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三、简答题:

0.“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答:(1)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2)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3)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4)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答:(1)1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的基础。(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基础。

2.《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答:《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1)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2)小学教育,6岁儿童入学;(3)中学院,11岁入学;(4)大学院,16岁以上中学毕业生。《大同书》中的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3.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教改内容:(1)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通过日本传入中国;(2)设计教学法;(3)道尔顿制;(4)文纳斯特卡制也开始介绍到中国;(5)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做法也被引进中国。

4.根据地和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答:(1)缩短学制,迅速为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群众;(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

5.根据地教育的结构(或称教育)有什么特点?答: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事业的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根据地教育的结构: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事业的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6.何谓“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何影响?答:“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中正官根据标准评定士人,将其分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即所谓“九品”,朝廷择“上品”任官。这种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这种选士制度,在开始实行时,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后来,则蜕变为门阀世族

的政治工具,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也不屑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这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作用。

7.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答:20世纪初,大批赴美留学生回国,使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剧增。以反传统教育自居,并在世界范围的进步教育运动中有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恰好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提供了理论武器。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通过日本传到中国,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也在中国加以推广。此外,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做法也被引进中国。所有这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着独特的长处和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教育界反对传统教学法的需要,克服了传统学科教学相互割裂、不能满足儿童个体生活需要及忽视儿童的个性发展的弊端。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8.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

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9.简述孟子的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理论。答: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四个大的方面:(1)持志养气;(2)动心忍性:(3)存心养性;(4)反求诸己。

简述墨家对教育内容的主张。答:墨家的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墨家主张培养“兼士”,其主要品德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而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2)技能教育方面的内容:注重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和军事知识等技能训练。(3)思维方法方面的教育内容:注重思维方法的教育。

10.简述我党早期的工农教育运动。答:中国党成立后,就积极地在工人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北方,最早成立的工人教育机构是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1920年由北京主义小组举办。在南方,党上海支部于1921年在沪西小沙渡开办了劳动补习学校。此后,在武汉、济南、广东等地,也相续举办了工人补习学校。1922年11月,等发起成立了湖南工团联合会。1922年到1923年间,澎湃成立了海丰农民总会。1925年至1926年,许多省都召开了农民代表会,通过了农民教育决议案。农民教育运动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并培养了大批农动的骨干。

11.简述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答:1915年,在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一场反封建的文化,即新文化运动。以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继承辛亥未竞的事业,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封建复古思潮展开了论争。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要求铲除封建礼教。新文化的先驱们将

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封建礼教。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动了文学和普及教育。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五四前后,除了教育部所属的有关教改组织如教育调查会外,还出现了很多民间性质的教育社团,影响较大的是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国科学社等。

1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答: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对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的选择和采用起决定作用。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荀子认为当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有尊严,使人敬服;(2)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3)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4)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至于一般的传习学

问,不在其列。

13.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答:(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14.战争期间在新地区的教育和措施有哪些?答:教育:(1)要求各

在战争进行中要保护各类学校和教育机关,必要时要派出进行保护;(2)对所接管的各级学校建立新的领导,取缔反动党团组织,取消训导制度,废除“党义”、“公民”、“军训”、“童子训练”等课程及有法西斯毒素和封建迷信的教材;(3)对原有教职员,除少数反动分子和破坏分子外,一律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4)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政治教育,使广大师生通过学习理论和党的方针,认清中国的任务和前途,明确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和个人努力的方向。措施:(1)在新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2)进行教育改革,迎接全国。

15.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等教育有什么特点?答:(1)中学、师范都属于干部教育范畴,各中等学校普遍开设地方干部培训班;(2)学制视各校具体情况而定,不强求一律;(3)课程设置主要根据形势和各地具体情况而定,要求精简、集中、密切联系根据地的建设实际;(4)各中等学校学生的班级编制和生活管理大都实行军事化;(5)学生们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劳动和从事群众工作。

16.梁启超关于培养“特色之国民”的观点是什么?答:梁启超关于培养“特色之国民”的观点是: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结协作精神。

17.明清两代在文教方面的主要是什么?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答:主要和措施:

(1)尊孔崇儒,推崇儒学。明代推崇程朱理学,多次表彰程朱后裔及门人。清代顺治年间封孔子第65代孙孔允直为“衍圣公”,第二年,又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封号,并举行隆重的祭孔典礼。康熙22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大成殿。乾隆也曾多次御书匾额,还多次到曲阜朝圣,还提倡读经。(2)网罗人士,禁锢思想。朱元璋很重视网罗人才,在率军的过程中就罗致了一大批文士。王朝建立后,又很重视人才的选拔,但又大兴,扼杀了知识分子的不同思想,使其臣服于明朝的统治。

18.明清时期,蒙学的教材大致有几类?答:明清时期,蒙学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大致有如下四类:(1)以识字为主的教材;(2)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教材;(3)诗歌类教材;(4)综合知识类教材。

19.秦代在文教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答:(1)书同文??(2)行同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0.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品第也由家世、德才等因素共同决定演变成家世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这就使寒门子弟失去了读书的热情,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21.什么是八股文取士?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答: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八股文统称制艺或时文、八比文、四书文,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

作文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者必须“依经按传”,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不能

作任何发挥。八股文包括破题、承题、起讲、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等几个部分。明清八股文取士,对教育产生了直接影响。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仅局限于训练八股文,严重地败坏了学风。学校教育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助长了读书人的侥幸心理,不求真才实学,严重地妨碍了学术的进步。不断遭到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猛烈抨击,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为主要代表,掀起了一场反对科举和八股取士的高潮。

22.书院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答: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始于唐代,宋代繁荣兴旺。(1)宋初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2)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3)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4)佛教禅林的影响;(5)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及应用。

23.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日趋完备。第三、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第四、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24.宋代三次兴学在改革科举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答:(1)范仲淹等人提倡经济实学,力图将学校教学、科举取士和经业治国三者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以学校为主体、科举考试为手段、社会需求为目的新的教育。科举考试先策论,后诗赋。(2)王安石改

革科举设经义局,《三经新义》修成,由朝廷正式颁行学宫,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从此,士子参加经学考试与科举都以《三经新义》为基本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而有效地改变了经说纷异的局面。(3)宋徽宗改革科举,崇宁三年(1104年),诏罢科举,规定天下的士全部由学校升贡,停止州郡发解和礼部试,每岁考试上舍生如礼部试法。次年赐上舍生35人及第,以后每年试上舍生,赐于及第。崇宁五年,又诏于大比之岁取士参用科举,一度实行科举与舍选并行之制。直到宣和三年(1121年)才恢复科举旧制,惟太学仍保留崇宁定制。

25.苏区小学的课程教学是怎样安排的?答:苏区小学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游艺三种,高级小学设国语、算术、社会常识、自然常识、游艺等科。小学的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是教学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小学教科书的课文紧密联系实际。其教学的三条原则是:小学教育与政治斗争的联系;小学教育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小学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联系。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26.苏区小学的课程教学是怎样安排的?与统治区小学相比有什么区别?答:(1)按照《小学课程教学大纲》规定,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游艺三种,每周上课18学时,课外教学(劳作实习及社会工作)每周12学时;高级小学设国语、算术、社会常识、自然常识、游艺等科,每周24—26。学时,课外教学每周6—10学时。小学教科书的课文紧密联系实际,观点鲜明,文字生动活泼,有的还采取韵语的形式,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便于儿童记忆,又易引起学习兴趣。(2)统治区小学:初小课程有公民训练、卫生、体育、常识、工作(劳作、美术合并)、唱游,高小加设公民知识、历史、地理三科,算术加珠算。

27.太平天国如何对待封建传统教育的?在教育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答: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它与以往历次农民不同的是有一套理想化的社

会政治理论,即由教改造而来的“拜上帝教”的教义。太平军所到之处,寺庙、庵观全被捣毁,僧道勒令还俗。这虽然是以一种迷信来反对其他迷信,但对传统的封建迷信确是巨大冲击。太平天国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支柱——孔子和儒家。洪秀全早在前教书时,就毁掉了学塾中的孔子牌位,以示与封建教义决裂。后,宣布孔子为邪神,儒经为妖书,禁止尊孔读经。太平天国强调普遍的平等教育,每25家设礼拜堂,由两司马负责进行宗教和一般教育活动,成人每礼拜日到礼拜堂学习,还设有育才馆,收容干部子弟及战争受害儿童,给予衣食和教育。特别是妇女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广泛开展,是太平天国教育的特色所在。

28.陶行知提出的改造乡村的理想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理想提出的“六大训练”包括哪些内容?

中公民教育是重点,文艺教育中的识字教育是基础。具体方式是学校式、社会式和家庭式。即平民教育要加强家庭、社会、学校的联系,渗透到家庭、社会、学校各个领域,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等各种途径开展四大教育。在四大教育中,所谓的“文艺教育”是“使平民能运用传达知识的工具”,用以治愚;“生计教育”是普及科技知识,训练生产技能,用以治穷;“卫生教育”是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惯,改进公共卫生,用以治弱;“公民教育”是“养成平民的公共心和合作精神,使根本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和团体生活”。

36.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答:杨贤江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依据经济结构以形成,跟随经济发展以变迁。教育虽然与政治同为上层建筑,但更较为第二义,更较为派生,由政治过程所决定。据此,他批判了“教育万能论”、“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论”。杨贤江论述了“教育与劳动的结合、”“对一切儿童施行公费的教育”等,并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教育的几个设

想。

37.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的主要特点:第一,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只能算做是封建传统教育之外的补充而已。第二,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第三,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所把持。第四,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出一批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

38.元代文教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答:两个方面:(1)尊孔崇儒,以文治国;(2)遵用汉法,推崇理学。

39.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什么特点?答:(1)孔子主张“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两者不可偏废。(2)孟子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主张深入地学习,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思考的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要盲从。(3)荀子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与孟子的“内求”思路是相反的。

40.朱熹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主要教育内容: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大学与小学的两个阶段,并规定了大、小学各自的入学年龄及教学内容。他在《大学章句序》中指出:人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小学明其事,大学明其理。朱熹亲自编写《小学》一书,作为小学基本教材。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儒家经典,兼学史书、诸子文选等。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重新作了集注,写了序言。他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础读物,是探究

圣贤之学的门户,必须首先学懂《四书》,然后才能进一步学习《五经》。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代以后,成为历代封建官学的法定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共同必考内容。

41.朱熹是如何划分小学和大学的学习阶段和学习宗旨的?答:中国古代学校的大学和小学,是按照学生的年龄及学习内容难易程度的不同自然区分的。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阶段,并规定了大学和小学各自的入学年龄及教学内容,即人生8岁如小学,学习日常生活礼节及六艺之文;15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正人之道。小学以“教事为主”,即具体行为规范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则“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即再去探究其中的深刻道理。总的说来,就是小学明其事,大学明其理。

42.朱子读书法是何人归纳的?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