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5卷 第2期 Vol_35 NO.2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2008年3月 Mar.2008 促进中国教育公平论要 郭新和 (河南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摘要: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促进教 育公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观念到,从理论到实践,都应该统筹兼顾,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牢固确立教育是 公益性事业的观念,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观念指导;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兴教的基本方针,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法 律保障;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支持;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广域入口; 健全扶助落后区域和弱势群体的保障体系,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过程支撑;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促进 教育公平提供理想结果。 关键词:公平正义;教育公平;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4O一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8)02 0206—03 作者简介:郭新和(1954一),河南淇县人,河南财经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第一,理想性。教育公平是人们对教育发展的热望和期 盼,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公平不仅包括教育的实 然层面,而且包括教育应然层面。这种应然,一方面是由于 从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 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指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 主客观条件的,应当实现而暂时还不能实现;另一方面 是因为人们对教育公平总是有着更高层的不懈追求,还有待 于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才能逐步实现。应然的教育公平,显 然具有追求的理想性。 第二,历史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教 育公平持有非常不同的衡量标准;教育公平的状态是历史 的,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有着非常不同的表现形 态;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是历史的,即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对 教育的现实需求,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教育公平 是社会发展状态下的具体的历史的一种“表述”。 等。教育权利平等是指所有人都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体现 了对每个受教育者个体的尊重;教育机会均等是指一切 受教育者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公平是指受教育者 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对待,公平享有公共教育资源。 教育过程涉及的每个因素和环节,如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 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期待 等,都是教育资源的要素。结果公平是指学业成就均等或者 教育结果的质量公平。结果公平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基于 前两者公平基础上的教育公平的最终价值诉求。受教育者 能力、兴趣、成就动机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难以 第三,相对性。由于受客观现实条件以及受教育者天赋 与能力差异等主观条件的制约,教育公平表现出一定的相对 达到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过程公平是教 育公平的条件,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目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既是社会状态的一种 表述,又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同时也是社会理想的一种 性,绝对的教育公平只是人们的一种追求和向往,只可能无 限接近,永远不可能完全实现。如果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平均 地同等地分配给所有人,那么这对于天赋较高和能力较强的 人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如果完全按受教育者的能力分配 诉求,因而具有明显的特征。 教育资源,先天不利者将被迫“退场”.处于被剥夺的位置。 收稿日期:2008—01—16 ・20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 基本 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的存在。 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公平的维系越来越依赖教 育公平。 第四,主观性。尽管教育公平就其所反映的内 J 言+ 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是,教育公平也属于一种主观价『f【判断, 第四,促进教育公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 会形式。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旧的生产关系,以满足 具有主观性。其主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公平感,即对教育公 平问题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它与客观存在 的教育公平问题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不对称性。一般而 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摆脱两个“奴役”,实现人的权利 平等和“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精义。指出,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 业,“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 言,教育不公平感的产生大致有三种情况:由事实上的教育 不公而产生不公平感,从某种角度看公平而从另一角度看又 是不公平的,由不同群体横向比较而产生的不公平感E 。 第五,原则性。就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而言,教育公平 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对受 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等基本教育资源的分配必须保证平 等。教育的补偿原则主要就是立足于教育的整体利益,对教 育起点和过程中的不利群体进行教育利益的倾斜和补偿+使 他们获得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差别原则是指对教育资源 的公平分配要以承认差别为前提,即在教育公平之中包含差 别,在差别之中体现公平。 第六,基础性。教育公平对提高劳动力素质有全面影 响,因此,教育公平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 提升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基础。从宏观上来看,教育是促进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 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条件。从微观上来看,教育能够增强 劳动者获得更高收入的能力,从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育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是全体社会成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一项社会事业,历 来被看作是缩小社会差别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大力促 进中国教育公平,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第一,促进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尽管在不 同的视域中,社会主义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社会主义的 本质却是相同的,其核心价值就是追求社会平等,实现社会 公平正义。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 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 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 目标。 第二,促进教育公平足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首 先,教育公平足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社会公平反映在社会 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反映在教育方面。教育部周济指 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保障人民享 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口]。其次,教育公平是 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指出:“具有决定性意 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 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E3 7在知识 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 施,,E43。历史经验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否平等发展,每个人的 发展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 第四,促进教育公平是克服教育不公的战略选择。改革 开放以来,中国各项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教育公平实现 了历史性跨越。但是,中国教育发展出现了“发展中的问 题”。2005年一项教育满意度分项调查显示,公众对教育领 域七类问题的反馈中,教育公平的满意度最低_5j。社会各界 反响强烈的教育不公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差距,地区教育 差距,中小学的学校之间差距,通过交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 优质学校,进城务工子女的受教育条件和环境差,在促 进贫困地区的教育上所采取的措施的差距,等等。教育公平 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产生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 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现有教育资源之间矛盾,特别是 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是短时期内难以完全 破解的难题。“穷国办大教育”,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从而产 生了高收费、乱收费、钱学交易、择校热等现象,加大了教育 领域本已存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校际差距,并且在一定 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侵蚀了教育的公益性、公正性,影响 了教育品质和社会声誉。 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走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中国 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_6]。但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依然有很长的 路要走。 第一,牢固确立教育是公益性事业的观念,为促进教育 公平提供观念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理 念,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此外,坚持教育公 益性质,还需要克服和修正教育产业化的观念。鼓吹教育产 业化的直接后果,一是明显减缓了对教育投入的增加, 实际上是削弱或者推卸了在教育当中的重大责任;二是 出现了将教育变成商品来谋取高额利润等种种教育乱象,部 分抵消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导致教育的社会形象和 公信力受到损害 ]。适当发展教育产业是必要的,但不能把 国民教育的希望寄托在产业化上面。 ・20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二,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兴教的基本方针,为促进教育 公平提供法律保障。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 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国家鼓励 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 办法。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要遵循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坚持 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方向,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各类 专门人才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 的选拔机制。通过积极稳妥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 革,逐步建立起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中国境内举办学 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都应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事业 的发展为主要目的,而不能以营利为目的,都必须坚持教育 公益性。 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高校自主招生、 自我约束,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高校招生制 度,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有效遏制招生乱收费、违 规录取和中介诈骗等问题,切实加大对舞弊、违纪、违法行为 的处罚力度,确保高考公平公正,真正做到使社会满意、让群 众放心。 第三,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 支持。实现教育公平,是主体,实现教育的普及与公平, 应当主要靠,而不应当是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一是积 极调整教育结构,科学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强化对义 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 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发 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引导、 规制、保障教育横向和纵向的平衡发展。二是逐步整合城乡 及地区间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向弱势区域倾斜。增加中 第五,健全扶助落后区域和弱势群体的保障体系,为促 进教育公平提供过程支撑。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意向老少边穷地区和贫困家庭“输血”,让落后区域青 少年不因社会发展而边缘化,让适龄青少年不因家庭困难而 辍学。我认为,当前可以做并且必须做好的工作重点有:一 是实施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计划,努力提高乡村教师 的育人能力。二是拓展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城乡薄弱学 校建设。三是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保障青少年顺利完成学 业。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已经深得民心,要在全 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和科学性,使财政转移支付发挥 切实作用,逐步消除经济带之间和经济带内各省市之间教育 投入上的差距。三是调整优化城乡教育布局,使公共教育资 源进一步向基础教育过渡,实现从关注教育的纵向结构到关 注教育的横向结构的转变,从强调教育的单一规模效益到强 调教育分层与质量多元并重的转变,从教育质量评估中仅限 于学校成就和学习程度的评价向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学习与 国城乡坚决贯彻落实。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奖、贷、助、补、减 有机结合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已经显露成效,要继续完 善、修补和坚持。 第六,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促进教育公平 提供理想结果。在社会就业总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必须进 一能力需要的评价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 顾,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方法也是统筹兼顾。 第四,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广域入 步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管理制度、体系、服务 体系和工作机制,尤其要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完 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服务高效、运转协调的就业服务长 效机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服 务,采取切实措施激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到祖 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教育 出口上保证公平原则的实现。 口。考试是一种必要的人才选拔机制,平等竞争是考试制度 的灵魂。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全 面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 招生制度,逐步推广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的 参考文献: E13李润洲.试论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EJ3.教育评论,2002,(5). [2]周济.扎实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J3.人民教育,2007,(2). E33.文选:第1卷EM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9. E43。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94.107。 Es3杨哀平.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EM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33—441. E63朱小蔓,等.对策与建设——2OO6—2OO7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EM3.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9. E73纪宝成.“为公立学”是我们的旗帜——评“教育产业化”[N].人民日报,2006—03—23. [责任编辑许 昌]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