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就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就一、诗歌

无 家 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中唐:唐诗的二次繁荣。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两大诗派: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

著名诗人:白居易

(一)中国古代散文史迹回眸

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文集是《尚书》。春秋战国时期,以

《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的历史叙事散文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通过解说历史来阐明观点和主张, 而以《论语》、《墨子》、

《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

诸子散文,以阐发道理为主,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汉代散文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继续发展,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汉代散文种类繁多、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审美价值高。主要作品有,贾谊、晁错

等人的政论散文,司马迁、班固的史传散文。其中 司马迁的

《史记》 ,其内容是历史,其表述形式是散文。

鲁迅赞其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两汉后,散文走向骈化, 骈体文成为官方文章正体,散文受到压抑。骈体文追求形式,文风轻浮奢华,出现种种弊端。

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是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而发

起的。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场

由骈体向散体的文体、文风的革新,主要的理论主张是“文道合

一” 。

古文运动树立了古文在文坛的权威, 直接启示了北宋的文学

革新运动。北宋前期,欧阳修继承中唐古文运动的复古革新精神,掀

起北宋的“古文运动”,其主要主张是重道以充文,将思想道德的追

求直接转化的文体形式,注重文的价值。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

唐宋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新时代。

唐宋家

唐宋家是唐宋时期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即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 王安石、曾巩。

主要作家与主要作品

韩愈:《送孟东野序》、 《师说》

柳宗元: 《封建论》、《捕蛇者说》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醉翁亭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

苏洵:《六国论》

苏轼:《石钟山记》

《师说》(节选)

苏轼、苏辙 、欧阳修、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 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

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元明清三代,戏曲、小说勃兴,散文处于江河日下

局面,但仍有好文章出现, 如刘基《卖柑者说》 、归有光《项

脊轩志》、黄宗羲《原君》、清代桐城派方苞《狱中杂记》,

晚清时期,龚自珍《病梅馆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以链接方式展现《少年中国说》)

二、忧国思患的济世精神

自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

感,是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表现在散文中尤为突出。在

中国古代的散文作品中, 无不透露着忧患意识与济世精神。

名句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

中国古代的散文体现愤世嫉俗、针砭时弊的批

判精神:

1 、揭露和鞭挞统治阶级的和暴行, 是中国古代散

文深刻思想性与批判精神的突出体现。

2 、暴露和批判现实生活的弊端和痼疾, 也是古代散文

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

3 、辛辣地讽刺各种庸俗世态。

忧国思患的济世精神和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都体现了“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以诗文为教化手段的文学功用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观念

“文以载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负两方面的深刻影响。

正面影响:

文以载道的传统, 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 进取精神,培养和浇灌了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和人民的群体利益。

负面影响:

它使文学沦为政治的附庸, 从而消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人士大夫的诗文作品中,而且也体现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中。

四、形象鲜明、委婉曲折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的散文种类繁多,风格各异,都十分讲究形

式的完美,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在其众多的艺术特色中, 形

象鲜明生动、行文委婉曲折是其共同点、突出的特色。

鲜明的形象性,首先表现在以写景状物、塑造人物形

象为主的叙事抒情类的散文之中。 其次,古代议论说理散文也十分

善于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形象说理。不仅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也形成了古代散文委婉曲折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俗文化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

的辉煌成就

一、 宋元以降俗文化与俗文学的发展

宋元以降,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俗文化与俗文学迎来了一个

新的发展时期,民间的、群众的通俗文化教育和文艺娱乐形式都有了很大发

展。俗文化以及其中的俗文学创作,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文化现象。以城

市市民为主要接受对象、消费对象的古代白话小说和戏曲,在宋元以后迅速

发展,成为俗文学的主要代表形式。

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学与以诗文为代表的雅文学的分流、

对峙,构成了宋元以降直到鸦片战争前我国古典文学传统后期演变上的一个

显著特征。

二、 话本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早期的白话短篇小说, 话本小说源于宋代

的“说话”技艺。话本是“说话”艺人依据的底本。

与日益发达的“说话”演出相对, 出现了专为

艺人编写、整理说话底本的组织“书会”。经过其加工的

定本,成为可以供阅读的书面文学作品。

宋代话本小说在发展之初十分丰富,经过明代学者润色,

改写,收入于明人编辑的各种选集中如《清平山堂话本》、《喻世明

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明代后期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

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

世恒言》;

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

其中“三言”为通俗文学的话本小说奠定了文学史的地位。

( 三)话本、拟话本中所见的市井心态

宋代“说话”中,以“小说”、“讲史”两家 最受

欢迎。宋元话本小说有明显的世俗化、市井化的趣味品格,折射

出市民阶级共同的意思观念和心理趋向。

市民阶层在宋元以来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到明清时期也没有成为一个的阶层,始终处于统治阶级的依附地位。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这一特点也为宋元以来的市井俗文化打上了矛盾的烙印。一方面是肯定欲望的合理、感性的,呈现出一个鲜活的酒色财气的世俗世界,另一方面是因为政治地位的低下带来的主体人格的失落。

(四)古代戏曲的形成、成熟和发展

作为民族戏剧的戏曲,经过漫长的萌芽、孕育阶段,

到了宋代也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而形成了戏剧, 和艺术于一身,称为“戏曲”。

南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的正式形成,元杂剧则是

戏曲真正成熟的标志。

如林。关汉卿作品己知的有六十多种,代表作是《窦娥冤》、

集音乐、舞蹈动作

元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人才辈出, 名作

《救风尘》、《单刀会》等;王实甫剧作存目十四种,代表作是《西厢记》;白朴作剧十六种,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和《梧桐雨》 ;马致远作剧十三种, 代表作是 《汉宫秋》 ; 郑光祖作剧十八种,代表作《倩女离魂》。

元末杂剧衰微,南戏兴起。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在元代曾经广泛流行在温州一带,是综合了宋元杂剧、唱腔、宋词和民间歌曲发展而成的。

明代成化以后,杂剧日趋衰落,南戏发展为传奇,

取代了杂剧的统治地位,对明清的戏曲产生了重大影响。 比较著名的是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传奇。而成就较高的是《拜月亭记》和《琵琶记》。

明代中叶,传奇的繁荣又迎来中国戏曲的又一黄金时代。在明嘉靖以后,传奇逐渐趋于鼎盛,在剧坛占据主流。明代万历后,传奇分为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汤显祖的代表作为《玉铭堂四梦》

(临川四梦),即《紫钗记》、 《牡丹亭》 、《邯郸记》、

《南柯记》。

明前期传奇演唱的南曲声腔, 主要有弋阳腔、 海盐腔、余姚腔、昆腔等,其中以弋阳腔和海盐腔流布最广。嘉

靖、隆庆时期,著名曲师魏良辅对昆腔进行改革,使昆曲在剧坛占有重要地位。

《浣纱记》 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 作者梁辰鱼,演出大获成功。此后,大量文人致力于昆曲创作,奠定了昆曲在我国戏坛的地位。

明末清初,伴随着王朝更替,表现时代政治社会风貌成为传奇创造的另一个集中主题。

李渔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剧作家,代表作有《笠翁十种曲》,另外,他的《闲情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康熙年间, 由洪升、 孔尚任创作的历史剧 《长生殿》和《桃花扇》 成为清代传奇的最后高峰。此后,传奇的地位逐渐被各地兴起的地方戏所代替。鸦片战争后,形成了中国

近代戏曲的代表剧种——京剧。

我国戏曲有独特的发展史,处于不断演变、发展过

程中。 多剧种兼容并蓄、多元演进 构成了我国古代戏曲发展

史上的独特风貌。

五、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形成和发展

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

其主要特征是分章叙事、标明回目,因此被称为“章回小

说”。

按照题材类型,长篇章回体小说可划分为广义的历

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六类,或狭义

的讲史、世情、神魔三类。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

梅》被称为“四大奇书”。

清代乾隆年间出现《红楼梦》标志着古代长篇章回

体小说达到了最高峰。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义》,作者罗贯中。

是根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及裴松的注释“七实三虚”演

绎而成的第一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

作。小说通过全景式的历史图画,把动荡时代的智术权谋在

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的运用深刻、生动地展示给了平民

百姓。

《水浒传》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完成于明朝初年。它描写了北宋

末年以宋江为首的 108人聚义反抗官府的故事,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

作者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场上,沿着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思路,提示

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凶恶,热情歌

颂了英雄,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的发生、发展和失败

的全过程,并从中总结了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可以

说《水浒传》是一部雄壮的农民的史诗。

《西游记》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所作的一部神魔小说。它的内容分

两个部分:一是孙悟空出世、 学艺及大闹天宫; 二是孙悟空与猪八戒、

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西游记》的思想倾向比较复杂,它一方

面肯定孙悟空大闹天宫,体现了蔑视统治者的权威,反对不合理社会

秩序的判逆精神;另一方面又肯定孙悟空等人取经,体现了维护

既定秩序的观念,这一点与《水浒传》一样,反映了传统文化精神的

两面性。

《金瓶梅》

《金瓶梅》: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 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是第一部由文人创作而成的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商人家

庭生活为题材的世态人情长篇小说。《金瓶梅》在揭露社会与黑

暗、揭示人性当中“恶”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作品通过对西门庆

一生及其他周围各色人物的描写,暴露了西门庆等人疯狂追求财富和

情欲的罪恶。它打破了传统手法中善恶对立的模式,对社会的黑暗面

作了无情的揭露,对世态炎凉作了犀利老辣的讽刺,《金瓶梅》深刻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道德规范彻底崩溃时人们的迷茫,是文化转型前

夕的失序社会的艺术再现。

“四大奇书”所展示的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

1、成书过程:

历代集体创作→个人独创

2、创作意识:

借史演义→神话传说→面对现实、关注人生

3、表现题材:

着眼于兴废征战等国家大事→关注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

4主要人物:

非凡的英雄神怪→寻常的平民百姓

5、塑造典型:

特征性性格→多色、动态的笔触刻画人生

《红楼梦》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一般认为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

作,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

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

没落的历史命运, 对封建的国家政治制度、 家庭宗法制度、 婚姻制度、

科举制度以及依附于这些制度的伦理道德、价值规范进行了大胆的否

定和批判,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一对封建官僚家庭的叛逆

者形象。《红楼梦》一方面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 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重

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思。

在艺术结构中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物画卷。有名有

姓的人物有 480多人,典型人物至少几十人,对宝玉、黛玉、

宝钗、王熙凤等人的刻画最为用力,也成为了千古不朽的典

型。

《红楼梦》的出现,使中国古典小说达到了前所未有

的巅峰,同时也标志着古代长篇白话章回小说的终结。

发扬了崇尚理性、

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

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高峰迭起,是人类文化

史上的奇观,“一代有一代之所胜”,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

连续性,其审美功能历久弥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