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梳理故事情节,认识狼阴险狡诈的形象和屠户机智勇敢的形象。 3.体会课文的深刻寓意,学习屠户敢于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梳理故事情节,认识狼阴险狡诈的形象和屠户机智勇敢的形象。 2.难点:体会课文的深刻寓意,学习屠户敢于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前几次课上,我们认识了乖巧可爱的猫、勇敢无畏的斑羚、威风凛凛的华南虎,还有豪迈犷野的马,今天,我们还要再来认识一种动物,那就是狼。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真正的狼,但关于狼的故事和成语却有很多,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有关狼的故事和成语有哪些?
示例:
关于狼的故事:《小红帽》、《狼来了》、《三只小猪》、《中山狼传》…… 关于狼的成语: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吞虎咽、引狼入室…… 在这些故事和成语中,狼的形象都是负面的,凶狠残忍,狡诈歹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关于狼的,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在这篇课文中,狼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
2.介绍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1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清代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郭沫若对其评价道:“写鬼写妖
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共收录短篇小说491篇,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我国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聊斋:书屋名,志:记叙,异:奇异的故事。 3.初步感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注意学生是否读错字音,若有错误,教师需在学生读完后指出并进行纠正。
(2)学生自由读课文,根据注释尝试理解课文大意,同时教师展示需特别注意的一些字词和短语。
缀行甚远:“缀”字古今异义,今义:缝;连接;装饰。古义:紧跟。 投以骨:意思是把骨头扔给它,古今语序不同,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 “以骨投之”。
止:“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副词。“一狼得骨止”中的“止”,指停止,动词。
驰担持刀:“驰”字古今异义,今义:车马等奔跑,快跑;向往;传播,传扬;驱车马追逐。古义:卸下。
意:“意暇甚”中的“意”指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中的“意”指内心的盘算。 其一犬坐于前:“前”为方位名词,面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3)选择几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是否有遗漏或错误,提出修改意见。
4.深入分析,梳理故事情节,分析狼与屠户的形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前四段,根据教师的示例,为每一段拟小标题,概括各段大意。 教师示例:
第一段:屠户遇狼,双狼紧随,暗藏杀机 参:
第二段:屠户惧狼,双狼并驱,危机四伏 第三段:屠户御狼,双狼眈眈,险象环生 第四段:屠户杀狼,双狼被杀,化险为夷
(2)学生再读课文,赏析语言,分析狼与屠户的形象。 明确: 狼: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凶狠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阴险、狡诈 屠户: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机智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警觉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勇敢 5.探究主旨,体会课文寓意
学生自由读最后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1)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议论,点明主旨。
(2)本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表现屠户的机智勇敢和狼的狡诈凶狠吗?是否还有更深刻的寓意?
明确:本文更深刻的寓意在于告诉人们,在面对恶势力的时候,不能心存幻想、一味退让,否则只会让敌人步步紧逼,必须鼓起勇气,采取正确的方法,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五、课后作业
《聊斋志异》中有三则屠户斗狼的故事,本篇课文是其中的第二则,请同学们在课后阅读另外两则,看一看这两则故事中的屠户是如何与狼斗智斗勇的,你们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狼》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竟归。昧
爽(黎明)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已。
《狼》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