纷纷 欲断魂 杏花村 课后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9)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等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你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吗?(对,它就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诗歌,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有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即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人 登高 插茱萸 10、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认识“创、携”等11个生字,重点认识“携、蔡”。会写“术、伟”等12个生字,注意指导“录、存、阿、欧”的笔顺,尤其是“社”字左边是“礻”不是“衤”。能正确读写“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各个自然段意思。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学习蔡伦认真观察和不懈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教学难点 学习蔡伦认真观察和不懈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造纸术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0)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知道你们现在用的纸是谁发明创造的吗?(自由表达) 2.板书课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对于纸,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在课件上出示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纸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得怎么样呢? 2.检查生字和词语 术、伟、录、册、保、存、约、验、阿、欧、洲、社(字)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词语)。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分别读等。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洲”和“州”赛读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中国还有“神州”“九州”的说法。 2.笔顺讲解 “录”的第七笔是撇;“欧”的第四笔是撇。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41) 一、复习导入 电脑屏幕出示术、伟、录、册、保、存、约、验、阿、欧、洲、社和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 3.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小组讨论,请将课后习题补充完整。 2.小组讨论后,选出本组发言人汇报。 3.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1)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动词画出来。 “剪碎、切断、浸在、捣烂”等动词 (2)从这些动词中你可以体会出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四、总结全文 蔡伦为改进造纸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 五、作业布置 课下再搜集一下中国古代另外三大发明。 板书设计 10.纸的发明 蔡伦 总结前人经验 自己钻研 改进造纸术 课后反思: 11、赵州桥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重点认识“智、慧”2个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县、设、史”3个字。正确读写“雄伟、坚固、创举、美观、缠绕、智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教学重点 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收集有关桥梁方面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2)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各种桥的课件图片)。 在生活中,千姿百态的桥为我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优美风景。乡下村头,潺潺流水的小石桥;街头闹市,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天桥。车水马龙、耸立空中的立交桥,构成人间独特的风景线。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雄伟的长江南京大桥,横卧在滚滚江涛之上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见证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聪明才干。 1400多年前,隋朝的李春设计并参与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谁知道它的名字叫什么?同学们想知道吗?请欣赏(赵州桥的课件)。 请大家说一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雄伟、坚固、美观。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座桥的呢?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欣赏、学习课文内容,领略赵州桥的飒爽英姿。(板书: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用笔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3.同桌间相互说一说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三、检查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1.展示生字,指名拼读,认读: 县 济 匠 砌 横 坚 雕 抵 智 慧 设 参 部 跨 举 击 固 栏 案 爪 贵 2.指名学生教读,同桌间互读,相互检查。 3.教师引导学习识记生字,辨析字形、字意。 4.指名认读多音字并组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义,读准字音。 参cān(参加) shēn(人参) 横héng(横跨) hèng(蛮横) 爪zhuǎ(鸡爪) zhǎo(爪牙) 干gàn(干部) gān(干净) 5.检查词语认读,教学。 让全班学生参与,自由选择词语,练习说句子。 生:雄伟 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真棒) 生:精美 朋友送我一个精美的文具盒。(多么深厚的友情啊) 生:宝贵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珍惜我们的生命,让生命更精彩) 生:创举 北京鸟巢的造型设计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说得多好啊) …… 6.请同学们小组推荐代表,说说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 四、精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课文,读出自豪的感情。 2.指名生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汇报。 文中介绍说明了赵州桥的位置、名称、设计者、历史状况。 师:赵州桥成为我国桥梁建造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下面,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诵读课文。 五、赏析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品读本段课文。 2.引导感悟:(1)写赵州桥作者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它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介绍了桥哪些方面的知识?(2)用了什么说明方法?(3)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这种设计好处在哪里?(4)写作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生: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来写,是本段中心句,具有总领全段的作用。主要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生:写“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 生: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①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②大桥洞顶上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的作用: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减轻桥身的重量,节省石料,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生:本段写作上的特点是:“总写——分述”的写法,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 六、指导书写 1.教师提示:书写时,坐直,保持正确的身姿和握笔姿势。 2.书写规范,注意字结构布局,观察,模仿,写美观。 七、通过课下搜集,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课时(43) 一、复习旧知,检查巩固 1.引导学生说一说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2.完成练习(课件展示): 赵州桥非常________。桥长________,宽________。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________,只有一个________,大桥洞顶上________,还各有________。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______,既减轻了________,使桥不易________,又减轻了________,节省了________。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欣赏赵州桥的魅力。 二、品读欣赏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朗读第3自然段 2.思考问题:(1)本段围绕哪句话写的?(2)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文中主要写了哪些精美图案?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3)作者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些生动的画面吗?(4)写话:有的……有的……还有的…… 3.大家分组交流讨论,汇报 生:课文围绕第一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来写。这一句在全文中是一个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上文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又提示下文要写的是赵州桥的“美丽壮观”。 (写话练习)不但……而且…… 生:本段主要写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课件展示)三种龙的不同姿态: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分角色朗读)理解语句意思 生:作者用的关联词是: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些龙的生动图案,用词语形容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生:练习写话 有的……有的……还有的……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在跳皮筋,还有的在打乒乓球,操场上热闹极了。 有的……有的……还有的…… 池塘里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羞羞答答,有的刚绽开娇嫩的花苞,还有的怒放着,开得正艳,美丽极了,引得游人流连忘返。 有的……有的……还有的…… 考试的时候,同学们在考场里,有的正奋笔疾书,有的正沉思苦想,还有的已经答完试卷,正在检查,大家的表现真是千姿百态。 4.引导赏析课文 作者在写作中,描写赵州桥的特点用“总——分”的写法,围绕一个中心,分层写作,使中心表达得更准确详细。我们要借鉴这种写法,在自己的习作中,试着把事情写具体详细。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交流: 前三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设计特点——雄伟、坚固、美观,为什么还要再写第4自然段呢? 2.怎样理解“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为什么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作者写赵州桥的雄伟,壮观,美丽,刻画描写生动细腻,栩栩如生。不仅是在赞桥,更是在赞美造桥的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爱我们的祖国,立志把她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拓展延伸 1.赵州桥的知识介绍: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的洨河上,始建于隋朝开皇大业年间(581-618),它是我国最早建造的石拱桥,对世界的桥梁建造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独特设计,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又节省了石料,既美观,又大方,这种“敞肩拱”的运用是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比欧洲的设计早了1100多年。在中国文学史上,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赞扬,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诗曰:“驾石飞梁尽一红,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199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你的家乡还有什么样的桥?动手画一画,写一写。 板书设计 赵州桥 总起——世界闻名 分述雄伟坚固——设计特点 美丽壮观——有的……有的……还有的…… 总结——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写作结构:总起——分述——总结 课后反思: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正确读写“摊贩、形态各异、悠闲、溜达、一乘轿子”等词语。并注意“作、乘、笼”字是多音字。 2.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3.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4.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4)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走进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节课我们还将撷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来欣赏,那颗明珠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生齐读课题) 理解“名扬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名声大,世界闻名)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本课新词 biàn cún chēnɡ tānfàn 汴梁 保存 撑船 摊贩 lì yōu zhuài rǎo 官吏 悠闲 拽住 惊扰 (男女生分读) 理解:摊贩、官吏、都城、作坊、溜达、一乘轿子。 师:这一组词既有多音字,又有读轻声的。谁能读准它们?(指名读、齐读) 理解: 都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首都。 作坊:手工业制造或加工的地方。 溜达:散步、闲走,很随意的逛逛。 一乘轿子:乘,在古代把四匹马拉的车,一辆叫一乘,一乘轿子就是一顶轿子。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有了哪些了解? (梳理出《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画名、作者、尺寸、内容、画的历史、保存情况。) 三、赏读结合 师:《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样一幅画,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好吗?(师生共同欣赏) 交流:师:谁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幅画能名扬中外? 第二课时(45) 1.预设一:欣赏众多人物 师:张择端在这幅画里,都画了哪些人呢?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什么是“行”?(就是行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职业)文章里说画了哪几行的人呢?我们动笔画一下。 师:只有七八种人,倒也不是很多哇,是吗?(还有许多没写出来,但都画出来了,课文里说“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那么还会有哪些行业的人呢? (生想象说话) 师:所以文中说: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真是“人物众多”啊。(板书“人物众多”)这么多各行各业的人全被张择端画进了《清明上河图》,他可真……(了不起,画技高超)难怪《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了)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 过渡:《清明上河图》能名扬中外不可能仅仅因为人物众多啊!你们还有什么看法? 2.预设二:感受街市热闹,人物形态各异,小而清楚。 (1)生: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2)生:街上的人来来往往,形态各异,有的……有的……把他们干什么都画出来。所以能名扬中外。 师:张择端不仅画出那么多的人,还画出了这些人的各种形态,来,我们一起读读。(生读句子) (3)师:我们也来看看,你还看到画上的人在干什么?(出示图片,欣赏,交流) 师:你看得真仔细,画面这么小,你都看出来了,难怪作者说(出示句子: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起读。(生齐读) 师:是多么细致、精致啊。谁愿意把这句话再读一读吗?(生读。) 师:如果你身边刚好有一个外国朋友,你会怎么自豪地告诉他?(生自豪地读。) 师:哦,清清楚楚,多了不起,谁愿意再读一读。(生更自豪地读。) 师:哦,大声地告诉大家。黄豆那么大是多大?(生做动作。) 师:这么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来,我们一起来自豪地读一读。(生齐读。) 师小结过渡:那么多形态各异的人,全搬进了画里,的确能名扬中外。张择端的画技真是精湛。不但如此,如果你细细观察,还能读出一个个八百年前的生活小故事呢。请你一边看插图,一边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预设三:品读传神的细节 (生结合插图读文) 师: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指名一生读) 师:自由地读读,你对文中谁的动作描写印象特别深刻?(学生自由读,抓住动作,交流。指导朗读。) 师:这个场景,真有点像我们生活中的差点儿发生的交通事故呢!这些都是一瞬间的事啊。画家也把它搬进了画里,而且画得……(那么逼真,那么传神)(板书“细节传神”)所以,人们这样赞叹(出示: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生齐读)。 师:看到这里,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师:张择端以他出神入化的绘画技术,赋予了《清明上河图》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板书:“艺术价值”) 师:从中可以看出画家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其实我们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拓展欣赏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也一起去捕捉画中其他精彩的生活小场景吧。请你细细观察,你还觉得哪一处的情景特别有意思? 五、结课延伸,升华情感 师:《清明上河图》全图中,类似于这样的生活小场景,比比皆是,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热闹繁华的场面,难怪课文最后说:(出示最后一节,学生齐读)甚至后来,有许多专家就是通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来研究北宋时期的许多风俗民情、建筑风格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的特点,这可是《清明上河图》宝贵的历史价值呀。因着这极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所以它成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幅画的名字,它叫——清明上河图。(生齐说) 板书设计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人物——丰富 街市——热闹 情景——传神 课后反思: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46)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各地有些什么习俗?了解其丰富的内涵,这也是本活动的重点。 2.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资料、制作的手抄报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快乐春节来回味 1.师播放欢庆春节的课件。 2.说一说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情景。 3.揭题: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在这一天,人们(引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二:传统节日知多少 1.师: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学情预设)虽然教师语气中强调了“中国”和“传统”两个关键词,但是学生仍有可能会说出一些非传统节日的名称,如儿童节、“五一”节等,教师先不置可否,引导学生再读题,找出关键词“中国的”“传统的”,引导学生自查自纠。 师补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悠久的过程,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韵味的节日。 2.按排好的顺序,叫一叫这些节日的名字。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腊八。 活动三:节日习俗大放送 师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资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共同分享。(相机板书:春节 端午 中秋) 活动四:传统文化要传承 1.演示课件:令人关注的端午节文化。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2.师:中国人过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竟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其滋味是可想而知的,此事充分说明,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迫切、多么重要啊!但是,现在仍有不少人对传统节日不够了解,不够重视,我们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 活动五:师小结 太棒了,同学们!你们那颗火热的爱国心令我感动!我们的祖国会因你们而骄傲!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的。(演示课件)相信大家在假日里与家人共度这些传统节日的时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也一定会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 3.仿照本组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 4.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仿照本组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7)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这个模块,一起来交流学习。 二、交流平台 1.本单元课文有很多段落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 如课文第11课《赵州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三、识字加油站 生活中,你见过这些标牌吗? 税务局、防疫站、咖啡馆、阅览室、废品收购站、农贸市场。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字。 电脑屏幕上出现:新湖南路小学、人民医院、锦绣川风景区、电影院、超市等标牌,提醒学生要从日常生活中学习识字。 第二课时(48) 四、词句段运用 对照流程图阅读下面这一段话,照样子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 电脑屏幕上出现剪纸一段话,学生照样子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首先,老师把剪纸准备的材料——剪刀、彩色纸拿出来,做了剪纸的示范。老师先把粉红色的纸剪成正方形,把纸对着角折三次;再用剪刀顺着纸顶端边上剪成锯齿形或半圆形;然后,在折叠的边上剪成波浪形,或花草,或鸟兽;最后,展开来就是一朵栩栩如生的花。 剪→折→剪→展开 五、日积月累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通过讲解和背诵,让学生们感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主题练习 中华传统文化 第一课时(49) 一、主题感悟。(35分) 1. 写出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及相应的传统习俗。 (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并回答问题。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____________,______在水里________烂成浆;再把浆________出来________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这一段文字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 ①中国的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 ) ②中国的造纸术最先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 ③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 3. ______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____________的石拱桥,叫________桥,又叫________。它是隋朝的石匠________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______年了,但它还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它是劳动人民______和______的体现,是我国________的历史文化遗产。 4. 《清明上河图》是____宋画家________画的,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百年以前的________,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________。 二、主题链接。(16分) 1.日积月累。(8分) (1)我会填。 文房四宝:________________ 雅人四好:________________ 花中君子:________________ 中医四诊:________________ (2)我会记。 京剧行当:生旦净丑 自然美景:风花雪月 2.你知道哪些传统文化?你觉得有必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吗?为什么?(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主题应用。(49分) (一)阅读短文,完成问题。(19分)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与春节、 中秋节合称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 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后期。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他在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各种纪念仪式。旧时,各家在门上插艾草,贴纸符;小孩还穿绣有老虎的肚兜和鞋,或佩戴艾草香囊,以期“驱鬼除邪”。后来,在五月初四,家家户户还用青芦叶包裹糯米煮食,称为“粽子”。粽子馅儿有红豆、蚕豆瓣、红枣、咸肉、鲜肉、火腿及虾子酱等。粽子形状多样,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等。初五上午,人们洒雄黄酒、 悬挂艾草,以驱除毒蛇、 蜈蚣、 壁虎等动物。吃午饭时,人们还要饮上几杯雄黄酒。据说蛇类最怕雄黄, 《白蛇传》中,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那天饮了丈夫许仙倒的一杯雄黄酒而显露原形的。 如今,端午节吃粽子、饮雄黄酒、备佳肴的习俗久盛不衰,许多农家仍用艾草熏烟。 1.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 轻视( ) 隐藏( ) 2.下面对“端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月的开端。 B.“午”通“五”,“端”是“一头”的意思。 C.“端”是开始、起初的意思,“午”与“五”同音,因此称五月五日为端午。 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如今,端午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分) 4.粽子有哪些特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练笔。(30分)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你家每年是怎么贴春联的?请你把贴春联的过程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测试卷 第一课时(50) 一、基础达标。(35.5分) 1.用“____”选出正确的读音。(4.5分) 档案(dǎng dàng) 作坊(zuō zuò) 鸡爪子(zhǎo zhuǎ) 积累(lěi lèi) 吏治(shǐ lì) 石拱桥(ɡǒnɡ ɡònɡ) 周济(jǐ jì) 毛驴(lú lǘ) 鸟笼(nónɡ lónɡ) 2.选择正确的字,组成词语。(6分) [术 数] ______量 ______学 医______ ______语 [洲 州] 苏______ 沙______ 亚______ 德______ [宝 保] ______安 ______护 珍______ ______贝 3.看拼音,写字词。(7分) 4.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7分) 学( )五( ) ( )( )闻名 ( )( )遥望 双龙( )( ) 名( )中( ) 来来(____)(____) 形态( )( ) (____)(____)楚楚 (1)古时候用“______________”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 (2)我会仿照画“____”的词语写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会用画“ ”的词语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词填空。(4分) 价钱 价格 (1)用蚕丝织成的帛( )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2)由于连年丰收,农产品( )低廉。 发明 发现 (3)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 ),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 (4)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 )之一。 6.句子训练。(7分) (1)造纸术影响了世界。(扩句,至少扩两处)(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仿写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标点。(4分) 桥面两侧有石栏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 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有的刻着两条飞龙 前爪相互抵着 各自回首遥望 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第二课时(51) 二、教材回顾。(1题6分,2~5题每空0.5分,6题3分,共18.5分) 1.根据提示,写出传统节日以及含有传统节日的诗句。 (1)包饺子 吃年夜饭 放爆竹 贴春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扫墓 踏青(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 插戴茱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座桥不但________,而且________。”这句话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清明上河图》画的是____(南 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使我们看到了百年以前的____________,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______________。 4.造纸术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用刀把文字刻在________________上,或者铸刻在____________上。后来,又刻在____________上。再后来,在________________上写字。西汉时代,人们用______来造纸。东汉时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现在纸的家族里有书写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房四宝指________________,雅人四好指________________,梅兰竹菊是______________,中医四诊指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____________指____________。 6.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想一想,刚刚过去的或马上要过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呢?你是怎么过的或准备怎么过呢?和大家说一说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拓展。(16分) (一)课内阅读。(7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2分) ( )的设计 ( )的创举 ( )的桥身 ( )的石料 2.用文段中加点的关联词造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被称为创举的设计是什么?找出相应的句子,画上“ ”。(2分) 4.这种设计的好处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画上“____”。(2分) (二)课外阅读。(9分) 苏州园林之沧浪亭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是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称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妄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园外的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向北而开,门前有一座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有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堪:__________________ 宜:__________________ 环:__________________ 即:__________________ 2.读画线的句子,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山因为有水相伴而让人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水因为有山相伴而让人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短文的第二自然段已用“∥”分为三层,请写出每层的大意。(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沧浪亭特点的话,画上“ ”。(2分) 四、习作展示。(30分) 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请从传统美食、传统工艺、民族艺术、传统服饰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感兴趣的,介绍给大家。 课后反思: 13、花 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芬芳、凌晨、苏醒、干燥、灼伤、适宜、淡雅、吻合、组成、修建、昆虫、展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并能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 4.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并能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2)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走入花的世界,欣赏鲜花,感受鲜花的芬芳迷人。 (学生自由谈感想) 2.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知道么,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板书课题)读课题,提问题。 (预设问题:花钟是什么?为什么起名叫花钟?花为什么能做钟呢?花和钟怎么联系在一起,花怎么成为花钟呢?同学们读书有疑问很好,在心里记下你的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学生自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1.出示:芬芳、凌晨、苏醒、干燥、灼伤、适宜、淡雅、吻合、组成、修建、昆虫、展示。 指生读,有不理解的词语吗?释疑。 师出示:吻合:①合拢;②比喻两相符合;一致。 2.书写重点讲解。 凌:右半部分的上边是“土”。 建:笔顺先里后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准生字。 (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1)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2)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 (3)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4)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 (5)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3.交流“什么是花钟?”“为什么花可以做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教师播放花钟的课件:这圆圆的花圃上,鲜花朵朵,陆续开放,就在告诉我们时间,这就是花钟,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时钟? 四、默读课文,练习概括 1.顺着学生的回答:美妙的花钟、神奇的花钟、令人心旷神怡的花钟,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课文每段介绍了什么?可借助泡泡里面的问题来回答。 2.指生答。 3.有什么发现吗? 有的文章开头第一句能概括该段的大意,这叫做“关键句”,也叫“中心句”。 第二课时(53)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生词。同学们上节课学了花钟的生字词,读熟了课文,老师现在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全都记住了。(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齐读一遍。 2.听写生词。 3.对照改正。 二、精读感悟,学习表达 1.同桌合作你读我找,看看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课文又是怎么介绍这么美妙的、神奇的花钟的? 2.出示并欣赏课文中出现的花的图片,说出花的名称。 3.这些花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呢?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你读我写(老师在黑板贴钟的演示图,学生边读课文,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相应的位置写花名,而且字的色调与花的特点相符)。 4.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1)读读课文中写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句子。 (2)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5.品味写花开放的句式。同学们,请看这两段话,都是描写花开放的,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你更喜欢哪一自然段的写法?为什么?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6.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品读每一朵花的开放的特点。这么多美丽的花朵,你想做哪一朵花?请你读给同学们听吧。 7.结合课后小练笔练习表达,生生互评。 三、继续追问,了解原因 1.为什么在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请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 2.哦,原来原因是这样,我不相信,你能举个例子吗? 3.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除了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之外,还与什么有关? 4.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花的开放是与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的吗? 四、深入探究,留心观察 同学们,植物学家为什么能设计出花钟来呢?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自然还有很多花正在开放呢!只要我们用一双锐利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明的脑袋去思考,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那些花会开得更灿烂。 六、布置作业 1.完成随堂辅导。 2.背诵第1自然段。 板书设计 13.花 钟 现象: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原因: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 应用:花钟(留心观察、用心思考) 课后反思: 14、蜜 蜂 教学目标 1.认识“概、阻”等8个生字。会写“蜜、蜂”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纸袋、大概、减少、阻力、包括、检查、准确无误、沿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实验的过程。 3.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4.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教学难点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蜜蜂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4)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桌帮忙消灭“拦路虎”。 2.检查生词。 试验、证实、阻力、推测、沿途、尽管、尽力、陌生、准确无误、闷热、纳闷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3.检查句子。 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多音字,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你注意到了么?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 “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蜜”和“密”:无论蜜蜂还是蜂蜜都和昆虫有关,不要写成“密”。 “辨”和“辩”:用手分辨就是“辨”,言语辩论就是“辩”。 “检”和“捡”:用木尺比着检查就是“检”,动手捡起就是“捡”。 2.笔顺讲解 “试”的第四笔是横;“阻”和“陌”的双耳旁是两笔写成的。 3.小组合作给字组词。 4.练习书写,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55) 一、复习导入 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 3.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4.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法布尔是怎么做实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将课后习题补充完整。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 (1)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 (2)“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这两句话中画横线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准确的表达) 4.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讨论)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5.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6.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指生读,大家评议。) 7.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8.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法布尔的严谨) 三、联系前文,拓展延伸 1.出示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四、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课外阅读:《昆虫记》。 板书设计 14.蜜 蜂 听说 善于思考 做实验 认真严谨 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 15*小 虾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正确读“一口缸、空隙、掀开、背上、末端、一副、钳子、搏斗、较大、腹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 3.体会文中细致生动的描写的好处。 4.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体会文中细致生动的描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6) 一、简介作者,复习导入 1.作者简介: 菁莽,本名陈益清,笔名菁莽,男,1936年生,广东揭西人。文学创作有儿童文学、散文、诗词等多篇入选发表。散文《我看见了鲤鱼跳龙门》、《翠鸟》等先后入编小学教材。 2.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前为我们出示了相关要求,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就是本课对我们的要求,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遍。 (1)朗读课文。 (2)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 (3)把课文中写得细致生动的语句抄下来。 有了目标,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这节课就让我们用自己发现美的眼睛,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大脑一起走进课文,一起去看看作家笔下的小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要读好课文,得先扫除“拦路虎”,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都认识了吗? 出示:一口缸、空隙、掀开、背上、末端、一副、钳子、搏斗、较大、腹部。 (1)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2)指生读: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应该注意哪个字的读音? (3)齐读。 2.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你还认识它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们先来看其中的第三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看看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57) 预设一: 生1:这是你对这一段的理解。 生2:你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段的意思,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我们在学习《花钟》一课时学习了关键句,这一段有吗?) 预设二: 你真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是怎么找得这么快呢?(能够学以致用,你真棒!)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4.作者是怎么写出小虾的有趣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把表现小虾有趣的句子画出来。 5.“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小虾在缸里很自在。同学们,你们想成为这样的小虾吗?下面就让我们也到水中自在地游一游吧!(出示海底图片并配冒泡泡的声音)不过去水里可有个规矩,就是老师说什么动作你就做什么,说停你就停,不然水里会有危险的,好吗?) 6.多么悠闲,多么自在的小虾啊,这时要是有人用小竹枝去动你,你会怎么样? (蹦、生气) 你生气时是什么样子? “脚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样子还挺可怕的,可我从你的语气中没听出生气了啊!你的脾气不大。 再找个脾气更大的小虾。 预设一:你也挺温柔,小虾的脾气都是这么温柔吗?你们搏斗起来会怎么样? (蹦出水面,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这么厉害的小虾生气了,谁再来读它的样子。 预设二:看样子是真生气了,听出了你的愤怒。如果这时碰见闲游的同伴说不定要打起来。 7.我这只虾也生气了,可我生气的样子和你们有点不同,你来听一听哪不同? 师:脚末端那副钳子张着,胡须也翘着,连眼珠子也突着。 8.指生答,原文是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师板书) 除了文字不同,这两种生气的样子还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一:生能答出来,动的和静的。(师板书:动)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我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体会两种样子的不同。 预设二:生答不上来。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我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体会两种样子的不同。 指生答。(师板书:动) 请同学们看黑板“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是写什么的?(板书:钳子、胡须、眼珠子)这些都是小虾的细节。作者通过描写观察到的细节,用生动的语言将小虾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叫“细致生动”的描写。 三、默读课文,重点品悟 1.其实文章中描写细致生动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用“ ”画出认为作者描写细致生动的句子,读这个句子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记录在句子旁边。 2.小组交流。 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画的句子,交流时用上这样的句式: 我画的句子是……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 3.汇报交流。 (1)“夏天,积了大半缸雨水,从葡萄架的空隙里漏下的阳光,洒落在水面上,像许多大大小小的圆镜。” 这样的画面美吗?多美的画面啊,美美地再读一遍。 (2)“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生:我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小虾是什么样子的?你也是一个观察细致的孩子。你喜欢这样的小虾吗?来读。 谁还想说说你看到的小虾? 生:我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天,我从缸里捉起几只较大的虾,发现它们的腹部藏着许多圆圆的卵。” 生:我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四、总结升华,体会情感 我们通过品味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看到了那一只只可爱的小虾,作者之所以能观察得这么细致,根本原因是什么?(喜爱) 师总结:是啊,正是由于这份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才使得作者能如此细致生动地描写小虾,才能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篇好文章。 喜欢虾的不止作者一个,我国还有一位老人不但喜欢虾,而且以画虾闻名,他就是齐白石老人。齐老一生画虾无数,但每幅都不同。为什么能画出虾的这么多样子,还画的惟妙惟肖呢?(细心观察) 所以,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我们也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和成就。 五、作业布置 1.把课文中描写细致生动的语句抄在笔记本上。 2.观察熟悉的小动物,并进行细致生动地描写。 板书设计 15.小虾 有趣钳子:一张一张 胡须:一翘一翘 眼珠:一突一突细致生动 课后反思: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教学目标 1.借助图表回忆做实验的情景,将图表填写完整。 2.能够流畅地介绍自己做实验的情景。 3.把实验经过写清楚,并能细致生动地记录自己的观察过程。 4.适当加入做实验时的心情和有趣发现等。 教学重点 把实验经过写清楚,并能细致生动地记录自己的观察过程。 教学难点 适当加入做实验时的心情和有趣发现等。 教学准备 准备一个烧杯、一杯清水、一个生鸡蛋、一盘盐、一把汤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8) 导语: 世界上什么最神奇?科学的力量最神奇。科学,能让太阳为人类烧水、煮饭,能让机器人代替潜水员到海底探险。科学,能让远隔重洋的亲人面对面地对话……科学能够改变世界,科学能够创造未来。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科学小实验。 一、培育思维 1.实验开始前,你想说什么? 2.做这个小实验,需要准备哪些器材?谁能说一说,请用上数量词。 3.首先先看老师做,然后再分组做。做的时候注意观察、思考。因为做完实验后还要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比赛内容是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实验的,做实验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板书:做、看、想) 实验1:老师把鸡蛋轻轻放入清水中。学生接着做此项实验。 学生先在小组内练说,练说约三分钟后再出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选择运用所给的词语和句子再次进行练说,最后进行小组间的比赛,老师仍然在表格内评分。 描写观众的词语: 目不转睛 欢呼雀跃 议论纷纷 争先恐后 一眨不眨 伸长脖子 描写鸡蛋变化的词语: 晃晃悠悠 摇摇摆摆 慢吞吞 描写鸡蛋变化的句子: 鸡蛋像个潜水员慢慢沉入水底。 鸡蛋像喝醉了酒似的,晃晃悠悠地往下坠,不一会儿就沉到杯底“睡大觉”,一动不动了。 鸡蛋晃了晃身子,又懒洋洋地倒了下去。 实验2:在水中放入盐慢慢搅动,观察发生的情况。(过程同上) 描写观众的词语: 疑惑不解 手舞足蹈 一眨不眨 伸长脖子 拍手欢呼 描写鸡蛋变化的句子: 鸡蛋仿佛轻了许多,从杯底里浮了起来,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从水里探出了脑袋。 鸡蛋浮了起来,就像潜水员的氧气罐里氧气不足了似的露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鸡蛋像一位跳水运动员一样跳入水中,在清凉的池水里游动几下,眨眼间又浮起来了。 为什么生鸡蛋放在清水里会沉到杯底,而放进有相当浓度的盐水里,却会神奇地浮上来呢?(清水的浮力小,盐水的浮力大。) 二、命题 第二课时(59) 三、习作 要求: 1.不会写的字先写拼音,等全部写完作文后再查字典写上字。 2.口不出声、头不晃动、笔不停止。 四、讨论修改 写清楚实验过程中自己怎么做、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吗?同时注意其他同学的感受了吗? 五、评议 六、批改(结合语文园地的修改符号) 内容: 1.格式、卷面、错别字、标点、语病。 2.实验过程是否具体。 方法: 把好词好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理由。不明白或好建议当面和作者交流,作者修改。 步骤: 1.边读边改自己写的作文。 2.和小组内同学互相修改。 3.找组外的同学修改。 七、反馈 我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小结 师:我们刚才是把做实验的具体过程写了下来,这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经过,这是记叙文。写作时不但要讲清楚,还应把语句写得生动优美。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关键句的作用和如何用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并学会表达。 3.练习使用文章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和删除符号。 4.理解《滁州西涧》的诗句意思,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 教学重点 练习使用文章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和删除符号。 教学难点 理解《滁州西涧》的诗句意思,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0)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如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有的写作者留意了鲜花的开放,有的写作者注意了蜜蜂的飞行,有的则发现了小虾的习性。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 二、交流平台 1.关键句的概述 关键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如《小虾》中的“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第3自然段的大意。 有时候需要对关键句进行改造,才能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如《花钟》里第2自然段的第1句话是关键句,需要把疑问句改成陈述句,才能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 2.练习找关键句 请同学们找出下面文段每段的关键句。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第二课时(61) 三、词句段运用 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 1.你平时有没有观察后的思考?都提出了哪些问题? 2.试着把你观察后的疑问记录下来。 四、修改符号 1.对调符使用方法:表示前后相邻两个词语或短语位置的对调。 2.移动符号的使用方法:圆圈内表示想移动的内容,分叉号放在想移动到的位置。 3.删除符号的使用方法:圆圈内表示想要删除的内容。 4.将习作时写的《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和同桌互相修改,用上修改符号。 五、日积月累 《滁州西涧》是韦应物的一首写景诗,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滁州①西涧② [唐]韦应物 独怜③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④深树⑤鸣。 春潮⑥带雨晚来急,野渡⑦无人舟自横⑧。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爱怜(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④黄鹂:黄莺。 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⑧横:指随意漂浮。 译文: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能背诵默写。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卷 第一课时(62) 一、 基础训练营(39分) 1.看拼音写词语。(8分)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四处错误,请找出来在下面画横线,并依次改正。(4分) 比较(jiào) 陌生(mò) 灼伤(zhuó) 口吻(wěn) 怒放(lù) 适应(shí) 花圃(pǔ) 逆风(lì) 腹部(fǔ)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3.加偏旁组新字填进括号里,使之与后边的字组成词语。(6分) (1) 且 : ( )国 ( )成 ( )妹 (2) 乔 : ( )傲 ( )嫩 ( )梁 (3) 佥 : ( )查 ( )蛋 ( )拾 (4) 余 : 沿( ) ( )法 ( )改 4.写反义词。(3分) 干燥( ) 遥远( ) 陌生( ) 激烈( ) 减少( ) 安静( ) 5.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6分) 争( )斗( ) 昙花( )( ) 五颜( )( ) 含苞( )( ) 鲜花( )( ) 确( )实( ) 6.句子练习。(12分) (1)照样子,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例: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我把蜜蜂放在纸袋里。 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他用显微镜观察水。 他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讨论并阅读了《草房子》这本书。(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牡丹花开了。(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葡萄架的空隙里漏下的阳光洒落在水面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鸡破壳而出。(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是什么原因呢?(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63) 二、 综合展示厅(5分) 7.做一个观察记录卡,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发现。 三、课本直通车(11分)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2)________________,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3)下午三点,万寿菊________________。 (4)听说蜜蜂有____________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____________。通过实验,“我”知道了它靠的不是________________,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________。 9.判断。(4分) (1)植物的开花时间只与光照有关。 ( ) (2)《蜜蜂》的作者法布尔是英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 ) (3)虾是一种卵生动物。( ) (4)关键语句都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不需要再做其他工作。( ) 四、阅读检阅台(20分) 10.课内阅读。(10分)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 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1) 给选文中加点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1分) 推测——( ) 激动——( ) (2)在选文最后一段的方框里加上标点。(2分) (3)在蜜蜂身上做记号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根据选文将下列内容按顺序排列,将序号写在横线上。(5分) ①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 ②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③回到家,得知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④来到离家四公里远的地方 ⑤在蜜蜂身上做记号并放飞蜜蜂 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10分) 在日常生活中,你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有许多很有趣味的科学。如果你不信的话,那就请看: 咦,糟糕,生鸡蛋和熟鸡蛋混在一起了。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碰到。那该怎么办呢? 别急,你只要拿起鸡蛋的一头,在桌上一转,如果它能直着“身子”,在桌上滴溜溜地转上几圈,那它就是熟鸡蛋。否则就肯定是生的。你把全部鸡蛋一个一个地转上一遍后,就可以把它们分开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熟鸡蛋里面的蛋白、蛋黄和蛋壳形成了一个整体,因此它就能旋转了;而那些生鸡蛋呢,内部像小孩子闹矛盾一样,不肯团结,那它肯定不能旋转。你看,这里不是有着很有趣味的科学吗? 又比如,在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而到了冬天,人们又改为穿深色衣服了。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里面也有科学?当然有。因为浅色衣服所含的白色素较多,而白色素可以把所得到的热量散发出去,因此浅色衣服穿起来凉快。所以,人们都喜欢在炎热的夏天穿浅色衣服。而深色衣服呢,里面含有较多能够吸热的黑色素,穿起来比浅色衣服暖和多了。所以,人们都喜欢在寒冷的冬天里穿上深色衣服。你看,在这平凡的小事中,也有科学呢! 再看,哎呀,背着一个大书包,肩头真疼。有什么办法使肩头不疼呢?当然有。这就是加大书包带的面积,即加大受力面积。因为压力一定时,如果加大受力面积,就可以减小压强。压强减小了,肩头自然就不感到那么疼了。你看,这件事不是很平凡吗?但它里面也有科学。 像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比如说腈纶衣服能“放电”啦,鸡蛋放在醋里会变软啦,箱子里的樟脑丸失踪啦,等等,真是无穷无尽。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科学,正等待你们去发现,去探索呢! (1)文中一共举了______个例子来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科学。(2分) (2)第四自然段主要写的是( )(2分) A.夏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 B.冬天,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 C.人们在不同季节穿不同颜色衣服的原因。 (3)如何辨别生鸡蛋和熟鸡蛋?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分) (4)背着大书包,要减轻肩头疼痛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2分) (5)下列选项中,比较适合作为短文题目的是( )(2分) A.生活的乐趣 B.趣味大揭秘 C.日常生活的乐趣 D.趣味科学大揭秘 五、习作百花园(25分) 12.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会遇到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你把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写下来。题目自拟。 课后反思: 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时间:90分 满分:100分)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53分) 一、我会看拼音,写词语。(8分) dài jià shè jì jiǎn yàn mì fēng 二、我能分辨字形,并组成词语。(4分) 拂( ) 匀( ) 赏( ) 洲( ) 佛( ) 习( ) 裳( ) 州( ) 三、我能读准字音。(在正确的读音上画“√”)(3分) 1.他情不自禁(jīn jìn)地走进了那间作(zuō zuò)坊。 2.那个女孩从歹徒手中挣(zhēng zhèng)脱后,撒(sā sǎ)腿就跑。 3.小燕子在电线杆(gān gǎn)上闲散(sǎn sàn)地休憩。 四、我会搭配词语。(5分) 明亮无比的( ) 烂漫无比的( ) 波光粼粼的( ) 一( )轿子 一( )水缸 一( )口水 一( )细线 五、我能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一个词语造句。(6分) ( )( )不断 ( )( )盗铃 邯郸( )( ) 画( )添( ) ( )( )不忘 ( )( )求剑 杞人( )( ) ( )弓( )影 jù jí ǒu ěr fēn fāng bǎo cún 六、我会在括号里填入句中带点词的反义词。(4分) 1.虚心使人进步,( )使人落后。 2.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能获得( )。 3.学习一定要认真,来不得半点( )。 4.班会课上,老师表扬了关心集体的同学,( )了损害集体利益的同学。 5.动对( ),( )对略,开始对( ),( )对防守。 七、我会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句子。 在老师的辅导下,进步很大。 2.给下面的语句加标点。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 作坊 酒楼 茶馆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4.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 …… 2.学习了《花钟》,我们知道牵牛花开花的时间是 ,万寿菊开花的时间是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 、 、 有着密切的关系。 3.请从我们学过的古诗中选取一首关于节日的,默写出其中两句: , 。 4.从《陶罐和铁罐》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 九、排列下列顺序错乱的句子,在括号里标上序号。(5分) ( )金秋果实成熟,让人一看就垂涎三尺。 ( )夏季果园里的树木长得十分茂盛。 ( )教学楼矗立在果园旁,给果园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 )冬天来了,白雪覆盖在树枝上,景色十分壮观。 ( )春回大地,桃花盛开,我冒着细雨观赏果园美景。 第二课时(65)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18分) (一)荷 花(节选)(8分)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 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 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我会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3分) 2.第一自然段共有 句话。从第 句到 句,写了荷花开花时的三种不同状态。描写荷叶的句子是第 句。(2分) 3.我能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1分) 4.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2分) (二)碗中的金币(10分) 乔治是一个喜欢开玩笑的庄园主。圣诞节前夕,他觉得应该奖励兢兢业业的管家。于是,他拍着管家杰克的肩膀说:“这里有四大碗粥,我在其中一碗的碗底放了两枚金币,但你需要把碗中的粥全部喝光才能得到金币。亲爱的杰克,看看你的运气怎么样了。” 杰克非常渴望得到金币,但是他不确定究竟哪个碗里放有金币。他犹豫着把第一碗里的粥喝了一部分;忽然觉得金币应该在第二个碗里,于是他又去喝了一半第二碗的粥;但是心里还是不甘心,便把第三碗的粥又喝掉了一部分;最后又改变了主意,第四碗粥又被他艰难地喝了一半。这时候,杰克感到自己的胃里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了。 结果,他一枚金币也没有得到。 其实,乔治在每碗粥的碗底都放了两枚金币,他只要随便喝掉一碗美味的粥,都会得到梦寐以求的金币。 浅尝辄止常常会使我们失去唾手可得的成功。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4分) 梦寐以求: 唾手可得: 2.“浅尝辄止”指的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比喻做事不进行深入研究。请用波浪线画出杰克“浅尝辄止”的表现。(2分) 3.杰克为什么一枚金币也没有得到?在你认为最正确的原因后打勾。(2分) (1)乔治太狡猾了。 ( ) (2)四碗粥杰克都没有喝光。 ( ) (3)杰克不知道哪个碗里有金币。 ( ) (4)杰克做事半途而废,失去了机会。 ( )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第三部分:口语交际(4分) 请针对“小学生应不应该带手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第四部分:习作(25分) 题目:我爱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顺,书写时字迹工整。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300字左右。 课后反思:

X k B 1 . c o 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