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典文论的终结和现代文论的兴起

中国古典文论的终结和现代文论的兴起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18卷第5期 2002年9月 Journal of Fuling Teachers College Vo1.18 No.5 Sep.2002 口21世纪文论 中国古典文论的终结和现代文论的兴起 朱丕智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重庆400047) [摘要】 以文学的发难文章为标志,正式宣告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终结和现代文学 理论的兴起。古典的和现代的称谓,不仅是一个时间的划分,更重要的是二者在理论的意识形态性 质和理论形态上的区别。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在质上的变化和飞跃,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现代文学理论;理论性质;理论形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94(2002)05—0001—06 以1917年《新青年》上发表胡适、陈独秀关于文 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 学的文章为标志,正式宣告了中国古典文学理 至焉”[21。这便从理论上对文学内容的表现有了明确 论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理论的兴起。古典的和现代的 的封建伦理要求。而在文学的社会功用问题上,孔 称谓,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来说,并不仅仅只具备 子所强调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则 时间上的区分,而是内含着更为重要的理论性质和 是为了“事父”、“事君”,[31即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理论形态上的质的变化,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于兹粉墨登场,奠定了中 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封建意识形态色彩。其后,唐代 古文运动中柳宗元提出的“文者以明道”【4 的观念, 渐而衍化为“文以载道”,更是将封建的政治伦理思 这里所谓的理论性质,是就文学理论的意识形 想文化等内容高度浓缩于其中。可以说,中国古典 态归属而言的。在我们看来,文学理论作为对文学 文学理论的发展,完全笼罩在这个意识形态框架之 的一种规律性认识,其在艺术之形式因素方面的东 内,“文以载道”就是它在封建意识形态上的标志和 西,以及文学与社会诸因素之间那些可以视为必然 内核。 性的联系,均具有跨越时代历史的一般性品格,这是 显然,要反对旧文学、建立新文学,首先就得动 不能简单地以意识形态的性质来予以阐释的。但 摇“文以载道”这个封建文学的理论根基,从意识形 是,文学理论又总是以具体的历史形态表现出来的, 态性质上为中国文学及理论重新定位。 在文学观念、批评立场、功用目的等思想指导性层面 不容否认,孕育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同样 上,占据社会统治地位或文学主流地位的理论家们 也是一场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虽然发难 不可能放弃代表自身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意欲,他们 者选择了白话文学作为文学的突破口,但其理 会顽强地将文学理论纳人自己所需要的运行轨道, 论目的和意义则又超越了语言形式本身,凝聚并承 赋予其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可见,文学理论的意 载着破旧立新的历史内容(此点将另文专述)。而由 识形态性质和非意识形态性质是既相分离又相统一 此引发的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其斗争矛头都直接 的。辨明二者之关系,乃是我们认识文学理论的历 或间接地指向封建文学之道。陈独秀标举的“三大 史和历史的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基本原则。 旗帜” ,高扬着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新文 古典的或者说封建时期的文学理论,从《尚书・ 学与旧文学划出了一条截然对立的分界。新旧文学 尧典》之“诗言志”,到孔子将“志”的内涵定格在其思 在意识形态上的区别可谓泾渭分明,不容调和。朱 想体系的核心“仁”“礼”之上:“思无邪”…,“志之所 希祖说得好:“文学只有新的旧的两派,无所谓折中 【收稿日期】2002—07—18 【作者简介】朱丕智(1950一 ),男,四川西充人,重庆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派,新文学有新文学的思想系统,旧文学有旧文学的 思想系统:断断调和不来。”从下面的分析中,我们 不难见出,新文学所欲建立的“思想系统”,就是资产 阶级性质的文学理论。 首先,从文学的功用目的看,新文学反对的是为 封建统治服务的“文以载道”,确立的是为资产阶级 服务的功利性。其实,说穿了,对占据社会主流地位 的文学理论来说,其文学功用目的的确认,体现的就 是该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对此,应当说文学 者们的头脑是非常清醒、明确的。胡适在其发难文 章中谈到“须言之有物”时,特别强调:“重所谓‘物’, 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8 陈独秀态度更为 鲜明,直斥“文以载道”为“谬见”,并声称:“余尝谓唐 宋八家文之所谓‘文以载道’,直与八股家之所谓‘代 圣贤立言’,同一鼻孔出气。”【9 这里的“道”,统而言 之,也就是新文化运动中高呼要的孔家店的“天 经地义神圣不可非议之孔道”【l 。摧毁旧“道”,是为 了创立新“道”。陈独秀率先将文学的功用目的与社 会政治联系起来:“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 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定下了新 文学为新的社会政治服务的功利观基调。继后,文 学研究会主张文学为社会、为人生的功利目的,反对 将文学视为消遣、游戏、娱乐的工具,[J2 与陈氏思想 一脉相承。而创造社在“为艺术”的旗帜下掩映着的 “为社会”的功利思想,仍与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 郭沫若就曾指出:“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 然在她的无用之中有公用存焉。它是唤醒人性的警 钟,它是招返迷羊的圣箫,它是澄清河浊的阿胶,它是 鼓舞的缇胡,它是……”¨ 成仿吾在《新文学之使 命》中更明确地提出了新文学“对于时代的使命”,认 为“我们的时代,它的生活,它的思想,我们要用强有 力的方法表现出来,使一般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一 种回想的机会与评判的可能。所以我们第一对于现代 负有一种重大的使命”Il 。此一时期在功利观上的为 社会、为人生的普泛性质,是与资产阶级的“全民性”、 “人类性”观念紧相联系在一起的。新青年社发布的 “宣言”声称:“我们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 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全社会幸福 的。”Il 《文学研究会丛书缘起》则宣告:“我们觉得 文学是决不容轻视的……他是人生的镜子,能够以 慈祥和蔼的光明,把人们的一切阶级,一切国种界, 一切人我界,都融合在里面,用深沉的人道的心灵, 轻轻的把一切隔阂扫除掉。惟有他,能够立在混乱 口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的现世界中,呼唤出人类一体的福音,使得压迫 人的阶级,也能深深的同情于被压迫的阶级。”【l 凡 此等等,不难见出,奠基于为社会为人生这一功利目 的之下的思想观念,乃是资产阶级平等、博爱的“全 民”意识,自由、民主的政治意识。 其次,从文学的思想内容看,新文学主张的是形 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东西。在这方面,最具 代表性的就是周作人所倡扬的“人的文学”。胡适在 《文学改良刍议》中曾提出“须言之有物”,陈独秀的 三大主义也号召建设“国民文学”,然均未深人论述, 而周作人却对此作出了积极的思索。 《人的文学》较为集中地表达了周作人对文学 所应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看法。作者开宗明义:“我们 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 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在周 作人看来,“欧洲关于这‘人’的真理的发见,第一次 是在十五世纪,于是出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个 结果。第二次成了法国大,第三次大约便是欧 战以后将来的未知事件了……”而中国“却须从头 做起,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女人小儿更不必说 了”,因此,需得“从新要发见‘人’,去‘辟人荒”’,于 是“希望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 想”。[】。 显然,周作人所说的“人的文学”,实质上就 是“人道主义的文学”。对于人道主义,他还特别加以 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立场的说明:“我所说的人道主 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 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应当承认,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张,在当时 是反对非人的封建的文学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对 新文学理论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胡适 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人的文学》“是当时关 于改革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把我们那 个时代所要提倡的种种文学内容,都包括在这个“中 心观念里”。[201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文学论者所 涉及到的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文学内容,无不浸 泡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汁液,充分体现出那一时 期的文学理论的特色。 再次,从文学其他方面的理论表现来看,皆 因受到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文学思潮、主义所致,或直 接搬来,或化而用之。鲁迅在1923年还作出过论断: “现在的新文艺是外来的新兴的潮流。”[21 这“外来” 的含义当是明确的。实际上,这一问题所涉及的就是 文学的思想武器的性质。综观文学理论,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8卷第5期 学影响几乎无所不在。作为文学理论基石的进 化论文学观,在当时具有最为广泛的影响,无论是胡 适、陈独秀,还是周作人、鲁迅、钱玄同、傅斯年,以及 所有赞同文学的人,均纷纷著文,以进化论文学 观作为攻击旧文学、创立新文学的根本理由。诚然, 这些文学论者各自所理解的进化论内容或有所 差别,但其社会进化、文学进化的资产阶级性质的脉 搏则是清晰可触的。他如要与近代以来的各种人文 主义文学思想、巴尔扎克等的批判现实主义观念、佐 拉的自然主义创作理念、法英等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精神,以及波特莱尔的象征主义、王尔德的唯美主 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走马灯似地在 中国的新文坛上交相变换,从文学理论的不同方面 显露出资产阶级性质的意识形态。这一切,应该说 是无须费力去详加阐析的。 尚需辨明的是,在新文学及其理论性质的认识 上,长期存在着以五四新文学的无产阶级性质来模 糊代替文学时期的资产阶级性质的观点。笔者 曾在论及新文学前期的现实主义理论时对此作过阐 说,I2 现申述于下。 文学前后,马克思主义已在中国开始传播, 但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马克思主义是与西方五花 八门的各种社会学说、思潮混杂在一起的,并未显示 出其特有的的意义和地位。陈独秀在论说近代 文明特征之时,不仅将说、进化论与社会主义相 提并论,而且在谈及社会主义学说时,也把圣亚孟、 付生耶、拉萨尔和马克思不加区别地联系在一起。[23】 十月特别是中国的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走上了发展的道路,无产阶级开始 逐步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 这种社会政治方面的因素,不是同时且等量地转换 到文学领域里来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思想、观 念,只是部分地反映到少数先觉者身上,如李大钊、 恽代英、邓中夏、肖楚女等,远未形成一种占据文坛 主流地位的文学见解和理论。1923年10月创刊的 中国主义青年团机关报《中国青年》上发表的一 系列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文章,可以视为无产阶级 文学理论的萌芽。这种状况,只能看作资产阶级文 学思潮和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在某种程度上的交叉重 合现象,在专门论及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时,可溯源于 此。倘以此为由,将整个文学时期归属无产阶 级性质,那就名实不符,难免偏颇之嫌了。再从作者 的角度看,一大批文学论者,诸如鲁迅、茅盾、郭 朱丕智:中国古典文论的终结和现代文论的兴起口 3 沫若、成仿吾、郑振铎、冯乃超、田汉、叶圣陶、冯雪 峰、夏衍等等,皆经历了一个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 场到无产阶级立场、从文学到文学的痛苦 思索和转换。这批人,都是无产阶级文学理论 的倡导者和中坚,只要承认他们存在立场的转换,我 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一转换之前的新文学理论的资产 阶级性质。郑振铎对此曾有评说,颇中肯綮:“五四 运动在上海的爆发,把整个中国历史涂上了另一种 颜色,文动也便转变了另一个方面……新文学 运动的‘第一个十年’,便终止于这样的一个‘ 时代’里。”I2 从时间上说,1928年的“文学”之 争,方确定无疑地奠定了无产阶级文学在新文 动中的主导地位,在总体上改变了新文学理论前期 的资产阶级性质,把文学理论的发展纳入了无产阶 级的轨道。 认定新文学前期文学理论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性质,丝毫无损文学的光辉。文学理论发展的 历史,就是这样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其 实,正是在新旧文学不同的意识形态区别中,我们才 能更深刻地领悟到这场文学的变革真谛。同时 还要指出,这场文学并非是全盘西化和民族虚 无主义的泛滥,一些过激言论只应视为“矫枉过正” 的举措,它无意拒绝中国古典文学及理论中的优秀 遗产,而只是在理论性质及与此相关的理论立场上 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进行“”,意图建立一种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全新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 不然,我们就很难解释胡适、陈独秀、周作人、鲁迅、 刘半农,甚至激烈得要废除中国文字的钱玄同等一 大批文学者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古典文学及理 论的肯定和吸收,意识形态的归属并不属于对该理 论的完全否定,在此应该说是非常明白的了。不少 曾经或正在纠缠于新旧文学“决裂”、“断裂”之类字 眼而大作文章的论者,从此似乎可以休矣。 所谓的理论形态,是从理论思维的层次、角度、 方式及理论的表现状况等方面综合而言的,它说明 的是该理论由此而呈现出来的某种总体面貌。 众所周知,中西方在社会发展背景、哲学观念、 文化习俗及文学状况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而这一 切反映在思维品质上,便形成了各自的基本特点:中 国重经验性、实践性,把握事物的方式是一种模糊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 口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整体的感悟和观照;西方则重思辨性、理性,追求的 是对事物的精准剖解和本质认识。中西方文学理论 的理论形态,乃是这个基本特征的具体表现。在笔 者看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理论在理论 品性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西方文学理论 行认识、建设、发展。事实上,胡适的《文学改良刍 议》、陈独秀的《文学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以及其后冯雪峰、周扬、胡风等人的文章,都是在文 学的一般性质上去思考和立论的,这就大大提升了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理论层次,使其有了广阔的用 武之地。 上的差异,因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兴起和建设,就 是在借鉴、学习、吸收西方文学理论(从理论性质到 理论形态)的基础上发展的。可以认为,在理论形态 其二、理论视角 在此所说的理论视角,指的是研究者思考的出 上,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向现代文学理论的转换,是一 种思维品质的变革、理论方式的变革,是质的飞跃。 在此,我们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二者在理论形 态上的区别。 其一、理论视野 发点,或者说思维的维度、路向。直而言之,是偏于 主观抑或客观的角度去进行文学理论的认识。 对中国古典文论来说,既将诗歌奉为圭臬,则一 切以之为出发点和归宿。诗歌重情,故而古典文学 理论多注重个人情志、内心感受,所谓的“诗言志”、 理论视野,其实就是指理论思考的范围,即将哪 些事物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而范围的大小,又直 接与理论层次相关。如小说研究,必有其难以体现 文学的一般研究之处;而文学研究,也绝对不可能展 示文艺研究中诸如声光色电之类的东西。换言之, 理论研究的范围越小,其局限性越大,理论的适应度 “知言说”、“童心说”、“性灵说”等等,皆是从主观角 度立论的。这里的主观,不仅指考虑文学研究对象 主观方面的东西,更主要的是指思考者自身的主观 性问题。中国文都是诗人或深受诗的感染,诗 歌的主观性与思考的主观性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 而个人的际遇和感悟又在相当程度上掺乎其中。太 就窄,理论层次自然也就低一些。 从传统看,中国是个诗国,诗具有不可动摇的文 史公的“发愤著书”说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可见, 个体性、主观性的理论视角,应当说是中国古典文学 理论的一大特点。不能说这种理论视角及由此而产 学正宗地位。因之,所谓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基本 上都是建立在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上的,无数的诗 话、词话、诗品、词品之作,可谓其典型的代表。其他 生的理论有多大的问题,但可以说这种视角和理论 有很大的局限性。《文心雕龙》该称中国古典文论的 巨著了,茅盾却给了如下的评说:“刘勰的《文心雕 的文学门类与诗歌比较起来,完全属于可有可无或 从属的地位,难登大雅之堂,难以受到理论家和批评 家们的关注。宋元之后,在评论小说方面,尽管也有 一龙》可算是讲文学的专书了,但仔细看来,却也不是, 因为他没有讲到文学是什么等问题。他只把主观的 些点评式的东西出现,却无法造成大的影响。同 见解替文学上各种体格下个定义。诗是什么,赋是 什么,他只给了一个主观的定义,他并未分析研究作 品。”【2副道理很简单,仅从个体的、主观的角度,的确 难以对复杂纷纭的文学现象作出准确的全面的理论 阐释。 时,中国古典文论对文学和一般文章的界限一直是 含混不清的,这就很难对文学理论进行明晰的解说 和深度的开掘。视野狭小、界限不清,要想从文学的 一般性质上去进行理论思考,自然会障碍重重。所 有这些状况,严重束缚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发展, 使其理论的层次和适应度大打折扣。 现代文学理论打破了中国古典文论以诗歌为理 论基石的一统江山,把诗歌等于文学的思维定势颠 倒过来,恢复了诗歌作为文学之一门类的本来面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在社会时代的感召和西方文 论的影响下,理论家们毅然跳出了个人感受的狭小 圈子,把视角投向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众多的文学 领域,将传统的主观性感悟导向了客观的考察和思 考。诸多偏向客观的叙事文学尤其是现代小说的涌 现,写实方法的倡扬,则为这一视角的转换提供了坚 实的基础。于是,群体性的、社会性的、共通性的客 目。刘半农专门撰文,对文学予以界说、归类,【2 使 文学之为文学的认识得以浮出水面。文学领地大大 拓展,小说、散文、小品、杂文、戏剧文学、话剧文学及 报告文学等,相继纳入了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如 此,文学理论的视野便有了一个与前大不相同的境 观认识便代替了个体性主观性的感受,使文学理论 的科学性和共性大大加强,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理论 内涵。在这方面,胡适首先将实验主义方法引入文 学及理论,【2 在新文学界造成很大影响。继之,茅盾 界,文学论者才能在广泛的文学基础上对其进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8卷第5期 朱丕智:中国古典文论的终结和现代文论的兴起口 5 亦撰文论说:“近代西洋的文学是写实的,就因为近 代的时代精神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重在求真,故 文艺亦以求真为唯一目的。科学家的态度重客观的 只要翻开文学论者的文章,便可充分感受到。 其四、理论构架 在这里,理论构架是就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而 观察,故文学也重客观的描写。”[2s 颇能代表时人的 看法。对文学理论进行客观的科学的认识,成为文 学论者们的一种共识。 其三、理论纯度 所谓的理论纯度,实质上就是指理论的抽象 度。此点既与前面所述两个问题相关,更与思维方 言的,具体说,即指相互联系的各种大小部分共同组 建起来的理论的整体骨架。 可以承认,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有着丰富的宝 藏供我们挖掘、发现并继承、发扬,但这并不意味着 该理论有着一个完美的理论构架,更不是以成为我 们夜郎自大的理由。那些用现代的西方的理论观 念、概念去整理、重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探索和努 力,恰好说明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某种缺失。事 实上,按照体系性的构架要求去考察中国古典文学 理论,我们只能看到无数闪光的碎片、精彩的片断之 类的东西,难以发现它们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 和有机的宏阔构架。这也难怪,狭窄的理论视野和 式有直接的关联。一般来说,在认识事物上,抽象的 层次越高,其纯度也越高。 就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来说,由于前述两点的限 制,显然难以将其理论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而 在思维上,传统文人的理论思考是经验性的总结性 的,因而其表达方式也大都是点评式的、形象化的, 加之学术概念又不规范,其理论内涵往往具有飘浮 视角,个体性、主观性、经验性的认识,本身就缺乏对 研究对象通盘性、整体性、联系性的思考,自然无法 去支撑一个内容庞大的理论体系。中国古典文学理 论在理论构架上的零散性,当是情理之中的事。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一出现,就以相互联系的系 性、游移性,缺乏对理论予以科学化的准确的阐说。 所谓“诗无达诂”是中国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其本意是指对诗这种文学作品的理解而言的,人们 对诗可以有站在各自立场、角度的理解、阐析,将之 用来借称“中国古典文学无达诂”,也是较为贴切 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经验性的、形象化的表述, 其本身就有很大的摇摆性、不确定性,这对于该一理 统的理论面目展示出它的品格。从文学的总体观念 到具体的理论概念,从文学思潮到文学流派,从文学 的一般性质到各个文学品种,从创作到批评,从作者 论来说,不可谓不是严重的缺陷。同时,这种缺乏抽 象度的理论的涵括力、阐释度相应有限,自然容易留 下不少问题遭到人们质疑。 而现代文学理论则直接受到西方理性思维的影 响,是一种思辨性的、概念化的认识方式,讲究的是 对研究对象共性本质的认识、抽象,因此,其理论的 到读者,从文学本体到其与社会诸因素之关系,等 等,现代文学理论呈现出一种全方位、体系性的建设 景象,其间的文学范畴、概念环环相扣,纽结成立体 的复线式的具有紧密逻辑联系的理论网络。这是中 国现代文学理论所建设的全新品格的宏伟构架。当 然,它不是以某一人之力来完成的,而是合众多人的 集体力量来实现的。在这个构建理论大厦的名单 上,所有的文学论者都应列于其中。至于这个 理论构架是否无懈可击,怎样在这个构架上添砖加 瓦,以及添加得正确与否,那就又当别论了。总而言 纯度也就相应地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换言之, 你在何种范围、层次上去认识对象,就必须用理性思 维之光去照亮每一个环节和角落,以此来进行科学 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并使之在这个范围和层次上具 有准确而又完全的阐释力。这样,囿于个体性的经 验、总结等,就被挡在了理性认识的大门之外,点评 式的形象化的表述也被精准的概念化述说所取代。 当然,这样讲并不是说你的理性思维的结果就一定 正确。因为认识结果的正误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 响,但对于理论研究来说,思维方式、认识方式的差 异对理论抽象度即纯度的影响,以及理论效力的影 响,则是无可怀疑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在理论纯 度上的提升和思维方式上的变化,使其呈现出与古 典文论大不相同的理论品位和崭新面貌。这一点, 之,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体系性构架,为其建设和发 展,绘出了一幅不断进取的理想蓝图。 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和理论 形态的区别来说,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兴起在中国 文学理论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转折意义。特别是 在理论形态上,西方文学理论本身就有理性传统,这 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来说,便成了一个独有的 特点。一个崭新的中国文学理论的新时代,由此开 始了它艰难而光辉的历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 口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 [1】[2】[3】[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C].上海 古籍出版社,1979 11、15、12、157. [15]新青年宣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C]. [16]文学研究会丛书缘起[A].中国新文学大系[C]. [17】[18】【19]周作人.人的文学[A].文动史 料选(第一册)[C]. [5】[6】[9】[11]陈独秀.文学论[A].文动 史料选(第一册)[C].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7]朱希祖.非“折中派的文学”[A].中国新文学大 系・文学论争集[C].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 [8]胡适.文学改良刍议[A].文动史料选(第 一[20]胡适.建设理论集・“导言”[A].中国新文学 大系[C】. [21]鲁迅.关于(小说世界)[A].鲁迅论文学与艺 术(上册)[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2]朱丕智.新文学现实主义理论概观——关于前 期的现实主义[J].重庆师院学报,1989,(1). 册)[C】. [10]陈独秀.与陈独秀书[A].中国新文学大系・ 文学论争集[C]. [12]参见文学研究会宣言[A].西谛.新文学观的 建设[A].文动史料选(第一册)[C]. [13]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的态度 [A].郭沫若研究资料(上)[C].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出版. [23]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J].青年杂志. [24]郑振铎.文学论争集“导言”[A].中国新文学 大系[C】. [25]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A].文动史料 选(第一册)[C]. [26][28]沈雁冰.文学与人生[A],文动史料 选(第一册)[C]. [27]胡适.建设的文学论[A].文动史料 选(第一册)[C]. [14]成仿吾.新文学之使命[A].文动史料选 (第一册)[C]. The Expiry of Chinese Classic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Literary Theory ZHU Pi—zh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China) Abstract:The revolting articles in literary revolution declared the expiry of Chinese classic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rise of modem literary theory.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are embodied more in the nature of theoretical con- sciousness and theoretical modality than in the division of the time.This is a great leap in modem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it has an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modality China;classic literary theory;modem literary theory;theoretical characters;theoretical ’ [责任编辑:高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