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C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质量缺陷处理
江苏建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210008)
郝 为 峰
【摘 要】高强混凝土预应力管桩具有卓越的工程性能,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基础。但由
于设计、施工等原因,质量问题也较多。本文介绍了某大楼管桩基础施工中所存在的质量问题、处理工艺及处理过程、质量检测和鉴定方法以及施工质量验收等,分析了管桩基础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了管桩基础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基础 质量缺陷 缺陷处理工艺和过程 混凝土填芯 投石注浆
钢管桩补强 质量检测
华东地区某行政中心大楼,混凝土预应力管桩检测过程中,发现桩身不同位置出现裂缝、错位、桩中桩等质量问题和质量缺陷,经过多次专家论证,采取了管桩芯混凝土补强、管桩芯投石注浆、地基土压密注浆、增补钢管桩等措施,最后经各项检测和联合验收,达到了设计和规范要求。
一、工程概况及桩基础设计指标
该行政中心大楼建筑面积9.82万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裙房部分为3层、高度18.47m,主楼部分为22层、高度109m,地下室为2层基底标高-7.85m。工程桩总数量为1306根,其中主楼区为群桩(桩距2m)共计938根,裙房区为承台桩共计368根。
抗压桩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AB600-110*10),按照《上海市建筑标准图集先张发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制作,桩身强度等级C80,主楼桩长31m裙楼32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300KN。抗拔桩为预制钢筋混凝土450×450mm方桩,桩身强度等级C40桩长32m,单桩承载力设计值900KN。设计桩端持力层为粉土类,桩端入持力层深度2~3m,施工质量控制以标高为主、锤击贯入度为辅。 二、桩基础施工方案及施工过程 1. 桩基础施工方案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当地建设文明施工现场的有关要求,本工程预应力混凝土管
Page 1 of 6
桩以静压为主锤击为辅方法施工。即:大部分管桩采用静压法施工,以降低噪音和震动,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土层较为复杂的局部区域,为增加沉桩的穿透能力采用锤击法施工。打桩机械采用3台JNB-900型全液压静压桩机、1台D80型柴油锤桩机。 2. 施工过程简述
施工试桩采用静压工艺,经单桩极限承载力静荷载试验,最大荷载值均不小于5759 KN,对应的桩顶沉降位移量为19.00mm。根据试桩结果,设计单位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2300KN。
工程桩于试桩检测合格后,按照经批准的施工方案进行静压桩和锤击桩施工。沉桩过程中,无论静压桩还是锤击桩都出现了少数桩达不到设计标高的情况,而其它指标如静压桩压力值(3450~5700 KN)、锤击桩贯入度(最后3阵贯入度2~5cm/击)均满足要求。
施工单位请示设计单位意见,设计单位回复沉桩以标高控制为主,尽可能压至设计标高。根据现场情况,施工单位提出下述方案:1)静压桩不能压至设计标高的,改由锤击桩施工;2)锤击桩不能施工至设计标高的,采用预引孔方案施工,即减少桩身摩阻力保证沉桩至设计标高。由于预引孔方案涉及到部分费用,而施工合同价又是固定总价合同,故业主不同意支出合同外额外费用,方案改为使用大功率锤击桩机施工。 三、桩基础检测及缺陷桩情况 1. 桩基础检测
工程进入土方开挖阶段,随土方开挖进度检测单位对桩基础进行了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检测,检测结果如下:主楼部分(工程桩总数938根)低应变检测总数925根,低应变检测发现缺陷桩(Ⅲ类、Ⅳ类)78根,桩中桩5根,共计缺陷桩83根,缺陷桩占主楼总桩数的8.8%;裙楼部分(工程桩总数368根)低应变检测总数238根,低应变检测发现缺陷桩5根,低应变缺陷桩占主楼检测总数的2.1%。
在小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基础上,还进行了大应变检测。大应变检测表明,部分桩基础虽小应变判为Ⅲ类、Ⅳ类桩,但桩基础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2.桩清检查、缺陷具体情况
在小应变、大应变检测基础上,为进一步查明缺陷桩伤损情况、制定缺陷处理方案,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对缺陷桩进行清孔、抽水并摄像检查。根据摄像资料,缺陷桩伤损主要有一般裂缝、断裂处错位、断裂处涌砂、桩身弯曲、桩中桩、桩身明显下沉等情况,列表介绍如下: 缺陷类型 主要特征 桩身断裂,裂缝大小不等,多一般裂缝 数为轻微裂缝,最大裂缝1.5mm,清孔后无涌水、涌砂分布情况 裙楼区(承台桩)5根缺陷桩均属一般性裂缝;主楼区15根缺陷桩也属一般性裂缝,总 备注 Page 2 of 6
现象。数量较多,906#桩3.5~8.8m共13处裂缝。 桩身断裂,上下段错位明显,数量占缺陷桩的22.7%,深度均在11.40m以上。 错位桩一分布于主楼区,裙楼区无,总般伴随有数量占缺陷桩的37.5%。 裂缝。 断裂错位 不影响下段桩身清孔。清孔后无涌水、涌砂现象。 一般桩身裂缝、错位较大,最分布于主楼区,裙楼区无,总部分桩底部涌砂。 断裂涌砂 大裂缝30mm最大错位数量占缺陷桩的26.1%。 70mm。 断裂段之间弯曲,清孔水泵、分布于主楼区,裙楼区无,总数量占缺陷桩的8.0%。 分布于主楼区,数量5根,总 之中,已成废桩。 数量占缺陷桩的8.0%。 一般伴随有裂缝。 桩身弯曲 钢筋笼不能放入。 桩身打爆,上节桩落入下节桩桩 中 桩 四、桩基础质量问题原因简析
本工程的Ⅲ类、Ⅳ类缺陷桩高达8.8%,在当地甚至华东地区也是绝无仅有的,故有必要对管桩基础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当然,管桩基础出现裂缝、错位等质量缺陷的原因很复杂,笔者试结合本工程实际,从设计、施工两个角度做下述分析。 1. 设计角度应考虑的问题
本工程主楼群桩的设计间距为2.0m,即3.33倍管桩直径。暂且不论2.0m桩间距是不是基础设计必须的,单据以往工程经验,应该说2.0m间距对于600mm管桩而言间距是比较偏小的。管桩属于挤土类桩基础,特别是大桩径小间距管桩基础,挤土量量很大、挤土效应明显,挤土效应产生的水平推力对桩身的破坏性很大(见后述),可能导致桩基础缺陷产生。
所以,在满足结构计算和规范规定、确保结构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施工因素,不能把安全系数定得过大,从而给施工造成困难。 2. 挖土机械的影响
管桩基础施工完毕后,土建施工单位即进行土方开挖,开挖方案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选用反铲挖掘机和推土机配合施工,推土机由基坑西侧向东侧推土、挖掘机在边角处配合,土方分层开挖至桩顶标高上300~500mm,之后推土机退出,剩余土方由人工配合挖掘机施
Page 3 of 6
工。上述开挖过程,对管桩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简析如下:
1)工程地基土多为压缩性较高淤泥质土、松散性粉质砂土,加之基坑降水效果不佳,土体压缩性和流动性较大。推土机行走时与管桩顶部的实际距离,可能不足规定;同时推土机行走还给土体施加了一水平推力,土体可能把这种推力传递给附近桩基础,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管桩缺陷产生的原因。
2)由于基础底板分布有电梯坑、水坑等下沉构件,而沉桩标高是统一的,实际上“坑中坑”开挖是在桩间进行的。由于挖掘机操作工水平不高,加之坑深较大、截桩不及时等,挖掘机抓斗在挖土过程中难免碰撞桩身。由于管桩为薄壁结构,在外部水平推力作用下,极易产生裂缝及断裂情况,直接导致管桩基础质量缺陷的产生。 3. 淤泥质土产生水平力
工程勘察报告显示,主楼西段淤泥层较薄地质情况相对较好,东段淤泥层较厚地质情况相对较差,之后地下室开挖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小应变检测情况分析来看,Ⅲ类、Ⅳ类桩数量西段比东段要少得多,这也说明淤泥质土挤土产生的影响较大。
淤泥质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较低,具有弱渗透性和不排水时压缩性低的特点。管桩沉入地基土后,四周土体受到强烈扰动,主要表现为径向位移,桩尖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受到不排水剪切及很大的水平挤压,桩周土体接近于非压缩状并产生很大的剪切变形。此时地基土扰动重塑土的体积不会产生变化,土体颗粒间空隙内的自由水被挤压,形成较大的超静孔隙水压力,降低了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促使桩周临近土体在沉桩过程中,向桩周发生较大的侧向位移和隆起。空隙水向四周消散及地基土体低压缩性的影响,以及群桩施工中叠加效应,进一步扩大位移和隆起的影响范围,由于用于压桩的设备重达500余吨,且桩机行走时路基箱与地面接触面较大,土体向上隆起受到,只能在场地以下水平方向挤土,对已沉入的桩体(特别是未达到标高的桩体)产生水平推力作用。 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低于其轴心抗压强度,所以钢筋混凝土翘曲时首先将在截面受拉侧开裂并趋于破坏。特别是抗弯刚度EI值较大的大直径桩,因为它在较小的变形时将产生较大的应力,故可能在较小位移和转角的变位下发生截面受拉破坏。 4. 坑中坑周边土压力
如前所述,基础底板上分布有多个电梯坑、积水坑,其中电梯坑深度达8m以上。坑坑中的开挖,虽然也采取了一定的支护措施(如采用锚杆或土钉墙等),但一般是边开挖边支护或者说是先开挖后支护,土的侧压力实际上已施加给坑边桩基础(如下图所示)。如果这种侧压力较大,加之支护措施不到位,就可能致使桩身出现裂缝、错位等质量缺陷。 5. 打桩控制方法的选择
本工程成桩控制指标,过分强调了“摩擦桩以标高控制为主”的原则,甚至在压(打)桩不下情况下,还一再坚持标高控制,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按照工程经验,预制桩施工应以设计桩端标高为成桩标准作为主要控制指标,同时辅以最后贯入度作为参考指标,来进行施工控制。确定成桩指标因素很多,对于本工程而言主
Page 4 of 6
要参考管桩压力值、单桩承载力设计值、最后贯入度、每米沉桩锤击数、最后1 m沉桩锤击数、桩基进入持力层的深度等,而不是标高一种控制指标。 五、缺陷桩质量处理方案及处理程序
缺陷桩数量如此之多,不能满足工程结构安全要求,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质量处理。而桩基础的缺陷类型又互不相同,质量处理也较为复杂,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经验,并经专家会议讨论,决定采取下述方案进行缺陷桩质量处理:
1. 对小应变检测的缺陷桩,不论大应变承载力是否符合要求,均进行填芯处理,处理范围为裂缝(错位)位置下5m至桩顶,针对不同缺陷类型,质量处理分为钢筋笼混凝土填芯、插筋投石注水泥浆、管桩外地基土注水泥浆等;
2. 填芯混凝土至龄期后,再进行小应变、大应变检测,检测合格则判为合格桩,仍有缺陷的按废桩论处;
3. 已经判为废桩的5根桩和填芯后再检测仍然有缺陷的桩,由设计院考虑补桩,考虑到工期影响、地基土特征、现场状况(基坑开挖支护结束,垫层混凝土浇筑完桩头外露,大型打桩机械不便行走)等因素,选用锚杆静压钢桩(φ477*14*31000mm/Q345B)为补桩桩型;
4. 锚杆钢桩采用反力架施工,即在基础底板上预留锚栓固定反力支架,支架横梁与钢桩之间放置千斤顶,利用千斤顶行程顶进钢管桩;
5. 确定补桩位置和数量后,在基础底板内预留补桩孔,补桩孔呈下大上小的棱台楔状,结构受力合理;
6. 预留补桩孔后即进行基础底板施工,增补钢桩在地下室和主体结构施工期间穿插进行,不影响工程工期。 六、缺陷桩的处理主要工艺 1. 管桩内清孔
管桩内清孔采用高压水冲洗桩内土体、水泵抽水的方法进行,正常清孔较为简单,施工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遇到高压水不能肢解的坚硬物质、部分桩抽水后或抽水过程中产生涌水涌砂等,分别叙述如下:
1)遇到高压水不能肢解的坚硬物质,根据其深度位置不同,分别选用下述方法处理:①如果坚硬物质深度不大(3m以内),采用挖土、截桩方式清除,之后继续采用冲洗、抽水方法清孔;②如果坚硬物质深度较大,已超过裂缝深度时可停止清孔;③如果坚硬物质深度较大,清孔不能超过裂缝深度情况,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得以可停止清孔,以免对管桩造成其它伤害。
2)由于部分桩裂缝过大和错位,桩内抽水后或抽水过程中产生了涌水涌砂现象。涌水涌砂情况下处理方法为:①停止抽水保持管桩内外压力平衡,避免桩外土体大量进入桩内,桩侧摩擦力削弱承载力下降;②继续注入高压水使桩内水自动溢出,直至清孔完成,并使桩孔内泥浆比重较低(主要是降低含泥量,保证投石注浆加固效果)。
Page 5 of 6
2. 填芯补强
填芯补强根据缺陷具体类型,采用了三种形式:①一般性裂缝的缺陷桩,清孔较为顺利,清孔完毕后按照清孔深度,放置钢筋笼、浇筑C40混凝土;②清孔遇到障碍物的缺陷桩,障碍物以上参照前述方法钢筋混凝土补强;③断裂错位、桩身弯曲的缺陷桩分上下两段处理,下段采用插钢筋投石注浆处理,上段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固;④断裂涌砂的缺陷桩,由于桩孔内有大量的水,采用插钢筋(笼)、投石注浆方法补强;⑤桩中桩类型的缺陷桩已判为废桩,为有限利用其作用,凡上段可清孔的,也进行投石注浆处理。 3. 预留补桩孔
补桩孔预留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由于预留孔必然要切断底板钢筋,施工中采用了下述方法处理:①考虑到孔底切断钢筋难以在以后恢复,在孔底用30mm厚Q345钢板制作了800*800*400mm钢框,被切断底板钢筋在其四周焊接,充分保证了结构安全;②钢框以上采用支模板预留,上部切断钢筋考虑在补桩后恢复,桩孔四周钢筋接头均加工成螺纹,包覆严密后浇入混凝土。
考虑到后浇的桩孔混凝土必须保证底板不渗漏,桩孔四周模板留置企口凹槽;还考虑到桩孔混凝土实际上就是后补桩之承台,如前所述把桩孔留成下大上小倒瓶塞状的棱台楔,保证结构受力合理。 4. 预留孔混凝土浇筑
由于地下水较高,原有降水设施很难有效保留较长时间,所以预留孔混凝土浇筑的难点是如何排除预留孔积水。采取方案如下:①底板混凝土浇筑前,桩孔处预留抽水管道,抽除积水时把水泵与预留管接驳即可;②为有效防止地基土随抽水流失,造成桩基础承载力损失,在静压锚杆钢桩桩头位置铺填一定厚度碎石,利用碎石压制地基土流失。 七、桩基础工程质量验收
缺陷桩填芯补强完成后,委托检测单位对桩身质量进行的低应变检测(主楼99.25%、裙楼.6%)和3%的高应变检测,检测结果均为Ⅰ类桩和Ⅱ类桩,判定填芯补强桩合格。
增补的锚杆静压钢桩,以施工记录的压力值、桩长、接桩焊缝探伤检测等为标准进行验收。有关记录显示,钢桩尺寸及外观质量符合设计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验收记录完整。桩顶标高符合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最大压桩力7666 KN,最小压桩力4766KN,4766KN〉1.5*2300KN,满足设计要求。
综合桩基础检测情况,桩身质量经低应变检测(1163根)合格,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经高应变检测(计39根)符合设计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桩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
Page 6 of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