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张爱玲文学作品心理分析

张爱玲文学作品心理分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心理分析

摘 要:张爱玲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总体格局中巧妙地运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等现代主义写作方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写作风格。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以及泛性论在张爱玲小说中有很好的体现。本文站在心理学角度,分析张爱玲笔下都市男女的精神现象以及其成长经历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

关键词:张爱玲;精神分析;性;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故事,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的女性传奇。她对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将西方现代主义写作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学相融合,并且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笔下人物的心理世界进行了逼真的刻画和深入的挖掘。 1 理论基础

1.1 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建构理论中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本我”主要是由性的冲动构成,不受理性、社会习俗等外在因素制约,最大限度的寻求本能需要的满足。“自我”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负责应现实环境需要而调节本我,抑制不能被

超我接受的冲动,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冲突。“超我”是传统道德及规范的代表,可视为道德化的自我。这第三部分人格结构代表不同的心理需求,往往相互冲突。在冲突中,本我若想得到表现和满足,只能通过各种无意识过程以及改装的形式出现。 1.2 泛性论

泛性论是强调性的生命本质与性在身心活动中的地位的观点和理论。弗洛伊德用“力比多”(libido,汉语译为“原欲”)等词汇来解释泛性论思想。他认为力比多是包含在爱中的所有的本能力量,这种性本能力量若受到压抑,就会导致个体出现精神疾病。力比多可以转移或升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化创造,全是性本能乔装后向外发泄的方式。泛性论将性欲视为决定一切的根本因素。 2 张爱玲的人格特点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1 张爱玲的人格特点 2.1.1 敏感内向的人格特点

张爱玲在父母离异后与父亲一起生活,后被父亲毒打拘禁,父母都没有过问她的死活。这段长达半年的囚禁,使她对亲情、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反映在她的作品中,欢乐和幸福都是个体的、有限的,而痛苦、孤独、病态甚至变态的自私才是整个社会的、无止尽的。对父亲家没有归属感的她,带着死里逃生的庆幸来到母亲家,可她从母亲那里感到的只有生疏和淡漠。在她的作品中也多次流露出对母爱的怀疑和不信任。父亲的虐待与母亲的冷漠使她走向

了自我怀疑、内省、敏感与自我封闭的道路,因此,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除了对人性的怀疑和否定,更有着对身世的自伤自怜。 2.1.2 自我与冷漠的人格特点

早期生活受到的心理创伤使张爱玲对温情有着期望又否定、轻视与嘲讽的态度,表现在她的作品中则是常常出现与常识相悖的内容,比如冷漠无爱、落寞的家庭,自私的父母,可笑的陈规旧矩。这表明她以自我意志为中心,不畏他人眼光,敢于传统的人格特点。并且生活经历了太多来自至亲的伤害,使她不再对他人抱有期待,不与他人发生感情纠葛。这种回避他人的冷漠态度,是她为了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心理防御手段,也使她保持了完整的带着童年阴影的心理世界与机警的人生态度。 2.2 张爱玲人格特点对其创作的影响

由于封闭的封建家庭以及人格中的自我封闭,张爱玲的创作走向了内省,取材则多是身边的人和事。“在她生活周边的知情者,一看她的小说就知道她写的是哪一家的哪一个人。”“《花凋》写的是张爱玲舅舅黄定柱的三女儿黄家漪的故事,《金锁记》的故事、人物原型来自于太祖父李鸿章次子李经述家。2”还有学者指出《茉莉香片》与张爱玲的真实生活最为贴近,写的就是她在上海的家,其中主人公聂传庆的原型即为其胞弟张子静。

对身世的自怜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张爱玲对各种角色的感知,疯狂的父亲,冷漠自私的母亲,爱挑唆的后母,这些都成为她许多小

说中的原型,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则无一例外的成长于母爱缺失的环境中。在她笔下没有亲情更践踏亲情。 3 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

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都有强烈的本我欲望,尤其是性的欲望,而这些欲望都受到了伦理道德的约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没有善良贤淑,敦厚温和的传统特质,反而凸显的是她们人格中的自私与冷漠,病态与残酷。

在代表着张爱玲最高成就的《金锁记》里,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理冲突最为典型。曹七巧的婚姻本身就注定他必须压抑本我的欲望,在畸形夫妻关系的禁锢下,七巧从未享受到女人的权力与快乐,长期处于本我与自我的斗争中。张爱玲笔下没有慈母,曹七巧就是她笔下最为冷酷残忍的母亲。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性欲的压迫几乎成为人生痛苦之源,潜意识所隐藏的伤痕正是行为失常的动力。曹七巧正是性欲的压迫导致人性异化的典型,压抑使她对性产生了变态的敏感,当性欲要冲破压制时,她就只能以变态的方式来满足它,表现为窥淫癖与施虐欲。比如让新婚的儿子陪她通宵烧烟,留儿媳独守空房;盘问儿子房中的隐私满足内心的欲望。最终,儿子不敢再娶,彻底归她所有。在曹七巧身上,可以看出长期压抑性欲而演化出的各种变态心理,也可以看到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丑陋、畸形。

4 张爱玲笔下男性形象的心理分析

张爱玲作品中的男性几乎都失去了传统文化中男性意识和责任感,在父权文化下,父性权威形象被剥夺,取而代之是他们的、猥琐、自私贪婪、荒唐淫靡。例如《心经》中许小寒深陷俄狄浦斯情结,迷恋上自己的父亲许峰仪。当小寒婉转示爱,许峰仪却“一半是喜悦,一半是窘”,他的暧昧不明最终使父女俩陷入畸恋和道德重负的泥潭。

张爱玲笔下也有少数比较正面的男性形象,却往往有身体和心理疾病,并且有着非常女性化的特征,他们不但不能成为女性的依靠,反而是拖累。以《半生缘》中沈世均为例。沈世均有着极强的恋母情结,他喜欢女同事顾曼桢,“因为你像是从小做姐姐做惯了的,总是你照应人。”3沈世均把曼桢当做一个懂得照顾人、爱人的理想母亲的化身,与曼桢一起能使他感受到内心深处前俄狄浦斯时期与母亲的亲近。 5 结语

张爱玲的作品大多数属于悲剧,以上谈到的都是悲剧人物。他们都压抑痛苦,并想方设法的发泄,在自我与本我的搏斗中寻求重生,也都在彷徨无奈中心理畸变。并且,这些人物都依循同样的心理轨迹,都以残缺的家庭为背景,以亲情人性的异化为主线。 在作者与作品之间,我们能够找到某些联系。虽然张爱玲没有明显的变态行为,但由于家庭和婚姻的不幸,她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没有出现过合乎正常伦理道德的亲情

与父母之爱,而是将自己对亲情、爱情否定和怀疑的认知鲜明的投射到了作品中。某种意义上,张爱玲与笔下的悲剧人物一样,所幸的是,她将压抑的痛苦通过写作升华,对这些悲剧以及心理异常人物的塑造让她得到了纾解和宣泄。即是说,张爱玲的创作是将受压抑的潜意识通过艺术升华的形式宣泄,从而达到治疗心理创伤的效果,人格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诗怀,女,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 张子静,季季,我的姐姐张爱玲(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 张爱玲,张爱玲长篇小说(m),人民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