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大会讲话稿
技术是基础科学规律发现的应用,科技创新高度依赖于深厚的基础科学积累。只有在基础科学上产生的核心技术发明、新产业和新理念,才能保证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边际产出保持在高位水平。将经济发展模式转向科技创新驱动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全体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持之以恒的投入。
一、明确建设目标。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性、性技术,突破常规、突破约束、突破壁垒,强化变革、强化创新、强化引领,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二、开展多元探索。有关高校要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学校实际,凝练未来技术特色,开展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模式的多元化探索。以提供优质资源和营造良好氛围为抓手,以机制改革为保障,支持未来技术学院构建多学科交叉机制、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提供多出口制度设计、促进多主体协同育人、催生多方位综合变革,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培养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
三、加强质量保障。要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融入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培育全过程。建立学生成长数据库,持续改进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模式。要统筹各类资源,对学院建设予以、经费支持和倾斜,推动稳定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一大批既具有科研和原创能力,也能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科研实践是培养造就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径,而管理实践是将科技创新实践与中国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抓手,复合型人才的孕育需要复合培养体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既要对科学葆有好奇心,也要有“把需求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的敏感性,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才能有更高水平的原创成果,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要持续为经济注入动力,需要科技人才保持知识的更新频率,从而延长人才的创新生命周期。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应积极提供人才持续学习的机会,将基础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学习体系相结合,利用一流学术研究帮助创新人才维持理论前沿高度,并助力其将基础理论研究更好地应用到经济发展中。把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才能更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