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报告模板篇⼀ ⼀、实习⽬的:
本次实习是地质课程的野外认识实习,其⽬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是同学们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个⽐较全⾯的、概括性的了解,巩固和掌握地质科的基本内容和⽅法,初步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址问题的能⼒,为以后的⼯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的有三: (1)认识各类地质现象,了解华北地台基本地层层序。 (2)了解各种内外⼒地质作⽤。
(3)初步掌握⼀般的野外地质技能,从野外观察、记录、描述罗盘仪的使⽤。
此外,通过实习是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于地质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从⽽逐步树⽴艰苦奋⽃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 ⼆、实习时间:20xx年5⽉16⽇到20xx年5⽉20⽇ 三、实习地点:xx地质实习基地 四、⼈员组成:
五、实习路线:亮甲⼭—潮⽔峪—⼭⽺寨—⽯门寨—上庄坨—⼤⽯河—⼩傍⽔崖村—吴庄—花场峪 六、实习简介: 1、实习区位置及交通
这次我们的实习区域在我国北⽅的不冻港所在的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市及抚宁县、青龙县境内,南起北戴河海滨秦皇岛,北⾄花场峪、义院⼝,东起⼭海关,张崖⼦,西⾄⽡家⼭等地,总⾯积约为120K㎡。秦皇岛市⽯门寨北⽅地质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28KM。该区⾃然地理位于燕⼭⼭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门寨乡管辖。
实习区交通⼗分⽅便,(北)京——沈(阳)铁路贯穿实习区南部,并有地⽅铁路秦(皇岛)——青(龙)线,能通往⼭区。公路以秦皇岛市为中⼼,四通⼋达,客运可通省内的青龙、承德、平泉、滦县、迁安、抚宁、兴隆、昌黎、卢龙等地,省外可达辽宁绥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阳和天津等地。海运⽬前尚⽆客运,但新建的油港及煤港货运从秦皇岛港可同我国沿海各纲和世界各地。
2、实习区地形
实习区南邻渤海,北依燕⼭、东接辽宁绥中、西与昌黎接壤,地处燕⼭⼭脉东段,北、东、西三⾯群⼭怀抱,⼭脉接近南北⾛向延伸,地势由北向南渐低,属冀东北的中底⼭区和低⼭区,点为⽯湖⼭,海拔926⽶,最低点南部沿海地区,海拔仅0.8-5⽶。
3、实习区⽓候
实习区属温带⼤陆季风性⽓候,年平均⽓温为10。1℃,⼀⽉份平均⽓温为-5℃,七⽉份平均⽓温为24。5℃,年平均降⽔量769mm,多集中在7-8⽉份,达全年降⽔量70%左右。全年⽆霜期179天。实习区因受海洋影响较⼤,⽓候⽐较湿润温和,海滨地带夏季凉爽宜⼈,古为避暑胜地。 4、实习区⽔⽂情况:
实习区主要河流有⼤⽯河、汤河、北戴河,除⼤⽯河发源于青龙县⽜⼼⼭区以外,其他均源于抚宁县北部⼭区,各河均为独流⽔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随季节变化教⼤,平均⽔深0.5⽶左右,洪期⽔深可达2-3⽶。
燕⼭塞湖位于⼭海关城西北6KM⼭⼝处,在燕⼭脚下,是⼀个⼈⼯湖,于1994年建成,蓄⽔量为7000万⽴⽅⽶。 5、实习区的经济情况。
实习区⼯业⾮常发达,以秦皇岛为中⼼,有造船、机械、建材、煤炭、纺织、⾷品加⼯等,⼭海关桥梁⼯⼚,秦皇岛耀华
玻璃场在全国享有盛名。实习区农业,主要是北⽅⼲旱的农作物,以⽔稻、⽟⽶、⼩麦、⾼粱、⾕⼦、红薯等为主。⼭区盛产⽔果和药材。实习区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主要⽔产基地之⼀。 6、实习去地形简介
本实习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界及古⽣界)。除较普通缺失中上奥陶统⾄下⽯炭统、下中三叠统、⽩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较丰富,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有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群,下古⽣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界的中⽯炭统⾄⼆叠,中⽣界的上三叠统⾄侏罗系、新⽣界的第四系。 七、实习内容: 1、地层:
本实习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界及古⽣界)。除较普通缺失中上奥陶统⾄下⽯炭统、下中三叠统、⽩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较丰富,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有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群,下古⽣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界的中⽯炭统⾄⼆叠,中⽣界的上三叠统⾄侏罗系、新⽣界的第四系。 (⼀)元古界青⽩⼝群 (1)龙⼭组
分布于张崖⼦⾄东部落,南部鸡冠⼭等地。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主要是紫红⾊、黄绿⾊、灰⿊⾊及蛋清⾊等杂⾊页岩,底部为砂岩。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厚91⽶。
(2)景⼉峪组
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剖⾯在李庄北沟,在黄⼟营村东也有出露。岩性由粗⾄细,由碎屑岩—粘⼟岩—碳酸岩,构成⼀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与龙⼭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或铁锈⾊的中细粒铁质⽯英砂岩,其中含⼤量海绿⽯,其底部的中细粒长⽯⽯英净砂岩具⼤型海成风暴波痕。本组地层属滨海相⾄浅海相沉积。厚38m。 (⼆)寒武纪 (1)府君⼭组 (2)馒头组
该组由于岩体的侵⼊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本组上下界限明显,与⽑庄组的分界是以顶部的鲜红⾊泥岩作为标志层的。岩性特征是鲜红⾊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盐假晶,并夹有⽩云质灰岩。没有发现可靠的化⽯依据。与下伏的府君⼭组呈平⾏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庄组为整合接触。厚71m。 (3)⽑庄组 (4)徐庄组
分布较⼴,东部落西剖⾯出露较好,化⽯⼗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体。含有三叶⾍化⽯。与下伏⽑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粉砂岩与暗紫⾊粉砂岩互层为标志。厚101m。 (5)张夏组
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的地层之⼀,⼏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地以东的⼭脊上出露,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三叶⾍化⽯最丰富。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0m。 (6)崮⼭组
本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较好的有288⾼地上的剖⾯,可为标准剖⾯。下部和上部都以紫⾊砾屑灰岩及紫⾊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的灰岩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化⽯⼗分丰富,⼏乎每层都可以采到。主要三叶⾍化⽯有:蝙蝠⾍未定种、帕⽒蝴蝶⾍。厚102m。 (7)长⼭组
出露较好的剖⾯在揣庄北288⾼地,为标准剖⾯。岩性为紫⾊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物碎灰岩。
三叶⾍化⽯主要有:蒿⾥⼭⾍未定种、长⼭⾍未定种、状⽒⾍未定种。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只有18m左右。 (8)凤⼭组
本组分布与崮⼭组、长⼭组相同,出露较好的揣庄北288⾼地可作为标准剖⾯。主要岩性为黄灰⾊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状物。化⽯丰富三叶⾍化⽯垂直分带明显。砾屑形成⼩团块,本组与下伏长⼭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厚92m。 (三)奥陶系 (1)冶⾥组
分布于区内东、西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出露较好的是在潮⽔峪⾄揣庄⼀带。下部为灰⾊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孔状灰岩;上部为灰⾊砾屑灰岩夹黄绿⾊页岩。所产化⽯有三叶⾍、笔⽯、腕⾜类等。与下伏的凤⼭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砾屑灰岩作为底界,此砾屑灰岩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纯灰岩。厚125m。 (2)亮甲⼭组
位于⽯门寨亮甲⼭。属浅海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含有头⾜类、腹⾜类和蛇卷螺未定种等化⽯。与下伏冶⾥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层厚118m。 (3)马家沟组
本组分部与亮甲⼭组⼀致,以亮甲⼭及北部茶庄北⼭发育较好。属浅海相沉积,较深⽔环境。本组岩性以⽩云岩和⽩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砾、含燧⽯结核黄灰⾊⽩云质灰岩。化⽯有:头⾜类和腹⾜类。与下伏亮甲⼭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分明显。⽩云岩具\"⼑坎痕\"。层厚101m。 (三)⽯炭系 (1)本溪组
中⽯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发育和出露的是半壁店191⾼地、⼩王庄⼀带发育较好,⼩王庄剖⾯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致,是⼀套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鳞⽊、科达、芦⽊等。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岩,平⾏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门寨西门—⽡家⼭剖⾯地层厚度为70.7m。 (2)太原组
在半壁店、⼩王⼭⼀带发育较好。本组岩性⽐较稳定以灰⿊⾊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植物化⽯:脉⽺齿、鳞⽊,动物化⽯:格长⾝贝、古尼罗蛤。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铁质中细粒长⽯岩屑杂砂岩,具⼩型球状风化。⽡家⼭剖⾯厚48m。 (四)⼆叠系 (1)⼭西组
主要分布于东部⿊⼭窑⾄曹⼭⼀带,西部也有出露。有两个韵律,第⼀个韵律含煤层,第⼆个韵律的顶部含铝⼟矿。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主要岩性为灰⾊、灰⿊⾊中细粒长⽯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岩。含植物化⽯:芦⽊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变化较⼤,约在35m⾄60m。 (2)下⽯盒⼦组
分布于⿊⼭窑⾄⽯岭⼀带,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个韵律组成。属湖泊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中粗粒长⽯岩屑杂砂岩。含植物化⽯:多脉带⽺齿、⼭西带⽺齿、带科达。层厚115m。 (3)上⽯盒⼦组
主要在⿊⼭窑、欢喜岭⾄⼤⽯河西侧有出露。发育较好的剖⾯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细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组未获得化⽯资料。与下伏下⽯盒⼦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层厚72m。 (4)⽯千峰组
最初的命名地点在⼭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千峰。本组是⼆叠系最上⼀个组。出露较好的剖⾯是欢喜岭⾄⽡家⼭⼀带,可作为标准剖⾯。主要岩性是⼀套河流相的紫⾊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含植物
化⽯:太原带⽺齿、尖头轮叶、朝鲜⽻⽺齿。与下伏上⽯盒⼦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以从颜⾊上区分。厚150m以上。 2、岩⽯: (1)岩浆岩 ①花岗岩
出露于东部张崖⼦村附近,或西南部鸡冠⼭下,沉积不整合在马岭组⽯英砂岩之下。岩⽯为⾁红或灰⽩⾊,但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很⼤。西部花⼚峪⾄温泉堡⼀带的花岗岩,根据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属于中⽣代晚期侵⼊的花岗岩。岩体很⼤,呈⾁红⾊,由正长⽯、斜长⽯、⽯英和少量⿊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所以称中细粒斑状花岗岩。 ②花岗斑岩
出露于⽯岭东南等地,呈细粒基质的斑状结构,岩墙状产出,侵⼊在晚寒武世⾄中奥陶世的地层中,常见被基质熔蚀的钾长⽯和⽯英斑晶,潮⽔峪村西有⼀宽达5m以上的花岗斑岩墙。 ③灰绿岩
亮甲⼭采⽯场⽐较集中,岩⽯呈暗绿⾊,细均粒结构,具典型辉长结构,部分辉⽯已绿泥⽯化和硅酸盐化。 ④闪长玢岩
分布于潮⽔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隐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斜长⽯,有时含⾓闪⽯较多,有的基质中含少量⽯英,有的可见球粒结构和流线结构等。 ⑤安⼭岩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相当丰富,有⽞武安⼭岩、辉⽯安⼭岩、⾓闪安⼭岩、闪辉安⼭岩、斜长安⼭岩、粗安⼭岩和英安⼭岩等。绝⼤多数都具隐基斑状结构。颜⾊以灰绿⾊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般都呈块状构造,少数有⽓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2)沉积岩
①含海绿⽯的⽯英砂岩
位于张崖⼦的青⽩⼝群龙⼭组含有表⾯被风化成黄褐⾊内部为灰⽩⾊的中粗粒⽯英净砂岩,浅海相沉积,含海绿⽯和少量云母。 ②纯灰岩
以⽅解⽯为主要成分的岩⽯.灰⿊⾊、性脆,硬度不⼤,⼩⼑能划动。本次在⽯门寨观察到的亮甲⼭组纯灰岩含有砾屑,为盆地内⽣成的隐晶灰岩或微晶泥岩碎屑。 ③豹⽪状灰岩
主要分布于亮甲⼭组地层内。花斑由⽩云岩组成,呈浅黄⾊或褐黄⾊,与周围灰⾊或深灰⾊灰质组分界线明显,特别是那些花斑状似⾍孔的,两者界限平直。岩⽯风化⾯上,常有⾍孔和花斑共⽣,是豹⽪灰岩的标志。 ④含微层理的⽩云质灰岩
分布于下寒武统府君⼭组地层内,张崖⼦⼀带发育较好。花斑仅限于⼀定层位层岩内,与岩层层⾯⽆切割关系,说明交代作⽤是在成岩阶段完成的。层内构造均匀,形成于浅海深⽔环境。 (3)变质岩
断层⾓砾岩⼜称压碎⾓砾岩、构造⾓砾岩。是岩⽯因构造作⽤发⽣破碎所形成的⾓砾状岩⽯,⾓砾⼤⼩不等,具棱⾓,岩性与断层两侧岩⽯相同,并被成分相同的微细碎屑及后⽣作⽤⽔溶液中的物质所胶结。 3、地质构造: (⼀)⼯作区的构造位置
本区位于燕⼭沉降带东段,⼭海关隆起的东南边缘,⼜因现代燕⼭隆起与渤海拗陷的过渡带以及燕⼭⼭脉由东西转转向北东向的肘状部位,应⼒⽐较集中,故新、⽼构造均⽐较发育。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NNE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NW向断裂、NE--NEE向断裂和EW向断裂,此外,在⼭海关之北尚发育有环状断裂。 (⼆)构造概况
本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界及古⽣界),⽽侏罗系属太平洋⽕⼭活动带,除普遍缺失中奥陶统⾄下⽯炭统,三叠系,⽩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他时代地层发育良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明显,化⽯丰富,很具有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系,下古⽣界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界中⽯炭统,⼆叠系,中⽣界侏罗系以及新⽣界第四系。
上古⽣界青⽩⼝系龙⼭组以⾓度不整合沉积在绥中花岗岩上,标志着华北地台经历了剧烈的吕梁运动,结束了早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进⼊⼀个相对稳定的地质发展阶段。
新⽣代时期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受剥蚀,第三纪末因⽓候较热,有红⾊⼟形成,其后继续上升.但南部的海岸区则下沉,遭受海侵。因此,⼭区河⾕内有阶地形成,并普遍向南,即向海洋⽅向倾斜。⾄第四纪末,海⽔有⼀定撤退,因⽽在⼭海关⾄秦皇岛⼀带的海岸上遗⽥有砾⽯堤,并且有海蚀台出露⽔⾯。 (三)主要断裂构造描述 (1)潮⽔峪断层
在潮⽔峪⼀带,断层⾛向N20°E,倾向东南(实际上倾向为东西向摆动)。上盘为凤⼭组泥质条带状灰岩;下盘为冶⾥组厚层灰岩。断层⾯⽆论在倾斜⽅向上,还是在⾛向⽅向上均表现为舒缓波状。断⾯上镜⾯,垂直擦痕,阶步以及断裂带内挤压透镜体等特征明显。此断崖为⼀个平移断层的⼀盘,其另⼀盘因风化剥蚀基本看不到了(脚下所踩的),此断层是冶⾥组灰岩,存在明显的横竖擦痕和镜⾯,此断层先平移后产⽣正断层,其产状与亮甲⼭的产状基本⼀致。在潮⽔峪村断崖东是断层的另⼀盘的⼀部分,含明显的断层⾓砾岩与粉沙岩还有明显的横竖擦痕,但产状和亮甲⼭的产状不⼀致,所以说可能是另⼀盘。在亮甲⼭的马家沟组也有⼀个⼩断层有明显的擦痕。 (2)鸡冠⼭
①沿途见⾁红⾊绥中花岗岩,见⼀⼤型出露岩⽯剖⾯为典型的沉积交错层理,属震旦纪原古界顶部,主要成分为⽯英砂岩,上下呈⽔平层理,中间呈交错层理,存在⿊⾊纹理的磁铁矿。
见含有泥质的夹层,反映了滨海地区沉积环境的变化,影响⽣物⽣长环境,不反映⽓候变化,地质条件,也不能作为时代划分的依据
②典型底砾岩:下部为底砾岩(⽯英),抗风化能⼒强,为陆相沉积,中间为含有砾⽯英砂岩,上部为⽯英粗砂岩,再往上为⽯英细砂岩(沉积规律:由上⾄下逐渐变细),中上部是海相沉积,没有形成完整的泥质韵律。
成因:由于风化和河流搬运作⽤,最终沉积.由下⾄上岩⽯由粗到细,底砾岩体原本胶结在⼀起,胶结物为⼆氧化硅和少量的铁,后来整个底砾岩体出现正断层,导致与上部底砾岩体出现⾼度差。
③正断层:发⽣断层时,相对上升的下盘经过风化侵蚀,使得出露地表的岩⽯被风化磨圆,造成断层两盘⾼差不⼤,断层成层性好.由于形成时间短,故成层理,若形成时间长,则为不整合⾯。倾向:243度倾⾓:48度。
④波痕:为铁质⽯英砂岩,内含海绿⽯,对称性好,波痕⽐较宽⼤,波长相等,反映了滨海沉积环境.推断当时海底波动较⼤,⽔深较浅,波痕延伸⽅向与海岸线平⾏。
⑤地堑⾕在鸡冠⼭与⼤平台问的河⾕中,由于⼏条正断层的影响,两侧青⽩⼝系下马岭组⽯英砂岩相对上升,中间⽯英砂岩下降。断层⾯近于南北⾛向,倾⾓较⼤,河⾕东侧断层⾯西倾,河⾕西侧断层⾯向东倾,成⼀地堑构造,河⾕本⾝位于地堑构造的中⼼部位。 4、地质作⽤:
(⼀)风化作⽤:指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由于温度变化、⽔及⽔溶液的作⽤、⼤⽓及⽣物等的作⽤下发⽣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风化作⽤⼀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物风化作⽤。
(1)物理风化作⽤: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结果使岩⽯发⽣崩解破碎。 (2)化学风化作⽤:岩⽯中的矿物成分在氧、⼆氧化碳以及⽔的作⽤下,常常发⽣化学分解作⽤,产⽣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溶解,随⽔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
(3)⽣物风化作⽤:植物根素的⽣长,洞⽳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的状态与成分。
(⼆)河流作⽤:河流地质作⽤分为侵蚀作⽤、搬运作⽤和沉积作⽤。河流沉积作⽤主要发⽣在河流⼊海、⼊湖和⽀流⼊⼲流处,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部分都沉积在海洋和湖泊⾥。河⾕沉积只占搬运物质的少部分,⽽且多是暂时性沉积,很容易被再次侵蚀和搬运。
(1)侵蚀作⽤:河流的侵蚀作⽤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河流侵蚀⼀⽅⾯向下冲刷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另⼀⽅⾯,河⽔以⾃⾝动⼒以及挟带的砂⽯对河床两侧的⾕坡进⾏破坏的作⽤称为侧向侵蚀,⽽河流化学侵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较明显,没有机械侵蚀那么普遍。
(2)搬运作⽤:河⽔在流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侵蚀的和⾕坡上崩塌、冲刷下来的物质。其中,⼤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中的各种化合物。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
(3)沉积作⽤:当河床的坡度减⼩,或搬运物质增加,⽽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降低,河⽔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
(三)岩浆作⽤: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岩浆作⽤主要有两种⽅式:
(1)岩浆侵⼊活动→侵⼊岩。岩浆岩主要有侵⼊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在地壳⼀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形成的岩⽯,称为侵⼊岩。
(2)⽕⼭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岩)在岩浆从上地幔或地壳深处沿着⼀定的通道上升到地壳形成侵⼊岩或喷出到地表形成喷出岩的过程中,由于温度、压⼒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性质、化学成分、矿物成分也随之不断地变化,因此,在⾃然界中形成的岩浆岩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如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还有碱性岩、碳酸盐岩等岩类,也充分说明了岩浆成分的复杂 ⼋、实习总结:
短短五天的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增加我们对⼯程地质学这门课程的认识,了解了⼯程地质对实际⼯程建设的重要性。本次实习亲眼见到了很多课本中描述过的地质构造以及岩⽯,学会了罗盘的使⽤⽅法,练习了利⽤地形图使⽤后⽅交会法确定⾃⼰的位置,练习了通过读地质图来判断当地岩层的年代、产状等,深刻地感受了仅有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化为⼰⽤。本次实习真的收获了很多,感谢两位⽼师⼀路⾟苦的教导。地质实习报告模板篇⼆
⼀、实习位置、交通、地貌概况
实习位置:实习地点位于北碚嘉陵江观⾳峡左岸⽔北公路朝阳桥⾄屋基村段,渝碚公路沿峡⾕右岸通过。
交通:东南距⽜⾓沱车站约35公⾥,西北距北碚车站2公⾥。⽽从学校乘校车出发,经由收费站上重庆主城区外环⾼速,最终抵达北碚实习地点,其中乘车⼤约需要1个⼩时。因⽽交通还是⽐较便利快捷。
地貌概况:实习地区属低⼭峡⾕地貌,地貌初始⾏程时间是中⽣代末四川运动。地貌受岩性及构造控制,观⾳峡的低⼭位于背斜轴部,⾼处海拔800~850⽶,顶部较为平坦,是⼀古⽼的夷平⾯,两翼⼭坡由于岩性影响,硬质岩⽯凸起,软质岩⽯凹下,灰岩处溶沟、⽯芽、溶洞、溶槽等发育。在⼭顶与⼭顶之间常形成背斜张裂带垭⼝。
嘉陵江由北西320度向南东140度⽅向深切横穿背斜,两岸岩⽯⾼耸,⽓势磅礴,相对⾼度差达600⽶(海拔850~165⽶)。 河⾕⾕坡陡峻,河床宽仅100⽶,有⼀级较窄的⾼出枯⽔⾯约30⽶的基岩阶地(公路所在处)。 ⼆、地层岩性、构造特征 (⼀)地层岩性
实习区出露最⽼地层为⼆叠系上统长兴组,⽽在公路上可见到地层是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三叠系中统雷⼝坡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在⼭坡及河⾕中有第四系分布(由⽼到新分述如下): 1.⼆叠系长统长兴组(cP2)
灰⾊厚层⼀块状含燧⽯团块灰岩,锤击后有臭鸡蛋味,含腕⾜类、瓣鳃类化⽯。仅在⽩庙⼦⼤桥公路下江边可见。 2.三叠系(T)
(1)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fT1)紫红⾊——暗紫红⾊泥灰岩、泥岩、页岩,夹有青灰⾊、紫红⾊灰岩,⾃下部向上页岩厚度增加。
厚度400~500⽶。 (2)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jT
1)以⽯灰岩为主。底部是灰——深灰⾊,薄——中厚层状砂岩,中上部灰岩中夹有⽶黄⾊⽩云质灰岩 及灰⾊⾓砾状灰岩及泥灰⾊。厚度500~600⽶。
(3)三叠系中统雷⼝坡组(lT
2)以泥灰岩为主,夹泥岩,地表因风化作⽤多呈泥状。厚度⼩于10⽶。 (4)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xjT
3)灰⽩——棕黄⾊、厚⾊⼀块状,中⼀组粒长⽯⽯英砂岩夹页岩和煤。 3.第四系(Q)残积、坡积、冲积物。 (⼆)构造特征 1.褶皱
观⾳峡背斜属川东南弧型构造带华蓥⼭复式帚状褶皱带中南延最长之长轴背斜。⾃三江坝南延横穿 嘉陵江,经中梁⼭,终于长江猫⼉峡,延长约150余公⾥,实习区是在横穿嘉陵江部分的⼀⼩段。但该 背斜由于风华侵蚀等外⼒作⽤严重,背斜枢纽并未形成⼭顶,⽽是变成了垭⼝。
实习区的背斜(观⾳峡背斜⼀部分)轴线10~15度,西北翼陡(倾向300~305度,倾⾓60~80度),东南翼缓(倾向100~105度,倾⾓30~35度)。通过实际测量,屋基村段的⽯英砂岩倾向⼤致为140度,倾⾓是40度。 2.断层
实习区内有断层分布,主要分布在背斜轴部和翼部,其中轴部由于地层产状乱,垮塌严重加之修建了挡墙,所以出露不好。但在两翼可以见到⼀些⼩断层,如在⽢硐⼦⼀带⼩断层还是⽐较发育的。由于沿着断层⾯可以看见上盘的下端岩⽯⼤致是倾向下的,所以上盘上升,此断层为逆断层。但这
个断层的形成并不是由于⼤型的地质运动所引起的,原因是这个断层⾯两端并不是⽆限延伸,切断⼭体的。 (三)地下⽔
区内可见到上层滞⽔、潜⽔、承压⽔、孔隙⽔、裂隙⽔、岩溶⽔,以及地下暗河。 (四)不良地质现象
在渝碚公路三溪⼝——施实梁可见到滑坡,在长⽣桥可见到垮塌现象。 三、实习收获和体会
通过此次⼯程地质野外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岩⽯的岩性、产状、结构构造,以及层理层⾯等等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加深。
在以前的课本理论学习中,⽼师讲岩层的产状时,拿出⼀个地质罗盘,告诉我们怎么测岩层的⾛向、倾向、倾⾓。虽然听的时候知道怎么测,但到了实际的情况,看到实习地点⾥的很多岩⽯,拿着⼿⾥的罗盘,就变得⼿忙脚乱了。最后通过⽼师的指导,和⾃⼰慢慢地理解,终于成功测出了岩层的产状,并掌握了罗盘的使⽤。
同时,在这次实习中,我认识了⽯灰岩、泥岩、泥灰岩、⽯英砂岩、页岩等等许多的岩⽯,以及造岩矿物。虽然⽆论是在课堂中,⽼师的讲解,还是实验中,我们观察了岩⽯的⼿标本,但是毕竟现实与实验还是有所差距,⾯对由各种岩⽯组成的⼭坡,突然感觉所学知识变得不适⽤了,分辨不出这是什么岩⽯,这是什么构造,还有出露地层的情况。但在⽼师的耐⼼细致的讲解下,逐渐有了认识,并且得到了掌握,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在实习中,嘉陵江江⾯上横跨了⼏座⼤桥,⽆论是以前的,还是新修、在造的,可能对外⾏⼈来说只有看热闹,但对于学过⼯程地质的我们来说,就不能光是看热闹这么简单,还得看出⾥⾯的门道。在⽼师的讲解中,我们学到由于实习地区的特殊地形地质条件,河床的岩⽯是质地坚硬,强度和稳定性⾼的⽯英砂岩,所以这些桥的桥基⼏本上是直接在上⾯浇筑混凝⼟。为了降低成本,减⼩⾃重,位于⽢硐⼦的钢架铁路桥把桥墩做成了中空的形状,在渝碚公路上就可以看见钢架铁路桥的桥墩中有明显的孔洞。并且这些桥基本上都选择在了河道顺直,河⾕较窄,桥梁的轴线与河流⽅向垂直,岸坡稳定,地基条件良好,⽆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同时,公路、铁路的隧道、涵洞选址也是选在了实习地点褶皱构造的两翼,以及岩性均⼀,强度和稳定性较好的⽯灰岩中。
在⽢硐⼦,我们看到了由于⼭洪激流的地质作⽤形成的巨⼤冲沟。还有公路⼭坡上的崩塌,地下暗河从⼭体中流出,岩溶现象在岩⽯上形成的孔洞,巨⼤的滑坡体等等不良的地质现象。因⽽,⽼师给我们讲解了在修建这条公路的时候,如何预防和治理渝碚公路三溪⼝——施实梁处的巨⼤滑坡。原本这条公路是处于这个滑坡体的影响范围之内,但修建渝碚公路的时候,从中间切断了这个滑坡体,并把公路⼀下的滑坡体进⾏彻底的清除,⽽⼭坡以上的就修建了挡⼟墙,但由于滑坡体巨⼤,滑坡体滑动的⽅向不⼀定,就加建了圆柱形的抗滑桩。从⽽有效的防⽌了滑坡体的进⼀步发展和形成,避免了不良地质现象对公路沿线的影响。
最后,通过本次亲⾝经历过的地质实习,我对知识有了更进⼀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社会实践及动⼿能⼒,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深深体验到⾝为地质⼯作者的不容易,以及职业本⾝所带来的危险性、不确定性、艰苦性,以及对社会建设所作出的伟⼤贡献所拥有的神圣性、责任感。因此,我要努⼒学习,争取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能⼒,培养⾃⼰强烈的责任⼼,为建设祖国贡献⾃⼰的⼀份⼒量!
地质实习报告模板篇三 ⼀、前⾔
通过这六天的实习,加深了我对⼯程地质这门课的认识,让我从书本中⾛了出来,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地质现象,了解了断层、背斜和滑坡等重要的地质现象,亲⾃观察了和体验了各种岩⽯的分布和形态,让我从本质上对三⼤岩⽯有了⼀个⼤致的了解。实习让我们在⾃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来抽象的概念,使知识具体化,印象更深刻。实习丰富了我们的学习⽣活,为我们以后的⼯作和学习都有⼀定的帮助,同时实习的过程激发了我在将来学习的热情。所以,实习对我来说具有⼗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对这次实习也做了缜密的部署: 1.时间:
2.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国家地质公园 3.路线:
1).秦皇岛市⽯门寨镇 2).秦皇岛市祖⼭东门
3).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鸽⼦窝公园海滩 4.⽬的:
1).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视野,培养提⾼观察能⼒,动⼿操作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2).鉴别和观察常见的岩⽯,矿物特征及⼯程性质;
3).了解三⼤岩⽯的形成过程,产⽣年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以及流⽔的地质作⽤对岩⽯的影响和冲刷成河⾕的过程;
4).学习运⽤罗盘仪器测岩⽯的⾛向、倾向和倾⾓; ⼆、实习地区概况 1.柳江盆地地质概况
柳江盆地为我们在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的主要区域。它位于秦皇岛市区北侧,其中⼼距秦皇岛市28km,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区内有纵贯南北的公路及地⽅窄铁路与秦皇岛市区相通,交通极为⽅便。该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丘陵区,其北、东、西三⾯为陡峻的⾼⼭所包围。贯通盆地的⼤⽯河是本区最主要的⽔系,⾃西北流向东南,出盆地后在⼭海关的南侧⼊渤海。盆地内丘陵⼀般海拔200—300m,的⼭为⽼君顶,海拔493.7m。本区年降⽔量为400—1000mm,其中70%集中于7、8⽉份,所以⼭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 2祖⼭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稀有植物及濒危野⽣动物⾃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西北部。京沈⾼速秦皇岛西出⼝沿秦青公路北⾏12公⾥即到,距秦皇岛市区23公⾥。属原始森林峡⾕型⾃然风景区。因燕⼭以东、渤海以北诸峰均以它的分⽀延绵⽽成,故名“祖⼭”。1996年开发⾄今,形成五⼤景区,100余处⾃然景点,是淮河以北少有的南派⼭⽔。
祖⼭原始森林峡⾕总⾯积118平⽅公⾥,主峰(天⼥峰)海拔1428⽶,区内千⽶以上⾼峰20多座,植被覆盖率96%以上。象形奇⽯、云海、⽇出、古洞、原始丛林、溪流、飞瀑、奇花、⾼⼭天然草原、树挂构成景区⼗⼤景观。祖⼭原始森林峡⾕是侏罗纪⾄⽩垩纪末地壳运动⽽成。在长期风化剥蚀和流⽔冲击下,形成了多处绝壁幽⾕和造型地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