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疗法【侯氏疗法-体质疗法】
一、定义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等,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灵枢·官针》中就记:有“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二、作用机理
火针疗法通过灼伤人体腧穴、腠理,开其经络之外门,给外邪以出路,痹症日久,必然在体内产生一些诸如瘀血,水肿等致病性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就会停滞局部经脉、关节。火针携高温直达病所,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病变组织被灼至碳化,使粘连板滞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液循环随之改变。
关节肿胀、积液是风湿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原因是阴聚阳位,造成水湿运化不利,致使水液聚留关节,形成肿胀或积液。用火针点刺病变部位,可借助火热,温壮阳气,驱散内寒, ,使属阴的水湿之邪,得火热之力而化,兼可开门祛邪,使水湿之邪从针孔直接排出体外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作用机理概括如下:
1、借火助阳,温通经络。
2、开门祛邪,散寒除湿
3、行气开郁,以热引热
侯氏认为痹症虽然证型复杂,病因各异,有虚实夹杂之不同,但在治疗方面,种种痹症均可配合火针,正如《内经》所云:“以痛为腧,以知为数,燔针劫刺”,确属经验之谈。湿胜则肿,湿邪为病,重着粘腻,寒湿之气所犯之处,又多是火针治疗疾病的刺激点,如关节腔积液,寒湿等聚于关节(阴邪居阳位),通过火针把大自然的阳气引入关节部位,将体内的阴邪祛除出去。使的人体的阳气得以恢复,达到阴阳平衡。
火针就是通过刺激局部邪气所犯之处,发挥经络的传导和调整作用,直接激发经气,鼓舞气血运行,温通阳气,起到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以热引热,行气散毒的作用,使痼疾顽证得以治疗,借火力开门驱邪,升阳开痹,使毒热外泄。
现代有关临床研究报道指出,以火针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射点,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旺盛代谢,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
在火针烧红时,针身温度可达800℃以上,炽热的针体快速刺入病变组织,可使病体周围病理组织灼伤坏死。坏死组织对抗体来说,可作为一种刺激物,必将引起周围健康组织的反应,白细胞及巨噬细胞的侵入,将变性的破坏物质吸收。吸收后,缺损的细胞、组织通过周围健康组织细胞的再生予以修复。
采用火针治疗前后,病变部位的皮肤温度有明显提高,以升温为主,且甲皱微循环的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流状态明显好转。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火针能够对人体大脑皮层、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各个脏器组织产生一定的调整作用,并通过增强机体的细胞与体液的免疫功能促进代谢与细胞修复。
三、功效
温经散寒
驱风通络
活血化瘀
开门驱邪
祛湿散毒
四、适应症
1、关节积液。
可应用病灶点刺法(应用火针加拔罐治疗),患处常规消毒用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白炽状,迅速在关节高突明显处点刺,如有积液溢出,连刺5~7针;积液粘稠难出者,可用粗火针烧红连刺,然后协助患者尽力屈曲膝关节,以助积液溢出,可用闪火法拔罐,帮助余液排出,根据针刺损伤情况,范围大小,余液多少,选用绷带包扎固定膝关节,一般白天活动时缠绑,晚上休息时放松,持续10天左右。必要时加压包扎(2小时放松一次)。积液控制以后,在以细火针点刺巩固疗效,取穴:梁丘、血海、阴陵泉、鹤顶。
2、慢性滑膜炎,表现膝关节发软及活动受限,肿胀持续不退,不敢下蹲。活动增多时加重,休息后减轻,可扪到膝关节囊肥厚感。属实证者 。
3、湿热阻络型痹证。
可以起到以热引热,行气散毒的功效。大多医家认为火针有“助阳伤阴”之弊,实证、热证勿用,但对于痹证则不然,实践证明火针治疗风湿热痹,疗效可靠,未见弊端。
4、风湿痹证属虚者。如伴有关节积液者在顾护正气的情况下,可酢情选用。
5、痹证日久寒热错杂者。证见关节肿大,或有关节积液、变形,疼痛剧烈,皮下结节,肢体僵硬,麻木不仁,其疾病顽固难愈者。可以起到开门逐邪,温通经络功效
6、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引起的关节肿大,或有关节积液,跟骨骨刺引起的足跟痛,属实证者。
7、产后风湿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较剧并发凉、畏寒惧冷,遇寒症状加重,受热后症状减轻,舌淡苔白,脉弦紧之证。
8、其他还主要用于瘰疬、疖、疮、痈、疽、痔疮和顽癣、冷痹等症。外科疾病需排脓肿者,神经性皮炎,腱鞘囊肿,网球肘等。
五、辩证施术:
1)痹证多取患病关节局部穴位及阿是穴,用浅而点刺法,疾刺不留针。
2)患病大关节取周围穴及阿是穴,以深而速刺法,深刺不留针。
3)上肢症状为主取颈4-胸3夹脊。
4)下肢症状为主取腰1—5夹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