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说明文复习专题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大自然的语言》。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
1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故宫博物院》。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等。
例如《桥之美》一文,先明确说明对象——桥之美,再从三方面具体阐释桥之美的内涵,最后总结出桥之美的实质,运用了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又如《苏州园林》在分说部分按照从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依次介绍了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园林角落的配置、雕镂琢磨的匠心、色彩调配的协调。再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如何判断说明顺序
① 以时间为顺序的,一般都有表示年代的时间词出现。如:“过后”,“不久”
② 以空间为顺序的要抓住表示方位的词: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一般介绍建筑物的都用空间顺序。
③ 以逻辑为顺序的,判断是逻辑顺序可抓重点词语如:“所以”、“首先”、“其次”。
作者不管是采用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的说
2
明对象的特点。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1.总分式:包括“总(概括)—分(具体)、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8种。
1.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2.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3、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
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
3
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4.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用一系列精确的数据介绍了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鲫鱼的过程。
5.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6.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为了说明卢沟桥的坚固,用两岸河堤常被冲毁来做比较。
7. 引资料: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下定义: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
(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加文章趣味性,展现事物的特征,便于读者理解。
4
(3)举例子:准确、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便于读者理解。
(4)画图表:直观、清楚地说明事物,一目了然,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5)列数据:用科学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特征。
(6)分类别:把某一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作比较: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更具说服力。
注意:我们在阅读理解的时候,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六、说明文的语言:
1、准确、严密(科学性):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活泼、生动(趣味性):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
七、说明文的中心句与支撑句
中心句:段落里能体现中心的句子。往往位于段首或段中或段末。有时段中没有现成的中心句,但是有中心,可以通过阅读概括出来中心句。
5
支撑句:对中心句起支撑作用的分析、解释、举例的句子。
中考说明文考试内容和目标要求
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
2、 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
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
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8.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
注意:近年来中考说明文的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
说明文的阅读、解题步骤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6
1、读标题,明确文章大致为哪一类型的说明文。
2、读全文时,一定要逐段读懂。标出体现段落的重点信息的词、句。据此:
①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② 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③ 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文的中心。整体感知说明文,就是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说明文的重要信息、行文特点、主旨等,对文章能有一个基本的总体认识。
二、认真审题,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
1、注意题干中修饰、性的词语
2、明确括号中的要求
3、理解题目意思和考点所在,避免盲目性
三、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在文中寻找解题的思路或答案。
在第一遍通读全文时,我们对各段的所说明的主要内容就有了印象。这样,我们回答问题时候,再回读文章时,就能很快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写出答案。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就明确了在哪一段中寻找答案。
7
说明文阅读主要试题类型示例及答题技巧归纳
一、内容概括题型
【题型分类】
1、对某一段或某几段内容的概括
2、对相关内容的概括
3、给概括出的内容找对应段落
【题型示例】
例1:2010年深圳中考卷说明文阅读《地球首个生态城市》
10、第(3)段写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第(4)段写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请先概括第(5)段内容,然后说说这三个文段之间是什么说明顺序。(2分) 答:第(5)段写纽约市的减排计划(或减排措施)(1分),逻辑顺序。(1分)
例2:2006年深圳中考说明文阅读《运动的新发现》
9.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3分)
【方法技巧】
8
1、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
2、结合段落中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联合,并简明的表达。
二、结构分析题型
【题型分类】
1、着眼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
2、判断说明顺序;
3、能否调换段落的顺序;
4、某一段落在全文的作用,或能否删去某段。
【 题型示例 】
例1:仔细阅读《说屏》全文,根据提示概括出2—4段的说明内容。
【方法技巧】
9
1、答这种题型,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
2、也有的需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的了。
例2:阅读《说屏》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看,文章第②③段能否调换?说明理由。
【方法技巧】
1、要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
2、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的理由是:
(1)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2)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例3:2010年深圳中考卷说明文阅读《地球首个生态城市》
10、第(3)段写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第(4)段写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请先概括第(5)段内容,然后说说这三个文段之间是什么说明顺序。(2分) 例4:2004年深圳中考卷说明文阅读《河流为什么都是弯曲的》
11.请你说说第①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0
【方法技巧】
1、立足全文,准确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
2、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3、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并根据说明的顺序说明是否删掉的理由。
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
【题型分类】
1、理解说明文的题目
2、给被说明的对象下定义
3、从几句话中提取概括信息
4、从一个段落中提取概括信息
5、从几个段落或全篇中提取概括信息
例1:《森林医生——啄木鸟》1、本文为什么将啄木鸟誉为“森林医生”
答:因为啄木鸟专门捕食危害树木的昆虫,保护了树木的健康成长。
11
例2: 04年海淀区中考语文试卷《成功登陆火星的“勇气”号探测器》
17.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相关信息,用一句话概括介绍“勇气”号探测器。(答案不超过42个字)
答:“勇气”号探测器是人类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个可移动的、自动化的、用来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的大型实验室。
例3:2010年深圳中考说明文阅读《地球首个生态城市》
9、阅读第(1)段,说说“生态城市”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2分)
例4:2005年深圳中考说明文阅读《建立精确有致的预警系统》
9.阅读全文,从中筛选信息,说说新的精确有致的预警系统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3分)
【方法技巧】
1、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 ,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xx是xx”的句式。
2、(1)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
(2)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
12
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3)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四、词句理解题型
【题型分类】
1、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2、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3、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题型示例】
例1:“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这句中的“销声匿迹”是指什么?——八(上)《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这里是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例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这句话话中的“活的仪器”是指什么?
——八(上)《大自然的语言》
13
答案:是指物候学中借以研究的活生生的生物。
例3:2010年深圳中考卷说明文阅读《地球首个生态城市》
11、第(5段)加点的“减少”一词的词性是什么?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减少使用税的征收”的意义。(3分)
答:“减少”的词性是动词。(1分)意义:鼓励市民积极安装太阳能设备,(1分)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1分)(答案接近酌情给分)
【方法技巧 】
1、对重要词语、句子的在理解都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2、从文段中找出指代的内容,方法一般是从该代词的前面看这个代词所指的内容。
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
【题型分类】
1、判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2、画线句子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3、选择一种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4
4、引用传说、故事、诗句、名联、谜语等的作用
【题型示例】
例1:2004年深圳中考卷说明文阅读《河流为什么都是弯曲的》
10.第②段中画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2分)答:作比较。
例2:2006年深圳中考卷说明文阅读《运动的新发现》
10.作比较是一种说明方法,文中多处使用这种方法,请找出一处,并说说其作用。(3分)
答:⑴“研究小组称,与‘老年’神经细胞相比,新生的神经细胞不仅特别活跃,而且适应能力强,因而也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这里通过作比较,突出了新的神经细胞活跃、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⑵“研究者在实验中观察到,经常运动的老鼠比懒散的同类更‘灵巧活泼’。”这里通过作比较,说明了运动促进生成的新的神经细胞具有灵活性更强的特点。(以上两处答出一处即可,找到句子1分,说明作用2分)
例3:八(上)《说“屏”》
22.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意在说明什么?(2分)
15
答:引用古诗意在说明“屏”具有诗意,具有美感,偏于感性偏于艺术偏于欣赏。
【方法技巧 】
1、明确常用的8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在回答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时,要结合句子本身和文中的语境作答。
3、在具体回答运用说明方法作用时,不要笼统的答,必须结合原文,具体指出说明了什么东西的什么样的特征。
4、引用的传说、诗句、谜语等,除了联系上下文,前后语境,指明它说明了什么之外,还应注意它是否在说明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或是增强了生动性和可读性。
六、语言品析题型
【题型分类】
1、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2、加点词能否删(换),为什么?
3、某两个或多个加点词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的词句,并加以分析。
16
【题型示例】
例1:2002年深圳中考卷说明文阅读
9、文中两次出现“据测定”,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3分。不能删(1分)。“据观测”表明具有科学依据,如删去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例如:八(上)P98页课后练习题二。
【方法技巧 】
题型1:先解词,准确地(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型2:(1)表态:不能删/不能换;
(2)解词:解释该词的一般意义,或确定该词在句中作用(表修饰//数量/程度/范围/次序/时间/空间/推测等 ),结合相关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该词在语境中的作用;
(3)删去后(换成其他词)不符合实际(显得太绝对/表达不出这种效果),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七、开放拓展题型
17
【 题型分类 】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5.谈自然界对人类的启示;
6.有创见地补写文章结尾;
7.对人类关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8.针对生态环境情况,拟写建议等
【题型示例】
例1:2010年深圳中考说明文阅读《地球首个生态城市》
12、为了深圳未来的发展,请你另外提出两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2分)
答案示例:(1)使用节能灯(2)减少公共场所照明时间(3)限时限温使用空调(4)安装生活用水循环使用的设施。(合理即可)
18
例2:2006年深圳中考卷说明文阅读《运动的新发现》
12.今年深圳市中考恢复体育测试,有的同学认为花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影响了学习,请根据文中的信息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此加以反驳。(3分)
答案具有一定开放性。能根据文中信息反驳1分,联系实际1分,能清楚表述1分。
示例:我认为体育锻炼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还可以促进学习。理由是:(一)体育运动可以促使大脑神经新生,改善记忆力与认知能力。(二)运动可以强健体魄,使我们更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3:2004年深圳中考卷说明文阅读《河流为什么都是弯曲的》
12.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某些地段,由于泥沙沉淀越来越多,使得河床高出两岸,经常
出现决口,造成洪涝灾害。你认为应该在沿河两岸的什么地方加固防守?请运用本文中的知识作简要回答。(关键词提示:地球自转 离心力)
答:(4分) 可以在两处防守:(1)在右岸加固防守。(2)水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要压向凹入的一岸,所以要在凹入的一岸加固防守。(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
【方法技巧】
1、答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首先要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
19
2、其次要善于从原文中找有用信息,对社会和自然,我们渗透这样的思想理念,“不仅要能认识它,还要能改造和利用它,让它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3、做感悟启示类题,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
4、做想象创新类题,要合乎科学,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