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两组
一、作者信息
王小亭(1900年一1983年),•个记录地狱的摄影师。是中国人投身于新闻电影界之 鼻祖。王小亭早年即担任英美公司新闻短片之摄影师。之后,他于1925年一1937年间,历任 “万国新闻通讯社”摄影记者、上海申报新闻摄影记者及美国赫斯特新闻社记者。:1937年“八 一三”事变后,淞沪会战爆发,8月28日,日机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当时任职于美国赫斯特新 闻社的中国摄影记者王小亭用最后一点电影胶片拍下了一个满身是血的幼儿坐在铁轨上号啕 大哭的照片。被认为是美国在1855年至1960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照片首发 在美国《生活》杂志,受到国际上高度评价。于1981年于台北去世,享年81岁。
罗伯特雅各布森(1931-1954),匈牙利人。1936年西班牙内战,他和女友共同奋不 顾身的出没于硝烟弥漫的战场。女友不幸死于坦克履带下。悲伤的罗伯特从此永远关注着战 场,他一生的摄影创作多取材于战争,他把战争作为揭露战争的武器。1954年他不顾亲友的 劝阻,悄悄来到越南战场。他用照相机反映了《越南的悲剧》,不幸误踏地雷身亡,他最出 名的一句摄影名言就是:“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二、重点段落赏析
1、 图一 1937年8月28日下午4时,三架日本轰炸机轰炸了上海火车南战,等候在这 里准备撤离的1800人(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只有300人死里逃生。记者王小亭拍下了这 幅照片后,发现自己的鞋子已经吸饱了鲜血。这幅照片引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怒,日本侵略者 曾悬赏捉拿王小亭。 赏析:
图中的失去了父母的小孩已经受伤,他无助地哭号,背后是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瓦砾堆和 废弃的车轨。有这些杂乱的废墟之间,隐约可见被夺去生命的不幸的人们。画面中所呈现的 景象,把日本的滔天罪行呈于世人面前,让世界人民共同讨伐这滔天的罪恶。照片下方于废 墟中坐哭的孩子,令人睹之心酸,见之悲愤。孩子全身污黑,突然的变故之后,孤苦无依。 此时,他的哭声里,或许是炸后的余惊,或许是哭喊妈妈的悲伤,或许是对眼前一片惨寂的 恐惧。这哭声从画面中凄厉地传入我们的耳膜,敲击着每一个读者的心,更激起了人们无比 的愤怒。
孩子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他们本应该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可是,无情的战争残忍地摧灭了这一切,侵略者的黑手扼杀了这些稚嫩的芽苗。铲除罪恶, 呼唤和平,就成为此时此刻最强烈的心声。
这幅照片,以惨烈的背景,烘托出一个孩子坐哭的画面,艺术地突出了反战的主题,发 人深思。
2、 图二1966年8月13日,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处机场,从越南战场归来的海军陆战 队下士庇隆•辛纳曼拥抱等候他的妻子。 赏析
整幅照片,留白处较多,背景光线明亮,从投射下的影子,可以推断是日色斜照之时, 为此情此景笼罩上一层灰亮的悲哀气氛。
辛纳曼用左手拥住妻子,五指叉开,腕上的手表闪闪发光。他的头深深地埋在妻子的颈 窝,表情凄恻、哀伤。有多少别后的话语要倾诉,而此时却只有泪流。相逢的喜悦在这里悄 然退去,取而代之的是生离死别后再度相见的百感交集。战争,这场对越南的侵略战争,让 这名下士饱尝了残酷与艰辛,忍受了精神的折磨和摧残。
然而,这场战争带来的又何止是这些!
辛纳曼为什么只有一只手拥着妻子,你或许会奇怪吧?那么继续观察下去吧!支撑着地 的竟然是三条腿!辛纳曼军装下面只有一条腿!这就是战争。它夺走了辛纳曼一条健壮的腿, 惨烈的战争把一个曾经健全、强壮的青年无情地变成了一个残废人。他们的左侧不远处,一 只拐杖横躺在地上,无声地诉说着发生在辛纳曼身上故事。可就在此时此刻,又有多少辛纳 曼,甚至多少亡魂一一他们成为统治者肆意扩张的牺牲品,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达的血 的垫脚石。这是何其悲惨的事情。
3、图三 1942年,记者罗伯特 雅各布森在欧洲某地拍下的照片,孩子哭喊着:“爸爸, 别去!” 赏析
这幅照片是1942年法西斯横行于欧洲时所摄。时逢法西斯暴虐势力大肆蔓延的时期,千 千万万的父亲和儿子经历着这样撕心裂肺的离别场面。
照片中父子相拥的画面填充了整个平面,人物的表情细致入微,打动着观者的心。先看 看父亲,他一心专注在儿子身上,是安静无声的,却又是内涵丰富的。从装束来看,他已经 整装待发,军帽、钢,告诉人们年轻的父亲即将奔赴战场,要在硝烟弥漫中度过每一个日 夜。战争,是残酷的,每一个与它有关的人们都生死难料,更不要说和亲人的相聚了。也许 正是对战争的残酷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脸上笼罩着难以言表的悲伤、担心、恐惧和不舍。 面对怀中的孩子,他的目光久久不能移去,他的大手久久不愿松开儿子稚嫩的小手,这一别, 谁能预料会有怎样的结局。或许,此时,他心里正在默默地为孩子祈祷,希望他能平安;也 许他正在担忧,不知能否再次重逢;也许他正在诅咒,诅咒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无论怎样, 他所流露出的情感代表了千千万万正在战争中受摧残的普通百姓。
一头黄发、一身浅装的孩子,紧紧靠在父亲怀中,眉头紧锁,眼泪微闭,毫不顾忌地张 着嘴,难过地大哭着。他的天真的心里,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和父亲面临的究竟是怎样的局面, 也不知道父亲所去何方、所做为何,但是他却能感觉出离别带给他的压抑和痛苦。他知道父 亲即将离他而去,在他的哭声中,我们体会到他的不舍和难过,也仿佛听到了孩子那一声声 哭喊:“爸爸,别去!爸爸,别去!”
照片细腻地表现了战争威胁下亲情受到极大冲击的现实,多少家庭离散的悲剧,令人嘘 唏,让人愤激。让我们记住这幅照片,一起呼唤和平!
4、 图四1945年,臭名昭著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 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
赏析
当一段历史永久地沉积下去时,它会给人们留下怎样的记忆呢?来看看这一幅令人倍觉 阴冷、深感悲愤、充满忧郁的画面。
1945年,纳粹溃逃后,臭名昭著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倾刻间成为空巢,不,看吧,在这 幅照片上,还依然保留着他们罪行的证据。
一条弯曲的小路,夹在浓密的丛林之间,在这个孩子的身后无声地延伸着。它似乎没有 尽头,就
像法西斯的残暴和罪恶;它似乎又是通向一个更为可怖的所在。这曾经充满暴力、 毒害、虐待的地方,此时变得寂静无声。但是在空中弥漫着的却是无数冤魂的控诉。
正午的阳光洒在这可怖的土地上,洒在孩子的身上,洒在这些尸首上。而孩子的表情是 没有恐惧感的,是平静的,他迈着从容悠闲的步子,熟视无睹地从这些尸体旁边走过,是不 是他在集中营里看到的这种情况已经很多了?集中营的生活已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和麻木。
阳光,阳光毕竟来了,世界人民终于盼来了和平的阳光。人类也必将如这行走于阳光中 的孩子一样,永远地将灾难抛在身后,走向充满光明的未来。但战争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创伤 和痛苦的记忆又怎样才能抹平呢?
这幅照片,作者采用顺光、远景拍摄,使画面内涵清晰,对照鲜明,能激起人们的联想。
5、第二组图一 被奴役了 14年的中国东北人民,在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无条件 投降的消息后热烈欢呼的场面。
赏析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被日奴役了 14年的中国人民,以各种各样的方 式来庆祝抗战的胜利。全国各地洋溢着压抑已久的欢乐气氛。
看,最近的三个人高举着双手热情地鼓掌,其中一位回头向着身后的群众大声欢呼,稍 远的男男女女笑意盈盈,把内心郁积14年之久的恐惧、愤怒、企盼都发泄出来。翻身自由的 喜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表情里流露着。照片整体被一种喜悦、热闹的气氛所包围着,对人物 神态的传达细致而感人,让人自然地融入其中。画面带给人更深广的联想:过去的被奴役的 痛苦将一去不复返,而新生活的甜蜜和幸福将渐渐来临。这也是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对 和平生活的呼唤。 这幅照片画面充实, 三、图解课文
格调IWJ昴,令人振奋。 「
负伤的儿童 战归的士兵
图片两组V
r第一组 y离别的父子
、神情麻木的孩,
r 战争的苦辛
>
结束战争维护和平
、第二
组
四、知识梳理 字音
「东北人民热烈欢牛
-
i伦敦妇女盛装集4
L 渴望和光
撤离(che)臭名昭著(zhu)溃逃(kui)摄影(she)蹑手蹑脚(ni» 庇护(bi)瞬间(shun)废墟
(XU) 盛<psh仓ng)茂著j (zhu)臭名昭著
盛
Ifch&ng)盛饭 (zhud)执著
宁 j(ning) 宁静 侦ng)
宁死不屈
字
震(zhen)震憾
t振(zh©n)振
j
「溃(kul)溃败 馈(kui)馈赠
~昭(zhaO)昭示 照(Zhao)照耀
JM(kui)振聋发耳
,诏(zhao)诏书
词语: 死里逃生:在极危险的处境下幸获生路。 臭名昭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昭著,明显。 溃逃:()被打垮而逃跑。 盛装:华丽的装束。 近义词辨析
震慑震撼 同 异
都有震动之意。
震慑指震动得使人害怕,震憾指震动、摇撼。
例句2010年国家要遏制房价,我想要先从这个领域里抓贪官开始,震慑了贪官, 也就震慑住了地价和房价。
玉树地震救援者的牺牲精神、志愿者的无所求在这里全部体现出来,震撼着每一个 人的内心世界。
臭名昭著声名狼藉
同 异
都有名声不好的意思。
臭名昭著指坏名声人人都知道,程度比“声名狼藉”深; 声名狼藉指名声很坏。
例句 德国纳粹修建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臭名昭著的标志——集中营大门上方悬挂的 “劳动使人自由”的铁铸标志被人偷走。
章子怡因为一语不慎夸大募集资金数量而与实际捐款数不符,遭致声名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