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 必修一 前五个单元

历史 必修一 前五个单元

来源:华佗小知识
西周的分封: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主义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 汉承秦制(中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宋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地区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加强了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边远民族高寒地区宣政院进行管理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权力不断增强。明朝:君主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君主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充任军机大臣。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基础:梭伦改革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光荣:1688年 《权利法案》:16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1776年7月4日美国 “1787年”的制定: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行政权 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首脑,还是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权。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司法权 联邦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1787年”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战争的成果,使美国得以完成。“1787年”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

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法兰西共和之路: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最终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由参议员授权组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的内容: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影响: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鸦片战争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初英军强占岛,威逼广州。1842年8月,清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内容有:割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英法火烧圆明园。1860年=清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15年4月《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团体兴中会。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是同盟会。1911年武昌。中华成立: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制度的进步意义。辛亥意义:伟大资产阶级民主;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中国党成立于1921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一大召开。1927年8月1日南昌,其意义是中国党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和根据地建设。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

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中国胜利的原因是: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坚持全民族抗战;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战争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3、宣告统治中国22 年的政权结束的事件是占领南京。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斗争的士气; 4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十月的胜利 1917年3月,“二月”。 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把由资产阶级民主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十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的意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