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障碍及其对策
【摘要】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各国积极加入区域化经济组织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在进一步发展中仍然有许多障碍需要中国与东盟继续努力、共同克服。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策。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东盟自由贸易区 障碍 贸易逆差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
1、在惠及人口方面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自2010年1月1日正式建立,至今已走过了三年的历程,它是中国发起的第一个多边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贸区,其规模涵盖19亿人口、4.5万亿美元的贸易额。
2、在关税减让方面
自贸区启动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之前的9.8%降至0.1%,东盟的六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低到0.6%,四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也逐步降低关税并将于2015年实现90%商品零关税的目标。回顾过去的三年,在“零关税”统领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其中最直接的领域还是双方的经济贸易往来。
3、在贸易规模方面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自贸区的建立使双方贸易额都有了大幅增长:2010年11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630.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0.6%,其速度大大超过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增长速度。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244.5亿美元,增长33.6%,东盟进口1385.6亿美元,增长47.5%。由此,东盟已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如果再对比同时期的被很多专家称为争端多发年的中美贸易,就更能感到中国东盟贸易的发展极其重要。
4、在贸易结构方面
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的巨大规模为中国经济及东盟经济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服务贸易显得相对落后。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服务贸易不仅贸易总量低,且大多集中在低端领域,如旅游、建筑、教育等;而在金融、管理、咨询等
服务贸易高端的领域,则较为落后。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1、东盟之间存在诸多贸易商品的相似性冲突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类型上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并且中国与东盟各国都实行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贸易,又都以欧美、日本为主要的出口对象,故双方在贸易市场上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同时,自贸区内各国在发展经济、吸引投资方面也存在着激烈竞争的情况,造成这样主要是因为中国和东盟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且都属于人口比较密集的国家,这些竞争关系如果在自贸区内得不到很好的理顺,就容易诱发双方在经贸交往中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
2、中国对东盟存在贸易顺差
按中方统计,中国对东盟贸易一直保持逆差,而东盟认为其对中国贸易长期保持逆差,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中国与东盟双方在统计贸易不平衡的结果上存在较大差异。但短期内来对东盟的贸易顺差情况也确实存在,如果东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长期持续下去,那将会影响到东盟国家对自由贸易区各项协议实施的热情,引发其国内各种反对声音的出现,这将不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3、金融合作的层次比较落后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中国和东盟各国都不会放弃制定本国金融的权利,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各经济体的经济周期、面临的内外部冲击作用的方向、影响因素各也不相同,这些差异为实现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增大了难度。在机制建设上,目前双方没有建立起类似欧盟货币委员会等形式的超国家主权的权力机构,对于违反合作协议的成员国也未能形成强制惩罚的机制。
4、自贸区结构自身的
由于东盟实行的是国家代表制,这使得东盟的组织机制没有超越国家的能力,形成的决策也不具备超国家的执行力。参考欧盟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合作的成功,其次就是提出政治合作与组建政治联盟的要求,而东盟的这种组织机制使得东盟各国的经济协调能力低下、决策缓慢。
5、自贸区内各国文化交流贫乏
自贸区内各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复杂,目前尽管中国与东盟在文化领域有一定的往来,但相对而言彼此间的了解还相对较少,自贸区内文化交流贫乏是制约自贸区进一步发展的又一阻碍。
6、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成功的区域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有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作为区域性组织的核心,掌握区域经济组织主导权,其职能在于有效地承担区域组织内外部的重大职责,发挥协调该组织成员国之间利益分配等事项的作用。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来讲,领导权的确立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不尽相同的情况下,谁为核心将直接关系到其战略目标的实现,可能在自由贸易区内造成成员国之间在经济主导权分配上的矛盾冲突,尽管可能不会出现较为显性的表现,但是这种较量的持续存在,将会阻碍合作的深化。
三、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避免贸易竞争
优化中国相关产业结构,逐渐淘汰与东盟竞争的落后的产业,例如资源型产业、高污染的化工产业,将这些产业转移到东盟不发达的国家去,既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能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应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特色、经济结构及经济技术水准有意识地统一协调各国的合作空间。中国可以发挥劳动力、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比较优势,采取比较优势战略,调整资源配置,在生物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和冶炼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加大合作力度,从而使中国与东盟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分工更加合理化,共同抵制外来的风险。这样做不仅能促进中国的相关产业结构升级,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自贸区内的产业竞争,共同面对世界市场。2、尽量做到与东盟国家间贸易的平衡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初衷是中国从中获益30%~40%,东盟国家从中获益60%~70%,最好的可能性是通过东盟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来吸引东盟,达到经济共赢、政治互信的综合目的。按照中方统计,近年来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中一直保持逆差,而按照东盟方面的统计中国则保持顺差,这需要中国与东盟进一步沟通,特别是统计口径的协调。如果这方面做不好,将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东盟秘书长就曾强调过这个问题。此外,还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积极全面落实签署的各项协议,为东盟产品顺利进入我国市场提供支持和服务,并监督国内出口企业在东盟国家市场上正常竞争。
3、在区域内建立良好的金融合作机制
在推动贸易便利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推动人民币逐步成为这一区域的结算货币,对于人民币区域化和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民币区域化的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将会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雪球效应”。
当前,人民币仍处于区域化的初级阶段,主要在周边地区的边境贸易、跨境劳务收入与旅游消费的支付等方面流通,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内企业的投资,只能使用本国国内资产进行抵押贷款,而无法用投资所在国的资产回到本国申请贷款,这使得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受到很大束缚。此外,同东盟各国采用
人民币结算,不但能大大降低汇率波动的风险,而且可以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让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根据2009年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共同宣言,双方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资本合作:一是积极推动区域性合作基金、区域性合作银行、区域性担保公司的成立;二是降低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的门槛;三是加快推进区域债券市场建设;四是加强中国—东盟各国间出口信用保险领域的合作,降低出口贸易风险,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应积极落实此宣言内容并将金融合作机制更深入地发展下去。
4、优化自贸区自身的结构
优化自贸区自身的结构,需要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各国舍弃一些利益为自贸区的发展作出必要的牺牲,让自贸区成为一个更强大和共同市场,放弃一些意识形态上的争议,加大自贸区内合作的力度,优化自身的组织结构,少一些政治干预,多一些经济合作,从而解决自贸区内各种各样的矛盾及摩擦。
5、积极推进区域内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在区域合作中,各种形式的民间组织探讨和交流尤其重要。应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研讨会,对自贸区的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加强自贸区内各成员合作的同时,也应积极建立与其他经济区域的交流平台,为自贸区选择资源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作为合作对象,共同推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
同时,基于自贸区内各国语言复杂、经济差异性大、法律基础不同的特征,各国应积极应对自贸区建设进程的变化趋势,重视自身的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必须重视区域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尽快培养出更多既掌握国际经贸交流规则,又精通国际法律与外语的复合人才。这样,各国才能将人才的优势转化成为产业上的优势,带动区域内各个产业的发展,扩大各成员间的经贸往来。
6、建立强大的统一协调的组织
自贸区不断向纵深发展,对于各国间的协调机制就会相应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方向、金融一体化合作以及物流交通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各成员加强沟通与协作,因此迫切要求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统一协调组织,例如建立一个中国—东盟秘书机构,长期有效地解决自贸区内贸易和非贸易问题。
中国和东盟作为亚太地区覆盖人口规模最大、涉及国家数量最多的大规模开放经济体,双边贸易发展对于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只要中国和东盟双方互增信任、加强沟通和理解,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组织
共同处理内部摩擦及矛盾,加强自贸区内的金融合作、增进法律和文化的交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必将推动中国及东盟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和东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田鸿雁、宋学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的成就、挑战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2(1).
[2] 王艳红:CAFTA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特区经济,2011(2).
[3] 徐中亚: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4] 李秉恒:发展区域资本市场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J].区域金融研究,2010(1).
[5] 樊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利益与特点[J].国际经济合作,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