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民族音乐的遗传基因 刘正维
遗传基因将人类分成各种不同的种族属性、民族属性、地方属性和家族属性以及家庭属性等。音乐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人们一定的审美意识,也必然具有民族属性、地方属性与家族属性。这种属性世代相传,形成了传统音乐发展中体现“家族”亲缘关系的遗传基因,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形态。
音乐的遗传基因是由一些属于形态学方面的基本组件组成的。传统音乐的遗传基因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方面,不同组件的不同组合,形成各式各样不同特征与功能的音乐作品,表现出不同的遗传基因,这些遗传基因具有可辨的传承性——民族属性;另一方面,在传统音乐中,遗传基因还形成地理性的板块分布——地方属性。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形成的民族民间音乐,既具有不同的民族性遗传基因,又有南方、北方,东部、中部与西部等各不相同的地方性遗传基因。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创造的中国音乐始终没有改变它的东方的民族属性,没有成为任何别的民族音乐的附庸;在广东省不可能形成陕北黄土高原上粗犷、奔放甚至孤独、压抑的《赶牲灵》,在北方草原上也形成不了江南委婉、流畅甚至细腻、甜美的《天涯歌女》。
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与掌握某种音乐的特征,辨别某种音乐特征的民族性、地方性,创作某种自己想象的音乐作品的时候,往往凭感性与冲动。是的,没有这些方面,就没有好的音乐创作。但仅凭这些是不够的。这里除了有一个音乐感性认识与理论充实的问题外,还有一个对于音乐遗传基因的把握问题。比如《好汉歌》就如实地反映了豫东、山东民间音乐的地方性的遗传基因,因此是成功的。而用羽调式音乐描写汉武帝征服匈奴的历史,就有些不好理解。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汉族音乐普遍是徵调式,羽调式多在兄弟民族地区;这两种调式甚至反映了不尽相同的民族性。在汉武帝时代,羽调式音乐是不是汉族音乐的代表性调式?据今所知,羽调式音乐是在汉唐时期,特别是盛唐时期,蒙古乐、西域乐、印度乐相继传入中国以后,才在文人中逐渐传开,并反映到宋人词调中,后又影响到南北曲、高腔、昆曲和有些地方的民歌中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表现汉武帝征服匈奴的音乐用什么调式更为合适,应该是好回答的问题。
“五态、四径、三线”就是认识与把握音乐遗传基因的具有不同内容与不同含义的三方面概念。“五态”是音乐遗传基因形成的客观条件,包括地态、心态、史态、语态、乐态。“四径”则是认识遗传基因本身的主观组件的途径,包括旋律线、音阶调式、节奏腔式、基本结构。“三线”是音乐遗传基因的板块分布,分为南北两大板块、北方的西北与东北两大板块以及汉族与兄弟民族两大板块。
弄清楚音乐的遗传基因,就可大体上把握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诸多情况。
(有删改)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遗传基因使音乐具有不同的民族属性、地方属性与家族属性,使之呈现不同形态。 B. 陕北民歌《赶牲灵》,既具有黄土高原的地方属性,也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属性。 C. 传统音乐是在传承中发展的,传承离不开遗传基因,发展中可以融合其他的音乐。 D. 作者认为,用羽调式音乐描写汉武帝征服匈奴的历史,虽不好理解,却是合适的。 1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民族属性和地方属性两方面谈音乐的遗传基因,并具体论证两者的关系。 B. 文章以《天涯歌女》等作品作为立论的事实依据,论证了音乐具有地方属性。 C.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好的音乐创作应该把握音乐的遗传基因。 D. 文章在谈好的音乐创作时还提及感性认识、理论充实的问题,使论证更严密。 18. 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把握音乐遗传基因的意义。
参:
16. D 17. A
18. ①有利于认清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形态;②有利于把握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诸多情况;③有利于保持音乐的民族属性和地方属性并创作出好的音乐作品。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用羽调式音乐描写汉武帝征服匈奴的历史,虽不好理解,却是合适的”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而用羽调式音乐描写汉武帝征服匈奴的历史,就有些不好理解”分析可知,描写汉武帝征服匈奴的历史更适合使用徵调式音乐。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
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并具体论证两者的关系”错误。结合文本第一段及第二段开头内容分析可知,文章没有具体论证两者的关系。故选A。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简要概述把握音乐遗传基因的意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结合“形成了传统音乐发展中体现‘家族’亲缘关系的遗传基因,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形态”分析可知,有利于认清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形态;结合“弄清楚音乐的遗传基因,就可大体上把握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诸多情况”分析可知,有利于把握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诸多情况;结合“我们在认识与掌握某种音乐的特征……还有一个对于音乐遗传基因的把握问题”分析可知,有利于保持音乐的民族属性和地方属性并创作出好的音乐作品。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目前,随着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新弘扬问题现在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创新弘扬,是把激活中国古代有价值的美学思想资源,加以阐释和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是当代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这正是我们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下应当发扬光大的原因。
美学作为人文价值学科,应当重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心存偏见,依然怀抱全盘西化的那种矫枉过正的态度,总是误以为只有古希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才对当下的美学思想发展有启示,而中国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就不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既不粗率地鄙视和否定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也不能盲目地迷信和简单地移植西方美学。实际上,即使在西学东渐、甚至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没有被全盘否定,并没有完全断裂。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承载着丰富的审美经验,由这些经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理论,乃至审美经验本身,值得中国当代美学和世界美学加以继承。这些传统的美学思想已植根于我们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中,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以及艺术心理。因而,对于它们的继承与弘扬,是当代学人之使命所在。古代传统与当下发展的关系,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譬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在当下依然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享受;古代的戏曲小说和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可以在当代新媒体艺术中得以再现;古代的器物造型等可以为当下的设计提供启示和灵感,等等。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包含着启迪学者智慧、引领未来发展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重要传统,就是“返本开新”。这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追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头,切实把握其中有价值、有活力的资源,从而使当代美学别开生面。诸如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谐的宇宙观、“立象言意”的传统、物趣人情浑然为一的艺术境界等等,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艺术的抒情传统虽然不能涵盖全部的艺术作品,但它确实是中国古代艺术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贡献,同样也值得我们珍视和发扬光大。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有优秀的传统,就无限夸大其内容,或者固守中国传统美学中僵死的教条。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在学科形态上、研究方法上确有诸多的不足,我们应当客观对待其中的生机和活力,客观地对待这批遗产。
(节选自朱志荣《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弘扬》,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新弘扬,重在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资源加以激活、阐释和发扬。 B. 在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的时代,中国的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被完全否定。 C. 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对我们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当代学人应当对其加以继承弘扬。 D. “返本开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传统,返本溯源有助于当代美学发展创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提出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美学思想的观点。
B. 文章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价值、审美经验以及其作为思想资源等层面论证了传统美学思想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C. 在论述的过程中,文章列举了一些有一定典型性的事例,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使文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D. 文章第三段举唐诗宋词、古代戏曲以及古代器物造型的例子证明了传统与当下发展的关系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的美学思想,诸如古希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对我们当下的美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B. 不止我们的民族生活受益于传统美学的审美经验,世界美学也能够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审美经验中汲取养分。
C. 中国古代艺术的抒情传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民族特色所在,因此继承这一抒情传统是发扬民族传统的必要前提。
D. 我们如果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全盘照搬,不加以甄别筛选,势必会给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参:
1. C 2. B 3. C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重在
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资源加以激活、阐释和发扬”有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这里所说的创新弘扬,是把激活中国古代有价值的美学思想资源,加以阐释和发扬光大”,文中说的是“中国古代有价值的美学思想资源”,且也并未提及“重在”。B项,“中国的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被完全否定”有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因此,我们不能心存偏见,依然怀抱全盘西化的那种矫枉过正的态度,总是误以为只有古希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才对当下的美学思想发展有启示,而中国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就不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D项,“‘返本开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传统”有误,根据原文“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重要传统,就是‘返本开新’”,无法得出“‘返本开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传统”的结论。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文章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价值……等层面论证了传统美学思想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有误,从文中来看,文章并未论及“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价值”,是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经验以及其作为思想资源等层面论证了传统美学思想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因此继承这一抒情传统是发扬民族传统的必要前提”有误,根据原文无法推断出“继承这一抒情传统是发扬民族传统的必要前提”这一结论,文章倒数第二段只是说“中国艺术的抒情传统虽然不能涵盖全部的艺术作品,但它确实是中国古代艺术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贡献,同样也值得我们珍视和发扬光大”,并没有说继承这一抒情传统是发扬民族传统的必要前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杀 鱼 王维新
张旺自称是北京的纯爷们儿,但是,别人感到他除了口音有点北京味道以外,其他方面都比较另类。
他这个人在中年男人中是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人,并不是他有多帅,而是他的性格特点鲜明,特别是发型的独创性会让你看一眼就记住他的。
他的头顶是一块不毛之地,秃而且亮,中间没有一根头发,前边和后边倒有两缕很长的灰发,他
将它们梳过来盘在头上。如果,你平行看过去,他是有一点头发的;但是,如果你比他个子高,从上边向下鸟瞰,那就是一个鸟窝。有人建议他别留恋最后的几根发,把这点头发剃了去,留个光头也不错,洗起来方便,也比较省事。没有想到,这话戳到了他的痛处,他很不友好地瞪着说话的人,坚决不同意!他说为了保留这点青春的记忆,他花了不少钱,上了不少当,吃了不少药,才保住这点年轻的象征。人们觉得他迂腐,背后喊他“鸟窝”。
张旺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显示出他比别人强,比别人有能耐,只有这样,他才感到心里舒服。如果别人比自己强,他就不舒服,非常生气,要找茬报复那人。
到了知命之年,张旺突然感到自己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也不好在别人面前显摆。他咬着牙花大价钱买了一套渔具,约了几个朋友去翠明湖垂钓。
他们出发的时候,太阳刚从东山头上冒出来,到了湖边,摆开架势,手执钓竿待鱼儿上钩。中午饿了,啃几口干吃面,喝几口矿泉水。一直战斗到傍晚,其他两个人都钓了不少鱼,他一条都没有钓到。在回家的路上,他一路无话。
走到半路,他突然对朋友说:“你们先走吧,我打个电话。”他跳下自行车,打上撑子,掏出手机,坐在柳树下的石头上,做出要打电话的姿势。其实,他并没有打电话,而是看那两人转过山弯不见了,急忙起身调转车头,骑上自行车奔回湖边。
他来到鱼庄那时,从老板手里买了两条大鱼,一条鲤鱼2.8斤,一条草鱼3.2斤。他把两条鱼装时黑色塑料袋里,骑上自行车,满足地哼着小曲儿往家里赶。
刚出了电梯,他就大喊起来:“儿子,快来提鱼!”儿子打开房门,张旺已经进了屋。儿子从父亲手中接过塑料袋,那鱼还在蹦蹦跳跳。儿子高兴地喊道:“妈妈,快看,爸爸钓到大鱼了!”
“我以为鱼把你钓去了,一整天才回来。”妻子嘟囔着,放下手中的遥控器,从儿子手中的袋子里抓出一条鲤鱼,捏着它的头掂着:“这鲤鱼有一斤半没有?”
“谁说的?2斤8两……”正在换拖鞋的张旺脱口而出,很快他感觉说失口了,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买的吧?”妻子哈哈大笑着,“钓的鱼还知道斤两?”
张旺不甘心就此失败,他说:“为了检验我的垂钓成果,我找秤称了的。”妻子还是一脸不相信的表情。张旺非常恼火。
这一夜他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在想,可能是鱼都让那两个人钓光了,这次我一个人去。结果还是没有钓到。回来后他又一想,这鱼可能对自己有意见,看见自己头发稀疏,上了年纪,不愿意来上自己的钩。于是,他到商店去买了一个假发戴在头上,独自一个人去另外一个湖泊钓鱼,钓了一天,还是什么也没有钓到。他不甘心,心想,我张旺是什么人,你凭什么不上我的钩!
他回到家里又在找原因,他觉得鱼可能觉得自己穿得太寒碜,看不起自己,不愿意上钩。于是,他买了一身名牌西服,西装革履地又去钓鱼了,钓了一天,还是没有钓到。张旺一气之下,折断了鱼
竿,发誓这一辈子再不钓鱼!
他辞掉了工作,他要杀鱼报仇!他到水产市场去盘了一个摊位,干起了杀鱼卖鱼的生意。他手执木棒把鱼打昏,一边打一边骂:“叫你不上我的钩!叫你不上我的钩!”接着他手执利刃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对鱼大开杀戒,开膛破肚,觉得非常解恨,这样一年下来,他杀死的鱼有上万条之多。
一天晚上,睡到半夜,张旺梦见自己掉进了大海,一个鲨鱼张着血盆大口向自己扑来,它说:“你这个刽子手,杀死了多少条鱼.我要替它们报仇!”他惊叫一声,醒了,原来是梦,他再也睡不着了。对妻子说起他的噩梦。
妻子说:“祈福寺有个和尚算卦很灵,你去找他,让他给你算一卦,再超度一下,祈求个平安。”
张旺说:“算了,我不算卦,我要承包鱼塘养鱼赎罪!我看是你死还是我活!” (选自2015年第8期《微型小说月报》)
19.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张旺除了口音有点北京味道,其他方面都与北京人不一样,说明他并非一个“北京的纯爷们儿”。
B. 张旺花大价钱买了一套渔具,其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特长与爱好,更主要是为了向其他人显摆,满足自己“非常爱面子”的虚荣心。
C. 因为没有钓到鱼,张旺从鱼庄买了两条鱼回家,瞒过了儿子,却骗不了妻子。张旺面对妻子的冷嘲热讽,大为恼火,夫妻因此而冷战。
D.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注重心理描写。“让那两个人钓光了”“自己头发稀疏”“自己穿得太寒碜”这一系列心理描写既丰富了故事情节,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E. 张旺钓鱼、杀鱼的故事,貌似可笑,实则映射出当今社会上这一类人的病态心理,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格能否健康培养的担忧,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教育功用的关注。 20. 小说第三段为什么要对主人公张旺的头发进行大篇幅细致描写?
21. 小说在刻画张旺这个人物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22. 小说最后一段说“算了,我不算卦,我要承包鱼塘养鱼赎罪!我看是你死还是我活!”张旺是不是真的要赎罪?请结合小说全文谈谈你的见解。
参:
19. BD
20. ①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张旺迂腐、固执、爱面子的性格特征。②丰富了小说故事情节,为小说带来一种喜剧化的效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为下文主人公钓鱼、杀鱼的情节进行了合理的渲染和铺垫。
21. ①迂腐而固执。对待自己的几缕头发,不听朋友劝说,只是为了“保留这点青春的记忆”“保住
这点年轻的象征”,没有钓到鱼,不去检讨自身的技术问题,而是考虑“让那两个人钓光了”“自己头发稀疏”“自己穿得太寒碜”等理由。②爱面子。张旺“做什么事情,都要显示出他比别人强,比别人有能耐,只有这样,他才感到心里舒服”,没有钓到鱼时,就偷偷地从鱼庄买鱼,回家向妻儿显摆。③报复心理强。没有钓到鱼,就怨恨鱼儿不上钩,干脆辞职杀鱼报仇,干起了杀鱼卖鱼的生意。杀鱼时边打边骂:“叫你不上我的钩!叫你不上我的钩!”对鱼大开杀戒,觉得非常解恨。 22. 不是真要赎罪。①从人物性格方面看,张旺是一个迂腐、固执、报复心极强的人物,心理阴影很重,他始终不会摒弃自己的报复,梦境不会遏止他的报复心理,只会加重现代文阅读答案 杀鱼王维新张旺自称是北京的纯爷们儿阅读答案。②从语句句意来看,作者连用两个叹号,加重了语气,就是为了强调“我看是你死还是我活”的含意,其语意只能是“鱼死我活”。③从小说情节安排来看,从钓鱼到恨鱼发展到杀鱼,这是人性的逐渐扭曲,拒绝去祈福寺祈求平安,就意味着张旺不会醒悟,只会变本加厉。④从小说的主旨看,作者就是要展现一个性格扭曲的人物形象,映射社会的病态心理,以此警戒人们勿蹈覆辙,张旺的一意孤行、迂腐固执就是一个现实意义的警醒。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说明他并非一个‘北京的纯爷们儿’”错,歪曲作者本意;C项,“夫妻因此而冷战”错,文中没有体现;E项,“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格能否健康培养的担忧,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教育功用的关注”错,文章没有体现。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从内容上答出“塑造了人物形象”“丰富了小说故事情节”,从结构上答出“为下文主人公钓鱼、杀鱼的情节进行了合理的渲染和铺垫”。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张旺‘做什么事情,都要显示出他比别人强,比别人有能耐,只有这样,他才感到心里舒服”,没有钓到鱼时,就偷偷地从鱼庄买鱼,回家向妻儿显摆’等情节中概括出其“爱面子”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他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地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迂腐而固执”“爱面子”“报复心理强”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从人物性格、语句句意、小说情节安排、小说的主旨的角度分析原因。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绍叔字仲明,荥阳开封人也。累世居寿阳。祖琨,宋高平太守。
绍叔年二十余,为安丰令,有能名。后为本州中从事史。时刺史萧诞弟谌被诛,台遣收诞,兵使卒至,左右惊散,绍叔独驰赴焉。诞死,侍送丧柩,众咸称之。到都,司空徐孝嗣见而异之,曰“祖逖之流也”。
梁武帝临司州,命为中兵参军,领长流。因是厚自结附。帝罢州还都,谢遣宾客,绍叔独固留。帝曰:“卿才幸自有用,我今未能相益,宜更思他涂。”固不许。于是乃还寿阳。刺史萧遥昌苦要引,绍叔终不受命。遥昌将囚之,乡人救解得免。及帝为雍州,绍叔间道西归,补宁蛮长史、扶风太守。
天监初,入为卫尉卿。绍叔忠于事上,所闻纤豪无隐。每为帝言事,善则曰:“臣愚不及,此皆圣主之策。”不善,则曰:“臣智虑浅短,以为其事当如是,殆以此误朝廷也。臣之罪深矣。”帝甚亲信之。母忧去职。绍叔有至性,帝常使人节其哭。顷之,封营道县侯,复为卫尉卿。以营道县户凋弊,改封东兴县侯。
三年,魏围合肥,绍叔以本号督众军镇东关。事平,复为卫尉。既而义阳入魏,司州移镇关南,以绍叔为司州刺史。绍叔至,创立城隍,缮兵积谷,流人百姓安之。性颇矜躁,以权势自居,然能倾心接物,多所举荐。士亦以此归之。
征为左将军,至家疾笃,诏于宅拜授,舆载还府。中使医药,一日数至。卒于府舍。帝将临其殡,绍叔宅巷陋,不容舆驾,乃止。诏赠散骑常侍、护军将军,谥曰忠。绍叔卒后,帝尝潸然谓朝臣曰:“郑绍叔立志忠烈,善必称君,过则归己,当今殆无其比。”其见赏惜如此。(选自《梁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使卒至,左右惊散 卒:士兵,士卒 B.众咸称之 称:称赞 C.帝甚亲信之 信:相信,信任 D.缮兵积谷,流人百姓安之 兵:武器,兵器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郑绍叔对梁武帝“忠烈”的一组是( ) ①绍叔独驰赴焉 ②及帝为雍州,绍叔间道西归 ③独固留
④绍叔忠于事上,所闻纤豪无隐
⑤士亦以此归之
⑥善必称君,过则归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绍叔做本州从事史的时候,州的刺史萧诞因为弟弟的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只有郑绍叔一个人护送灵柩,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B.郑绍叔事梁武帝无二心。梁武帝被免去司州之职,准备回到京城之时,辞退遣散宾客僚属,郑绍叔坚持要求留下。
C.郑绍叔的性格很是拘谨而急躁,往往以权势自居,但是能够真心地待人接物,对人才也 多有举荐,士人多半因此而归附于他。
D.郑绍叔被征召为左将军,但因为病重,只能在家里接受诏书,皇帝还派人一天数次到他家里为他治疗,死后,梁武帝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才幸自有用,我今未能相益,宜更思他涂。(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必称君,过则归己,当今殆无其比(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4.A(卒,仓猝)
5.B(①不是对梁武帝;⑤是对郑绍叔“倾心接物,多所举荐”的认可;⑥是侧面表现) 6.D(“梁武帝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错)
7.(1)你的才华自然会受到重用,但是我现在不能提携你,你应当另谋其他的出路。 (2)好的一定功归于我,有了过错就归于他自己,现如今大概没有谁能和他相比的了。 【参考译文】
郑绍叔字仲明,荥阳开封人,世代居住在寿阳。祖父郑琨,为宋高平太守。
郑绍叔二十多岁时,任安丰令,治理该县显示出才能,名声也好。后来成为本州治中从事史。当时刺史萧诞因为弟弟萧谌被诛,台遣派兵捕捉萧诞,士兵突然来到,左右惊慌四散,郑绍叔独自奔跑到出事地点。萧诞死,护送灵柩,大家都称颂他。到了京城,司空徐孝嗣看到他感到很惊异,说:“是祖逖之流的人啊!”
梁武帝治理司州,任命他为中兵参军,领长流,因此厚自结附。梁武帝罢州,回到京师,谢送宾客,只有郑绍叔一人坚决请求留下。对他说:“爱卿有才干,自然会有用武之地,我现今未能增益于你,当再想想别的办法。”高祖坚决不答应。于是才回到寿阳。刺史萧遥昌竭力劝诱郑绍叔,郑绍叔最终不接受任命。萧遥昌要囚禁他,乡人解救,才得以免祸。等到武帝做了雍州刺史,郑绍叔抄小道往西回家,补宁蛮长史、扶风太守。
天监初年,入任卫尉卿。郑绍叔尽忠事上,在外边听到什么,一点儿也没有隐瞒地全说出来。每当给高祖谈论起政事,如果好,就说:“为臣愚昧无知,见识短浅,这些都是圣主您的谋略。”要是不好,就说:“我思虑短浅,以为事情应当是这样,却几乎因此而贻误朝廷,我的罪过深重啊!”武帝非常亲近信任他。因母亲去世离开职务。郑绍叔性情纯厚,武帝经常派人劝他节哀。不久,封为营道县侯,复任卫尉卿。因为营道县人口凋敝,改封为东兴县侯。
天监三年,魏军包围合肥,郑绍叔以本号率大军镇守东关,事态平定,重任卫尉。不久义阳被魏攻陷,司州转移镇守关南,任郑绍叔为司州刺史。郑绍叔到了司州,创立城隍,修缮兵器,积聚粮食,招纳流民,老百姓安定下来。性格很是庄重、拘谨而急躁,以权势自居,但是能够真心地待人接物,对人才多有举荐,士人也多半因此而归附于他。
征召为左将军,郑绍叔回家后患病,在家里受诏而拜,御驾回府。派人给他治疗,一天数次到他家里。死在府舍里。高祖将要参加他的葬礼,但因郑绍叔所在街巷太狭窄、简陋,容不下御驾,才作罢。下诏赠散骑常侍、护军将军,追谥为忠。郑绍叔死后,高祖曾潸然泪下,对朝中大臣们说:“郑绍叔立志忠烈,好的就功归于我,过错就归于他自己,现如今大概没有能和他相比的了。”被赏识、珍视达到这种程度。
略
5.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选择8——11题 钜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③
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
④
。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 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阴令羽诛之 阴 ,暗中 B、故不如先斗秦、赵 斗,使……相斗 C、立羽为假上将军 假,假扮
D、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引,带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下令军中曰 因击沛公于坐
B、与秦军遇,九战 失其所与
C、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D、即其帐中斩宋义头 吾其还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A、章邯虽然已经打败了项梁的,但惧怕项羽的神勇,故率军围赵,以避楚军锋芒。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候的,最后令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 11.翻译《钜鹿之战》中文言文语句(6分,每题3分) (1)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2)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参: 8.C 9. C 10. C
11.(1)(如果)打不胜,我们就率领擂鼓西进,一定能歼灭秦军。 (2)项羽自此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6.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 名:称呼……的名字 B.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辈,辈份 D.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 稍:稍微,略微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B.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C.及晚节,汉征匈奴 D.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 8.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吾其还也,亦去之。 C.请治行者,何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D.与官属言,若恐伤之。 失其所与,不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C.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D.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每小题4分) (1)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2)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参:
6.D(稍,应该是“渐渐地”)
7.B(这里的“唯恐”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其余三项,“下人”,古时指居于人下,可译为“谦虚地待人”,现在多指仆人:“晚节”,在文中指晚年,现在多指晚年的节操:“宾客”,古时指门客,现在泛指客人)
8.A(两个“于”都是介词,都表示动作行为的起点,相当于“从”;其余三项,B 项,两个“其”字,前者是人称代词,后者是表商量的语气;C项两个“者”字都是助词,但前者在句中表示停顿,后者表判断;D项两个“与”字,前者是介词,后者是动词”结交,依附”。) 9.D(“意见不合”和“乘隙诬陷”,在文中无根据。)
10.(1)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 (2)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天下的品德高尚(忠厚)的人。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象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评议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要的争端是非,(未能始终坚持己见),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侯。”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中国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谈话,好象生怕伤害到他们。听到
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 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列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B.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D.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参:
C
试题分析:A“惠存”B“斧正”D“垂询”这三个都是了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8. 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填写两个恰当的语句。(4分)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夔州山上,长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顽强诗人杜
甫;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个艺术形象都绽放着人性的光辉,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偶像。 参:
示例:浔阳江头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孤独司马白居易 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热血青年 略
9. 下面是某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XX中学学生张晓,是一名酷爱写作的妹子。久闻你刊大名,决定投稿。现奉上大作《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
此致 敬礼! 张晓
2019年6月25日
参:
①“妹仔”改为“女生”;②“你刊”改为“贵刊”;③“大作”改为“拙作”或“拙笔”;④“拜读”改为“指正”;⑤“务必”改为“能”或“能够”。(每处1分)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一是语言表达的对象要得体,即要表达出对对方的尊重之意,多用敬辞表述,如“你刊”“拜读”“务必”等都不符合这一要求,应分别改为“贵刊”“指正” “能”或“能够”;二是要注意语言表达符合自己的身份,即要尽可能用谦辞表述,如“大作”等就不符合此项要求,应改为“拙作”或“拙笔”;三是要运用书面语表达,不能用方言、口语等形式表达,如“妹仔”,应改为“女生”。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
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行为上的偏差。
B. 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时,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 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学好。
D. 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
B
试题分析: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此题中,A主语残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C主客颠倒,“对我们”后加入“来说”;D搭配不当,“能否”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而“有效开展”只表示了积极的方面,前后不对应。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了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
一面之难,带来的不只是温暖
《暖闻》栏目准备从三则新闻中选取一则来引导读者用温暖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一是良心“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一是老父亲需挂号才能与老父亲见上一面,一是主办方顾及小男孩成长对其不小心弄坏名画采取了备案而不报案的做法。
我认为,老父亲与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最温暖人心更符合《暖闻》栏目的出发点和意旨。 温暖如冬日里的暖阳,驱逐寒冷的同时,带来明亮,带来暖和,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对春天的期望,对未来的希望。而老父亲和儿子的一面,恰恰有着不仅限于带来温暖和感动的作用。
乍一看,老父亲和儿子的一面之难是何其冷冰冰啊。家庭是社会的小单位,是每个人心灵的栖息地,是幸福感的发源地。家庭中的亲情起着重要的维系作用,父母子女之爱,朴实无华却动人心弦。可是,当别人与孩子在公园里嬉闹游戏的时候,当别人与孩子共享丰盛的晚餐的时候,老父亲就好久没见过自己的孩子了!他只得亲自到医院去,可儿子太忙了,等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挂了号才能见到一面。这一面,实在让人为老父亲感到心疼,感到心酸,感到有点无地自容。
然而,这一面之难带来真的只是心酸吗?这一面越难,折射出来的还有什么?
这一面之难,体现的是那沉重而无言的父爱,体现的是一份尽忠职守的职业精神。正是因为这“难”,他们的形象更为高大,他们的行为更温暖人心。真正的爱,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理解。老父亲深知作为医护人员的忙碌,想念儿子亲自到医院看他,等了好久才不得已挂了个号见上一面。他不打扰,不打断,淋漓尽致地阐释了父爱无声的感人。儿子忙于工作,将百姓的健康放在心上,连头都没时间抬,也不就是“医者父母心”的践行吗?一个爱子,为小爱;一个爱人,为大爱,都是那么令人动容,热泪盈眶。
老父亲和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最温暖的关键在于引导人们用温暖的目光看待社会和生活,进而
创造温暖。生活中不缺少温暖,缺少的是发现温暖的眼睛。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我们也会看到主刀医生用动画片安抚小萝莉情绪的有爱故事,也会看到医生长时间手术后累倒在地上的画面,现在也看到了医生的父亲见儿子一面是那么难。其实,只要我们多点理解,多点体谅,矛盾和冲突便少了许多,医患关系乃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更和谐,更温暖了吗?而一面之难暴露出来的制度里的人性化的缺失,也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进而提出建议,让老父亲见儿子不再难,让普天下的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这温暖!
王蒙说:喜对天下,处处可喜。当我们用温暖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但当我们用温暖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给人带来温暖。暖对天下,处处温暖,这个才是的真正要义。
老父亲与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带来的不仅仅是温暖那么简单。
试题分析:本作文题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是材料事件本身,二是写作提示语,三是写作要求。第一部分的材料事实就是从三则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选入的新闻必须是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能够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第一个新闻是?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第二个新闻是老父排队挂号看望医生儿子,第三个新闻是名贵画展主办方宽容无意损坏名画的孩子。值得注意的是,三则新闻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或者说三则新闻应该是?平行视角。材料的写作提示语就是倒数第二段。提示语,往往暗示着作文的立意方向与立意范围,甚至在无形中左右着写作者的写作姿态与写作体式。这个提示语隐含着如下几个要求:一、考生必须在三则材料中选择一个,选择最能够体现社会温暖和人情味的一则,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完全抛开这三则材料。二、选择其中的一个,并非完全抛弃另外两个,因为提示语中要求?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所谓?权衡?就
是要在三则材料的比较中体现自己的价值选择。三、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隐含的意思是哪一则新闻更有?温度和人情味?,更能引导读者?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
参考角度与立意:1.选择第一则新闻:“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 坚守良心,温暖他人。诚信经营,传递正能量。面对利益的诱惑,坚守道德底线。2.选择第二则新闻:老父亲等候挂号排队看望儿子。理解和尊重亲人,凸显关爱。遵从秩序规则,方便他人。3.选择第三则新闻:主办方不惜珍贵名画受损,宽容12岁男孩。面对他人无意的过错,主动宽容。理解孩子的过失,呵护成长。面对利益受损,理性处理。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