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与传统文化语文花开九年级上册电子版题目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的句子中错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家”之一,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永州八记》。
B.范仲淹在其名篇《岳阳楼记》中不仅赞美了滕子京的政绩、描绘了岳阳楼之大观,而且抒发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及政治抱负。
C.《行路难》的作者是李白,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和对统治者的不满。(正确答案)
D.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神情与苏、黄不属 B.南极潇湘 初极狭 C.薄暮冥冥 北冥有鱼
D.则有去国怀乡 乃记之而去(正确答案)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第二段中的“衔”“吞”二字将洞庭湖比作一张巨大的口。连绵起伏的远山被其衔在嘴边,波涛滚滚的长江被它轻松自如地吞吐,用字上可体现出洞庭湖壮阔的景象。
B.第三段写秋雨之景,作者从早到晚,从空中到湖面极力用色调、音响、形态等渲染悲凉气氛,自然导出此景所生的“去国还乡,忧谗畏讥”之情。
C.第四段写春光明媚之景,从天上地下,抒发出轻松惬意之情,自然之景唤起人们“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受。
D.选文紧扣“异”字,细致地描绘了“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幅图画,在这两种背景下迁客骚人的感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答案)
4.下列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上一阴一晴景象作伏笔。
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气势,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正确答案)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本文以“记”为名,先写景后叙事,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出议论。(正确答案)
D.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至若春和景明 B.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正确答案)
7.下列句子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这时迁客骚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了极点。
B.子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答案)
译文: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高兴,不因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伤。 D.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悦,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迎着风,喜气洋洋。
8.下列选项中,对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一阴一晴的景象埋下伏笔。
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和气势,把“远山”“长江”和洞庭湖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伤感之情。(正确答案)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C.前人之述备矣 或异二者之为(正确答案) D.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10.下列对《醉翁亭记》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答案)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
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11.选出下面对课文《醉翁亭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单选题] *
A.文章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是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正确答案)
C.文章第2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杂然而前陈者 [单选题] * A.水落而石出者 B.朝而往(正确答案)
C.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而年又最高
1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文: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文:发现了野花,有一股清淡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正确答案)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美景中。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正确答案)
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散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使文章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重含义。
1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蔚然(茂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辄醉(就) B.林霏(雾气) 佳木秀(茂盛、繁茂) 醉翁之意(情趣) C.晦明(暗) 岩穴暝(昏暗) 寓之酒(寄托)
D.负者(失败) 伛偻(腰背弯曲) 苍颜白发(脸色苍老)(正确答案)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朝而往,暮而归 B.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D.四时之景不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正确答案)
17.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正确答案)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18.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
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正确答案)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余拏一小舟[撑(船)](正确答案) B.是日更定矣(更多) 上下一白(全)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大雪三日(雪花) 拥毳衣炉火(裹、围)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室中更无人 B.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客此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D.上下一白/一览众山小(正确答案)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客此(客人) 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正确答案) B.上下一白(全)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余拏一小舟(撑) 强饮三大白(大杯酒) D.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 及下船(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