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简短的诗歌,通过记叙我将⼼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童关爱他⼈的好思想、好⾏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年级语⽂《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原⽂ 乐呵呵地提回了 ⼀只绿⾊的蝈蝈, 喜滋滋地送给了 邻居家的盲婆婆。 婆婆,婆婆,
这是⼀只会唱歌的蝈蝈。 在我上学的时候, 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歌声会领您⾛进⼭野, 看到⼩溪流淌的清波。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 想起往⽇难忘的欢乐。 婆婆,婆婆,
这是⼀只会唱歌的蝈蝈。 您听,它唱得多好, 咯咯,咯咯,咯咯……
2.⼩学⼆年级语⽂《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字,认识⼀个新偏旁,理解⽣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3、激发学⽣奉献爱⼼,关⼼和帮助盲⼈。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 教学难点:理解课⽂内容,激发学⽣关⼼、帮助他⼈。 教具准备:投影⽚、词卡、⼩⿊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课时 ⼀、导⼊新课。
⼩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们都⾮常关⼼残疾⼈,帮助他们解决难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篇课⽂讲的是⼀位⼩朋友关⼼⼀位失明⽼⼈的事。 ⼆、板课题,解题。 1、学⽣字“盲”,学⽣书空。 2、齐读课题。
3、解释“盲婆婆”,“蝈蝈”的意思。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轻声读课⽂,画出⽣字,读⼀读。
2、出⽰⼩⿊板:读⽣字词。(指明读、齐读、开⽕车读) 3、⾃读课⽂,分⼩节。 4、指名读、分组⽐赛读、齐读。
5、看下⾯四⼩节意思,对照课⽂,在括号⾥填上序号。 (出⽰⼩⿊板)()向盲婆婆表⽰⾃⼰的⼼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的。 6、指名到⿊板上填写。 7、⼩结。 四、指导写⽣字。
1、分析字形。“野”⾥字旁。“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喜”教师边⽰范边讲述。 2、同样⽅法学习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习。 第⼆课时 ⼀、听写⽣字。 ⼆、学习课⽂。 1、指导看图。 出⽰投影⽚:
(1)图上画了哪些⼈?
(2)系红领⼱的⼩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结图意。 2、分⼩节学习。 第⼀⼩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兴?他为什么要关⼼盲婆婆? (3)⼩结。 (4)齐读第⼀⼩节。 第⼆⼩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节有⼏句话?第⼀句说了什么?(学⽣答)
(3)第⼆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红领⼱”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结。 (5)齐读第⼆⼩节。 第三⼩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节有⼏句话?第⼀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歌声会领你⾛进⽥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为什么要说她会看到⼩溪的清波呢?
(3)第⼆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出⽰投影⽚:《盲婆婆在⽥野⾥》。盲婆婆艘⼿⾥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她在什么地⽅?有哪些景象? (5)⼩结。 (6)齐读第三⼩节。 第四⼩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法学习这⼩节。 (3)学⽣⾃学。
(4)检查⾃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再组成词语。 忘()你()邻()古() 盲()您()郊()居() 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3.⼩学⼆年级语⽂《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简短的诗歌,通过记叙“我”将⼼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童关爱他⼈的好思想、好⾏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诗歌的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太多的讲解,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和感悟上,让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悟出应懂得的道理。在感悟的过程中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以此来加深学⽣对内容的理解。
如在读第四⼩节时,我提出了下⾯的问题:蝈蝈代替⼩朋友来陪伴盲婆婆,听着蝈蝈欢快的歌声,婆婆会是什么样的⼼
情?
学⽣回答的五花⼋门,其中不乏让我惊叹的话语。 有的说:婆婆不会觉得孤单了。
有的说:婆婆想,原来不是只有我⼀个⼈,还有许多⼈关⼼我! 有的说:这么多⼈爱我,⽣活是美好的。
说的的是杨然:听着蝈蝈的歌声,想着⼤家对⾃⼰的爱,婆婆的眼前⼀⽚光明。
能说出这样的答案,也就体会到帮助别⼈是⼀件快乐的事⼉,感悟课⽂的⽬标⾃然⽽然的就达到了。
课堂中觉得遗憾的是有些学⽣发⾔⽐较少,还需要多多⿎励他们,勇敢发⾔,⼤胆表达⾃⼰的想法,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和表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