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孜唐嘎 雪域高原,牧草正青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19年第21期
本刊记者 王碧清
被誉为“达孜粮仓”的唐嘎乡,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的铿锵足音踏响雪域高原,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一条可见的幸福之路正绵延至远方
云上达孜,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4110米,拉萨河水穿流而过。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曾是闻名全国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极其艰巨。如何落实好*总关于“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考验着部门和扶贫干部。
在党的支持下,在藏区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在发挥雪域高原生态优势基础上,藏区百姓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尤其自党的以来,这里的生活条件获得极大改善,各地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创收。而在一方“白色”之地——拉萨达孜以东、被誉为“达孜粮仓”的唐嘎乡,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的铿锵足音踏响雪域高原,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一条可见的幸福之路正绵延至远方。
“唐嘎”是藏语译音,意为“白色坝子”,从2016年至今,这里的贫困综合发生率从10.73%降至0.09%,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855元增长到约13500元,脱贫人口已经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短短六十载,跨越上千年”,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说,的脱贫攻坚,支持前所未有,自身努力前所未有,取得成效前所未有。而唐嘎乡百姓也从收入单一微薄,发展为青稞、饲草、生态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也正是每一家贫困户消除贫困的点滴改变,才写就我国精准扶贫的有力篇章。
凝心聚力,勇于破局
根据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部署,唐嘎乡、严格按照扶贫攻坚规定动作,从贫困户识别、贫困户申请、贫困户审核、贫困户退出等环节着手推进。紧跟扶贫和要求,按照统一标准,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产业带动、搬迁扶贫、医疗救助、转移就业、岗位补偿、结对帮扶等工作。
唐嘎乡李安自2012年担任乡长后,与村两委班子在走访调研基础上,一心谋出路,思虑如何发展产业、跳出发展局限。“我们属于达孜县偏远乡,人口多,没有任何产业依托,完全是靠种植业和上级的扶贫项目。”最初,唐嘎乡依旧延续过去的传统养殖项目,在发展中摸着石头过河。寻找投资方、管理人才,以及市场等都是横亘于眼前的难题。
“转换思路很重要,我们主抓村两委班子,鼓励大家大胆尝试新鲜事物,在结合自身条件利用好、大胆实践,渐渐就找到了符合唐嘎乡发展的路子。”李安说,培养、吸引、支持乡土人才参与家乡建设也很重要,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去影响大家,主动谋发展、过上好日子的意愿就会越来越强烈,“而事实也证明,我们现在确实是产业发展最好的乡之一”。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唐嘎乡、专门组建扶贫专班,为每村安排一个包村科级领导,统揽各村扶贫工作,实行包村领导干部负责制。做到整齐划一,统一部署,牢牢树立“一盘棋”思想,成立了扶贫“六脱”专项小组,小组成员汇聚精兵强将。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及时将能干、善干、敢干的干部调整到扶贫一线,并将优秀大学生吸纳入扶贫队伍,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共同攻坚。
筑巢引凤栖,唐嘎乡努力争取到援藏基金和扶贫产业项目——1700万元的奶牛场项目,后引入达孜区内有实力的企业,同时将养殖户家的牲畜集中起来饲养。而每一环的科学规划、系统部署,方能促成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壮大。依托耕地面积大的优势,扶贫干部们引导种植大户与奶牛厂建立合作,鼓励种植饲草,实现经济发展与脱贫致富双重目标。
最初种植饲草的牧民并不愿意流转土地,李安等乡镇干部就挨家挨户去解释沟通,一次不行就两次,直到牧民理解了集体经济的优势。从2015年的100亩,到如今的5000亩土地,仅土地流转一项,就为参与农户增收将近300万元,而且当地百姓还可以在自己流转出去的土地上打工,多了一份赚钱的机会。流转的是土地,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与日益发展壮大的产业体系。
智志双扶方能促长远,“开对了药方,才能拔掉穷根”。在中科院、农科院的专家支持下,乡镇500余人次参加了玉米种植培训、蔬菜种植培训。唐嘎乡还先后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挖掘机、饲草种植等技能培训,培训达300余人次。2019年,泰成乳业有限公司组织贫困户开展奶牛养殖培训100余人次,唐嘎原种藏鸡养殖有限公司开展藏鸡养殖培训100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四讲四爱”主题教育等等始终浸润于当地百姓的学习之中,以厘清思路、帮助贫困户群众熟悉“六项脱贫”措施和扶贫,实现根本性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村民次旦多吉正是在扶贫干部的教育引导下,逐步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变得积极主动,如今已经在当地金麦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业,月工资约3000元。
穷达村的次仁曲珍是当地有名的党员致富带头人。之前,次仁曲珍和丈夫高永乾在外地经营诊所,后在唐嘎乡的大力支持下,这对汉藏小夫妻怀揣着建设家乡的热情,卖掉了诊所,回到唐嘎乡,“要用勤劳的双手共同完成一件属于我俩的事,发家致富”。2016年,两人创办达孜区麦之穗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成立党支部,将基层战斗堡垒前移至扶贫一线。近年来,正式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比重不断上升,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明显,推动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我们买泰成乳业有限公司的牛粪当肥料,牛粪可以燃烧,烧完的灰可以放在田里头,成了肥料,然后种上青稞种子,青稞长出来了,青稞可以吃,秸秆当饲料,一直都能循环利用。”次仁曲珍说。
攻坚拔寨,以迁脱贫
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从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新阶段。其中,因地制宜施行搬迁安置,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对于优化人口与村镇布局、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唐嘎乡是达孜区搬迁量最大的乡,贫困户也最多,而“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正是这里以迁脱贫的亮点工作。在达孜区相关单位及帮扶下,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了每户至少有1人的就业目标,逐步实现增收创收。
“搬迁,我们分为相对集中搬迁,也就是本乡内的聚居区,以及异地搬迁区,也就是我们县城所在地。为稳得住,我们区里、乡里都做了深入的调研与讨论,包括聚居区的选址,都是有产业依托的。我们围绕区的牦牛育肥、青稞增产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成立青稞合作社,重点收购青稞,与我们达孜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企业合作,制定了万亩青稞种植项目,从群众手中直接收购青稞,筛选后送到园区,青稞收购价格也有保障。”李安介绍道。
辖区内所修建的扶贫惠民商品房,还为贫困户提供便利的创业平台,为全乡产业逐步形成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互补共赢格局奠定基础,并进入循环、科学、生态的发展轨道,不断巩固脱贫成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村民索朗扎西,曾是基层公务员,他瞄准唐嘎乡小麦、青稞等农作物种植产量高,但农副产品加工也乏力、稀缺等现实状况,果断辞职踏上创业道路,后借助达孜区创业孵化基地扶持,搭载“双创”平台,于2016年5月
26日,成立拉萨卓索琪玛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经营小麦面粉、菜籽油、糌粑等各种特色食品,随着产品不断丰富,吸纳了贫困户和当地群众共同参与其中,将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绿色发展,持之以恒
如何充分发挥雪域原生态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唐嘎乡所在地处于国家级黑颈鹤保护区。每年,黑颈鹤与各类候鸟要到这里越冬,而这期间,它们多食用农田里的种子,成为最初制约当地发展的天然因素。作为农牧业大乡,打造一条绿色环保生态产业链势在必行。
“我们目前主要有四家注册企业,其中三家企业各自带动一个村,已经连续分红多年,我们结合自身优势,建立产业循环模式,比如泰城乳业公司跟金麦穗公司合作经营,一家负责种植饲草,另一家主营奶牛、短期育肥牦牛,一家提供饲草,一家提供动物粪便,形成绿色环保发展链条。”
唐嘎以金麦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试点,通过规划建设,使其成为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农业;利用流转土地面积广阔、连片种植等情况,适时塑造麦田怪圈,艺术造型等人工景观,在视觉效果上抓住游客眼球;同时,吸引拉萨市区居民来乡下观光旅游,并为游客提供各类体验,如采摘瓜果、参观蔬菜大棚、品尝特色食品,增加游玩乐趣。
“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到属地内全部属于黑颈鹤保护区,优先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集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业,努力让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实现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就能致富增收的目标。”李安说。
目前,唐嘎村的生态旅游刚刚起步,绿色无公害蔬菜采摘和传统望果节、赛马节、春耕仪式等都是新的尝试与探索,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以传统文化助力脱贫攻坚。
此外,唐嘎乡多措并举,在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村组之间道路里程不断增加;垃圾处理明显改善;“厕所”效果显著,新文明、新风尚日益变为现实;湿地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融洽;无树村、无树户攻坚任务积极推进;社会治理行之有效;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的卫生院已经建成,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村标准化建设已经投入使用,村居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2018年10月初,经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专项评估检查,并报请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达孜区实现脱贫摘帽。经动态调整,目前唐嘎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78户1127人,已脱贫277户1122人脱贫,剩余1户5人未脱贫(正在申报脱贫程序材料)。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小康之路光辉可期。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李安表示,将继续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搞好村组特色产业规划,加快实施“一乡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特”产业培育;大力发展净土健康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持续开展好贫困户治懒工作,化解“等靠要”思想。另外,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的脱贫,在脱贫巩固上,继续按照国家执行,重点在发展生产、发展教育上部署推进,增加贫困群众自主能力,在扶持的基础上,逐渐引导群众努力通过就业、劳动、
教育等措施,彻底斩断贫困代代相传现象,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防止返贫,并严格落实不脱贫、不脱钩的责任机制,确保扶贫工作稳定推进。
责任编辑 张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