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结构,读懂文章内容。

2.明晰课文的中心论点以及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3.领会“最苦与最乐”的辩证关系,理解在尽职尽责中实现人生价值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结构,领会“尽责方能苦中得真乐”的思想。 难点:找准课文中心论点,掌握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是充满苦乐酸甜的,要问生活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最苦与最乐》,看看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的。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作品。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也是近代文动的理论倡导者和国学大师,在诗、词、文等多个方面都有所建树,代表作品《少年中国说》《敬业与乐业》等。

2.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分外:(fèn),格外,特别。

独是:只有。 纵然:即使。

契约:(qì),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后引申为约定的意思。

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怜惜众人。

3.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品味录音的朗读节奏和语气,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的题目为“最苦与最乐”,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找出作者所指的“最苦”与“最乐”分别是什么。

明确:“最苦与最乐”这个题目好,因为读者一看这个题目便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在讲述“最苦”与“最乐”,起到概括和明确了课文的写作内容和方向的作用;另外,只提出“最苦”与“最乐”,并未说出“最苦”的是什么、“最乐”的是什么,设置了悬念,便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最苦”: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最乐”:责任完了。

(2)梳理课文脉络结构,理清课文总共写了几部分,试着找出本文的主要观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以及分论点。

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最苦: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最乐:责任完了,苦中求真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责任是推却不掉的。 三、局部探究 (一)探究第一部分。

1.作者在点出最苦之事——“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时,为何不直接说出,而是先自问自答地列出了“贫”“失意”“老”“死”呢?这样好处何在?

明确:作者为了道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之事为“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采用了先列述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答案,然后作者再一一否定,让自己的观点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避免了突兀和生硬。

2.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之事为“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加以论证?这些论据有什么特点,好处在哪里?

明确:作者先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答应为人办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四件事,进而由对他人的日常小事推及到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自己。这样一来,形成了由小到大、由外及内的一系列论据来证明,最后点明了这些痛苦对人的折磨和纠缠,总结出最苦之事为背着责任未完成。

选用生活中的切身事例,采用由小到大、由人到及的列举顺序,使得观点论证得更透彻、更有说服力。

(二)探究第二部分。

1.找出课文第4自然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说说承得什么上、启的什么下。 明确: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是紧随上文的“最苦”;“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是开启下文“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一生尽责,虽苦还乐”。

2.为了论证“责任完了乃人生第一乐事”,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1)引用论证:

①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

②俗话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③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 (2)说理论证 (三)探究第三部分。

课文第6自然段是如何收束全篇的?

明确:作者先是点明“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然后从正反来年各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进而最后回归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尽责方得苦中真乐。

四、总结拓展

1.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课文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梳理作者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明确:

最苦:负有责任。 最乐:尽了责任。 中心论点:苦中求得真乐。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说理论证、对比论证。

2.再读课文,让学生说说,作者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明确:语言平实又略带书卷气。文中既有自问自答的个人对话,也有或通俗或严肃的引用;既举身边的切身事例进行论证,也进行辩证的说理论证;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娓娓道来,环环相扣。

3.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认为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分享一下自己有没有作者梁启超做讲的这种“最苦与最乐”的切身体会。

(学生自由谈感想,引导学生学会咀嚼生活) 4.大家讨论:

(1)如何克服拖延症、手机依赖症、网络依赖症。

(2)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身上的不良做法。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学案】。

2.把自己的克服不良习惯的打算写成一篇书面汇报。 六、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中心论点 最苦 最乐 最苦与最乐的关系

论证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