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总第53期) 2006年7月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Radio&TV University NO.4 Ju1.2006 摘要:学校的发展经历了由非形式化向形式和制度化的变迁,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学校在教育中的垄断地位和本身的僵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与挑战,有人 甚至提出“废除学校”和“学校消亡论”;因此,未来的学校无论从地位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会产生新 的变化。 关键词:学校;历史沿革;趋势 中圈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350(2006)O4—0019一O2 学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为人类 文明的延续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随着人类 生产力的发展几经变迁。学校在未来社会中还会不会存在? 如果还存在,它将是什么样子?本文试图从学校发展的轨迹 中探索学校发展的未来走向,将对未来学校的前景作浅层描 述。 学校的昨天:“前学校”、“准学校”、形式化和专门 化的“学校” 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机构,可称为“前学校”时 一“因材施教”,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和了解相对深入。但 缺陷也非常明显:虽有专职教师,但往往是“以吏为师”,以 鸿学大儒为师,教师缺乏专业训练;教学过程易放任自流;没 有统一的施教规范;所学知识都是哲学、政治伦理,并常用 灌输和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承担过多的重复劳 动,教育规模很小,教学效率低,学生的出路局限在做官。因 此,“准学校”是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相适应的一 种松散的教育机构。 实际意义上的“学校”(即形式化、专门化的学校),是 从17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的,“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是近 代才开始设立学校,进入19世纪以后,才逐渐发达起来” 17世纪,由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文化科学知 识的不断积累,以及普及教育思想的传播,社会需要大量的 受过科学知识教育的年轻一代,个别教育已不能适应需要, 、期。此时的教育更多是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传递生产生活经 验,教育是全开放的,自由的,全民的。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机构。起源于 奴隶社会。中国古代的学校,据《孟子》所载:‘设有庠、序、 学、校以教之。’在开始产生时,往往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而是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其后的学校一般称为学。清末 兴办近代教育,在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为学堂。 1912年的学制中改制称学校”。外国情况也大致如此。“学 校”源于拉丁语,意为“闲暇”、“休息”,是统治阶级有了闲 暇时间之后,聚集在一定场所进行习射、养老的场所。此时 的学校只能称为学校的萌芽阶段,也可称为“准学校”时期。 “准学校”时期,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长期演 变,并不断趋向严密和规范。其特点是:1.学校是阶级 的享用设施,有严格的阶级性和等级性;2.教育对象极为有 取而代之的应是集体教学。“学校”在这一契机下得以形式 化、规范化和制度化。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 学论》的问世,奠定了学校在班级授课制普遍实行的规范下 运作的基础。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使 学校教育更有了理论上的蓝本。19世纪末,义务教育法在较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实行,使学校教育进入了鼎盛时 期。 二、今Et的学校:经历着痛苦的嬗变 2O世纪初,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代表发起了 对传统教育的深刻批判,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 会”、“从做中学”,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 堂为中心。提倡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以儿 童的兴趣为中心。主张改造学校。在他的呐喊之下,西方形 成了进步主义教育流派,并进行了学校改革。在教学组织形 式上也出现了否定班级授课制的趋向与潮流,产生了诸如分 组教学、道尔顿制、温内特卡制、设计教学法等。这一浪潮 ・1 9・ 限;3.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者;4.教学内容排斥生产劳动; 5.无固定修业年限;6.采用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准学校”的优点是办学形式灵活,并有可能实行 收稿日期:2006—04—28 作者简介:曹仲岗(1976一),男,陕西西安人,陕西理工学院教育 科学系,讲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 的改革是在资本主义民主化进程加快、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的 大背景下出现的。它表面上指向传统教育,实际上指向学校 及其与学校有关的一切制度。但是,这一浪潮虽然来势凶猛, 但由于教育技术上的相对落后和过于极端,特别是伴随着前 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而偃旗息鼓。 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 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创新型人才十分渴求,转而对 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对学校的批判再次爆发,并 且也越来越尖锐。“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 生的成果,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特别是美籍奥地利学者 伊里奇更主张“废除学校”。在他看来,人们一直希望通过学 校使个人生活得更好。在文凭泛滥的社会里,学校教育一方 面在通过义务教育消灭不平等,另一方面却又通过文凭制造 新的不平等,学校是一个人进入社会上层的“过滤器”。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也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的 巨大变化:1.“学龄期”将会过时。2.学校将由封闭变为开 放。3.学校必须更新自己的选拔标准。4.学校中的教师、学 生、教材、教室、教学手段必须彻底改革。面对上述种种要 求,各国教育,校长和教师都感到了极大的压力。其压 力来自两方面:一是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越来越复杂, 对自己的素质会相应地提高要求;二是对未来的茫然,学校 还会不会存在?如果存在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校的明天:学校的未来和未来的学校 “未来的学校”是指同迄今为止的学校相比,其内部会有 哪些不同。 (一)学校的未来。学校会消亡吗?没有人会怀疑教育存 在的必要性,但这一使命由谁来承担却存在分歧。在原始社 会主要由部落(社会)和长辈(家庭)承担,进入奴隶社会 直到现在主要由学校来承担,学校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的垄断 机构,甚至学校成了教育的代名词。在未来社会中,学校的 校,而且家庭、社会等非教育机构也将承担教育职责。“不要 把教育的权利交给一个单独的、垂直的、有等级的机构,使 这种机构组成社会中的一个独特团体;相反,所有的集体、协 会、工联、地方团体和中间组织都必须共同承担教育职任”, “从今以后,一些专门人员以外的人们从事教育活动是可能 的了,垂直的区别正在消灭;学校的领域和所谓平行学校的 分界关系,国家与私人事业之间,官方的与正式订有契约的 教学专业人员和那些临时担任教学任务的人们之间的区别 等等,也都已经不再有任何意义了。”在一个空前要求教育的 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体系,而是“无体系”,人们不 但可以在学校学习,接受教师的培养,接受班级集体的熏陶, 也可以通过函授、广播电视、卫星、网络等方式在家里、在 办公室等其它场所接受教育。学校可以成为一个协调和安排 这种整体教育活动的中心。可见,未来教育将是社会、家庭、 学校高度融合的大教育格局。当然,学校也将会增加新的设 备,并从内部做出重大调整。 (二)未来的学校。在学校内部,将会发生巨大变化。1. 终身教育的实行,使学校更加灵活。2.学校的教学设备将充 分现代化,它将更像学习辅导中心。3.学生的中心地位得到 充分体现,交互式学习、自学、研究性学习将是主要的教学 特点。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 体。4.学校教育的“无体系化”。因此,学校将以“无体 系”的姿态,渗透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身上、每个人一 生的各个时期。 学校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有 着甚为紧密的关系。当我们处在一个生产力度高度发达,甚 至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时,学校也不得不变革,不得 不,甚至主动地。这种有时非常痛苦,因为这 是建立在批判昨天,反思今天的基础上的,没有这种跃 进式的,学校就不会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垄断地位还将会存在吗?或者如前所述,它会因存在许多弊 端而真的被废除吗? 在学校是否会被废除方面,世界各国的学者都持谨慎态 度,认为现在谈这一问题为时过早。但是,学校教育中的 “垄断”地位将不复存在:因为,在学习化社会中,不仅是学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海出版社,2000. [2]钟启泉.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3][日]大河内一,海后宗臣.教育学的理论问题[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The History Evolution of School Development and Coming Trend CAO Zhonggang (Shaanxi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Hanzhong,Shaanxi,723001,China) Abstract:Having gone through the changes from non——formalization to formalization and systemization,school has played a huge promotion effect in the human beings’civilization advance.After entering information age,school is faced with more and more criticisms and challenge in monopoly position of education and its inflexible rules.Someone even puts forward the view of“abolishing school”and“SChoo1 withering”.Therefore.the coming school will have a new change no matter it is on the location or in form. Key words:schoo1;history development;trend 本文责编赵凤媛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