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课时)

来源:华佗小知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分析及全部教案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细心观察”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三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这三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

教学本单元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在查资料的过程中主动探究揭秘,拓宽视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写作方法;在教学内容时体现“细心观察,才能有所发现”的道理,让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 单元目标:

1.会认24个生字,读准“降、曲”2个多音字,会写40个生字。

2.积累词汇,准确把握句子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积累关于气候的谚语。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4.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5.通过口语交际,懂得正确的用眼方法,爱护自己的眼睛,在交流中,注意说话的音量,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6.培养观察兴趣,学会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内容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善于发现新事物。 单元重难点: 重点:

1.会认24个生字,读准“降、曲”2个多音字,会写40个生字。 2.积累词汇,准确把握句子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积累关于气候的谚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与课文精彩片段。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难点:

1.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 2.《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分析原因,交流如何保护视力,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3.《习作》要求学生连续观察,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作者的表达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观察日记。 单元教学措施:

1.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2.通过对比、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教学时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4.通过游戏,看短片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针对“爱护眼睛 保护视力”发表意见,讨论制订解决近视问题的办法。

5.结合课文提示进行习作指导,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互评法互相点评习作。

6. 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 单元课时安排:

内 容 9.《古诗三首》 10.《爬山虎的脚》 11.《蟋蟀的住宅》 口语交际三 习作三 语文园地三 单元检测三

课 时 3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3课时 2课时 3课时 备注

9古诗三首

(授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感受古诗《暮江吟》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1、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学习会写字“暮、吟”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

后一笔不是点。

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3、理解题意。

这首诗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5、出示学习目标:(略) 二.初读感诗意

1、自学要求一: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诗意理解:

①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能说一说吗?

②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自学要求二: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

——(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3.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自学要求三:自由朗读三、四句,思考:这两句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 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

4.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5.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3.小结学法: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五、延伸展诗兴

同样是歌颂明月,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指名学生背诵已经掌握的描写月亮的诗,然后师出示四句与月亮有关的诗句,齐诵) 六、当堂训练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日暮( mǔ mù) 吟诵(yín rén ) 瑟瑟 (sè bì) 2.辨字组词。

幕( ) 吟( ) 似( ) 暮( ) 拎( ) 拟( ) 3.理解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七、作业布置:背会古诗;完成《学习之友》第四题。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残阳 铺 景色美丽

江水 瑟瑟 红

可怜 露似真珠 月似弓

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重点)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重点)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难点)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播放庐山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回忆《望庐山瀑布》,引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和庐山有关的诗。(板书:题西林壁)

3.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4. 出示学习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一:(1)试着自己读,并找出难写的字。(2)同桌互相读,对照注释交流诗意。

2.解决疑难字,指名读诗。 3.师指导全班读诗。

(1)师范读,学生尝试划出节奏。 (2)学生尝试按节奏读诗。 (3)师指导全班读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感悟诗意

1.出示自学要求二:思考:(1)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从前两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为什么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2.全班交流归纳诗意。

(1)前两句写出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美景。 假如你身在庐山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我站在庐山的 ,看到庐山像 。 (2)后两句写了因为自己处在庐山之中视野狭窄看不到全景的感慨。

3.理解升华:刚才同学们非常准确地理解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各组交流后汇报)

4.师:大家说的不错,老师更想知道这首诗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全班交流收获:

思考: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办?《题西林壁》这首诗蕴含的道理与哪些成语或俗语意思相似?

师总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人生哲理。师引出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 (1)指名练习朗读; (2)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首诗你们有哪些收获?

2.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五、当堂检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隐( )侧( )峰( ) 绿( )稳( )测( )锋( ) 2.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 )朝诗人(

西

“(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搜集苏轼写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3.完成《学习之友》第一题,第三题1.2小题。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雪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重点)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忆古诗,引入新课

1.背诵王安石的《梅花》在雪中,梅花独自绽放。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雪梅》。(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2.出示学习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一:(1)试着自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诗歌的节奏。(2)同桌互相读,对照注释交流诗意。

2.解决疑难字,指名读诗。 3.师指导全班读诗。

(1)师范读,学生尝试划出节奏。 (2)学生尝试按节奏读诗。 (3)师指导全班读诗。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感悟诗意

1.出示自学要求二: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什么的哲理?结合注

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思考: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梅雪争春未肯降”这句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思考: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 思考:《雪梅》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4.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 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出示作者的《雪梅》二。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我们一起来欣赏。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

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像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四、当堂检测:第三题3.4小题;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会本诗;

2.积累描写梅花的诗词,并试着背会自己喜欢的一首。 3.完成《学习之友》第二题;第五题;第六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 爬山虎的脚

(授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重点)

2.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今天就来猜猜老师出示的谜语吧: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过渡:丝瓜和葡萄向上爬都是靠的什么 ?搭架子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

二、读题设疑

1.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脚写得大一点。 师:看了老师所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啊?

预设: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学生回答

2.出示学习目标(略)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2)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 蜗牛

a.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b.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舒、、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指书写:

“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

“均”的最后一笔是提;

“叠” 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 “隙” 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 “瞧” 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四、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全班齐读,出示自学要求二: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作者为什么要先提到学校操场北边的爬山虎,而不直接从自己家的爬山虎写起?

默读第1自然段举手回答。 3.指导朗读。 五、当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cāo chǎng chóng dié kòng xì ( ) ( ) ( ) kū wěi yè bǐnɡ jūn yún ( ) ( ) ( )

2.按照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隙”应查( )部首( )画。字义是“空”;“空隙”是由近义字组成的词。再写三个结构相同的词语:( )、( )、( )。

“萎”是( ) 结构的字,字义是( )。用它可以组成( )、( )、( )。

3.读句子,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并画上“√”。

1.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均匀”供选择的解释:(1)指时间的间隔相等。( )

(2)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

2.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休”供选择的解释: . (1)歇息。( ) (2)停止。( ) (3)不要,别。( ) 六、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置“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作业布置:完成《学习之友》第六题 板书设计:

(1):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10.爬山虎的脚 (2):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3~5):爬山虎脚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重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略)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 出示自学要求一: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1)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词语,读一读。(2)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d. 叶子的样子:比较均匀和匀称(教师板书: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3.指导朗读:观看风吹爬山虎叶子视频后朗读,读出美感来。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出示自学要求二: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从第3、4、5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2.汇报交流

(1)研读第三段找一名同学来读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咱们刚才提出的问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板书:位置:叶柄反面 形状:枝状 像蜗牛的触角,还像什么? 颜色:嫩红

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样子写得那么具体,是因为作者——“注意观察了”。我们一起来细细地读读这一段,体会作者的细心。三分钟后抽查。

(2)研读第四段

出示自学要求三:作者还注意了什么? 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变、巴、拉、贴、爬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学生利用这些动词来说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总结:是啊,爬山虎就是这样今天一脚,明天一脚。这个月一脚,那个月一脚,历经两三个月,甚至半年,在你不经意间爬到房顶上去了,你要不花点时间,还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所以除了认真看之外,还要坚持观察。

(3)出示自学要求四:研读第五段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

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朗读5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变化的句子。

触着墙的——枯萎 没触着墙的——变成灰色今年,作者注意了爬山虎的脚,过去没注意,那他过去注意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四、总结拓展

1.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旳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说说你的学习体会。 五、当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题目见课件)

2.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 六、作业布置(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选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袋”中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

3.完成《学习之友》第一、二、三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 蟋蟀的住宅

(授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蟋、蟀、宅”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选”等14个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难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蝉在窗外高歌。昆虫界中,除了蝉拥有优美的歌声外,还有一种昆虫也常常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歌曲。

2.(播放蟋蟀的叫声)蟋蟀唱歌非常出名,但它还有一样东西非常出名,是什么?(蟋蟀的住宅)(教师板书:蟋蟀的住宅)一起读课题!(齐读)

师:什么是住宅?预设:住房,(多指规模较大的)。

师:一般来说,人住的房子我们才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一般叫巢、穴、窝,那为什么题目要叫“蟋蟀的住宅”而不叫“蟋蟀的窝”和“蟋蟀的穴”呢?

预设:把蟋蟀当作人来写了,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喜欢蟋蟀呀!

师:你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喜爱蟋蟀吗?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蟋蟀的住宅的?

3.出示学习目标(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口述导入:同学们都很想了解蟋蟀的住宅,我们先把书翻到第7课,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生齐读)

(1)出示自学要求一: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①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②①将第二句话改成“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不行?为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师:它的住宅为什么会这么出名呢?想知道吗? 2.初读课文

(1)出示学习要求二: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①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生自由朗读)

(2)检查生字词

师:你想到蟋蟀的住宅走一趟吗?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都认出来,你就可以进去参观了。

出示词语: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慎重、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柔弱、搜索堤岸、倾斜、隧道、骤雨、平坦粗糙、扒土、钳子、宽敞、抛出

①4组词语分别指名读。

提醒:洞穴的穴是第二声;倾斜的倾是第一声;扒土的扒是个多音字,这里读bā,还可组词扒开、扒皮,另一读音为pá,可组词扒窃、扒手(PPT:扒的注音和组词);宽敞的敞这里读轻声,单个字念第三声。

②指导写字。蔽和搜:把笔顺写正确倾和抛安排好减价结构 ③同桌两人互相读一读。 ④齐读。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师: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整篇课文可以分几部分?

预设1:住宅的选址、住宅外部的样子、内部的样子(综合这三方面即蟋蟀住宅的特点)

师:蟋蟀住宅的选址、样子,这些都与住宅本身的特点有关。 预设2:住宅的建造过程

师:讲了住宅的建造过程。课文就是从这两大方面写了蟋蟀的住宅。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三、当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wā jué zhù zhái xuăn zé ( ) ( ) ( ) suí yù ér ān háo bù kě xī dòng xué ( ) ( ) ( )

2. 构成“蟋蟀”一词的两个字都带有“ ”旁,带有这个偏旁的字一般都和 有关,带有这个偏旁的两字词语还有 、 。

3. 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工具( )的住宅( )的本领( )地选择( )地铺开 四、作业布置:完成《学习之友》第六题。 板书设计:

(1)出名的原因

11.蟋蟀的住宅 (2-6)住宅的特点 (法)法布尔 (7-9)住宅的建造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重点)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2.出示学习目标(略)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自学要求一:.蟋蟀的住宅究竟有哪些特点呢?请你再次默读课文第2至6自然段,划一划相关的语句。

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后,概括出三个方面:选址、外部、内部。 2.学生汇报: 选址:

(1) “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2)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

(3)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外部:

隧道——排水良好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门——隐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平台——平坦

3.齐读第5自然段,教师追问:这些都是从哪一方面介绍蟋蟀的住宅?(外部)

4.介绍完蟋蟀住宅的外部后,作者又发现了什么?(学习第6自然段)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三、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1.出示学习要求二:自由朗读7—9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呢?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

动工时间:十月,秋天初寒

挖掘过程: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铺开。(挖掘工具柔弱)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勤劳,作者观察细心)长时间修整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

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抛出泥土来。

3.再次朗读7—9自然段,感受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 (1)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体现在:一是它慎重地选择住址;二是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三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洞穴。

(2)作者是如何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清楚的?

通过“扒”“搬,”“踏”“推”“铺”一系列动词,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表现了蟋蟀的建筑才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4.总结:回顾课文法布尔先生经过长期、细心地观察,发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建筑过程,他像介绍朋友的住宅一样,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蟋蟀的住宅,让我们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四、当堂训练

1.课后第三题:读片段,比较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2.阅读链接:《燕子窝》

五、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之友》一、二、三、四、五题 板书设计:

11.蟋蟀的住宅 (法)法布尔 选址慎重、自己挖掘

住宅特点 外部:隐蔽、平坦(不肯随遇而安) 伟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大的工 动工时间:十月

程建造过程 挖缺过程(勤奋) 不断修整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授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眼睛的结构,掌握近视形成的原因。 2.要求学生做到预防近视,并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预防近视,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教学过程:

一、体验感受,揭示课题

1.猜谜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猜个谜语:两颗黑葡萄, 长在人脸上,白天开窗望,晚上关紧窗。生:眼睛。

2.让学生闭上眼睛活动,谈感受,

师讲述: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很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引出课题: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3.出示学习目标(略) 二、了解眼睛,叙述作用

1.课件出示眼睛结构图,大体了解眼睛结构。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小圆孔就是瞳孔,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最后神经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2.紧接着通过两张不一样瞳孔猫的图片,揭露生活中的小常识,培养学生日常的观察能力。

三、引导学生了解近视的概念以及近视的影响。

1.小游戏:找茬!(测测大家的眼力)师生互动,找出不同的地方。 2. 联系生活,评论做法课件出示生活中对眼睛有害处的做法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样做好吗?为什么?

3.小组讨论。(影响视力的原因。)强调小组讨论时,注意说话的音量,避免干扰其它小组。

4.汇报总结。要求:不重复别人的话。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再继续补充。

四、预防近视,养成保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1. 近视的原因有哪些呢?

让学生讨论后交流归纳起来,产生近视的原因是日常的举动增加了眼睛的负担,造成了眼睛调节过度紧张和疲劳。

2.针对近视的形成原因,提出预防近视措施。

让学生对照这几种情况找找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加以改正。 五、拓展作业,加强体会

结合自己搜集的有关眼睛的知识,办有关护眼手抄报一份。 板书设计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近视原因:造成眼睛过度紧张和疲劳 预防近视: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眼睛 教学反思:

习作:写观察日记

(授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致、准确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是作者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爬山虎的秘密,《蟋蟀的住宅》是作者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作者平时认真、连续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

出示学习目标(略) 二、回忆日记格式。

(一)回忆日记格式。

1.学生齐读题目,说一说要求写什么?

2.师导言:既然要写观察日记,我们就要了解日记的格式。谁能说说日记的格式是什么?

3.学生:要写上年、月、日、星期和天气。

4.老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写日记有所了解。首先你可以给日记取个标题;其次在第一行写上你写日记时的日期、天气、星期几!

5. 了解观察日记的格式。

师: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4页,再读一读苏联比安基的《森林报•夏》中的两则日记,想一想,说一说:它和我们以前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同一个写作内容,却由几则日记共同组成。)

师: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今天,我们也可以写一写连续观察日记。

(二)确定观察对象。

1.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呢?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6页,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

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变化的过程、家里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指导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习作。

(一)指导观察方法

1.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选好了要观察的事物,你能告诉我们一下,你怎样去观察选好的事物?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1)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特点写在纸上。

(2)让学生将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3.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1)如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在全面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自己每步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

(2)如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等,要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地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3)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二)引导学生习作

1.师导言:我们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出来,记录下事物的变化和自己的观察过程,以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呢?请大家再读第44页苏联比安基的《森林报•夏》中的两则日记,找出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茅盾曾写过:“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

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由此可知,观察一个事物必须具体,细致。

3.同样,写观察日也要像哨兵一样细心。其实,只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观察还要全面,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描写。比如,看:眼睛看到什么?

听:耳朵听到什么?触:手可以摸到什么?嗅:鼻子可以闻到什么?味:舌头是否可以尝到什么?另外,大家还要在全方位感知的同时辅以自己的感受:大脑里想到什么? 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自己的心情怎样?

4. 所以写观察日记除了“观”,更要有“察”,就是还要有观察后的感受。同时,别忘了写出观察对象最近几天或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哟!

5.学生开始写日记,教师巡回指导。 四、整理观察日记,组内分享日记。

1.学生再读自己的作文,加以整理、修改,尽量做到观察细致入微。 2.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换日记,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参与其中,并加以指导。 3.评一评:谁写的日记观察得细致,内容记得准确、形象。 板书设计

写观察日记

给日记取个标题

第一行写上日期、天气、星期几

观察植物(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 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有感受,记下来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

(授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2.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熟读并背诵,积累节气谚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积累节气谚语。2.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经过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有句俗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三》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出示学习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采用填空的形式当堂训练)

《蟋蟀的住宅》中蟋蟀建造住宅是作者运用了一些动词来描写,如:扒、搬、踏、推、铺。作者进行了 的观察,才能写得这么准确?

《爬山虎的脚》中表示时间的词:不过几天、后来,说明作者不但细致观察,还 观察了一段时间,把爬山虎的脚写的这么详细。

“那倾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平坦”是作者观察时用 到的,“安静”是作者用 到的,“弹琴”是作者用 到的。

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如何观察的方法,跟同学们谈一谈你的观察结果。

3.我拓展,我运用

片段一:灰鹤在沼泽地上开舞会,它们围成一圈,起初用两条长腿蹦高,后来

越跳越上劲:索性大跳特跳起来了。那奇形怪状的花步子,真能把人笑死!转圈呀,蹿跳呀,打矮步呀——活像踩着高跷跳俄罗斯舞!

片段二:街上出现了一些大苍蝇,他们身上蓝里透绿、闪着金光.它们跟秋天一样,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它们还不会飞,只能勉勉强强用它们的细腿在墙壁上爬摇摇晃晃的。

片段三:叩头虫在表演它那晕头转向的把戏——把它仰面朝天放着,它就把头吧嗒一点,蹦个高儿,在空中翻个跟头,一直落在地上,站的好好的。

以上片段均选自法布尔的《森林报》。这都是作者认真观察才写出来的。 2.词句段运用

(1)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家。

A.大声朗词语。狗窝 鸟窝 鸟巢 猪圈 猪棚 马厩 马棚鱼塘 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B.思考并说一说它们的用法相同吗。

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如:“马圈”“马棚”。一个词还有另一种说法。我们写作时要注意。

C.当堂训练:

下面这些动物的家,该怎么称呼呢?

兔的住处称( ) 虎的住处称( ) 鸟的住处称( ) 蛇的住处称( ) 蚕的住处称( ) 蜜蜂的住处称( ) (2)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A.读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B.理解加上“逐渐”“最多”的不同含义。 师:一个句子加上不同的词含义含义也不相同。

逐渐:在第二句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使句子更加具体。最多:表示程度,在第二句中写出了蟋蟀住宅的深度。

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一些句子加上某些限定的词语更加准确表达意思。

C.当堂训练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

立刻就会干的。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倾斜的”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仔细看那些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细小的”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积月累。 A.朗读谚语。 B.解释谚语的含义。 C.学生读读背背

D. 当堂训练(选择上面的格言,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 我今天跟奶奶上街,看到人们穿什么衣服的都有:有穿羽绒服的,有穿毛衣的,还有穿短袖的。奶奶说:“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到了,外面不停地在下雨,早晨起来我还要穿裙子,妈妈说天凉了,要穿毛衣,我噘着嘴不乐意,奶奶语重心长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谚语。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观察的方法,明白了有些词语还有另一种说法,一个句子加上一个词语表达更加准确、具体,还学习了一些谚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细致 连续 眼睛看 耳朵听 心想 有些词语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 表示节气的谚语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