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分析肖沙沙 吴佩莹 江苏中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1800摘 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建设步伐的加快,污染物的排放增加,城市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世界环境被破坏严重,气候异常频繁出现,尤其是有些南方地区阴雨不断,增加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本文从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出发,简要分析如何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关键词 海绵城市;城市道路;设计引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时人们了解自然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良好体现,通过将城市环境建设成为相似于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的排水效率,保证人们的安全出行。1 应用“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性“海绵城市”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反思以往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有助于解决当前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说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具有较强的抗压和恢复能力,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抵抗自然灾害。下雨时,它可以吸水、储水、渗水、净化水,必要时还可以放水和利用水。海绵城市并不是完全改变原有的排水系统,而是减轻传统城市排水系统中的压力。相比传统的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对城市设计、城市功能起到引导和控制作用,突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一种自然、可持续的发展,保持了自然水循环利用的状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格局,使城市的灵活性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当城市市政道路遇到降雨时,由于路面不能迅速吸收雨水,雨水通过道路合流至排水口,并通过市政排水管网进行排放。城市道路是排水设计方案的主线,随着城市设计海绵理念的影响,人们有意识地使雨水资源被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通过研究雨水的流动和储存来避免雨水的流失。通过收集雨水避免洪涝灾害并有效补给地下水资源,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对海绵城市道路的设计理念是通过使用渗透性强的材料,将雨水吸收到道路下方的土地上,通过绿地过滤后,将部分雨水收集到雨水收集设施中,使其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对于城市主干道的海绵概念设计,通过周围的草地将收集到的雨水围起来,再在绿化屏障中间设置排水沟,这样就可以利用植物中间的灌溉水,保证不会出现太多的雨水积聚,也可以设计排水管道,及时保证多余雨水排放[1]。2 海绵城市理念置入城市道路设计的手段和方法2.1 道路总体设计城市道路是城市道路雨水径流输送和排水的主要通道,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因此,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街道、道路附属绿地、停车场等空间对雨水进行存储和净化。其设计原则是:透水路面尽量布置,不透水硬路面布置应与城市道路水系和绿化景观相结合,减少不透水路面之间的连接。道路规划应尽可能保留自然河道、原生水生植物等生态环境,选择符合海绵城市目标的路网布局,其形态布局应与场地自然特征和地形相适应,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排水路线的影响。在城市道路及周边绿地、步行空间、停车场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在适合地下空间开发的道路及周边公共用地范围内设置地下雨水储存空间。建设网络化的绿色道路系统和行人系统,尽可能128 建筑与装饰2019年4月下 增加城市道路交通绿地面积,减少道路不透水面的连续性。植物配置要尊重自然和当地植被,优先考虑当地植物和抗洪植物,保护当地的草、灌等植物[2]。2.2 路面设计为了满足海绵城市概念的要求,应该科学合理的设计研究城市市政道路路面,由于高密度硬化路面的使用将大大削弱雨水的渗透,无法有效生成水的循环,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要让雨水流和降雨形成正比。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能够减少雨水径流的为了帮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土壤或集合设备在路面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相应的雨水收集功能的要求。采用透水路面可以提高路面的孔隙率,雨水可以通过透水路面的表面渗透到地下深处,既保证了路面的硬化强度,又保证了雨水的快速渗透要求。此外,这种设计还可以大大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和渗透性。通过有效的设计,可以改善雨水的径流,从而真正实现生态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排水系统的设计中,应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立分层次的设计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排水沟高度控制在路面高度的半米左右,以提高滞水的渗流效果,建立先进的污水管理机制,提高设计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良好的环保作用,有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系统运行水平[3]。2.3 绿化设计城市道路绿地的空间格局包括绿地的数量、组成、分布及其与周边区域的关系。其布局是否合理,决定了城市道路绿地生态保护、雨水和洪水管理的功能。主要由生态节点、绿色廊道和绿色斑块组成。生态节点是小公园、小游乐园、街道绿地、游憩区、居住区绿地分布等具有一定特色的焦点。“点”空间是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廊道作为绿地网络的框架,连接着点状绿地和开放空间,承载着人们休闲、体育、娱乐等线性空间。绿色廊道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形态多样,包括河岸景观带、沿街绿道、线形公园、树篱等城市道路范围内的线性空间。绿地是城市道路上的大型绿地集群,如公园、城市道路及邻近公园内的蓄水湿地、净水湿地等。绿地格局建设遵循水文过程,强调城市道路水系与绿地布局的结合。首先,有必要研究分析城市道路水文特征现状,将城市道路水文结构保护纳入城市设计中。在城市道路区域及相邻的河流、湖泊、池塘等水系中,绿地、湿地、自然植被等要素作为绿地系统的空间载体,在此基础上构建绿地系统网络。城市道路绿地系统应以水为基础,城市道绿地系统应与“点”、“线”、“面”相结合,立体化地完成建设和规划活动,使海绵城市不仅仅局限于理念的提出,还有实践的应用[4]。3 结束语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复杂,需要设计者和规划者从(下转第130页)建筑与装饰2019年 4月下 内页.indd 1282019/4/30 星期二 下午 3:51:00道路桥梁2.5 面层局部网裂表2-5 网裂检测结果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横缝取芯、雷达检测结果病害类型病害描述行车道网裂、修补面积多微表与路面黏结不好,网裂只存在微表处行车道网裂、微表处剥落裂缝只存在上面层异。桥头部位是桥台与路堤的连接处,桥台属刚性结构物,下沉较小,路堤属柔性结构物,下沉较大,结构体的刚度不同是形成差异沉降的主要原因。二是设计、施工的不完善。桥头路堤由于过水、跨线等要求,一般对填土的设计指标要求较高,但实际情况是桥头路堤填土指标一般与路基一样,而施工时由于缺少配套的压实机具以及工序、工期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往往造成较大的工后沉降。三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桥头路堤大部分处于3面临空,水气容易浸入到路堤土体中,加上温度变化产生冻胀融沉影响,而发生桥头路堤沉降。3.4 硬路肩纵向裂缝及沉陷硬路肩裂缝及沉陷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武黄高速公路路侧排水系统不完善,在长期的雨水作用下,导致防护工程损坏和路基边坡欠方或失稳,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引起硬路肩产生不均匀沉降和侧向水平位移;二是硬路肩与路面板未设拉杆,导致部分路段加铺后仍不能提供足够的强度和承载力,成为病害产生的隐患。3.5 面层局部网裂面层局部网裂主要为疲劳裂缝,一般只发生在微表处或上面层。微表处网裂主要原因是微表处与上面层黏结不良;表面层网裂主要原因为粗集料与沥青粘附性不良导致强度偏低,在上面层与中面层粘接不良局部路段发生网裂。4 结束语高速公路是我国交通的主动脉,路面质量直接决定了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高速公路的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路面情况,认真分析路面病害类型和原因,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养护维修方案。参考文献[1] 王双喜.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及应对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34(11):29-36.[2] 易向阳.高速公路桥头路堤沉陷的分析与防治[J].公路交通科技,2008,(07):148-150.3 病害原因分析基于检测结果,现对武黄高速公路路面各类病害原因进行分析如下:3.1 行车道纵向裂缝行车道纵向裂缝是沥青面层发生纵向裂缝因水泥混凝土基层发生纵向开裂引起。主要原因为路侧排水系统不完善,引起防护工程损坏和路基边坡失稳扩展到了行车道导致水泥混凝土基层脱空,在荷载作用下水泥混凝土基层发生侧向断裂,进而引起面层的纵向裂缝[2]。3.2 横向裂缝横向裂缝分为两种:一部分为荷载反射裂缝,裂缝多较宽较深,部分伴随沉陷,裂缝位于水泥混凝土施工缝之上,部分路段裂缝贯穿整个沥青面层,主要原因为水泥混凝土板承载力不足,在重载下引起接缝剪应力过大引起;另一部分为温缩裂缝,多只位于表面层。经过统计以荷载型反射裂缝为主(约70%)。武黄高速公路路面大修改建为复合式路面,不论采取哪种防裂方式裂缝会逐步反射到沥青面层,大修后交通量大幅增长加速了裂缝发展速度。3.3 桥头沉陷桥头沉陷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结构体的刚度差(上接第127页)的危险,预测、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次数以及规模,运用假设分析法判断危险实际发生时,对工程造成的最大损失和影响,以确定合理的安全风险控制点,加强对特殊工种人员的上岗操作证件的检查[2]。3 结束语总之,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控制直接关系安全生产,也关系着工程交付后安全使用。我们必须要真正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工作,在施工安全中发挥真正的作用。不断探究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控制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牛建军.浅谈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监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7,(06):99. [2] 罗晓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探索[J].工程与建设,2017,(01):118-120.(上接第128页)实际出发,找到合适的路面建设和绿化建设方案,做到提高城市排水效率,美化人们生活环境。参考文献[1] 王浩.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J].交通世界,2017,(25):10-11.[2] 楚鹏.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J].建筑知识,2017,(17):186-187.[3] 温小瑜.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3):111,113.[4] 杜军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案研究[J].江西建材,2017,(9):57-57.130 建筑与装饰2019年4月下 建筑与装饰2019年 4月下 内页.indd 1302019/4/30 星期二 下午 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