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初二物理期末试卷
一、 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 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
A、乒乓球的直径约0.4m B、人步行速度约5m/s C、洗澡水的温度是100℃ D、课桌高约700mm 3、图1中聪明的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叫开门的不是 自己的外婆,它主要是依据了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频率
图1 4. 17.下面是小明的部分连线,其中哪一组是有错误的( )
5、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6、图3表示的是甲、乙两辆汽车运行的时间和路程关系图象,有关两辆汽车的速度比较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车速度比乙车大 B、乙车速度比甲车大 C、两车速度一样大 D、无法判断
图3 图4 图5 7、图4中,音乐老师正在用同样的力气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
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8.如图5所示是汽车仪表盘上的速度计,如果汽车以现在 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为 ( )
A.30km B.35km C.40km D.45km 9.小明同学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的示数如图-1所示,这时的实际时间是 ( )
A. 12:01 B. 10:21 C.10:51 D. 21:10
10.某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前进了500米,已知前4秒的路程为40米,那么在第8秒时的速度是( )
A.5m/s B.10m/s C.12.5m/s D.62.5m/s
11.秋高所爽的液晚,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
A.星星在运动 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
C.地球在自转 D.大气的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层,折射光线方向变化了 12.学校实验室内温度是28℃,小明将一支煤油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中抽出,仔细观察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将( )
A.下降 B.先下降后上升 C.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13.对图4所示的眼睛判断和纠正正确的是 ( )
A.(1)是近视眼,配凹透镜 B.(1)是远视眼,配凸透镜 C.(2)是近视眼,配凹透镜 D.(2)是远视眼,配凹透镜
图-1
:
图4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图2所示的情景,说法正确的是( ) A、③是②的像 B、④是①的像
C、③是①的像 D、⑤是②的像
图2 15.小明将易拉罐的上部剪去,蒙上半透明纸,在罐底部开一个小孔,用它做小孔成像实验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B.它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规律 C.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小
图-3
D.在物体距小孔不变的情况下,半透明纸与小孔距离越大,像也越大
二、 填空题(共14题,每空0.5分,共20分)
16.晋朝的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月之东驰”是因为选
为参照物。如果以地面为参造物,它们都是 的。
17.2004年12月26日,在南亚、东南亚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海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
亡,但在现场却很少发现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动物能够听到地震产生的 声波,这种声波的 小于20赫兹,人耳无法听到。 18.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甲、乙、丙三种液态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7所示,
可以看出这三种物质中 可能是同一种物质, 的质量一定比 大。
图7
图7 图9 19.我们通过如图6所示的实验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玻璃瓶中的手机是悬挂起来的,
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随着瓶内空气被抽出越来越少,铃声会 。
20.如图9所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将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立在桌上,在玻璃后面可以看
到棋子A的像和棋子B。A的像是因为光通过玻璃 射到人眼里形成的,看到B是因为光通过玻璃 射到人眼里形成的。两个棋子大小相同,B能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 。
21.光的速度比声速大许多,声速又比我们周围一般物体运动速度大,假如光速和声速都减
小到1m/s,请你举出三个将可能出现的场景:
(1) (2)
22.把-10℃的冰拿到10℃的房间内,冰____(填“会”或“不会”)立即开始熔化.在很冷
的地区,测气温通常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据液体的__________来测量 温度的,图6是生活中最常用的体温计,该温度计上的读数是__________
24.如图7所示,是-10℃的冰块受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开始计时的加热最初5分钟冰块呈__________态,冰块的熔化过程持续了__________分钟,此过程温度__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加热25分钟时,冰全部变成__________℃的水.
25.2001年1月7日,《北京晚报》“中国新闻”栏目刊
登了科考队员1月4日在罗布泊沙漠考察的消息.当地气温一直在-14℃~-25℃,但面前5cm~10cm厚的积雪却在20min左右突然全部消失,这可能是________现象. 26.如图-5所示为小明描绘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记时开始时,即t=0时,甲的速度是______m/s,乙的速度是_____m/s. (2)第3 s时,甲的速度是_______m/s,乙的速度是______m/s.
(3)甲、乙两个物体分别做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3 s时间内,______物体运动的路程较长. (5)图中两线相交点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观察如图-6所示的图片,前三个图说明的物理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图说明的物理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c)幻日 图-5
图-6 (d)月蚀
28.下列词句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_________;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__________;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__________.(选填数字号码)
①立竿见影;②镜花水月;③坐井观天;④海市蜃楼;⑤凿壁偷光;⑥水中捞月; ⑦夕阳如血;⑧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⑨天狗吃月
29.当入射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0 时,则反射角是_______,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_______,若入射角增大10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增大了_________.若太阳光垂直射向水面,则入反射角是 。
三、 作图题(共4题,计8分)
30.请你在图-9中的光路图中,补齐相应缺少的光线或找到光源所在的位置.(4分)
图-9
图14 图-10
31.图-10中的两架敌机,一架是实际飞机,一架是小明从潜水艇上观察到的该飞机的像,请你用光的作图法确定哪架是实际飞机.(2分)
32.如图14所示,一束光射向三棱镜,画出这束光两次折射的大致光路.(2分)
四、探究与实验题(共5题,33、34、36、37题每空1分,计14分;35题10分,计24分)
33.将图9中各测量结果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玻璃板长度__________; 木板长度__________; 铜丝直径_________; 温度_______. 图9
34.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s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13所示的照片.
图13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数据,如下表: 1 2 3 4 5 6 照片序号
0 10 20 30 40 50 时间t/s
0 路程S/mm 12.0 22.2 48.7 61.2
(1)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2)根据上表的数据,你可得出蜗牛是做_________________运动,整个5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mm/s.
35..(10分)小明特别喜欢的玩具是叔叔送给他的生日礼物,那是三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凸透镜,分别是由玻璃、水晶、塑料制成的。现在小明想要探究“大小、形状相同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与制作材料有关”.请像帮他设计这次探究的全过程,完成如下工作:
(1)简要叙述这次探究的方法和需要的主要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主要的探究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
(4)在这次探究过程中,你所运用的主要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
36.小明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应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 上,并使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______上;蜡烛放在透镜2倍焦距外,则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总可以找到一个位置使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交换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则在光屏上会呈现一个_______倒立的实像(填“缩小”、“放大”或“不变”). 37. 身高为1.65m的小明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来实际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则他在镜中的像的高度是_______m,像距离平面镜_______m,当他后退1m,像离他本人的距离是_________m,像的高度______m.
五、简答题(共3题,38题2分,39题4分,40题2分,计8分)
38.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雨过天晴后,森林失火了,蓝猫赶到现场勘察,原来罪魁祸首竟是挂在树上的一颗颗水珠。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39.写出两种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40.看漫画读信息,回答问题.
茶叶,要求在避光、干燥条件下贮存.常温下保质期一般为18个月.为延长茶叶的保质期,贮存少量茶叶的方法是:将茶叶包装好后放入冰箱中,用低温的方法贮存茶叶,这样茶叶的保质期延长到两年之久.问:(1)请解释图-13中小朋友提出的问题.(2)在炎热的夏天,把茶叶从冰箱中取出
图-13 来后,能否马上打开茶叶的包装?为什么?
六、计算题(解题时要写出依据的主要公式或变形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要写明单位,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不能得分.共3题,41题3分,42题4分,43题3分,计10分)
41、右边是一张出租汽车专用,该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
42、A、B两辆自行车,在一条平直公路同向匀速前进,A车在5min内行驶1800m,B车在0.5h内行驶9km。B车经途中某路标的时间比A早2min,问A车追上B车时离该路标多远?
43、小明对着远处的一堵高墙大喊一声,到听到回声刚好是2s,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m/s,则小明所站立的地方距离这堵高墙多远?
(备用题)李白乘船沿江而下,目观两岸景色,写下了名诗句如图14所示,每个诗句都隐藏着物理知识,请你根据诗词的内容写出其中与那个物理知识相关的两个:(只填诗句不得分)
图14
(1)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的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的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人 :张如锦
苏科版八年级上初二物理期末试卷参
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30分) 题号 l 2 3 4 5 答案 B D B A 6 7 8 C B 9 C lO ll 12 l3 14 15 B D B A C B C A 二、填空题(每空 0 .5分,计20分) 16.云 运动 17.次 频率 18.甲乙 乙 甲 l9.减少手机铃声通过玻璃向外的传播 越来越小 20.反 折 物与像等大 21.(1)上课时,前面的同学与后面的同学听到的时间明显不一样 (2)打开电灯时,房间从灯向周围慢慢变亮 (仅供参考、合理即给分) 22.不会 酒精的凝固点比水银的凝固点低 23.热胀冷缩 37.6℃ 24. 固 10 不变 10 25.升华 26.(1)15 0 (2)15 15 (3)匀速运动 加速运动或变速运动 (4)甲 (5)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 27. 光的折射 光的直线传播 28. ①③⑤ ②⑥⑧ ④⑦⑨ 29. 000 060 120 200
三、作图题(8分)
略
四、探究与实验题(共5题,计24分.)
33.1.60cm 2.21cm~2.24cm都对 0.11cm -11.6℃~-11.7℃都对 34.(1)34.1~34.4都对 (2)变速直线 (3)1.224
35. (1)利用太阳光被凸透镜会聚到焦点,用刻度尺测量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2)①用玻璃凸透镜正对阳光,调节到地面的距离,使地面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出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f玻;
②换用水晶凸透镜重复上述步骤,焦距为f水; ③再换用塑料凸透镜重复上述步骤,焦距为f塑; ④比较三次实验数据的大小关系. (3)
序号 1 2 3 透镜名称 玻璃凸透镜 水晶凸透镜 塑料凸透镜 焦距f/m 结论 (4)控制变量法
36.直线 高度 放大 37.1.65 2 6 1.65
五、简答题(计8分)
38.一颗颗的水珠相当于一个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焦点处温度高,引起火灾。 39.方法一: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来回移动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到地面上的光斑最小最亮时,用刻度尺量出透镜到光斑的距离为焦距.
方法二:点燃的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像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倍的焦距. 40.(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茶叶包发生液化现象,大量的小水珠附着在茶叶包上.所以,我们看到茶叶包全身是“汗”. (2)不能.如果马上打开茶叶包,茶叶就会“出汗”,潮湿的茶叶容易发霉变质.所以,不能马上打开茶叶包.
六、计算题(第35题4分,36题4分、37题6分,计14分)
41.解:t=20min=1200s
S=11.3km=11300m
V= S/t= 11300m/1200s=9.4m/s
42.解:VA= S1/t1= 1800m/300s=6m/s
VB= S2/t2= 9Km/0.5h=18km/h=5m/s Vat= VB (t+t0)
t=VB t0/( VA- VB) =5m/s*1200s/(6m/s-5m/s)=600s SA= VA t=6m/s*600s=3600m
43 .解:声音往返通过的路程S1=vt=340m/s×2s=680m
声音单程(小明到墙的距离)S=S1÷2=680m÷2=340m (备用题)
1)朝„„„间:运动与静止 参照物 机械运动 (任一项都对) (2)千里„„还:速度很大
(3)两岸„„断: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任一项都对)
(4)轻舟„„山:运动与静止 参照物 机械运动 (任一项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