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

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AbstractRobertEzraPark,asthemostrepresentativeoftheChicagoSchoolscholars,iSconsideredthefirstcollegeresearcherofthemasscommunication.Andtosomecertainextent,Parkisalsoapioneerinmediatechnologydoctrine.Thispaperemploysthetextstudies,attemptingtomakesomemorecomprehensivecommentaryandanalysisonhisthought,basedontheintroductionandarrangementofRobertEzraPark’SthoughtthatthemassmediaandsocialchangeandcollectivebehaviorandpublicopinionandonthesocialenvironmentoftheUnitedStatesatthattime.FromthemethOdOlogicalpointofview,researchesofthemasscommunicationbyParkarenotiustakindofsocialstatistics,butmoreofaphenomenonbasedontheobservation(BehavioralScience)basedintegration.on‘‘theoreticalandappliedresearchphaseofFromthepointofviewofideologicalorigias,theideasofGeorgSimmel’Ssocialinteraction,CabrielTarde’S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JohnDewey’SpositivismandCharlesHortonCooley’SmediaideasoftechnologicaldeterminismhavegreatimpressiononPark’Smassoncommunication.Parkhasresearchimmigrationnewspapers,emphasizingthecloserelationshipabetween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andsocialchange.andthecommunicationiSmoreviewedcontrolasatransmissionandofcontrol,namely:thetransmissionviewandInotherwords,Parkasaconceptcommunication.notonlyviewscommunicationasmediahaveToaainformationtransmissionprocess,butalsocultureconstructionofsymbolsprocess”.Hewasconfidentthatthetechnologicalrevolutionofthemasspowerfulroleinpromotingthesociety.ideasofthemasslargeextent.Park’S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representsthemainstreamofmasscommunicationoftheChicagoschoolandhasprofoundimpactontheideasofthedevelopmentalandtechnologicaloftheUnitedStates.Park’Spresscontrol,thetheoryofcollectiveactionandpublicopinionofferssomevaluestotheChineseCommunicationStudiesonthewayofthedevelopment.Attheacademiclevel.themethodwhichParkintegratesthediscussionofthetheorywithappliedresearchisworthwhilebeingreferredandstudiedbyChinesescholars.Atpracticallevel,Park’Stheorycollectivebehaviorinstructively.canonathecontroloftheimmigrationpress,aswellasthehelpUStosolvethehighincidenceofgroupincidentsKeywords:RobertEzraPark;transmissionviewofcommunication;controlviewofcommunication;collectivebehaviorandpublicopinionIl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己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盈日期:查鱼:墨%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询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敝储耗弛新躲陋吼趁型兰州人学硕:t: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绪论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传播学自上世纪90年代引进中国后,得到了异常迅猛的发展,但是中国的传播学思想研究,甚至是整个传播学理论的研究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受到威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思想的影响。在《美国传播研究的滥觞》(TheBeginningsofCommunicationStudyinAmerican)一书中,威尔伯·施拉姆钦定了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HaroldD.Lasswell)、拉扎斯菲尔德、勒温和霍夫兰,高度评价他们对于整个传播学研究的贡献,以及他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为传播学研究奠定的基础。1正是在此种传播学集大成者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学研究一直以来以此四位传播学奠基者的研究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此种现象正如我国传播学研究者黄旦所描述的那样:“大众传播的四个奠基人是施拉姆所选择并树立,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对此提出疑问的并不多,更没有人打算之。相反,顺其思路的倒是所在多有。"2但是在传播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此四位传播学者对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一些传播学者也为传播学的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施拉姆在其书中只是一带而过他们的传播学研究。“其实,在在传播学形成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学者也做出了相当于或至少不亚于这4位的贡献,……但宣伟伯的这个意见对于了解传播学形成脉络以及宣伟伯本人的偏爱都是有意义的"。3在此种传播学研究的境况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施拉姆钦定传播学四大奠基者的选择标准。“在这样多元,如此丰富的研究中,施拉姆选择了这样四个所谓的奠基人。在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四个奠基的人的研究确定了传播研究领域,不如说是施拉姆按照自己的口味,他对传播研究的理解和设想,找到了他所认为的研究起点,找到他所欣赏和满意的人选,并遵循这样的线路,进一步煽风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2页。2黄哩:《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从芝加哥学派到大众传播研究的确立》,中国传播学会,2004年中国传播学论坛论义集。3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33页。1兰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点火推波助澜”。1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城市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城市民主进程影响的问题,同时以城市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国芝加哥学派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野,而且研究者对于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诸如罗伯特·E·帕克(RobertEzraPark)的传播思想观点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正如传播学者胡翼青认为的“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到目前为止传播学领域视野最为宽广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传播理论,启发了相当可观的传播学研究范式和传播学的边缘学科,并对传播学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富有创意的思考”。2而施拉姆所认为的那些奠基人的传播理论其实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那里都有研究。所以为了达到正确地了解传播学思想史,更好地促进今后的传播学研究,以此来为当今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服务,我们有必要来重新认识美国传播学芝加哥学派,更有必要研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罗伯特·E·帕克的传播思想。就像黄旦所指出的:“社会学对大众传播学的产生、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而又极其直接的,以至于令人谈大众传播学史如不从杜威、库利和帕克等说起,恐就有数典忘祖之嫌。"3芝加哥学派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派,对美国社会学的开拓与影响,西方社会学家包括我国的社会学家对此早进行过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不胜枚举,我们对此也是了解颇多。但是芝加哥学派,特别是帕克的传播思想却是很少有人问津,并且未形成一定的思想,“芝加哥学派的理论观点很少为今天的传播学学者所引用”。4即使对其有所涉及,也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深入进行研究,这对传播学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罗伯特·E·帕克(RobertEzraPark),不仅是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最有影响力的成员,同时又是最能代表传播学芝加哥学派的学者,被认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5帕克通过对报纸的历史以及现代报纸的分析进而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移民1黄旦:《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从芝加哥学派到大众传播研究的确立》,中国传播学会,2004年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2胡翼青:《再度发苦——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5页。3黄旦:《媒介是谁:对大众媒介社会定位的探讨——兼论大众传播研究的社会学框架》,《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2期。4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8页。5(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64页。2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报刊。他在《报纸形成的历史》一文中对报纸的历史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且指出报纸的发展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样一些观点,这为我们理解移民报刊功能的演变方面提供了一些佐证。同时他在《城市: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一文中对宣传和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报社及报纸就是帮助实现部分社会调整功能的。这些观点对被各种新媒体同渐所包围的传播学者来说仍然具有极大地启发意义。帕克的报刊思想特别是移民报刊思想包含了一种宏观的社会思想,即: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以及传播技术与民主的发展。就像帕克将传播限定为“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凭借这个过程,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个人能够假设其他人的态度和观点,凭借这个过程,人们之间合理的和道德的秩序能够代替单纯的心理的和本能的秩序"。1他更多地认为传播传递的内涵,以及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从传统进入现代社会。在传媒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新的媒体不断涌现出来,如何控制好、利用好各种新媒介,既达到促进社会不断和谐进步,又能让受众从中受益,我们或许可以从帕克的传播思想中找到一线灵感。帕克认为传媒的发展对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他认为:“新闻流通的程度决定了社会成员自身政治参与的程度”。2帕克想让人们明白是传播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由传统进入现代,由乡村变为城市,由初级关系走向次级关系,这对于我们今天城镇化的进程应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帕克通过对移民报刊进行研究发现,移民报刊不仅对移民起到信息传递以了解外部环境而且还能够促进移民群体的整合和维系。更为重要的是,移民报t:,Jfi皂够使受众和环境融为一体。帕克对移民报刊控制功能的这些研究对身处媒介化时代今天的传播学研究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虽然我们现在的传媒环境与帕克那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其对传媒控制功能的精辟分析应该对我们今天研究新形势下媒介控制的功能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现在城市与城市问人员的流动性变的更加灵活,网络媒体等新媒体更加发达,如何将流动人员与当地的环境融为一体?如何整合并维系流动人员的民族性?这些问题相信可以从帕克对移民报刊控制功能的研究中获得启示。1(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64页。2转引自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48页。3兰州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帕克早在勒温、怀特等学者之前就已经对“把关人"有所论述,这可以算得上是传播学研究中第一次对“把关人"现象的深入探讨。他从对报纸的研究中发现,“把关人’’出现的重要社会原因就是信息过剩与报纸版面有限的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报纸的编辑不得不挑选相应的新闻报道,而舍去一些他认为无关紧要的信息。帕克不仅指出此种现象的存在,而且更进一步地分析了“把关人”把关的标准,他针对当时广泛存在的移民报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这些都要比怀特的简单阐述现象深远。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新媒体诸如网络、手机等己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那么在网络中是不是需要“把关人”,应该如何把关,应该是强化网络时代的“把关"还是要淡化此种现象,相信通过研究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中编辑部的内部控制行为问题会令我们对此类问题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因为按照帕克的观点,身处网络时代或者说新媒介时代的我们现代人更应该需要“把关人"的存在,应该要强化“把关人”现象。其实他所说的网络社会中“把关人”现象就是我们这些年在一直提到的网络的监管问题,因为网络监管对于民众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具有引导作用。帕克190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群体与公众》是关于集体行为和的美国理论方面的首次尝试。他在此篇论文中对“群体心理学’采用一种美国式的分析。加布里埃尔·塔尔德(CabrielTarde)关于群众与公众的观点,“群众时代已经过去,社会已经进入公众的时代。二者的不同在于,群众中的精神感染本质产生于身体接触,公众则是交通和传播工具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伴随社会心理发展而取得的进步"。"1对帕克有很大的影响。帕克提出的“公众"就是一种多变的集体形式,进而指出现代新闻业在许多时候只是一种“控制注意力"的机制。帕克的这种将公众与其他集体行为形式区别开的分析方式开启美国传统研究,并且这种传统被后来的学者所发展。当今社会,件不断发生,通过对帕克关于群体、以及公众的分析和研究,为我们研究媒介在件中所发挥的作用提供了一些借鉴。1转引自(法)阿芒·马特拉、米歇尔·马特拉:‘传播学简史》,孙五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l版,第9页。4兰州大学硕.1--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二、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一)关于本文研究方法的一些说明本文在对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思想的耙梳和评介的过程中,采用了最基本的文献研究法。近些年国内研究由于受到美国实证研究的影响,量化实证研究颇为盛行,但是量化实证研究所集中地只是媒介或个人的微观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对于人物思想的评析要从宏观方面来阐述,并且要使研究具有“人文”色彩,故本文回归到我国人文学科传统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对帕克的学术著作和其他相关的学术思想的介绍,介绍I怕克思想的启蒙者,分析其对报纸历史研究的思想、移民报刊思想、“把关人”思想以及相关的集体行为和,分析其作为大众传播学第一个大学研究者的重要意义,进而引出其媒介的控制观的主要思想。本文还联系了现实情况,分析帕克的媒介控制思想对于当今诸如网络监管、件等现实问题的启示,期望能为新形势、新语境下我国传播学的发展找到一丝契机。(二)文献来源本文主要的侧重点是I泊克关于移民报刊控制的研究思想特别是报刊内部控制“把关人"的研究,由于帕克一生著述甚少,前期主要是关于社会学方面的,关于移民报刊控制思想的著作没有中译本,所以本文重点选取了帕克的关于移民报:FIJ控制思想研究的原著以及一些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和文章。通过对帕克第一手的资料的剖析,分析其著作中的代表思想——移民报刊控制及其“把关人"思想,并且以此为主线,对帕克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及这一思想的影响及学术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对帕克思想中占有极大影响的集体行为和的美国研究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作了评价。本文在力求完整展现帕克思想精粹的同时,以一种反思的态度来评价其传播思想在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并希望以此为传播学研究找寻新的切入点。另外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文献研究法,目前国内逐渐开始关注芝加哥学派特别是帕克的学术思想,致使国内关于其著述的译作较少,故而选取了一些其他学者对其进行的部分研究著作以加深对其思想的理解。5兰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罗ffl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本文收集到的帕克原著及原文及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有以下一些:《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目前没有中译本)、《社会学导论》、《报刊形成的历史》、《美国报刊文学》、《报刊发行可测量的城市化》、《传播和文化的反思》、《作为一种知识的新闻》、《城市社会学》、《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芝加哥学派》、《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这其中,《芝加哥学派》、《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是关于其他研究者对芝加哥传播学派思想所进行的著述。《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报刊形成的历史》、《美国报刊文学》、《作为一种知识的新闻》、《报刊发行可测量的城市化》以及《城市社会学》中的部分文章是帕克所著关于移民报刊及报刊控制的思想,对理解帕克主要传播思想很有帮助。同时帕克和伯吉斯所著的《社会学导论》,虽然是关于城市社会学方面的著作,但对总体把握帕克的传播思想的变化是必不可少的,故而将其纳入研究的书目当中。至于《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一书,它避开寻常对于传播学芝加哥学派的研究套路,对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进行了使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其中部分观点是本文需要借鉴的。《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此书可以帮助更好地全面理解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从而达到为本文主旨服务的目的。由于客观原因,帕克的著名的博士论文《群体与公众》原著未能找到,只能依靠他人的研究,这不能不是本文的一大缺憾。国内研究帕克传播思想的文献并不是很多,目前已检索到的有:(1)基于社会学视野下对于帕克的研究,诸如《经验社会学路径下的传播研究——论罗伯特·E·帕克的传播研究》(张军芳《现代传播》2006年第二期),以及《罗伯特·帕克和与美国城市移民同化问题研究》(胡锦山《求是学刊》.2008年1月第1期)这两篇论文主要依靠帕克的著作《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帕克的传播研究思想的渊源以及传播研究作一分析,后一篇侧重点是帕克关于城市移民方面的论述。还有《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与局限》(周晓红《社会科学研究》2004第六期),这篇论文更多的基于社会学的视野,对芝加哥学派在社会学方面的作为做了一个综述,而其中并未涉及到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6兰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2)黄旦先生在2004中国传播论坛论文中的《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一文中对于帕克传播思想的传播观和控制观也有所论述。此外,国内还有一些对帕克传播思想做综述性研究的文章,只是提到帕克的一些思想,并未做深入研究。所以,这些文献不是本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此外,因为本文主要是对帕克报刊控制思想的研究,从其思想渊源到基本内涵,对这一理论产生影响的人物西美尔、塔尔德、杜威、库利等的论著和文章也是本文的参考文献之一。7兰州大学硕:t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第一章帕克的生平及思想渊源一、帕克的生平罗伯特·E·帕克(RobertEzraPark:1864.1944)被认为是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同时也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1他与C·H·库利(CharlesHortonCooley)和马克斯·韦伯(MaxWeber)同年,1864年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哈维维尔附近的一个农庄,后面又随父母迁移到明尼苏达州的雷德温。他在密歇根大学求学期间就深受约翰·杜威(JohnDewey)的影响,并于1887年在那里获得了哲学学士学位后,他并没有去从事他父亲的商贸活动,也没有打算在自己家乡当一名教师,而是选择了能够对社会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有机会获取对社会认识的第一手资料的职业——记者。所以他于1887—1897年期问,先后为《明尼阿波利斯同报》、《底特律时报》、《丹佛时报》、《纽约晨报》、《纽约世界报》、《底特律论坛报》、《底特律新闻报》和《芝加哥日报》担任记者、刑侦专访记者、戏剧评论员、综合新闻记者和编辑。他于1892年与杜威和福特一起从事《思想新闻》的出版,并于189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899-1903年,帕克前往德国柏林皇家弗旱德罩克一威廉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进行研究生学习,并在海德堡大学以《群体和公众》为题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03—1905年,他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和“刚果改革协会”的秘书。1905—1912年,他任亚拉巴马州的华盛顿塔斯基吉学院的公共关系主任。1913-1922年,他任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专业讲师。1921年,帕克和E·w·伯吉斯合著教科书《社会学导论》,它对社会学领域做出了限定,他于1922年撰写《侨民报刊及其管理》。1923-1933年,帕克被任命为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且他于1925-1926年被选为美国社会学会(现为协会)。1929—1933年,帕克在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印度河南非等过旅行,并在夏威夷大学执教。1936-1944年,他任纳什维尔的菲斯克大学社会学访问教授。帕克于1944年2月7日在纳什维尔逝世,享年79岁。1(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35页。8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二、帕克传播思想渊源像西美尔和塔尔德这样一些对芝加哥传播思想产生了直接与重大影响的经典社会学家,同样对帕克的传播思想也产生了影响。西美尔将社会互动、城市的传播生态等观念植入了芝加哥学派,而塔尔德的传播思想已略显成熟,并在多个理论方向上对芝加哥传播思想产生了启迪作用,同样对帕克的传播思想也产生了启迪。虽然西美尔和塔尔德在具体的一些理论上存在着分歧,但是他们的社会理论在气质上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他们强调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人与人之间的某些联系,同样他们不趋向于把社会作为一个静态的结构分析,而强调它的复杂性与动态的联系。同样那些后来被社会学家奉若神灵的韦伯和迪尔凯姆也对帕克的传播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一)乔治·西美尔的社会互动传播思想乔治·西美尔(GeorgSimmel)和他法国同时代的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经常被描绘为现代社会学的共同创立者。2受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Darwin)和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得影响,西美尔主要围绕着社会进化、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生态学等问题从事其教学和写作。他的理论成果直接影响了芝加哥学派,而对于西美尔的思想概念化来说,芝加哥学派发挥着一种经验的实验室的作用。西美尔是所有经典社会学家中唯一与芝加哥学派有直接师承关系的思想家。帕克于1899年前往柏林大学深造并因选课而称为西美尔的学生,从此深受西美尔的影响。由于帕克在社会学方面再也没有收购其他的正规教育,所以西美尔的社会思想就是帕克社会思想的全部。帕克是“使用西美尔理论分析和解释社会数据的最优影响力的社会学家。”3通过对西美尔社会学思想的深入思考,帕克长期关注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社区生活的疏离,着迷于移民、陌生人以及他自己所称为1没有迪尔凯姆,就不会有帕克对于社会控制的关注,也就不会有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根据吉登斯的观点,书伯对芝加哥学派是有间接的影响。(吉登斯,2003:24)凯瑞认为:“并不是有意而为之,杜威、帕克及其他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把韦伯的社会学移植到美国的十壤中,尽管他们乐于以实用主义者的角度消解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之问的差别。但不那么令人高兴的是(虽然能够理解),他们也失去了韦伯社会学的锋芒,尤其是韦伯对权威、冲突与统治的强调。”(凯瑞,2005:73)2(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28页。3转引自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5页。9兰州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的‘边际人’族群的研究。作为西美尔的学生,帕克将西美尔的10篇原作安排在自己与伯吉斯合著的教材《引论》中供自己的学生学习。同样帕克及其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的弟子爱德华·西尔斯(EdwardShils)、路易斯·沃思和埃文特·休斯都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大量的翻译了西美尔的论文和著述。1西美尔对于芝加哥学派以及帕克的影响不仅在纯社会学研究领域,而且他的某些社会学观点对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以及对于帕克的传播思想都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其中西美尔的社会互动的观点对于帕克以及米德的思想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罗杰斯对西美尔的“互动”概念对于帕克的传播观念产生的影响总结道:“1.社会作为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由个体之间的传播所构成。2.所有的人类传播代表着某种交流,这种交流对于所涉及的个体来说具有交互的效果。3.传播在彼此之间的社会距离不断改变的个体之间发生。4.人类传播满足某些基本需要,诸如友情或侵略,或追求收入、教育或其他渴望达到的目标。5.某些种类的传播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成为稳定的或固定的,因此代表着文化和社会结构。”2西美尔对于社会互动的看法与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开创的符号互动理论不是完全相同的。这样很明显,米德的理论缺乏将个体行为与社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而西美尔则做得更好一些。后来,正是帕克通过“角色”这个概念将西美尔与米德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符号互动论在人际传播的微观方面与社会的宏观方面取得了统一。3在西美尔的影响下,帕克总是强调这样的观点:“自我在人们多重角色的扮演中呈现,而各种角色又与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相联系。"4在西美尔的指引下,芝加哥学派使互动的过程变得越来越清晰。帕克对互动的传播机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西美尔对互动过程融入了太多的思辨的因素,所以帕克“不满足于这种一般的、没有实证科学验证的描述",直1转引自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l版,第70页。2007年5月2(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29~130页。3同1,第148页。4(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华夏{|1版社,2001年版下册,第9页。10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接将互动的媒介定义为交流,“这种具体化的方式,使抽象的‘互动’概念变得可以在现实中把握了"。1西美尔对城市社会心理和乡村社会心理区分也深深地影响了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以及帕克的传播思想。而帕克正是在西美尔的这一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关于传播功能的一些设想。西美尔是一位很独特的经典社会学家,他的独特之处就是强调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二元对立,他特别注重对于城市社会心理的考察。“他们(指迪尔凯姆、滕尼斯、韦伯等)毕竟没有系统地考察城市生活的社会心理。在这方面颇有作为的是德国人乔治·西美尔。’’2西美尔对于城市的这种敏感深深地影响了帕克,进而这种敏感通过帕克又影响了整个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西美尔分析了大城市给居民们带来的与乡村完全不同的社会体验,并且指出了城市持续而又快速的社会体验使城市的人们处于一种高度的紧张之中。西美尔对于城市生活的这种想法与分析大大地启发了帕克,但是对于城市生活未来的发展,帕克却有着与西美尔截然不同的认识与看法。西美尔强调“保护个体化的现代社会的自治权利”,而帕克却主张要对城市生活进行“社会控制”。3这种迥异之处也许来自于两人所面对的德国与美国不同的城市化道路。西美尔对于大众传播与城市发展的问题研究始终没有染指,但正是在其的这番设想与分析之上才成就了帕克的大众传播成为更为重要的社会控制手段的认识。帕克认为城市人对信息的需求远远超过乡村人是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心理,而当时城市中人与人交往方式的变更使得大众传播已成为一种更为重要的社会控制手段。西美尔对于城市时尚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的传播机制研究就是这方面最显著地一个例证,他在自己的论文《时尚的哲学》中就清楚地表明了他对于时尚传播机制的认识。他分析时尚的传播是一种求同于人和求异于人的传播现象的辩证统一。4对于西美尔来说,时尚就是较上层阶级求异于人而较下层阶级上行下效的结果。时尚正因为这种求同于人和求异于人的传播方式才使得它具有了社会学1于长江:《美周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创建》,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第119页。2(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等:《城市社会学》,康少邦、张宁等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8页。3转引自胡翼青:《再度发苦——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l版,第76页。4转引自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l版,第76页.兰州大学硕:I: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上的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对时尚的分析,西美尔为时尚传播的效果找到了一种合适的从众心理的解释,但是他却对时尚传播过程中大众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没有提及。帕克不但接受了西美尔关于时尚的所有观点,而且就其他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着重讨论,即:在传播时尚的问题上,新闻媒介如何帮助时尚克服空间的距离;时尚是怎样通过大众传媒进而成为一种社会与控制的手段。虽然西美尔很早就观察到了大众传播的双向过程,并且分析和研究了大众传播的前馈问题,但是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论及大众传播时,却将其看作单向的社会控制手段,或者是宣传或者是教育,而绝非是真正意义上平等意义上的互动。西美尔还分析和研究了口头传播与文字传播的不同以及听觉传播的不同。他认为,书面的表达远不如口头表达那么丰富和易于沟通。从西美尔的传播观中,可以看出他心中理想的传播方式就是口头交流方式,虽然书面交流方式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在沟通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西美尔的这些传播观念被帕克所认同并且继续深入研究,后来的传播技术主义范式,包括伊尼斯、麦克卢汉也深受西美尔的影响。(二)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人际互动传播思想对于传播学研究来说,加布里埃尔·塔尔德(CabrielTarde)是一个完全被人遗忘并且不被提及的名字。1“但是在没有广播电视甚至是电影和照相都才蹒跚起步的时代,塔尔德几乎形成了一整套传播学的思想。”2所以,塔尔德对整个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其核心人物帕克的传播学研究产生过重要的影H向。塔尔德的传播学思想影响芝加哥学派是通过借助社会心理学这个媒介来实现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思想家们都曾受到塔尔德关于“人际互动"的论述的影响。3帕克的博士论文《群体与公众》(1904)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塔尔德思想的影响,因此帕克是受塔尔德影响最大的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同时芝加哥学派的其他学者是通过帕克的著作才进而了解塔尔德,包括后来的布鲁默在内的许多学者因为帕克而在其思想上深深地打上了他的烙印。1转引自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1版,第79页。2同1。第79页。3同1,第8l页。122007年5月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仿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休斯指出,在帕克和伯吉斯合编的《引论》一书中,虽然没有引用塔尔德的一句话,“然而这本书对塔尔德的参照超过了对孔德、库利、迪尔凯姆、西美尔、托马斯或韦伯的参照”。1同样,法国传播学者阿芒·马特拉(A.Mattelart)在其专著中也肯定了塔尔德对帕克的影响,他认为:“在扩散塔尔德思想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很值得提出来,就是帕克,他是一个研究报纸在形成方面的作用的专家,对著名的芝加哥学派有持续40年的影响’’。2正如胡翼青所总结的,塔尔德对芝加哥传播思想的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他看到了媒介技术主义对社会推进作用,并敏锐地意识到,媒介技术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形态。其次他讨论了社会构成的机制,提出了模仿说。最后塔尔德关于传媒、与社会民主的观点也对芝加哥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在塔尔德对芝加哥传播思想影响的这三点钟,第一点对帕克的影响就很深远。因为在19世纪初与20世纪初,塔尔德能把大众传播技术扮演的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其可以被认为是传播技术主义的范式的奠基者。而帕克对传播技术主义的观点几乎就是塔尔德此方面认识的再现,因为帕克在其博士论文《群体与公众》中比较全面的采用了塔尔德的分析框架,这样就奠定了他一生关于传媒与社会形态发展研究的基调。塔尔德对于的认识是:“一种评论,是短暂的、或多或少合乎逻辑的成串判断。……对当前的问题做出回应,在同一时期里被同一国家、同一个社会里的人多次重复的判断,就叫。”虽然其对的定义还不够经典,但是我们从中看到,塔尔德认为的形成就是一个有个人观点转化成社会观点的过程。继而他又讨论了在这个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推力——交流:“这个转化过程的动因,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是公共话语,在当代是报纸”。4他通过这种方式有机地将大众传媒与联系到了一起。报纸使人们不用见面就能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整合了人们的交流方式。“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也不可能想象,报纸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个人的谈话,即使之丰富多样,又抹平其差异,使人们的谈话在空间上整合,在时间上多样化;即使不读报但和读报者交谈的人也会受到影响,也不得不追随他们借用的思想,一支笔足以启动上百万的舌头交谈"。他认为,1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人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l版,第82页。2(法】阿芒·马拉特:《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3同1,第82—87页。4同l,第82—87页。13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没有报纸就不足以形成。在没有报纸的时候,“不存在现在所谓的总体的,之存在数以千计的互不关联的意见,彼此之间不存在长期的联系"。而自从有报纸以后,“各地分散的群众,由于新闻的作用,意识到彼此的同步性和相互影响,相隔很远却觉得很亲近;于是报纸就造就了一个庞大、抽象和的群体,并且将其命名为”。1塔尔德这些关于报纸以及的观点对后来的帕克的传播研究有直接的启发,也可以说塔尔德明确地指出了大众传媒与的关系。继塔尔德提出大众传媒与的关系之后,他进一步指出报纸的出现对统治阶级的绝对权力是一种打击,进而道出了传媒与民主的关系。“报纸出现之前的君主制能够是,而且或多或少被认为是绝对的、无形的、神圣的,因为它们体现了国家的团结;报纸出现之后,君主制再也不能维持这样的形象,因为国家的团结是在君主制之外创造出来的,这样的团结比君主制创造的团结更加牢固"。2他从这些方面推导出的结论就是报纸是社会民主的强大推动力。他认为,没有报纸作用的长期积累就没有普选;没有报纸作用的积累,就不存在选举的多数原则;没有报纸作用的积累,议会不过是一个“橡皮图章”式的机构。帕克继承了塔尔德所有这些对媒介推动社会民主发展的正向评价,并且提出了传播构建社会共同体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传媒与民主的理论。塔尔德还认为,交谈是形成的重要工具,甚至还要比报纸重要。因为他觉得在一切时代,的形成最终还要落实到个人的谈话上,没有交谈,在形成时报纸也就无用武之地。他的著述中的一系列陈述表达了此种观点:“交谈时一个尚未探索的领域,是形成的一种媒介……交谈时一个经久不衰、无所不在的媒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切时代里,推动这个(的)转化过程的动因是私下的谈话’’;“从长远来看,交谈还是要产生进步的;而且,交谈最终要接管公共演讲或报纸的社会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3塔尔德的这种观点与杜威对民主的认识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些观点对帕克后来的观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塔尔德将传媒与人际传播效果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对1(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克拉克编:‘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235、233、246页。2转引自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fIl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84页。3同2,第90页。】4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社会而言的宏观效果和对个人而言的微观效果,这一范畴的确立很显然对芝加哥学派尤其是帕克的传播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1芝加哥学派的以帕克为首的学者在他们的传播研究中不断强化这一研究范畴的重要性,并引导美国传播研究向效果研究进发。(三)约翰·杜威的实证主义思想约翰·杜威(JohnDewey)的传播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芝加哥学派,进而构成了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基石和精髓,因而杜威对芝加哥学派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欧洲经典社会学到美国的芝加哥学派,杜威是一个及其关键的过渡人物。杜威的哲学思想比起实用主义哲学的其他两位旗手——皮尔士和詹姆斯来说,更贴近于芝加哥学派,也就是说杜威是第一位将欧洲与美国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学者。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的,杜威的传播思想就是整个美国传播学思想的源头:“几年前我决定认真研读传播学著作,一位明智之士建议我从约翰·杜威开始。这是一个令我从不后悔的选择。”z杜威对传播的高度重视可以从其《经验与本质》找到佐证“在所有的事物中,传播是最为奇妙的”。3后来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诸如库利、米德、托马斯和帕克以传播为自身学说体系基础的研究就是受到了杜威的影响,将自己的社会哲学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传播之上的。虽然后来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其他成员更倾向于把传播看作是一种传递,但是这或多或少与杜威曾经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的两种传播观念“社会不仅因传递与传播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之中"有着必然的联系4。只不过他们对于双重含义中某一含义的偏爱决定了他们传播思想的发展方向,但是杜威对帕克发展出来的传播的控制观和劝服观并不认同,原因是帕克的德国教育背景,那是一个强调国家高于一切哲学的国度。杜威根据传递所能带来的社会功能,他甚至希望证明整个地球都可以被传播所改变。他认为,交通与信息传递使地球变小了:“以形体言,地球之大小如昔1转引自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l版,第90页。2此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杜威的传播研究范围比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要广,他对美国的批判学派和文化研究有过直接的影响,所以,说杜威是整个美国传播思想源头其实并不夸张。Press,1927年版,第166页.4杜威这里说的传播,指的是一种信息的共享,以区别于信息或物质的传递.JohnDewey:ThePublicandItsProblems,Chicago,Swallow15兰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也;以交通言,有火轮、舟车、邮电、飞机彼此沟通,互相贸易、交换意见、灌输思想,从前视为鸾远莫至者,今则近若比邻”。甚至地球还被传播构建成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因为从前世界各处不相联络。自电力汽力盛行以后,各处互有交通,东崩西应、不能幸免。……自从交通事业发展以后,,世界真J下是统一了,不但是地理上的统一,实在是在道德上、风俗上、智慧上无往而渐渐统一起来”。·同样对于传播技术可能带来的全球性社会影响,杜威抱有高度积极地态度,这些观点与塔尔德极为相似。并且这个观点对帕克和库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次杜威把传播理解为一种交流和共享,在他看来,传播建构了社会而不是社会建构了传播,这也开启了杜威哲学的研究。在杜威看来:“所谓社会,就是使经验、观念、情绪、价值得以相互传授,而致彼此共同的结合的进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传播是社会共同性得以实现的基础,因为杜威认为:“交往、共享、协同参与式首先的法则和目的的普遍化的唯一途径”。2杜威的此种论点对芝加哥学派尤其是帕克和米德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他的这种推论几乎可以看作是后来芝加哥学派与结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各流派在传播研究上的分水岭。杜威在讨论人的社会意识被建构时,他讨论的主题是传播与社区(Community)3的关系,他着力要论汪的“传播构建社会”命题中的第二层论述,即传播建构了社区。杜威声称:“由蒸汽和电创造的大社会(theGreatSociety)可能是一个社会,但它不是一个共同体”。但是共同体感觉恢复是可能的。“直到大社会被转变成一个大的共同体(theGreatCommunity),仅凭传播就能够创造一个大的共同体"。4帕克重建现代社区的对策就是来自杜威对社区观点的解读和延伸。杜威对社区的观点是受到欧洲经典社会学家特别是那些对现代社会发展持反感的社会学家们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通过帕克继续对美国社会学和传播学产生着影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帕克把传统社会界定为社区,把现代社会界定为社会,其界定的方式与杜威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帕克最终超越了杜威的二元的思维与对立的模式,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1(美)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68~269页。2转引自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人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l版,第115页。3社区也被译为共同体,在杜威看来,该概念与社会(sodety)相对应,也与传统或地方相对应。4(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第l版,16第141—142页。兰州大学硕:I: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尽管杜威对传媒在构建社会时充满希望,但他也看到,传播技术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传播内容的改进,进而也就未必一定促进民主的发展。他的早期民主思想包含的批判性见解对帕克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从帕克的著作《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中可以看出。正如罗杰斯指出的那样:“受杜威的影响,帕克对传播作为一种整合社会的力量的作用,对传播的手段——特别是报纸和电话——等问题有了终身的兴趣”,(四)查尔斯·霍顿·库利媒介技术决定论思想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HoaonCooley)学派的核心人物。库利认为社会的本质是一种交流和互动,是一种传播行为,2因此他把传播看作社会形成的基础。库利对社会的一个重要含义在芝加哥学派昌盛之前就早已论证过,他认为:“社会指人们直接的交流,包括交谈和有具体对象的同情——简言之,就是交际”,“社会在它最现实的方面,是人的观念之间的联系”。他的这种观点对帕克的理论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帕克对传播概念的一些界定其实就是库利观点的延伸。库利认为一个理想的有机体社会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在有机体社会中,社会的各个部分不应该是静止的、分割开的,而应该是互动的,相互依赖的,它应该是由无数互动的小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这个巨大的整体和它的组成部分内部,存在着无数特殊的互动系统,它们在性、持久性、意识和智力程度等方面有或多或少的差别。国家、制度、教义及党派都是特殊的互动系统”。3二是,从每个个体的自身角度来看,在每一个有机社会中,个体需要有三个方面的意识:个人意识、社会意识(内化到个人层面的部分)与公共意识。4这其中社会意识和公共意识的完成于个人在自己群体中所获得的信息多少有直接的联系。库利想要论证是传播建构了社会,进而使社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有机整体,他的这个观点被帕克及其后来的继承者全盘接受,并且发展成为芝加哥学派传播1(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51页。2库利对“传播”的界定为“包括身体姿态、言语、书写、印刷、邮政、电话、电报、照片以及艺术和科学技术——举凡思想和感情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一切方式”,(Cooley,1897:74)因此他把传播等同于社会的互动。3转引白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火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l版,第132页.CharlesHortonCooley:SocialOrganization:AStudyoftheLargerMind,NewYork:CharlesScribner’SSons,1967年版第12页.17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库利在试图论证传播建构不同社会有机体的时候有提出了“首属群体"。他认为:“通过亲密的面对面得联系与合作而形成的社会",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形成社会本质与个人意识的基本要素”。1库利的这些推论使帕克认识到了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的区分,它们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传播形态的差异,以及传播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进步的一些乐观情绪。库利是美国第一代社会学家中对传播进行过系统研究的唯一学者,他的《社会组织》一书中花了大量篇幅(6~10章)探讨了媒介技术与人类社会的问题。从这些方面来说,库利具有技术决定论的色彩,他的这些观点成为后来传播技术主义范式的萌芽,2并且也对芝加哥学派的帕克和米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中对传媒的历史做了回顾,他的传播的历史是所有的历史的认识对帕克以后的传播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三、帕克传播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帕克传播思想的产生是与当时整个美国国家的发展以及芝加哥学派的兴起紧密相连的。“芝加哥学派的发展,正好伴随着美国从一个内向的、区域性的国家向一个外向的、世界性的大国转变的过程中,这种时问上的同步现象不是偶然的巧合。芝加哥学术流派的兴起,与美国社会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存在着相当重要的联系"。3美国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迅速迈入了第二次工业的浪潮,并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在此种形势下,面向美国的大迁移发生在1860年~1912年,它是伴随着欧洲人逃离战争、和经济困境而奔向美国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所承诺的自由土地而产生的。但是这些移民中的大部分最终还是被困在了迅速城市化的地区,也就是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贫民窟。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经常发生在靠近芝加哥大学的密歇根湖地区,即,芝加哥南部地区。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芝加哥成为全美铁路的枢纽,并且很快成为重要的城市,并且它又是美国工业化进程的缩影和代表。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所必须的基本物质条件,也CharlesHortonCooley:SocialOrganization:AStudyoltheLargerMind,NewYork:CharlesSeribner’sSons,1967年版第23页.2同1,第134页。3于长江:《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创建》,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第3页.18兰州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给学术研究带来了大量的研究课题。由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的急剧变化,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以及给社会控制不断提出的新的挑战,从而使得帕克把他研究的注意力放在了城市生活上。由于美国工业在19与20世纪之交高速发展,故被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欧的农民看作是挣钱的天堂。在此种背景下,美国发生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大量从捷克、匈牙利、波兰、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东欧国家以及意大利等南欧国家涌入美国成为了契约劳动者。统计显示,1900年时,芝加哥半数以上的居民都是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出生的。1在此次移民浪潮中涌入的美国移民,虽然已经在美国生活,但是却未真正融入美国社会,而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移民集团"。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这些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外来移民,他们对美国社会影响力是巨大的,他们形成的这些“移民集团”对于美国的政治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来自传统欧洲社会的移民特别是第二代移民在逐渐适应美国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了极大地不适应,这种不适应集中自对全新的美国文化的认同上。这种不适应渐渐地演化为社会问题。“移民地家庭模式和文化模式的解体,是不可避免的。在被美国生活同化的过程中,旧有的模式常常不能保持下来。结果是家庭破裂、酗酒和少年犯罪等现象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增加”。2移民的这些问题吸引了帕克,并且为帕克提供了广泛的经验研究领域,对他的学术成长起到了推动作用,铸就了《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的完成。正如托马斯曾谈到自己的选题时说道:“移民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每年大约有100万移民到这里来,而且大多是新移民,来自南欧和东欧。比较大的群体是波兰人、意大利人和犹太人。……最后,我决定研究来自欧洲的移民群体,为的是尽可能确定他们在本国的习俗和规范,与他们在美国的‘适应’与‘不适应’的状况有什么关系"。3同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数以万计的新移民来到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怎样才能使这些新移民美国化,是当时美国主流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到了一战期间,美国的移民历史也造成了在参与世界大战时的人们心态问题。如此众多的德裔美国人会忠诚于美国还是会忠诚于K·威廉?他们会扩大宣传还是会从事破坏活动?这些都成为关注社会问题的芝加哥学派的学者1(法)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郑文彬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第1版,第3页。2(美)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刘泰星、张世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8页。3转引自于长江:《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创建》,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第65页。19兰州大学硕:卜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们思考的问题。在这种媒介生态和社会背景下,19世纪90年代,芝加哥学的理论家开始将现代传播的整体作为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并且首次做出了综合性的考虑。杜威、库利、帕克都给媒介技术近来的总体进步赋予巨大的意义,每人都将他所发现的这种含义置于他的更博大的社会学说的中心。他们都“在本质上将现代媒介解释为在美国恢复广泛的道义和政治一致的力量,他们认为这种一致性已经受到19世纪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移民等扭曲性破坏的威胁”。1所有证据都表明,帕克以及芝加哥学派的思想主要是欧洲经典社会学思想和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共同产物。帕克直接受到德国经典社会学家的教诲,并且在德国完成其博士论文《群体与公众》。他与伯吉斯共同撰写的经典教科书《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引论》中就收录了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凯姆等欧洲学者的原作。其次“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21(美)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曹静生、黄艾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6月第l版,第98页。2转引自(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54-55页。兰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第二章帕克的传播思想一、对报纸历史及现代报纸的研究(一)帕克从事报纸研究的肇因由于受到杜威的影响,帕克“对传播作为一种整合社会的力量的作用,对传播的手段——特别是报纸和电话——等问题有了终身的兴趣”。1后来从1887年开始,帕克担任了好几家报纸的记者、编辑、以及评论员,正是因为帕克的报纸从业经历才使得帕克对报纸投入了极大地关注度。帕克觉的自己可以利用记者的身份从而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物,进而观察并了解他们所表现的各种思想、情感和行为,最终得以触及到人与整个大的社会之间的关系。帕克在从事记者职业的期间培养了一种观察行为的敏锐能力,特别是都市穷人(一直令他产生强烈科学上的兴趣的社会问题)的偏差行为(卖淫、犯罪……等)。这种“参与观察”后来也成为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研究的一种研究手段。同时他也开始研究,不同的新闻学理念,如何可能成为美国社会变迁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21890年前后,经杜威的介绍,帕克与富兰克林·福特(FranklinFord)《思想新闻》。帕克这段参与创办报纸的经历以及福特本人都给帕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帕克回忆说《思想新闻》事件是他与布克·T·华盛顿(BookerT.Washington)接触前形成他的思想的最重要的因素。“帕克受到这种新型报纸的办报观念的吸引,这种新的报纸能够清楚探讨造成他亲眼看到的城市病态的深层力量,它还能提供在采取任何社会行动革除弊病以前所必需的知识。’’3从参与《思想新闻》创办开始,帕克逐渐对新闻以及公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年后,帕克在他的博士论文《群体和公众:一种方的和社会学的1转引自(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51页。2转引自钟良:《论罗伯特·E·帕克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4页。3【美)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曹静生、黄艾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123页。21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探讨》中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就在……我是一个(报纸)记者和本地新闻编辑时,我开始我的社会学研究。正是在一个非同一般的人物——F·福特,他本人也是一个报人——的指导下,我第一次理解了社会调查作为社会研究的一种工具的意义和可能”。1帕克认为他以前所事过的调查性的新闻记者工作对于他的以后社会学生涯来说,是良好的准备。“毕竟,社会学关注的问题与报社记者必然会得到大批第一手知识的问题有关……可以说,一个社会学家只不过是一个更准确的、更负责的和更科学的记者”。2帕克从事过的这段报业的经历极大地帮助了他以后对于芝加哥这座城市所作的一些调查,“他最大可能地获得了关于这座城市、共同体和地区的概念——不单作为一种地理现象,而且作为一种社会有机体”。(二)帕克关于报纸历史及现代报纸的研究1.报纸历史的研究正因为帕克从事过记者职业,所以他把目光投到报纸的历史以及报纸的功能上面。帕克进行了有关报纸内容、读者、所有权结构的第一次大众传播研究。他在著名的《报纸形成的历史》一文中,认为,“报纸有历史,而且还有自己形成的历史”。3从而深刻地分析了报纸的历史以及报纸形成的各个阶段。帕克认为,报纸并不是有一些活跃的人们所组成的小组织的自由产物,相反,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报纸像现代都市一样,也不完全是理性的产物,报纸现存的类型,是现代生活条件下幸存下来的类型。帕克发现,新闻形成的历史就是流传至今的各种形式的报纸的历史,它说明了现今的报纸赖以兴起和成形的条件。“生存竞争就报纸来说,乃是为报纸的发行而斗争”。4由于报纸在满足人们对最新知识的需要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说明人们一生中坚持经常读报,在城市范围内,读报已经和人们的说话、吃饭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需。帕克认为如何使移民和他们的后代成为本土报纸的读者,已经成为现代新闻工作的课题之一。因为报纸是那些不得不生活在狭小社区范围内的移民了l(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52页。2同l,第163页。3(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等:《城市社会学》,康少邦、张宁等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78页.4同l,第163页。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解外部世界的主要窗口。帕克认为,报纸是一种机构形式,但是这一点还没有被人们所充分理解。因为在这之前,人们对报纸知之甚少,并且从来没有研究过,报纸是什么,或者看起来像什么在每个阶段是以人们各自的理解为转移的。帕克通过对美国最早的报纸,波士顿的《新闻信件》的研究发现,最早的报纸就是组织漫谈,这一点在当时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下来。组织漫谈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种公众和议论,而乡村是一个民主社会,社会管理主要出自公众和议论,当时的美国的制度、机构基本上市乡村的制度,所以急需要报纸组织起来的漫谈。正如汤玛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1说:“我宁愿生活在有报纸但没有的国家里,而不愿生活在有但没有报纸的国家之中"。如果报纸能够反映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那么由报纸所产生的公众就能像过去那样继续起作用。但是李普曼认为这种情况存在很困难,他说“以社会真理今El之结束方式,已经不能指望报刊能每期都提供公众的民主理论所需的大量知识与情况……当我们期望报刊能够提供这样的真理内容时,我们使用了使人误解的判断标准,我们误解了新闻的局限性和社会的无限复杂性;我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承受能力、社会精神和各方面的才能。……按照在24小时中,报刊对每个人只起30分钟作用来计,报刊需要造成一种神秘的力量叫做‘公众’使机构振作起来”。2帕克将报纸的发展历史脉络做了清晰地勾画。他认为最初的报纸,也就是新闻信件,不是党报。“政治新闻取代新闻信件始于18世纪初。在那时,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国会辩论的报告”。3在党报出现以前,这些读者所关心的国会辩论报告是由一些爱打听和好奇的人去旁听席旁听一些重要问题辩论中各方发表的意见,并私自记录或回来追记下来。100年后,才允许记者有权采访议会的进程。同时,报纸本身也在自己煽动起来的讨论影响下变成了党派的喉舌。党派报刊开始不限于只记录琐碎的杂谈,渐渐成为我们熟悉的“工具",同时,编辑们开始在成为一个政党的喇叭,在政治上起作用,不再仅仅是传播新闻的人和某些事件的忠实报道者。同时此时的报纸将17世纪人们发表言论的小册子和印1美国第3任总统,《宣言》的主要起草人,著名的政治哲学家。2(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1~362页。3转引自(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等:《城市社会学》,康少邦、张宁等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l版,第84页。兰州火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刷品接管起来,以前所发表的见解现在则在社会性的主要文章中发表出来。我们所说的“新闻界的威力"其实就是指的这些编辑和社论,而不是记者和新闻。即便是我们现在说到的新闻自由的时候,也是指表达见解的自由而不是调查和公布事实的自由。根据记者们的活动所得出来的对现状的看法,经常被认为是侵犯了他利的自由,而不是行使政治上的自由。当城市在不断扩大,生活越来越复杂时,政党出于政治上的迫切需要,把政治机器发展起来,一些的报纸就起来反抗了,这也就是报刊的起源。当时的《纽约时报》就是报纸中的代表,它推翻了美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并且是最强暴的政治机器粗花昵服集团(TheTweedRing)。不久以后,发生了一种全面的,尤其是大城市的报纸同农村的不同,他们脱离了党的统治,对党的忠诚不再是一种美德。同时,一种以记者和新闻表现出来的新的政治力量在报刊上初露端倪,这种新的政治力量并没有通过社论和社论的撰写人。曾经的报刊将其威信建立在它拥护公共事业的作用上,现在由于无视这样一种事实,因而,旧式报纸就不为人民群众所欢迎了。普通人对新闻比对政治教义或抽象概念更感兴趣了,这也就是帕克缘何认同查理·A·德纳(CharlesA.Dana)所说的新闻定义:“新闻就是叫人们谈论的东西"。1帕克认为此定义至少提出了新报业的目标,也就是报刊要提供使人们谈论和思考的东西。大多数人的思考是在他们谈论时才开始的,毕竟思考是一种内心的对话。后来对新闻此种定义的另一种说法:“新闻是使读者谈论时拍案叫绝的东西”。2这个定义其实就是后来最成功的日报类型一~黄色报刊的定义。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曾经评述报纸有两种读者,即“一种是对他们自己的生活绕有兴趣”,“另一种是认为他们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想生活’得更激动"。3与此相对应也产生了两种报纸:一种是提供读者感兴趣的,也就是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消息;另外一种是提供诸如精神病分析家所说的“逃避现实"的报道。地方报纸正好就是此种分析的第一种类型的报纸,主要刊登婚礼、葬礼、乡村会议以及关于它当地小城镇的所有传闻。大城市的报纸主要是持续地寻求单1转引自(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等:《城市社会学》,康少邦、张宁等编译,浙江人民fJ{版社.1987年6月第l版,第90页。2转引自(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等:《城市社会学》,康少邦、张宁等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l版,第90页。3同上。兰州大学硕.t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调城市生活中的一些趣闻,并且戏剧性地报道败坏道德的行为和犯罪,故而属于后一种类型的报纸。当时的美国,报刊已经将某些旧时代的报纸挤的无路可走了,报纸己多到了公众无法想象的一种程度。在此种情况下,一些报纸在赢得读者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黄色报纸,并且将新闻已一种质量低劣的小说和家庭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其结果是在大城市,甚至是在全国,报纸的发行量被大大提高了。帕克对李普曼(WalterLippmann)在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问题同样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即:目前我们对新闻业这种公共事业期望很大,但是从它那里得到的确是如此之少,这不能不让我们值得深思。他进而认为,因为作为读者的我们对人类生活知之甚少,所以才使得普通报纸报道出来的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至于我们读到生活中的事件的时候不能理解它们。2.现代报纸的研究帕克在其著名的《城市: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一文中,对宣传和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应该从城市中新闻和社团的流动性来探讨新闻的产生过程,城市中的人口越来越集中,市场需要不断地扩大、劳动分工、个人和集团分别致力于各种特殊事业,所有这些都在不断改变着物质生活条件,与此同时,社会也逐渐需要重新调整以适应新的条件。在这种形势下,一批特殊的组织就建立起来了,它们的意义就在于实现社会的上述调整。能够使现代城市产生所需的市场,就是这类特殊组织的形式之一。所建立的股票交易和贸易交易委员会是通过价格来进行调节,进而来适应全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或确切地说,适应有关变化情况的报告。帕克作为曾经的一名新闻记者,他把传媒的这种社会控制功能称作新闻的品格。有紧急情况存在,原来只可能是消息的事情才会变成新闻,当危机发生之前,只有那些能够影响事情最后结果的消息,避免严重后果的才能成为“活材料"(1ivematter),即活新闻,否则就是死新闻(deadmatter)仅仅是指消息。1帕克进一步提出了讨论的议题,即:报纸上的报道,如果反映真实情况,是促进社会变化,还是使己在发展中的运动趋于平息?:他发现,报纸能够促进现代社会进1转引自(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等:《城市社会学》,康少邦、张宁等编译,浙江人民}I{版社.1987年6月第l版,第19页。2同1,第22页。25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行调解,以此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条件。任何社会形势下都可能出现一些吃紧时刻,即:市场的紧张程度足以使任何微小的原因引起严重的后果,但在高度运动中的社会里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时刻。在教育比较发达、普及,铁路电报、出版印刷比较发达的地方出现得更多些。在城市中比在较小的社区中出现得更多些。这些发现为帕克以后研究城市集体行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帕克发现,那些竭力想代表城市人民利益的政治机构,所发出的号召既不是代表地方,也不是代表个人,而是想通过教育选民的方法来确保的效力。其实也就是通过研究和宣传有关的那些事实的办法,来确保的效力。这样,教育便成了一种公认的社会控制形式,而宣传,即“社会宣传”则成为了一种有专门技术,又由特别知识团体支持的职业活动。至此,宣传活动必定在那些由次级关系为基础结构而成的,诸如城市的社会实体的经济中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那些与公众打交道的个人和组织现在都有了新闻代理人或者说是新闻发言人,这个人不仅要做好宣传任务,更重要的是还要同其所联系的报馆搞好外交。与此同时,一些教育基金会和基金会也通过宣传手段来左右。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形式,是在以次级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中,诸如大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现代城市的社会组织和工业组织的改变,社区中人与人由间接联系,或称次级联系(Secondaryrelation)取代了以前的直接联系、面对面的首属联系(Primaryrelation)Io在此类次级团体,特别是在大城市中,会变成为社会控制的支配性力量。故而若想控制,先得了解公众的性质以及同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然研究目前已经实际被应用来控制、启发,和利用的那些机构和措施乃其先决条件。利用的那些机构和措施中最主要的便是以R报和各种各样的同时期的文献。但是所有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报纸出版界、论坛以及其他通俗的宣传形式来传播。此外还有一些类似于儿童保健展览,促进卫生条件的民众教育运动以及无数的“社会宣传"机构等也是左右的机构。帕克认为城市范围内通讯传递的重要手段就是报纸,因为公众是以报纸所提供的信息为基础的。以前在农村社区,即村庄里的街谈巷议口耳相传所起的功能已成为报纸提供的第一个功能。帕克将报纸所提供的第一个功能与街头巷议的功能是与其幼年时明尼苏1转引自(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等:《城市社会学》,康少邦、张宁等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l版,第23页。26兰州大学硕:L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达乡镇生活的背景密不可分的。虽然农村街头巷议的功能已被报纸所替代,但是帕克仍然将它们作了比较,报纸对于涉及个人的事情,表现的较为避讳,而街头巷议则是无所顾忌的,这其实也是后来在美国社会中所说的尊重“隐私权"。帕克在《城市: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对报纸和新闻出版物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些对于今天社会的报刊出版物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什么是新闻?新闻界中,人的工作方法与动机是什么?他的方法与动机是否与艺术家的相同?和历史学家的想相同?还是仅仅同商人的相同?报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操纵公众的情感?又在多大程度上为公众情感所操纵?什么是“作伪欺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东西?什么是煽惑性新闻?为什么会有这种新闻?报纸如果为市所垄断,其后果将如何/广告与新闻有何区分?”1当帕克还是一名新闻记者的时候,他思想中占支配地位的观点就是认为更准确的新闻报导会对美国民主产生有益的效果。2帕克因此有理由相信推进美国的民主化进程只有依靠更好地认识事实并且大大改进生活的质量。他进而以极大地热情投身于新闻记者的工作。要理解帕克对职业的选择,必须要重视这些理想主义的动机,尤其是报导犯罪、腐化和城市贫民区的记者,在当时地位并不高。新闻记者在当时是没有前途的职业,当然帕克也知道这一状况,正如他在《种族与文化》一文中说道:“普通记者的职业生命在那时大约是8年,以后,如果他继续干这行,他的价值就会稳步下降”。由此可见,帕克在当时选择做去没有前途的新闻记者是怀着很高的理想主义的。并且在帕克从事记者期间,他报导过打人、流行病调查、酒精中毒、毒品交易、犯罪集团,这样将帕克的目光带到了都市生活的底层。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便士报”在美国兴起,伴随这次浪潮一同出现1转引自(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等:《城市社会学》,康少邦、张宁等编译,浙江人民{lj版社.1987年6月第l版,第19页。2转引自钟良:《论罗伯特·E·帕克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2l页。27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的报纸变化是,报纸的重点由社论转到了新闻。这种报纸的变化被帕克认为是现代报纸中最意味深长的变化,从此“报纸的为生存之战就成为了为发行量而战"1。从那时起,现代报业进入了一个“黄色报刊"的时代,“黄色报刊”开创了报纸演化的另一巨大的纪元。这种黄色小报颇受移民们的欢迎,因为它模糊了新闻与小说在这以前很明显的界限。李普曼曾说道现代都市中读报的两个群体,其中一个就是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枯燥厌烦,想要从外界寻找新鲜刺激的生活。普利策发明的“揭发黑幕”便积极迎合现代都市人的这种心态,从而使得曾今滞销6年多的纽约《世界报》成为纽约最畅销的报纸,赫斯特用同样的方法使旧金山的《考察人》变成太平洋海岸读者最多的报纸。这些报业巨头们大力创办现代型报刊,在某种程度促进了报业的发展,但是帕克心罩明白,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大的发行量,从而谋取更大的利润,并不是促进民主进程。但是帕克仍然对当时的报纸的功能持有理想主义的观念。帕克看到收集事实的人参与了教育公众的使命,看到千百万普通读者通过了解社会、政治舞台的现实接近了决策权。对帕克而言,收集事实不只是个人爱好,它是对公众的义务。在帕克为华盛顿工作期间,他和华盛顿作了一次漫长的欧洲旅行,收集了有关农民、工厂劳动者和旨在帮助劣势集团的方面的信息,他将自己视为高水平的事实收集者。在70岁的时候,帕克又将注意力放到了他于19世纪90年代思考过的哲学层面上的问题,“新闻本身理应作为一种知识"和在危机时期现代传播媒介的社会凝聚力。帕克在知识系列中为新闻找到了位置。新闻的最基本的时效性规定者它是一种短暂的因素,但却是形成和一般政治活动的关键因素。它的公开传播给予正在发生的事件以合法性。新闻,作为知识的一种形式,对历史、社会学、文学和民问传说都有贡献。广播,作为现代的一种传播手段,扩大了新闻报道的视野、速度和数量。因此,帕克认为当代生活中新闻“相对于其他科学,例如历史学来说,它所起的作用在增加,而不是在减退,今年来的变化时如此的迅速和激烈,现代社会看来已失去了它的历史前景,我们显得日复一日生活在我曾今称之为‘肤浅的现在’之中"。21(美)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曹静生、黄艾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126页。2(美)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曹静生、黄艾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6月第28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帕克回忆1941年发生在欧洲的危机中报纸发挥的作用时,认为报纸不仅要让公众了解事件的缘由,还应该使得一种集体的意愿和政治力量变成现实。但是如果这一政治力量在动员社会采取行动时,应该结束争论。他认为在慕尼黑事件和法国陷落这种危机时刻,新闻的传播显得至关紧要。“参考"和“表达”被帕克视为传播的两种典型功能,但是帕克认为新闻只体现传播两种功能中的一种。帕克认为,在参考功能中,传播的是思想和事实,在表达功能中,则表露出感情、态度和情绪。帕克把大部分的积极性特征归于传播的参考功能。但是现代传播媒介的表达功能让帕克很伤脑筋,在帕克看来,传播的象征和表达形式明显要比参考性质的东西低级。帕克不认同库利及杜威的观点,即:关于这种形式是解决人类渴求拥有艺术经验的方法。帕克进而认为电影和连载小说是“道德败坏”的力量,并且暗中破坏了控制社会的传统钳制力量。他常常用“性的文化影响"“社会的瓦解"这样的词汇来探讨传播的表达性这一方面。他对一些传播媒介形式批评,诸如对早期的电影的批评,就是攻击围绕新的传播媒介组织起来的现代闲暇消磨的不断扩大的趋向,他说道:“这种对于冒险的渴望和焦虑。大部分是贫乏虚幻的,因为它是无创造力的……在对我们的闲暇无远见的利用中,我感到美国生活中最大的浪费出现了”。1虽然帕克没有能力看出他的文化相互影响的理论原则是如何通过表达性的传播在美国生活中起作用的,但是后来由于现代传播的扩撒在美国文化生活中发生的变化证明了帕克关于传播的辩证模,即:传播促进了容忍、吸收,甚至经历了最初的冲突阶段后促进了亲密感。传播学者切特罗姆认为帕克虽然注意到现代传播媒介的表达和参考功能的界限是模糊的,但是他在新闻作为知识形式而具有统一思想的能力和历史意义上,却保持着理性的信念。1版,第127页。1(美)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曹静生、黄艾禾,中国广播电视{l;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128页。兰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二、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研究(一)移民报刊与种族关系研究帕克在德国完成他的博士论文后回到美国前往哈佛教授哲学,但是他对这个角色并不是十分向往,他厌倦了学术界,因此他离丌了哈佛。他曾一度打算再回到新闻界去找出路,恰好在他教书的哈佛附近当时正在爆发反对刚果虐待黑人的运动。帕克对这个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成为“刚果改革协会”的编辑秘书,在此协会工作期问他结识了B·T·华盛顿,并且成为他的编辑助手。通过与这位专门为美国南部非洲裔服务的院长的结识与合作,帕克获得了对美国黑人问题的洞察,并且后来激发了帕克对种族问题的兴趣,成为他后来学术生涯一直在关注的一个问题。“刚果改革协会”是浸礼教会的一个分部,它专门反对比利时人对刚果的残酷统治,抵制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化。它是改革者的组织,激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反暴运动,希望公众关注刚果的比利时殖民统治的暴虐、腐化和堕落。在“刚果改革协会"工作的两年里,帕克查阅了有关介绍非洲黑人的历史和生活的著作,并写了一系列揭露比利时殖民统治在刚果的暴行的文章。帕克后来利用他在塔斯基吉学院工作的地位,漫游了整个美国南部,观察穷人的生活,逐渐了解黑人的生活、习俗和状况。1910年,华盛顿和帕克去欧洲作了一次漫长的旅行,收集了许多有关农民、工厂劳动者和旨在帮助劣势集团的方面的信息。而帕克将这次旅行调查的成果汇编进了他和华盛顿的合著——《最底层的人》,这对于华盛顿和帕克后来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位帕克了解美国黑人的移民文化的不同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美国由于移民潮的发生,在全美境内,特别是那些工业发展较快又相对集中的地区形成了许多的移民社区。而住在移民社区的各国移民们为了了解广大外部世界的变化就需要读报,因为报纸可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生活或者行动决策的信息,由此为移民服务的移民报刊就应运而生了。当时美国的移民社区用原籍语言出版的外文报纸超过50种,主要集中在纽约和芝加哥。帕克接受卡内基(CarnegieFoundation)基金出资,指导并完成了“促进美国化的研究计划"中的10项关于对外语报纸的研究。在1918年帕克在纽约时又接管并完成了另一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个课题研究——“移民传统的继承”,及时写出了研究报告——《旧世界特点的移植》。帕克邀请托马斯一起研究外文报纸,他们把自己关于移民的美国化问题扩充成美国移民社区的全面研究的想法,最终以文章《移民社区和移民报纸》(TheZmmigrantCommunityandThe:mmigrantpress)的形式发表在1925年《美国观察》杂志上。11890年,美国共有49种西班牙文出版物,1910年有58种,1920年有95种。2帕克通过对这些报纸进行研究后发现,那些在原有国家没有看报习惯的人们通过意第绪语、波兰语、德语等报刊培养起来了。他特别之处这些报纸在保存本民族文化和通过民族语言为读者打开更广阔的世界性视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帮助移民尽快在美国生存下来。在帮助美国移民同化美国文化的过程中,美国出版的外语报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它们自己的角色。通过对一系列移民报刊的研究,帕克发现这些报纸是使移民“美国化"的一个重要的台阶,有利于维护种族文化,使移民顺利融入美国社会中,所以他不同意打压或者控制这些移民报刊。帕克1921年利用进化论,特别是达尔文的生存竞争的观念,在描述标志着本地社会群体与移民之间相互作用解体——重组过程时,把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都是一个进步:敌对、冲突、适应和同化”。3在这里,帕克发展出来了他的人种周期理论。按照帕克的观点,‘敌对’是最初级的相互作用,是“没有社会接触的相互作用”。4第二个阶段是冲突,在人类社会中,竞争是普遍的和持续的。但是冲突则是个别的和不连续的。冲突是彼此联系和传播的单元之间的竞争。“‘传播’被限定为当心灵相遇时所发生的东西,因此两个或更多的个体可以彼此相互影响。这样,传播被限定为有效的传播”。5适应是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到由群体作载体的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社会习俗和技术。在适应阶段,各群体共存,虽然仍是潜在的对手,但却接受彼此的差别。正如彼得斯(JohnDurhamPeters)所言:“我们的任务是认识他者的特性,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形象去改造他人。正如阿多诺所云,交流的理想是一个这1转引自钟良:《论罗伯特·E·帕克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19页。2(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页。转引自(法)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郑文彬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第1版,第32页。4同上.5(美】E·M·罗杰斯:《传播科技学理》,庄克仁译,正中书局,1988年版,第188页。31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样的境界:超越丢人的意见分歧的唯一出路,是从这种分歧中得到快乐"。1在世界这个多元化的跨文化传播中,承认他者的特性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品格。帕克认为“必然"紧随适应之后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同化。群体之间的区别在这一个阶段中消失了,各自的价值观念混合在一起了,交流也多了。“在互相渗透和融合的过程中,个人获得他人的记忆、感情和态度,通过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历史,融合到一种共同的文化生活中”。2帕克特别强调在美国的移民报刊在捍卫移民文化,促进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二)移民报刊与社会控制研究1.移民报刊的社会控制功能帕克对于移民及其移民报刊问题的研究兴趣一方面来自于其多年从事记者职业,深入到社会底层的移民区了解到的移民生活状况的经历,另一方面托马斯和兹纳涅斯基(FlorianZnaniecki)的不朽研究《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细』jshPeasantinEuropeandtheUnitedStates)一书的研究思路也对帕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帕克出于研究移民报刊在美国化过程中的作用的目的撰写了《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一书,但是此书实际上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学著作,对传播学理论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3帕克在此书中探讨的一些问题,诸如书面语言与口语的政治内涵,移民报刊的社会功能,报刊的经营管理和报刊的社会控制,后来都成为了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传播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还有一些论题,像大众媒体与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大众媒体与社会变迁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人际传播是怎样与大众传播进行联系的等至今都是传播学研究的前沿论题,帕克对此类问题的思考对当今的研究者们仍然有许多借鉴意义。传播学的先驱拉斯韦尔曾今指出传播有三个社会功能:监视环境,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施拉姆也对于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总结:“1.关予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2.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3.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4.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f美)JohnDurhamPetem:《交流的无奈》,何道宽译,华夏}{{版社,2003年版,第25页。2转引自(法)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郑文彬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第1版,第33页。3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西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l版,第134页。32兰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1正如社会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的各种理论》中所言:传播行为是“一个表达团体规范的手段,通过这个手段行使社会控制、分配各种角色、实现对各种努力地协调,表明对未来的期望,使整个社会进程持续下去……要是没有这种影响的交流,人类社会就会崩溃"。2帕克在早年从事记者职业的时候,就已认识到,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因此他以移民报刊的例子来说明媒介如何塑造现代大社会中的各种新型的社区及与之对应的文化与道德规范。美国的移民社区通过创办自己的移民报刊来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进而逐渐适应美国文化,以对抗、代替和弥补因首属团体的消解而正在消散中的旧道德体系。帕克发现,这些移民报刊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使得不能直接进入主流社会的群体有一个缓冲和准备的阶段,不至于因过分的心理震撼和文化冲击而走向极端。3帕克发现,美国的移民社区每一个都有其多少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它们或多多少都是本民族的文化的有力宣传中心。“在纽约城就有270中出版物,以23种文字印刷,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地方人士资助的。在芝加哥,有7种外国文字印刷的19种日报,各种报纸的总日销量36.8万份”。4在此种条件下,外国移民从自己国家带来的民族礼仪和道德秩序在相当长的时间罩是通过这些移民报刊在美现实环境中得以继承和保全。帕克认为,移民报刊的控制功能体现在通过传递的方式来帮助移民了解周围的环境。帕克认为:“新闻是一种人们用以适应新环境、改变旧习惯和形成新观点的急需的信息"。他相信信息对移民适应美国社会具有帮助作用,这对于。拉斯韦尔提出的媒介具有监视环境,“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移民在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和文化之前,从社会心理来说是焦虑的。移民“对新的环境产生的陌生感加强了他们原有亲属关系的依恋",“民族意识不可避免地变得特别突出"。5但是移民社区的这些移民报刊此时实施的社会控制就是减少了移民地这种焦虑。基于此种认识,帕克还认为移民报刊的另外一个社会控制功能就是传媒有助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第33页。2同1,第32页。3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l版,第250页。4转引自(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等:《城市社会学》,康少邦、张宁等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27页。’RobertE.Park:TheImmigrantPressandItsControl,NewYork:Harper.1922.P:9.P:49.33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于群体的整合与维系,这被胡翼青所称为“一种组织的功能"。移民报刊在当时扮演着联系那些分散在全美各地的本民族成员的重任,同时在那些被分割开的移民社区保存着本民族的语言。这些移民报刊自然而然地保持着本民族的感情,除此之外,移民报刊在保护民族认同感的愿望和移民书面母语之间有一种本质的联系。帕克通过研究发现,“根据观察,如果没有一家自由发表意见的报刊,那么民族主义是不会有效存在下去的”。1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移民报刊经常被民族主义者的所鼓舞的动机同移民报刊的编辑寻找使用报纸作为一种阻止同化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在很大程度上移民报刊及其民族主义防止移民群体在较短时间里因不适应美国而与本土居民或社区发生激烈的冲突,也就是帕克在其著名的人种周期理论中提到的第二个阶段。移民报刊的这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美国社会行使了J下向的控制功能。就像帕克在书中指出的那样:“或许美国的移民在意识到保护他们的语言和观念上比美国本土人要更成功一些,他们在自己家中和所在社区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这种成功的证据就是这些移民在这个国家到处能遇到和他们说着同样语言的人,说着他们自己语言的这些人认为美国主要是他们自己种族的移民,使他们因此感觉美国很好”。2但是,帕克并没有在此止步,他看到了移民报刊更为深远的社会控制功能,即移民报刊最终能够让本民族的移民美国化,因为他觉得移民报刊并不一定能够一直把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地保持下去。这一点在帕克看来是移民报刊能够帮助受众与环境合为一体的社会功能。移民美国化的一种途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邀请他们合作的或者使用他们自己的机构。移民报刊对美国在赢得世界大战的过程中是有用的,在和平年代它应该也将会同样有价值。“移民自己倾向于使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和自己的报刊去帮助他们在新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如果说外语报纸可以保持移民们旧的回忆,那么与此同时它也是通往新经验的路径。由于这种原因,外语报纸经常被看作是移民美国化的一个代理机构”。3移民美国化是一个复杂的,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移民报刊针对移民在其本质意义上并不是真正的美国国民而更像是某一个省的居民或某一个村的村民这一情况,所做的第一步就是培养移民地母国意识,进而放弃原有的地区意识。他1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252页。‘RobertE.Park:TheImmigrantPressandItsControl,NewYork:Harper.1922.P:66.RobertE.Park:TheImmigrantPressandItsControl,NewYork:Harper,1922.P:449.34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们用统一的母语报道母国的情况,而不是用方言报道母国某一个省或某一地区的情况。虽然移民报刊所做的此项工作看似对于移民地美国化过程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但是实际上意义却很重大。因为此项工作不仅“培养了移民地现代民族意识和自我认同,而且还为他们接受美国的现代文化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1移民报刊的编辑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也不得不在一些方面做出让步来迎合它的读者,第一个让步就是报纸的风格和所使用的语言,如果他所使用的语言过多的是与公众所说的迥异的文学性语言,那么他会丢失许多的读者。其次他还要以一种基本形式呈现美国的公众生活来满足读者的兴趣。为此一些移民报刊的部分版面就是“从美国的报纸上仓促地翻译下来的一些报道”,2而这些报道大都是用本国的俗语以及词汇来写,但是却用一些美国人的习语或话语作结尾加以点缀,以至于有关美国的新闻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移民,他们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美国的文化。帕克指出,“移民文化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就像他们的语调一样,逐渐变得既不是美国人,也不是外国人,而是成为了两者的结合物”。3美国的移民们需要移民报刊给他们提供一些关于美国的事件、习俗和观念的新闻从而使他们在美国能够更好与当地居民和雇主的关系变得融洽。移民报纸必须刊印美国的新闻来填补他们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加速了移民在美国总体利益中个人需求的发展。正如移民报刊编辑宣称的那样,移民报刊“不单单是给移民传递了新闻消息,开始使移民融入美国环境,更重要的是带给移民一种转换和传递美国方式和美国观念的途径”。4随着时问的推移和在美移民兴趣的转变,移民报刊的编辑方针也在发生着改变。“移民报纸的读者很少对抽象的讨论感兴趣,因此报纸越来越注重新闻的戏剧性方面和那些越来越贴近移民自己生活的内容,更注重政治新闻,劳工新闻和当地的流言蜚语的刊登’’。5在到后来,在美的一些移民报刊的新闻价值和用词风格更加朝着美国报纸靠拢,它们更加注重新闻的趣味性,越来越关注有人情昧的东西,用词也越来越简洁。最终这些移民报纸本身就发生着向美国报纸的转型,并且随着移民英语语言的掌握以及在美国生活的适应,他们终将成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l版,第253页。RobertE.Park:TheImmigrantPressandItsContr01.NewYork:Harper,1922.P:72.RobertE.Park:TheImmigrantPressandItsContr01.NewYork:Harper,1922.P:84.RobertE.Park:TheImmigrantPressandItsControl,NewYork:Harper,1922.P:87.RobertE.Park:TheImmigrantPressandItsControl,NewYork:Harper。1922.P:72.兰州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为美国报纸的读者。正如帕克所言,“养成读外语报纸习惯的移民,最终要被当地的美国报纸所吸引"。1因为移民报刊在移民融入美国社会中具有整合的功能,故而帕克指出移民报刊的重要作用,即在解决移民带来的社会问题时扮演积极地角色。2移民报刊只能是更加易于帮助移民融入美国社会,而不是去阻挡这种趋势。帕克认为,移民报刊“是移民美国化一定要考虑的力量,他们在改变移民对其母国和美国的情感和态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本民族的语言的报刊,才能使散落在美国各地的移民群体互相联系,从而保持自己的民族组织,保持他们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语言”。3帕克很清楚地认识到,控制好移民报刊,使移民报刊充分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就能解决好移民的社会控制问题。但是如果处理不当,移民报刊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对美国产生危害。帕克认为,控制要自然,不能专断,要将控制与促进其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移民的母语和其回忆,是他们人格的一部分,这些不像是他们能在旅途中可以随意丢弃的行李,同样这些传统也是移民们不愿意,也不可能被压制或连根拔起的”。他说,美国化的目标不是征服,而是同化,同化更容易发生出现在对新国家的忠诚与旧的文化传统之间不再具有精神对抗的时候"。42.移民报刊内部的控制——“把关人"研究帕克在探讨移民报刊的社会控制时,还研究了来自移民报刊内部的控制,即后来人们所熟悉的“把关人"。帕克确认了大众媒体的一个作用:“在每天发生的、由通讯员、记者和新闻机构所记录的所有事件中,编辑挑选某些他们认为比其他更重要和更有趣的条目来发表。他将多余的条目定为废物,丢入废纸篓。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被‘毙’”。5这里所说的“挑选新闻’’就是发生在编辑部内部的控制,后来被库尔特·勒温(KurtLewin)将这一过滤过程称之为“把关”,再到后来才是传播学者怀特在研究美国一家非都市报纸的电讯编辑时采纳并运1转引自(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等:<城市社会学》,康少邦、张宁等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l版,第79页。2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J{版社,2007年5月第l版,第254页。RobertE.Park:TheImmigrantPressandItsControl,NewYork:Harper。1922.P:359.ImmigrantPressandItsControl,NewYork:Harper。1922.P:468.5(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70页。●RobertE.Park:The兰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用了“把关人”的概念。但是怀特的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简单化缺陷。“过分强调了把关人的个人行为,认为只有一个主要的“门区",而忽略了再现实的传播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控制环节”。1他也忽视了“把关人背后的控制因素,以及把关人和受众之间的互动”。2相比之下,帕克对“把关人"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却是高屋建瓴、气度不凡。帕克认为“把关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传播技术的不断演进由此带来的信息海量问题。他认为,“自从电报和电话问世以来,它们已经把地球转换成了一个巨大的声音的汇聚的平台。报纸再也不用为新闻的素材的有限而发愁,现在面对编辑们的一大难题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如何从一大堆材料中挑选报道”。3从此段分析中可以看出帕克所分析的“把关人”产生的原因胜于怀特的分析,怀特的分析过于简单化,他的理论经不起现在新兴媒介网络媒体的检验。依据帕克的观点,现代社会中更加需要网络的“把关人”。“把关人"如何进行新闻的选择,即新闻选择的标准在帕克的论述中也有所涉及。帕克把移民报刊主要分为侧重观点即宣传类的报纸和侧重信息服务即商业类的报纸,两类报纸办报的目的不相同,因而其新闻选择的标准也是各不相同。对于宣传类的报纸来说,对新闻的评论一定要符合报社长期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新闻观点要比新闻本身重要的多。对于商业类的报纸来说,办报就是一种商业活动,它就是在出售广告,而这又由报纸的发行的特点和规模决定,所以它在新闻选择上更加注重读者的需求,而政治层面的考虑完全变的机会主义而不是教条主义。帕克通过研究发现,“在选用登上当天日报的新闻时,编辑会根据新闻的重要程度来给报道分等级。有一些报道他会以更具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方式加以改写,其他更多的报道他会根据他个人的兴趣与新闻的重要程度在报纸出版前加以浓缩”。4他进一步指出把关人原则包括了新闻报道的版面空间、版面的位置以及标题的大小等多方面的因素,“把关人"把关的行为是一个多方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些观点较之怀特所言的“把关人”概念,无疑是深入细致了许多。帕克对于“把关人’’把关标准的社会因素也是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这些都超越了怀特在简单的层面描述“把关人”概念。因为怀特的“把关人"理论“过1转引自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192页。2转引白陈力丹、易正林:《传播学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62页。3RobertE.Park:TheImmigrantPressandltsContr01.NewYork:Harper.1922.P:328.RobertE.Park:TheImmigrantPressandItsControl,NewYork:Harper,1922.P:328.37兰州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分强调把关者的个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性和社会性。……他没有考虑到其中多隐含着的一系列左右把关的社会系统因素"。1帕克对于“把关人"的这种研究视角可以说是当代把关人研究的重要方向。帕克在对移民报刊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时,他将宗教组织或政治、读者和广告商这三种社会力量放在宣传性报刊和商业性报刊的框架中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把关人”控制的过程。虽然帕克只是对移民报刊进行的分析,但是“把关人"的把关活动的分析适合全美的所有报刊。帕克着重指出读者力量对报刊编辑进行新闻稿件选择产生的重要影响。因为商业性报刊的编辑方针是读者的爱好,所以要迎合读者的需求,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进而吸引广告商。宣传性报刊则有所不同,它为某一类组织或机构代言,所以它的编辑方针就是要反映这一类组织或机构的共同意见。虽然后代研究者总是说“把关人"概念肇始于K·勒温关于如何决定家庭食物购买的一篇文章中,2又经怀特专门提出,再由后来的传播学者继续完善。但是帕克在当时已经注意到了“把关人"现象的存在,并且在研究视角方面更加具有Iji『瞻性。当时的帕克通过对移民报刊中商业类报纸的分析,就已经注意到广告商的利益也制约着“把关人"的把关活动。帕克指出,“影响力在不断增长的广告商,在报纸中表现出了资产阶级的立场,这已经涉及到最近报纸是否会威胁民主的讨论。……那些没有正常或其他组织背景,经济性较差的报纸或较小的商业报纸,其编辑方针与政治观点特别容易受到广告商的影响”。3三、美国集体行为和的首次理论探索帕克在柏林求学期,有一本书和一个人改变了他的学习计划。这本书这就是社会学家B·基斯佳科夫斯基(Kistiakowski)的关于社会科学的逻辑的论著《社会和个人》,这本书被帕克看作是他发现的第一本谈论他自己关心的问题的著作。这本书中阐述了一系列关于现代社会特有倾向的观点,它们在很多方面很像西美尔在《团体和社会》中所表达的观点。而“一个人’’就是W·文德尔班(WilhelmWindelband),紧接着,帕克转学到斯特拉斯堡大学,随w·文德尔班(WilhelmWindelband)学习两年,选修哲学课和社会科学课.1902年,文德1转引自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第170页。2转引自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l版,第192页。RobertE.Park:TheImmigrantPressandItsControl,NewYork:Harper,1922.P:365~367.3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尔班转到海德堡大学,帕克随之前往,并在文德尔班的指导下完成他的博士论文——《群体和公众》(CrowdandPublic)。1帕克的这篇博士论文在创立关于集体行为和的美国理论方面作了首次探索。虽然他按照欧洲式的“群体心理学"的传统用德文写成,但却能在一个古老的问题中注入美国的观点。1904年帕克的博士论文被拉克和格鲁纳译成德文在瑞士的伯尔尼出版。1972年C·艾斯纳的一个英文版本《帕克:群体与公众以及其他论文》出版。在《群体和公众》一文中,一些欧洲社会思想家界定的群体的本质和它的社会背景经过分析后被帕克所采纳。以过分激情、缺乏理性、偏狭的“灵魂冲动”为特征的群体,是一种基本的和初级的社会组成形式,表现出一种“共同意识"的低级形式。“群众是过去的社会群体,是仅次于家庭的最古老的社会群体。无论它是什么形态,无论它是站是坐、是静是动,它都不能超越一个狭小的范围而延伸;一旦其领袖对它进行控制,一旦它的成员听不见彼此的声音,它就崩溃瓦解”。2帕克提出以“公众"作为另一种灵活多变的集体行为的形式,它以处于理性对话中的人们为特征。帕克尽力减小群体与公众之间的沟壑,强调它们在社会进程初期阶段中的共同性:“不论何时,新的势力总是在那些已存的势力中表现自己,群体和公众是同时发展的,通过这种团体联合或是其中的部分个人,一个代表新的利益得社会形式被创建出来……群体和公众都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整体,也不会试图确定tl己的行为。没有规则,没有有意识的控制或是自觉的存在。"3从群众到公众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虽然公众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一个类型的群众,来自于演说家的听众。群众不如公众同质化。“群众罩往往塞满了旁观者——纯粹好奇或部分参与的人——旁观者暂时受感染并参与活动,但总不能使缺乏粘合力的成分走向同一个方向QD"4帕克批判地继承了塔尔德的这些思想。他认为,群体和公众在它们相互影响中各自的作用模式是不同的。群体建立在感1(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53页。2转引自(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j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美】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曹静生、黄艾禾,中国广播电视}J{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124页。4转引自(法)加布罩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兰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情、同情作用和理智上。“群众从不讨论,因此它也不会思考。它只会盲动"。相反,“在公众之中,相互作用采取讨论的形式。个人趋向于批判性地互相共事,提出问题,并形成党派。观点发生冲突后,双方要互相修正并互相容忍”。1帕克提出公众是集体行为的另一种可选择形式,进而将自己从从正在进行研究的保守的欧洲社会学传统中分离出来。以他之见,现代社会将提供以群体更多的东西作为传统的共同体选择的范畴。尽管现代传播已使公众意见有了扩张和完善的可能,但是帕克认为,实际上迄今还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塔尔德认为,“报人影响喜欢他的读者,那些顺从和轻信的读者;只要在离立场上做少许的让步,他就可以牵着读者的鼻子走……报纸把公众变成一个同质化的群体……同一报纸的读者被同样的思想或热情吸引时,他们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公众”。2帕克或许受到他的影响,认为与其说新闻业能指示和引导,不如说它许多时候只能证明自己是一种“控制集体注意力”的机制。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意见类似于“以不加考虑便接受的观念为依据而形成的判断",这是一种“在收到信息的同时直接形成的意见”。在《群体与公众》的结尾,帕克强调他的用意只是制定两者问的正式区别,而不是对它们各自的价值判断。但这一点在切特罗姆看来,“帕克实际上将公众与其它缺乏吸引力的集体行为形式区别开来,标志着一种重要的美国传统的开端,这一传统后来在杜威、C·赖特·米尔斯(C·WrightMills)及其他人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3C·赖特·米尔认在其《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指出,由于大多数人成为“大众人",公众与社会结构关联反而渐为疏散,它们每个人都陷入了相当无力的处境。他进一步认为对公众、及大众传播进行研究时应该选择和设计一定的研究框架。4塔尔德认为,“和现代公众的关系就像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本身是各种判断的总合”,“是一种评论,是短暂的、或多或少合乎逻辑的成串判断”5等观点影响了帕克,使得帕克不仅对公众、群体,特别是公众和传播1转引自(美)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思想》,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03页。2转引自(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同1,第403页。4(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l页。5同2,第232。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媒介进行研究,更从微观上考察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互动,个人必须要通过传播或者是交流从而达到和整个社会的融合,即使个体之间相互作用,也必须通过交流或者是传播得以实现。帕克在其论文《物理学与社会》中指出物理学使传播手段不断改进,进而对社会起了巨大的作用。他说道,“传播显然是社会过程中根本的作用,因为物理学使传播手段的延伸和改进对社会的存在显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理性组织起来的社会形态即所谓的文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页。41兰州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第三章对帕克传播思想的评析一、帕克传播思想对美国传播学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一)帕克传播思想对美国传播学研究的理论贡献在社会学还是传播学方面,帕克都被认为是芝加哥学派中的旗帜性人物,帕克的传播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芝加哥学派的思想走向。他的倾向于经验与实证方向的方也为后来的传播学者解决社会以及传播问题提供更好的方的支持。另外,帕克11年的新闻传播实践无疑给了他对媒介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长期的新闻记者生涯,使得帕克有大量的机会接触更多的社会问题,从而使得帕克对新闻传媒有更深入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帕克将新闻传媒与社会问题结合在一起思考的方法也为传播学研究开创了先河。杜威、库利、米德和帕克对人类传播都主张现象论的研究方法,强调一个讯息如何被认知的个人主观性,是一项重要的人类热性。所以,对于帕克这些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来说,一个人如何了解讯息,如何赋予讯息意义,是传播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向。他们所强调的这种主观论,虽然被19世纪50年代及其以后的大众传播线型理论所承认,但却不被强调。美国传播学者切特罗姆在其大众传播历史著作中就称杜威、库利和帕克为“革新论三杰”。t他的这种呼声主要来自于这三个人深信大众传播(特别是在当时占绝大优势的大众传媒——报纸),就是重建美国社会道德与政治一致意见的代理人。与此同时,工业化、城市化与欧洲大量移民涌入美国而引发的大量社会问题也是他们所关注的研究课题。帕克的传播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1940年前曾经辉煌的芝加哥学派主流传播学思想。因此,关注帕克的传播思想其实就是了解当时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走向,以及其对于美国传播学发展、美国社会问题的影响程度。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传播学的思想先驱包括一些经典社会学家都对帕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样或多或少在帕克的传播思想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但是也只有帕克进行了有关报纸内容、读者、所有权结构的第一次大众传播研究,诸如他在自己19221转引自钟良:《论罗伯特·E·帕克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25页。42兰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年著作《移民报刊及其管理》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因此,他被称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1由于受到杜威和库利的影响,帕克奠定了自己传播思想的基调,即关注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他认为,新闻传媒(当时主要是报纸)是解决当时美国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因为深受西美尔和文德尔班的影响,使得帕克对城市产生了相当浓厚的兴趣。而他在德国留学期间,受到塔尔德和勒庞的影响,他在自己博士论文《群体与公众》(1904)中展现了对传播和社区、控制等主题的高度兴趣。帕克关于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的探讨深深地影响了美国传播学界。帕克认为,传播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想看到传播技术是怎样改变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形态,而不是像库利那样笼统的展示。帕克还想证明,传播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有着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关系,而影响传播发展的完全是技术的问题:“促进或阻碍互动过程的,主要是物理的原因,现在已经逐渐为文字、报纸、广播等新发明所克服”。2帕克关于传播技术的论述对于发展传播学与传播技术主义观点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从而丌启了媒介技术主义范式的研究浪潮。他的这种技术影响传播发展完全是的观点对发展传播学和传播技术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对帕克而言,他主要是关注移民报刊如何在促进移民美国化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发展传播学发轫也是传播学者“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传播技术以促进和加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过程”,中总结和归纳出的一系列的理论。究其根本,帕克的移民报刊的控制思想与发展传播学同出一辙,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更好的发展,而他的观点:阻碍传播和社会变迁之间天然的联系的物理上的原因在今天已经被传播技术的不断变化所克服,此种观点已被发展传播学所接受。发展传播学认为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帕克在研究城市问题和移民报刊时发现,由于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与,以前那种小范围的城市在不断的扩大,与此同时那些身处乡村社会的人不断的走向了扩大后的城市。进而人民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所说的时尚与流行也发展起来,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社会心理甚至情绪都起1(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一卜海译文i{{版社,2005年7月第l版,第135页。2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l版,第145页。3徐晖明:《我国发展传播学研究状况》,‘当代传播》,2003年,第2期。43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了微妙的变化,对于流行样式和举止,开始有了专门的人进行研究。帕克认为,由于交通通讯便利的原因,加大了人们不断涌入城市,从而使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展。而他的这种研究视角深深地影响了布尔斯廷、刘易斯·芒德福(LewisMumford)等美国主流的历史学家,使他们在分析美国历史发展时带上了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技术主义色彩。同时,帕克的这种观点也影响到了后来轰动一时的麦克卢汉这样的媒介技术主义者,麦克卢汉为了说明自己的著名观点——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在20世纪60年代曾今抱怨到“由于汽车的冲击,现代大城市在无法节制地膨胀"。他认为“媒介影响现存社会形式的主要因素,是加速度和”-和帕克所认为的媒介技术所造成的速度的加快使原有的乡村和城邦的功能,并最终导致这些组织的崩溃。帕克认为,信息传播的广泛发展改变了人的本质。他想表明,在媒介出现前的传统社会,人们可以不用识字,因为人们对信息没有太强烈的需求,同过口口传播就可以满足所有的生活需求。但是现在在大城市中,这种状况彻底被了,人们只有通过过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城市社会生活,因为现在的城市社会生活让“命运的变化具有突然性与戏剧性"2要求人们必须要有较多的信息和知识来应对变故,进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这些的实现必须要通过人们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因此以报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实际上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兴趣和能力,并且通过改变改变人们的性格,提高人们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帮助个体被压抑的潜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其实帕克认为人们政治参与性的提高的根本原因是传媒的作用。他的这种观点与诸如英克尔斯为代表的发展社会学家对传媒的看法想吻合。同时,芝加哥学派的后来继承者大卫·罩斯曼(DavidKiesman)关于社会心理性格的三分法中就可以帕克对其思想的深刻影响。大卫·里斯曼认为,印刷媒介促成了传统导向性格向内在导向性格的演变。“传统导向的人不仅具有传统的生活标准,连工作时间、努力的程度也都有传统的标准。印刷读物融合了其他社会化媒介,摧毁了这些标准。内在导向的人通过印刷读物得到理性思维的启迪,塑造了一种新的性格结构。这一新的性格结构使他比传统导向的人工作时间更长,减少休息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3~133页。2SheldonLaryBelman:TheideaofCommunicationintheSocialThoughtoftheChicagoSchoo‘1975.P:150.“兰州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娱乐方面的开销"。1发展传播学的先驱丹尼尔·勒纳(DanielLemer)的一些传播理论与帕克极为相似,不能不说是帕克给了勒纳以思想的启迪。帕克认为,正是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才使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演变,从乡村逐渐走向城市,由以前的那种初级关系走向次级关系,进而使人具有了现代性。而勒纳的观点,人类的传播形态的变化是与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相对应的。他认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其实就是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方式向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传播方式嬗变过程的缩影。综上所述,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发展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教育和公众参与等因素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同时传播技术的不断变化还可以影响其他三个因素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芝加哥社会学,特别是帕克的思想启迪了后继学者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传播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上,也可以说帕克的研究思想是美国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源头。同样后来发展起来的传播生态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者借鉴了帕克的这种研究视角。詹姆斯·w·凯瑞就电报这种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的分析方式便采用了帕克的这种研究视角。“我试图论证电报技术作为19世纪中叶最重要的发明在于它是大众报业创新背后的驱动力。我也试图展示电报技术是如何创造一系列新的社会互动、新的概念系统、新的语言方式和信的社会关系结构的。总之,电报扩大了传播的空间,开启了互动领域的未来;它为弄产品开辟了未来市场,并创立了标准时间,由此它也开发了新的时间按概念:它还淘汰了一些新闻样式——如欺骗和吹牛——同时引入促使其他写作样式的诞生……最后,电报打破了统治19世纪上半叶占统治地位的城邦资本主义模式,促成了一个全国性商业中产阶级的产生”。2(二)帕克传播思想的局限性作为大众传播的第二个大学研究者,芝加哥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帕克传播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了欧洲一些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深受美国实用主义的熏陶,在此种情况下,帕克一生致力于关注城市问题,关注移民报刊如何影响1(美)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王岜、朱虹译,南京大学:I{版社,2002年版,第89页。2(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文化”论文集》,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51~52页。45兰州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移民地美国化问题,他对传播的手段——特别是报纸和电话等问题有了终身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帕克的移民报刊控制思想及群体和等思想对后继的传播学者的研究和其传播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帕克的这些理论形成的特殊时期,其视野的局限性必然使其理论有一些缺陷。首先,帕克认为,在外来移民美国化的过程中,移民报刊起了绝对的促进作用,进而又促使以前传统社会的瓦解,群体关系的变更,从而又反过来促使移民报刊的发展。但是媒介技术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互为因果还是相互决定,帕克对它们之间的这一关系并未说清楚,而且帕克的媒介技术决定论显得有些武断。因为工业化的iliON进行是由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所以工业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又促进了技术的不断进步。但是帕克仅仅是强调媒介技术的决定,并没有考虑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对其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媒介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帕克在此论断上的局限性或多或少受到了塔尔德模仿理论的影响,后者强调发明是绝对的,而模仿是相对的,其实也就是强调媒介技术的绝对创造性。但是事实上,媒介技术的不断变更,即创造与社会对其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帕克恰恰忽视了这种必然的联系,这也成为帕克理论被后来人文主义者所攻击的软肋。其次,帕克将交通工具与信息传播技术合为一体,并且称其为传播技术稍显不妥。虽然他对传播媒介的研究启发了后来的媒介技术学派,但是他这种对传播技术的宽泛定义很难将人类社会活动的变迁说清楚。他从塔尔德、杜威、库利那里继承了这种对媒介技术的宽泛定义,又将其传给了英尼斯、麦克卢汉,致使媒介技术学派一直处于一种理论的假设状态。在他们那里,媒介既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技术,又是运载物质的媒介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阿芒·马拉特对库利的评价在此也是适合帕克的,他说:“库利通过自己的表达来区分心理传播和物质传播时,他让人们感觉到很难把不同层次的分析结合起来。他的暗中摸索估计到了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左右为难,这在技术时代的传播理论史上被多次反复"。1正是受此影响,帕克对交通与信息传播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互动没有交代清楚。传播学者贝尼格(JamesBeniger)在帕克提出“社会控制危机”观点几十年后,采用独特的观点分析了信息社会的出现。他认为,在工业之前,由于人类社(法)阿芒·马拉特:《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46兰州大学硕+学位论文罗们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会的经济运转速度较慢,社会控制始终处于人脑信息处理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但是工业社会的到来使物质经济进入了快速运转的状态。“几乎一夜之间,随着蒸汽动力的利用,物质的流通可以加速10倍甚至100倍……这导致了社会控制的广泛崩溃:严重的火车失事,货车的误放,装载的货物的遗失,不能维持足够高的存货周转率,等等”。正因为在控制危机频频出现,所以才迫使控制的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进而使得信息社会走上了人类文明史的议事同程。“工业标志着人类利用能源的能力大飞跃,控制则标志着人类运用信息能力的相应的大飞跃”。1很显然,帕克将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技术统称为传播技术了,这种缺憾又影响了后继的传播技术学者。二、帕克传播思想对于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启示传播学在国外发展了已经近100年,在传播学母题、视野和方法的研究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播学在中国是一个舶来品,肇始于1978年,迄今为止各种研究的母题都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同时研究的领域在不断的扩展。但是中国的传播学研究更多的是受到美国主流研究的范式的深刻影响,拘泥于威尔伯·施拉姆所钦定的四大奠基人为代表的效果研究,着眼于拉斯韦尔所搭建的5W研究框架,更多的关注于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空间上的传递。对于传播的“参考"、“表达"功能却视而不见。近些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变革,从网络到手机媒体,不断挑战着旧有的传播观念,同时也赋予了传播新的涵义,这些变革要求我们对传播学的研究范式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来适应不断变迁的社会,适应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早在上世纪50年代,传播学家贝内特·贝雷尔森已指出:至于传播学,已经枯萎了。2他看似有点言过其实的论断在中国传播学深受美国效果研究的今天仍值得好好琢磨一番。要突破当前传播学研究的危机,必须要完成一次范式,而美国芝加哥学派,特别是帕克传播思想中有一些因素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应该说是不无裨益的。1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7~158页。2黄旦:《磨洗…迹识前朝——评传播学史上的第二次大讨论》,《新闻大学》.1995年第3期。47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一)学术研究层面尽管帕克被后人称为传播学第一个真正的大学研究者,但是以往我们队帕克最为熟悉的还是其部分社会学理论,因为芝加哥社会学派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派。对其社会学思想的重视也就忽视他的传播学学术精髓,也就使得今天我们的传播学研究拘泥于单一的理论范式。虽然帕克一生著述,特别是关于传播学方面的著述是少之又少,但是这些丝毫不能影响其对传播学独到、精辟的认识。帕克关于移民报刊的控制研究,包括内部控制及外部控制的研究、群集和关系的探索研究以及传播功能的新认识对我们突破旧有研究范式、适应媒介技术变革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的传播学研究是以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介绍为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罩,我们对传播的社会功能就是以哈罗德啦斯韦尔所提出的三个社会功能为主,即:㈠环境监视;㈢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臼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而且由于作为“第二思潮”的行为主义在20世纪初占据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思想界的绝对主导地位,以致像米德、库利、帕克等人在当时的一系列真知灼见成为一种不和谐的“噪音"。这恐怕就是学者李金铨所称奇的,“芝加哥学派的影响在传播研究竟然‘失传’的重要原因”。2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人文主义”传播观在传播学研究的地位上逐渐显露出来,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传播观在本体论和方上与“自然主义”截然不同,并且还强调“媒介社会化动因",3更加考虑媒介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的帕克更加强调媒介技术的作用,而且他更加注重实证分析,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作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他调查了芝加哥的贫民窟与当时颇为严重的犯罪问题。帕克的这种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的学者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同样能够使那种单一依靠数字的简单量化研究得到充实,使研究的成果能过更好的为社会现实所服务。帕克对新闻传播两种典型功能的描绘同样给今天我国的研究学者以新的启迪。他强调传播的“参考"和“表达”的功能,在参考功能中,传播时思想和事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3l页。2转引自芮必峰:《传播观:从“自然主义”到“人文主义”——传播研究同顾》,《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4期。3参阅德弗勒《大众传播学诸论》,第八章。兰州火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实,在表达功能中,则表露出感情、态度和情绪。帕克认为,传播是一种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原则,而竞争是一种个体化的原则,通过孤立的文化相接触,传播可以而且经常使竞争加剧。在长期的进展中,由于传播带来更为接近和更加理解,所以它能减轻社会紧张,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这些阻挡因素已被媒介技术手段所代替。这些思想让我们在认识到媒介对个体生活以及社会紧张关系方面颇为受益。(二)实践层面近些年来,我国各地频频发生件,从贵州事件、南京周久耕事件到深圳林嘉祥事件以及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每次事件的发生都与信息和相关。而且在媒介技术迅速发展,各种新媒介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对此类事件信息的公布和传递成为我国学者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相信帕克在其《社会科学导论》和博士论文《群体与公众》中所阐述的部分观点和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国内的学者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帕克和伯吉斯合著的《社会学导论》一书早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就颇具影响力,帕克认为“社会控制是社会的核心事实和核心问题”。1帕克假定了渐进的四种导致产生社会秩序的理想的社会进程。竞争,这是最基本的最具有动物性的相互影响形式,最终导致一种经济秩序。第二个重要的阶段是冲突,竞争者彼此有意识地确认对手和敌人。第三个阶段是和解,它意味着敌意的停止,“这时冲突不再以公开行动的形式出现,尽管作为潜在的力量还保留着。”最后是同化,这是相互渗透、融合的复杂过程,其时“个人和团体都知晓其他团体的记忆、情感和处世态度,他们共享彼此的经验,互相在一种共同的文化生活之中融合。”同样帕克在集体行为和方面的论述也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他提出以“公众"作为另一种灵活多变的集体行为的形式,它以处于理性对话中的人们为特征。帕克力求减少群体和公众之间的沟壑,同时强调它们在社会进程初期阶段中的共同性。群众和公众在它们相互影响中各自的作用模式是1(美】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曹静生、黄艾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125页。49兰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不同的。群体建立在感情、同情作用和理智上。“群众从不讨论,因此它也不会思考。它只会盲动"。相反,“在公众之中,相互作用采取讨论的形式。个人趋向于批判性地相互共事,提出问题,并形成党派。观点发生冲突后,双方要相互修正并相互容忍"。1帕克认为新闻传播的重要作用不在于引导公众,而在于如何形成一种“控制集体注意力”的机制,同时以这种机制形成的意见让公众在收到信息的同时便接受了此类意见或。在频发的各类件中,由于网络媒介的参与,使得参与和讨论的网民数量异常之多,从而形成一种网上网下互动的机制,致使未经核实的消息在网络内外迅速传递,最终积聚到一定点暴发为件。纵观2009年所发生的件,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在其中有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作为网络媒介监管的却不能及时引导网络,不能让网民在接受到及时信息的同时形成关于此类事件的意见和,不能让正向压倒反向,以至于件不断暴发。据《嘹望》新闻周刊报道,在南京周久耕事件、深圳林嘉祥事件,其群体性都表现在互联网上,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这两个事件中参与讨论表达的网民分别达到了100万和180万。这些数目在件中都是异常巨大,以至于我们不重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技术在形成,引导集体行为方面的作用。诚如帕克所言,媒介技术在形成,引导集体行为方面作用之大,故而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的社会更应该重视新媒介技术在此类事件中的作用,通过有效引导走向,进而减少件的发生。此外,由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不断涌入经济发达的城市,对都市类报纸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让大量外来人口成为报纸的忠实读者,如何让他们接受城市文化,如何让他们融入这座城市,相信我们能够从帕克对移民报刊的研究中找到答案。1转引自(美)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思想》,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03页。50兰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第四章结语目前在我国对帕克传播思想的研究和总结还不是很多,由于他一生的著述较少,所以关于其的译著也是凤毛麟角。在我国传播学研究逐渐深入的今天,帕克的著述,特别是芝加哥学派的著述不断被引进和介绍,使我们对传播学研究今天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将会有一些新的具有启迪性的认识。多种证据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传播学正在步入第二次重大的危机。对于传播学研究如何从容地应对挑战,如何在危机中找寻发展的出路,众多研究者纷纷出谋划策。但是,各路研究者的分析或提出的策略要么逃避历史的关照,要么是沉浸于历史怀旧情绪之中。从目前世界范围内传播学发展的情况来看,传播学要度过深层危机,必须要完成一次范式。在对传播学进行重组的范式中,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特别是帕克的传播思想中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产生的历史环境与今日不可同语,但是其研究的某些传统对传播学研究的某些领域是不无裨益的。在帕克的著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理论脉络,看到了西美尔、塔尔德、库利、杜威,也看到了伊尼斯、麦克卢汉。他的传播理论融入了这些学者的思想精髓,又加上自己多年的记者实践,深入城市的最底层,躬身于具体的体验之中,最终集结出自己的传播理论——报刊控制思想、群体和的思想。虽然长久以来,传播学界忽视帕克的传播思想,而更多的是去挖掘其社会学的思想,但这丝毫不能影响其作为“大众传播学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的地位。尽管帕克的传播思想在美国传播学界并不是占主流的传播思想,但他的传播思想在今日这个媒介技术不断变革的时代显得异常重要。帕克认为传播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凭借这个过程,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个人能够假设其他人的态度和观点;凭借这个过程,人们之间合理的和道德的秩序能够代替单纯心理的和本能的秩序”。帕克所理解的传播不单单是信息的简单传递及其连带的效果,更多意味着传播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所在。他以为51兰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们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传播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传播创造维持社会"。1帕克对传播的定义是以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者彼此之间的、米德式的移情为中心。两个人或更多的人对接受的同一信息可以做出不同的判断,这很明显就是一种双向的观点,比K·香农的线性传播模式要先进的多,同时也为人们更好的理解传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帕克对有关报纸内容、读者、所有权结构进行了第一次大众传播研究,最终集结成其理论著作——《移民报刊及其管理》一书。他在这本大众传播学著作中提出了一些在我们今天看了依然是很前沿的论题:大众和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大众媒介与社会变化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人际网络与大众媒体是如何联结的。他关于这些论题的思考和经验性研究对今天处在信息社会中的大众传媒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借鉴和启迪的意义。帕克将传播放在大的社会有机体论的框架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将传播放在社会结构组成部分的高度加以研究,从而使得研究的视域十分开阔,提出一些传播学必须面对的课题,为传播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由于帕克深信媒介技术对社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他成为传播学技术主义的启蒙者。但是传播学的发展并没有按照帕克的设想和规划发展,他提出的部分课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继承和发展,同样他的一些传播学研究也被传播史学家所忽略。今天我们重温帕克的经典论述,就是为了解决当今传播学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现象也正在悄然或大张旗鼓地发生着变化,传播技术及其范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由此带来的相应结果是传播学的理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们回顾帕克经典的传播学论述,更为重要的是要汲取他的学术研‘究的方法。帕克对传播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统计,更多的是基于一种现象的观察(行为科学)基础之上,“把理论的探讨与应用研究相融合,不仅把传播视为信息传递的过程,而且看作是一种文化建构的符号象征过程。他深信传媒技术对社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他们为后来形成的传播学“经验一功能学派’’提供了较为直接的学科方,也为后来形成的“技术控制论学派’’提供了认识1(美)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曹静生、黄艾禾,中国广播电视}II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170页。52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前提。1同样,帕克论述中关于传播媒介与社会控制,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的探讨,特别是帕克将传播看作传递的观念,即:传播的传输观与控制观,这些观点在今天信息充斥着各个角落的时代对我们有很多的启迪意义。无论是平时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大众媒介,还是在危机事件之中的大众传媒,相信都可以从帕克的媒介技术观点中获益匪浅。他的群体和的观点对我们解决件中形成以及传播无序的状况会有一定的启发。笔者对帕克传播思想的关注得益于南京大学胡翼青先生所著的《再度发言一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及《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两本书,深切地感到帕克的传播学思想及当时所论述的课题之精深,特别是对今天信息化时代更具有一定的借鉴之处,同时一些关于帕克学术思想的网站,以及帕克的著述《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的原版书,这些或许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帕克的传播思想。但是由于帕克的博士论文《群体与公众》在中国没有中译本,其英文原版也只是部分章节,故而大大地这也大大削弱了本文的深度和广度,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查缺补漏。1转引自陈力丹:《试论传播学方的三个学派》,《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12卷第2期.53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参考文献一、专著类:1.(法)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郑文彬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第1版2.(法)阿芒·马特拉、米歇尔·马特拉:《传播学简史》,孙五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3.(法)阿芒·马拉特:《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4.(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美)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何道宽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6.(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陈力丹、易正林:《传播学/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l版9.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10.(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曹静生、黄艾禾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11.(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邵志择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12.(美)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2002年版王岜、朱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3.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兰州大学硕L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1版14.(美)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民主历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15.(美)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a16.(美)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b17.(美)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18.(美)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19.(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20.(美)E·M·罗杰斯:《传播科技学理》,庄克仁译,J下中书局,1988年版2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版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22.(美)儿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23.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24.(美)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刘泰星、张世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25.(德)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2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7.郭镇之:《北美传播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28.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l版29.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30.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55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第2版31.(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32.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33.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4.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35.李彬:《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6.李金铨:《大众传播理论——媒介·社会·人》,三民书局,1982年版37.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8.(美)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思想》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39.(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40.(美)罗伯特·B.塔利斯:《杜威》,彭国华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41.(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出版社,2006年版唐少杰等译,译林4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43.(美)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44.(美)迈克尔·埃默罩、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媒介解释史(第八版)》,展江、殷文主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45.(英)帕特里克·贝尔特:{--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翟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46.(德)齐奥尔格·齐美尔:《时尚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47.(德)齐奥尔格·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林荣远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8.(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兰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49.(美)乔纳森·布朗:《自我》,陈浩莺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50.(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51.(美)乔治·赫伯特·米德:《现在的哲学》,李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2.(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等:《城市社会学》,康少邦、张宁等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l版53.(美)希伦·A·洛厄罩、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刘海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4.(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5.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6.(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第五版)》,陈德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57.孙有中:《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58.涂纪亮编:《杜威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59.(美)托马斯·库恩:《科学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0.(美)W.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61.(美)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陈羽纶、孙瑞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2.(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63.(美)韦尔伯·斯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64.(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陈亮、周立方、57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65.【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66.熊澄宇选编:《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7.殷晓蓉:《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发展——经验主义和批判学派的视域及其比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8.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69.(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文化”论文集》,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70.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71.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2.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二、外文部分1.JohnDewey:ThePubicandItsProblems,Chicago:SwallowPress.1927.2.CharlesHortonCooley:SocialOrganization:AStudyYork:CharlesScribner’SSons.1967.oftheLargerMind.New3.Raushenbush,Winifred.RobertN.C.Duke.UniversityPress,1979.E.Park:BiographyofaSociologist.Durham,4.RobertE.Park,ErnestW.Burgess.IntroductiontotheScienceofSociolog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24.5.RobertHarper,1992.6.RobertE.Park.NatureHistoryofNewspaper.AmericanJournalSociology.V01.29.7.RobertE.Park.AmericanNewspaperLiterature.AmericanJournalofofE.Park.TheImmigrant尼℃SSandItsContr01.NewYork:58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SociologyV01.32.8.RobertE.Park.UrbanizationasMeasured砂NewspaperCirculation.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01.35.9。RobertE.Park.ReflectionsOnCommunicationandCultur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01.44.10.RobertE.Park.NewsasaFormofKnowledge:AChapterintheSociologyofKnowledge.AmericanJournal11.SheldonLaryBelman.TheideaofSociologyV01.45.ofCommunication跏theSocialThoughtoftheChicagoSchooJl1975.三、学术论文1.陈力丹:《试论传播学方的三个学派》,《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2.黄旦:《媒介是谁:对大众媒介社会定位的探讨——兼论大众传播研究的社会学框架》,《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2期3.黄旦:《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中国传播学会,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4.黄旦、李洁:《消失的登陆点——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符号互动论语传播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3期5.芮必峰:《人类社会与人际传播——论米德和库利对传播的贡献》,《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2期6.于长江:《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创建》,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张军芳:《经验社会学路径下的传播研究——论罗伯特·E·帕克的传播研究》,《现代传播》,2006年第2期8.周褒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9.周晓虹:《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于局限》,《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10.钟良:《论罗伯特·E·帕克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网络学术资源59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1.http:ll删。edu.cnki.net/index.htmf÷q阑、academic.mediachina.net/index.jspes.com2.http://wwv.wanfangdata.com.an3.http:f4.http://www.cul—studi5.b主主卫;』Z曼里型:璺j!:圣jQ!!璺Q婴:鱼望兰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核心期刊:1.《新闻客观报道研究述评》,载《新闻界》,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省级期刊:2.《框架构建下外媒对中国的报道——以《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为例》,载《新闻世界》,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3.《全球化语境下的精英文化和文化精英探析》,载《新闻世界》,2010年第3期。(第一作者)4.《透视广告语的符码意义——从符号解读和语用分析的角度》,载《现代视听》,2009年第11期,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4期作为“索引”刊登;(第二作者)61兰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罗伯特·E·帕克传播思想探析一后记从论文选题的不断反复直至初稿的完成,我没有“大作"完成后的兴奋与激动,更多的是一种惶恐与不安,相信自己的拙作与导师的要求的还相差甚远。尽管此论文较之导师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但这毕竟是我完成的人生第一篇“大作品’’。临至终稿,一些感想在心中涌动。三年前,我与导师陈新民先生在校门口的第一次偶遇,先生较为正式地与我握手,并附之“你就是蒲平?来了就好好学吧!”深感先生期望我在学术道路上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这三年,我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挣扎,无奈专业基础薄弱,始终没有走的更远,枉费先生的一片苦心,以致三年无有太多作为,唯有以此拙作来收场。自己虽未在学术的道路上拼搏一番,但是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忠厚的为人原则仍然让我受益终生。在此,向先生道一声:“谢谢您"。在此,我还要感谢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所有老师:尊敬的张民华院长、杨魁老师、李惠民老师、穆建刚老师、许小平老师、樊亚平老师、王芳老师、张克非老师、杨红老师、王斌老师、羊萍老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你们辛勤的劳作与付出,才成就了学生的今同。感谢师兄马廷魁、张华在论文写作上的指导,以及平时生活上的帮助,点点滴滴,虽然细小,但是沁入心田,唯有以此提及,了却感谢之心愿。感谢我的岳母、岳父对我生活的悉心照顾和对我的支持,以及爸爸、妈妈、妹妹和友人对我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想必我的学业完成也是很困难的。更要感谢与我相濡以沫、相互帮助的妻子李伊娜,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生活上,她都为我尽心竭力,正是她的无私奉献,才得以铸就我的今R。同样要感谢与我相处三年,形同兄弟姐妹的亲爱的同学,正是你们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东西。蒲平二零一零年四月于金城兰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