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
塑笪鲞』般勇
一—_』她型丛!婴笪划迫堕也翌逝!Y巫趟幽型世笪(墅型墅婴堕2
《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李光泽
(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May.2009
型:堑№:兰
[摘要]我国对《源氏物语》的研究,八十年代至今,有关方面的论文举不胜举,但是综合论述国内研究成
果的文章,尚未出现。本文进行一种新的尝试,试从文献统计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手段,对国内二十几年间
的“源学”研究做了大致的梳理,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从而加深国内研究者对研究方向和成果的把握。
(关键词]《源氏物语》;研究综述;学术论文[中图分类号]K4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215{2009}03—0042—04
《源氏物语》做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对日本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日本文学和美学发展史的重大转折点。《源氏物语》问世以后,日本学界进行了长久的、不间断的研究,大体上是以儒佛思想为基准,围绕文学与美学的关系以及文本研究展开的。
《源氏物语》虽然是日本传统文学的代表之作,但是它是在日本文化“汉风化”的文化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给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紫式部正是在中日文化、文学广泛交流和融合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才创造了这部不朽之作。《源氏物语》是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日文化和文学交流的结晶,是两国文化、文学融合的典范。Ll’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部与中国传统文学、文化有着血缘关系的文学名著,却一直没有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直到20世纪80年代,丰子恺先生的《源氏物语》中文译本的出版,《源氏物语》的研究才逐渐升温。在研究中,学者们逐渐发现,研究《源氏物语》,不仅研究的是日本古典文学,对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也有帮助。
从八十年代丰译本的问世至今,国内有关《源氏物语》方面的研究从无到有,从点到面,渐有起色。尤其有关论文的发表,更如雨后春笋,逐年增多。这充分说明我们对这部作品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论文还存在着深度不够、理论性和学术性不强、重复现象较多、缺乏新意等缺陷。应该说,这二十年来,“中国对《源氏物语》的认识与研究远不如对西方文学名著来得深刻。”【2】
尽管如此,回顾这二十几年来的研究之路,从中也能发
现一些较有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学者们的心血凝聚,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笔者试从不同类别,把这近二十几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做了初步的统计和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研究的规律和方向,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大胆的设想。希望能给中国源学界提供一份较为详实的研究资料,使中国的源学研究在世界源学研究中,能够开拓出更广泛的研究视野。
论文发表情况数据统计
比较文学
1103000231
年代人物论
主题思想
00OO00000
宗教、文艺、美学、语言
0001000O0O
综述
年载文量
1l040Ol23l
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1990
0000001O0O
OO000O000O
19910
[收稿日期]2009一02—20
[作者简介]李光泽(1972一),男,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学。
42
向为日本语言文
19921O000l1993
00OOOO1994
4420111
1995
71OO
1919962lOO
03
19973O00O3199810O10219990O04O42000
3012172001
5114O112002310141120033114
110
2004421
3
212200521O
339
200622213102007
1
0
O
O
1
2
以上是笔者通过网络,对1982年~2007年这20几年问的国内论文发表情况做的较为详细的统计,通过图表的数据显示,这20几年间我国的《源氏物语》研究,在论文发表数量上,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从论文类别统计数据来看,比较文学所占的比重最大,1982--2007年问,达到48篇,占总体数量的41%,这反映出我国的《源氏物语》研究,主要还是以比较文学的方法为主。大多偏重于宏观研究以及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所依赖的参考文献,基本上来源于中译本。这主要是作者本身造成的。目前,我国从事《源氏物语》研究的学者或论文撰写者,几乎都是中文专业出身,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人员,这些多不懂日语,只能依靠中译本进行研究。这也是目前国内研究的一个不足。
人物论15篇(比较文学除外),占总体的13%,主题思想7篇,只占总体的6%,这说明国内的研究方向已经不只偏重于主题的讨论,因为人们已经发现,《源氏物语》作为一部鸿篇巨著,其主题是多重的、复杂多变的,很难从单一角度去论证它。关于这一问题,日本目前新的主题论已经少见,可参考的文献自然很少。所以主题思想方面的论文必然会越来越少。宗教、文艺、美学、语言类论文24篇,占总体的20%,尤其1998年以来,其数量平缓上升。这主要因为国内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研究方向逐渐走向多元化。与一些相邻学科的研究今后很可能会成为国内研究的新方向。综述文章16篇,占总体的14%,而且多集中在2002--2007年之间,这主要因为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资料越来越齐全。关于综述
国际研讨会的文章,目前只查到2篇,这表明国内在组织召
开《源氏物语》国际会议面,与组织召开其他大型文学研讨会的规模和次
相比,就显得相形见拙了。这恐怕是因为我
国的研究规模和研究深度,以及国际影响还不够。今后研究者们努力多组织一些国际研讨会,加快与国际的接轨,吸纳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把握研究动态,这在学术交流国际化、多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源氏物语》研究,目前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论文数量和质量提高很快,20几年间,达到118篇。但是与日本每年的200--300篇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作品本身的某一角度的研究和以比较文学方法进行的比较研究。
1.对作品本身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源氏物语》作品本身的研究,论文的数量逐年递增,其中也有一些学术价值比较高的学术性论文,例如,
姚继中先生的《与破灭中寻觅自我一<源氏物语)主题思想
论》,王向远先生的《“物哀”与<源氏物语>的审美理想》,张哲俊的《(源氏物语)中的小说叙事与历史叙事》,张哲俊的《(源氏物语)的诗化悲剧体验》等,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在对《源氏物语》作品本身的研究上,要逊色于比较文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大多缺乏理论依据和深度。而且对作品的评价,个人感情色彩较浓,多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去理解作品。这不利于异国文化在中国的正确传播。
2.比较文学研究
自从丰译本出版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重视。尤其是中日古代文学关系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的深远影响,成为专家学者热衷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源氏物语》在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也异军突起,成为近二十年来国内“源学界”的最热门研究方向。尤其是《源氏物语》和《红楼梦》这两篇小说之间的比较研究,其论文、论著的出版发行量占比较文学的首位,中国源学界还习惯上把《源氏物语》称之为“日本的《红楼梦》”。可见,两部作品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可比之处,但这种比较大多只侧重于两者之间的相同点,而往往忽略了它们的不同点。结果造成我们总是只看见相似的一些表象,却往往忽略了两部作品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
3.影响研究
众所周知,日本平安时期的文化和文学深受中国汉唐文化的影响,而这其中,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无疑首推自居易。据考证,白居易的作品传入日本的时间始见于《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据该载,其诗一经传入,迅速流传,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作为一条彰子皇后的女官,也曾给皇后讲授《白氏文集》。据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诗达106处之多。可见白居易的作品对《源氏物语》乃至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在极力论证白居易及其诗歌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但是,从研究成果来看,大多偏重于宏观性,缺乏微观细致的研究,而且所依
文本几乎都是中译本,很少有依靠原
43
文本进行的研究。这就使研究成果失去了科学性和客观性,难免会让人陷入主观臆测的危险境地。从内容上来看,重复较多,缺乏新意和新的研究角度。表面对比居多,缺乏深入性研究。目前国内从《长恨歌》对《源氏物语》的影响这一角度对比的论文居多。甚至在研究中,很多作者都把《源氏物语》称之为“日本的《长恨歌》”。姚继中在《(源氏物语)悲剧意识论》一文中,就曾形象地把《源氏物语》比作“日本平安时代的《长恨歌》”,“日本式的《长恨歌》”,表明了《长恨歌》对《源氏物语》的悲剧意识形成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从《源氏物语》的起首卷《桐壶》卷中摘录语句,和《长恨歌》比较,来论证这一结论。【3】叶渭渠和唐月梅两位先生在《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一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这篇论文中,从文学观、思想结构等微观角度论述了白居易的文学思想对《源氏物语》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首先,在文学观上,作者强调紫式部在承袭了日本古代文学的真实思想的基础上,白居易的写实主义的文学观也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在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点上,不难发现两者的近似性。自居易和紫式部在文学思想上,都带有儒释道杂糅的色彩。其次,在思想结构上,两者都是以讽喻手法来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世相的。在作品结构上,两部作品的内容都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并且前后互为因果关系。从中可以看出,紫式部是以《长恨歌》的悲剧爱情故事作为参照系的。就人物塑造来说,两部作品都反映出作者对各自作品中的主人公流露出一种讽刺、哀叹,同情的心情。可以说,两位来自于不同国度的作家,都深爱主人公的“风情”,感伤的成分是浓重的013}
当然,类似的论文还有很多,大多都是通过统计分析《长恨歌》中的诗句及白诗在作品中的大量应用,来论证自居易及其诗歌对《源氏物语》的创作产生的影响。例如,李丽的《(源氏物语)与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孟彤的《(上阳白发人)一诗在(源氏物语)中的引用情况》,王彦彦的《“和魂汉才”(源氏物语)对汉文化的吸收》等。
《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主要是近二十年的事情,这二十年间,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多都是单篇的、就某一个问题的论述,在专著、译著方面,数量实在是少得可怜。通过网上检索,目前在专著方面,近年来似乎只有陶力女士的《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堪称专著。这本书1994年由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荣获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分会首届学术评奖专著一等奖。共分为八章,分别从《源氏物语》产生的年代、作者、基本内容等角度,进行了巧妙的构思和锐意的布局。其独创性的见地,得到了许多学术前辈的认可。苏榆在《评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这篇书评中,对陶力的这部专著做了高度精确的概括:首先,专著从宏观角度探寻紫式部成就这部巨著的缘由,对此作者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以客观的、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其次,专著提出,《源氏物语》是一部写女性的文学作品这一崭新的命题,这一论点在当时是研究上的~大突破。专著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对这一命题作出了缜密独到的分析。另外,专著将《源氏物
44
语》置于美学范畴,将东西方美学加以比较,提出“中和之美”这一东方特有的美学观念是紫式部的美学思想之魂,认为紫式部不懈追求的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被贵族化、女性化的中和之美”。最后,作者在《异曲同工的探索一(源氏物语)与(红楼梦)》这一章中,将两部作品置于“社会层次”、“伦理层次”、“人体层次”,从三个不同层面比较两部作品的悲剧主题之异同。【4】应该说,陶力的专著对国内源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还没有人出版过类似的专著,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而且还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目前国内有关源学方面的论文,都或多或少地参照了她的一些观点。
在译著方面,成果要比专著多一些,但也不尽如人意。较为权威的有申非先生译的由日本著名学者丸山清子著的《(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其中专辟~章研究紫式部手中的《白氏文集》属于哪个版本。并得出这样的惊人结论:《源氏物语》中引用的日本古本《长恨歌》词句与目前通行的《长恨歌》有很多不同之处,日本古本《长恨歌》是《长恨歌》的早期文本,而目前通行的《长恨歌》是自居易逝世前的修改本!并证明了《源氏物语》中引用的日本古本《长恨歌》,实际上是出于公元842年编定的《白氏长庆集》七十卷本,而目前通行的《长恨歌》是出于公元845年编定的七十五卷本。这一论证对研究白居易对《源氏物语》影响的学者来说,无疑又提供了一份更权威可信的文本资料。
由日本知名作家中西进著,马兴国、孙浩翻译的《白乐天与(源氏物语)》,也是一部专门论述自居易对紫式部的影响的专著。中西进探讨了《源氏物语》为什么要大量地引用《白氏文集》,一部源氏故事,对白诗的引用俯拾皆是。尽管考辨出处的论著有过不少,但这些引用跟作品是什么关系却几乎还没有人认真探讨过。作者透析了白居易对《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价值观的确立所产生的巨大内在影响力,并深入挖掘日中两国文化传统对两者交流所奠定的深厚文化基础,是目前为止研究《源氏物语》与自居易文学因缘的内容最全面、分析最为透彻的学术著作。
郑料先生所译的日本学习院大学名誉教授大野晋的《如何阅读(源氏物语)一对未经论证的“武田说”的再评价》,令人耳目一新。姚继中先生于1999年翻译出版的日本文明史研究家野岛芳明先生所著的《(源氏物语)交响曲》,为如何欣赏这部作品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源氏物语》是--FJ显学,正如《红楼梦》一样,堪称一部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对它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只靠少数人的几篇论文,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学贯古今的学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无法望其项背的。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目前的源学研究,虽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所提高,但是在研究深度和理论方法上都是不尽人意的。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源氏物语》在国内的研究,没有形成连续性的、高层次的研究,虽然从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呈平缓上升的趋势,甚至有些作者还连续发表论文,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遗憾的是,论题和着眼点太
老套,重复现象较多,这不利于作品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在多元化文化传播时代,对《源氏物语》这样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外国文学作品,除了单一性的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以外,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艺术等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着手,以比较文学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抱着科学的、客观公平的态度,不要以个人感情去进行比较研究。另外,我国目前从事文学研究的中文专业的学者,由于语言的障碍,无法阅读日语的最新研究成果,以至于研究上过于依赖中文译本,使研究缺乏新意和可靠的第一手原始材料。
《源氏物语》与国内学者和读者正式相识,也就是近20几年间的事情,从排斥到接受,从传播到研究,这部对国人来说颇有争议的“情色”作品,能够在国内立足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看到,对它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但是这也给国内的研究者留下了诸多希望。以下是对未来研究的一点儿见解。
首先,应该鼓励从事日语教学研究的人员,通过翻译手段,把日本国内的研究成果及时介绍给国内读者和研究者。这需要中文和外语合作,共同完成。当然,这也需要出版社的通力合作。改变以往译介文章难以发表的困境,是迫在眉
睫的。
其次,细部研究,势必会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如前所述,以往的研究,大多是泛泛的、宏观的论述或比较。其研究显得过于笼统和抽象。只有具象化的、微观化的研究,才能抓住重点,突出明确的课题方向。
另外,重视国际交流,多召开国际性的研讨会,派国内学者到日本去学习,这也是今后国内研究打开局面的一种有力的做法。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古代卷(下册)(M].北京:昆仑出版
社.2004.
【2]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编译出版
社,2004.
(33叶渭渠,唐月梅.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卜以自氏及其<长恨歌)
的影响为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1997.3.
【4]苏榆.评《评紫式部和她(源氏物语)>(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5.1.
ReviewofTheTale
ofGenii
inChina
LIGuang——ze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Inner
hina)Mongolia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Tongliao028043,C
Abstract:Intherecent20years,theresearchtheses
on
t.he
yet
Ta如矿C毛巧i
aretoo
numerous
a
to
mention
one
utthearticlesynthesizingdomesticresearchhash’tbyone.B
comeout.Thisthesisis
newattempt.from
years
thepointofliteraturestatisticsandtheanalysesofdata,thethesisanalyzestheT口如of
na
Gcnji矿20
inChi—
eviewandproposessompoints
better.
on
thefuturestudy
to
makedomesticresearchersknowthedirectionand
achievements
Key
Words:TaZeofGenji;Research
situation;Dissertation
(责任编辑包国祥)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