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和人的行为关系
结论:人口密度过高会对人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获取数据的方法:查找资料 间接获取。
个体之间如果距离太近,感到拥挤,在心理上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这是因为,拥挤破坏了一个主体对领域和空间的需要,扰乱了正常的行为。
空间的需要在动物中表现得和人类一样强烈。科学家对处于拥挤环境中的动物进行尸体解剖发现,过度拥挤对它们造成了明显的生理损害。人也是动物的一种,对处于拥挤情境中的人类所做的观察与调查研究,也证明了相同的结果。
比如一个短期的研究中,把被试置于过度拥挤的实验条件下。结果表明:(1)在一间高密度和高温的房间里,陌生人的到来会遭到敌视;(2)男性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迹象;(3)几乎不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4)表现出焦虑增高的迹象。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每天上下班挤公车时,车上人越多我们会显得越焦躁,行为动作相对越不耐烦,人很容易精神紧张。在拥挤的人群中,你要保持身体的平衡,要提防扒手,要小心被人踩到脚,可能还要忍受一些难闻的气味……这些都让你很难放松。而当汽车上人很少时,你则放松得多,有座位不说,还可以浏览窗外的街景。
我们居住的地方人口的密度,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经过调查发现,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比小城镇的人更粗野,缺乏体谅和教养。
城市居民还比较孤僻和沉默寡言,人与人之间交注的次数与形式,要比郊区少得多。他们不像乡下人那样乐意向陌生人微笑或说话,在危难时,他们也不太愿意帮助别人。比如在大城市里总有骇人听闻的凶杀案的报道,在案中,路人或邻居总是避免卷入,甚至在一定距离之外或自己的家里也不会报案。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和自由活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你可以不受别人的干扰,不受别人的监督,不用提防别人。你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这样的状态当然很放松。而周围的人如果过多,则使你无法实现这些要求。
因此,人口的高密度下,人们为了保持心灵上的这种空间和自由,只能用冷漠来排斥他人,使他人和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你经常能从别人那里感受到一种“离我远一点”、“别想干涉我”等等暗示。这使得人情显得冷漠。
这样的心理容易导致人的异样行为。犯罪学家的研究证明,犯罪率与人口密度往往成正比。城市中心的犯罪率始终比郊区高。同样,在人口高密度的地区,经常发生故意破坏路灯、指示牌等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由此可见,人口密度过高,容易产生人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人的异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