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适合6岁儿童的成语故事

适合6岁儿童的成语故事

来源:华佗小知识


成语故事

6岁+成语:

1.守株待兔:【出处】:《韩非子·五蠹》

【解释】:守着树桩,等待获得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而妄想不劳而获。 株:树桩。

【成语故事简介】:战国时代宋国有个农夫不爱种田,喜欢做白日梦,有一天捡到撞死在树桩的兔子,于是从此不干活,整天守株待兔,最后一无所获。

2.凿壁偷光:【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成语故事简介】: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根本上不起学,他每天都要去帮他的邻居文不识放牛。这天,文不识送了一本《论语》给匡衡,他快步跑回自己的家,在窗前看起了《论语》。可是渐渐地太阳下山了,屋里变得越来越黑,他已经看不清竹简上字了。突然匡衡发现右边的墙上有一点亮光……接下来匡衡会怎么做呢?

3.刻舟求剑:【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故事简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做事非常死板、一点也不懂变通的楚国人。有一天,这个楚国人看见一个老人家不小心把斧头掉进山谷里,老人家在斧头掉落的位置系了一块红布,然后对照着红布的位置找到了斧头。后来楚国人在一次出游中宝剑掉入了江中,楚国人学习老人家的方式,也在船上做了标记,你们猜,这个楚国人能找到自己的宝剑吗?

4. 黔驴技穷:【出处】: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5. 【解释】: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了。黔:今贵州省的简称;技:本领;穷:尽,没有。

6. 【成语故事简介】:一个商人不远万里地用船运了一头驴到贵州,驴来到了一座山脚下!这可把山上的山大王——大老虎出了一个大难题。这只大老虎从来没有见过驴子,它还以为这是可怕的大怪物呢!这只驴子会取代老虎成为这座山上的山大王吗?听完这个故事,你就知道啦!

7. 弄巧成拙:【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8. 【解释】: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9. 【成语故事简介】:北宋时,有个很出名的画家叫孙知微,他画的画非常有名。这天孙知微刚完成了水星菩萨的草图时,正好有朋友约他去喝酒,孙知微就把草图交给徒弟们涂颜色。徒弟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觉得画中的宝瓶好像少了点什么,于是……

10. 你们猜,徒弟童仁益会怎么做?他做得对吗?

11. 一诺千金:【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12. 【解释】: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13. 【成语故事简介】:有一个名叫季布将军,为人仗义,十分信守承诺。这天季布接到一个训练士兵的任务。为了训练士兵的场地,季布以千两黄金向周家借大山使用。可是到了训练这天,却下起了大暴雨,已经跟周家约定好的季布会怎么做呢?

14. 画龙点睛:【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15. 【解释】: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16. 【成语故事简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的画栩栩如生。有一天张僧繇正在帮一群小孩画动物,但是却发生了神奇的事情,当他最后给动物画上眼睛时,画上的动物就都变成真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17. 对牛弹琴:【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18. 【解释】:比喻讲话不看对象,对外行人说内行话或对不讲理的人讲理。

19. 【成语故事简介】:公明仪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可好听了。所有人都很喜欢听他的音乐。有一天啊,公明仪给一头老黄牛弹琴,他弹了一首又一首,可是牛呢,听了他的音乐却一点反应也没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0. 滥竽充数:【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1. 【解释】: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22. 【成语故事简介】:齐国有一位非常喜欢听吹竽的大王,叫齐宣王。齐宣王爱面子,想着要是有三百个人一起来给他吹竽,那该多威风啊!于是,齐宣王命人在全国各地贴满了招聘乐师的告示。在街上溜达的南郭先生看到了,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吹牛说自己吹竽多么多么的厉害。但其实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到底接下来南郭先生会怎么做呢?他真的可以顺利瞒过大家吗?

10.雕虫小技:【出处】:“雕虫小技”最初写作“雕虫篆刻”,出自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著作《法言》。

【解释】: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成语故事简介】:古代的时候有一对兄弟,哥哥很喜欢念书,弟弟却只喜欢篆刻鸟虫书。后来,弟弟跟着老爷爷学习篆刻鸟虫书,花了三年功夫,弟弟终于学好了篆刻鸟虫书的本领,本以为凭着这个本领就能发财,但是结果却出乎弟弟的意料。

11.夜郎自大:【出处】:《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解释】: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

【成语故事简介】: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叫“夜郎”的国家。这个国家很小很小,可他们的国王却坚信夜郎国就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这天,汉朝的使臣来到了夜郎国,自大的夜郎国王会怎么做呢?

12.胸有成竹:【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解释】: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成语故事简介】:宋朝的时候,有个画竹子很厉害的人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跟真的一样,连他的好朋友——大文学家苏东坡都赞不绝口。

你们想知道为什么文与可画的竹子那么好看吗?

13.画蛇添足:【出处】:《战国策·齐策二》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成语故事简介】:古时候,有几个人得到一壶美酒,因为人太多酒太少,如果分着喝便不尽兴,因此他们商量说谁最快画好一条蛇就能独自品尝这壶美酒,可是原本画得最

快的人却没有喝上酒,这是怎么回事呢?

14.杞人忧天:【出处】:《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解释】: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担心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成语故事简介】:从前有个十分忧愁的杞国人,他整天担心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事情。他怕天塌下来,又怕地陷下去,一开始他都没办法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后来他到底是怎样解决了自己的烦恼呢?

15.惊弓之鸟:【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则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成语故事简介】:古代有个名叫更羸的射箭高手,他每射出一支箭都能射中猎物,是个神射手。有一次,更羸说他只需要拉弓不用箭,就能把天空中飞翔的大雁射下来,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16.前车之鉴:【出处】:《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

《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解释】: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鉴:镜子,为教训。

【成语故事简介】:一年一度的推车大赛要开始了,第一名!还能得到一份超级大礼包!急性子的哥哥参加了比赛,可是在又陡又窄的盘山路时,由于哥哥跑得太快,和车子一起撞上大石头,飞了出去。哥哥失败了!第二年,弟弟也参加比赛,弟弟吸取了哥哥失败的教训,终于在比赛中获得了胜利。

17.揠苗助长:【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解释】: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语故事简介】:宋国有个靠种田为生的农夫,这个农夫的性子特别急。这年春天,他刚种下禾苗,就希望这些禾苗能够快点长高。可是过了好多好多天,禾苗还是一点儿也没有长高,这可怎么办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