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威海市建设科技规划纲要(2010-2015)

威海市建设科技规划纲要(2010-2015)

来源:华佗小知识
市建委关于印发《威海市建设科技规划纲要

(2010-2015)》的通知

\"中国·威海\"门户网站 weihai.gov.cn 2010-8-24 浏览次数:213

【字号:大 中 小】【背景色: 】【打印本页】【推荐】【关闭本页】

各市、区建设局,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建设局,市建设系统有关单位:

现将《威海市建设科技规划纲要(2010-201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日

威海市建设科技规划纲要

(2010-2015)

为贯彻落实全省建设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实施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建设科技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山东省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威海市建设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支撑和引领城乡建设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建设科技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建设科技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建设科技工作一系列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坚持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推进建设科技改革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节约型建设行业创建工作有效推进,墙改与建筑节能工作不断深入,建设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为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城乡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镇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全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86亿元(不含公建项目投资);新增城市道路210公里、面积685万平方米,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530公顷。市区城中村改造工程完成了66个村居、27136户、310万平方米的整体拆迁,

33个村完成了整体回迁,累计开工建设22104户、317.8万平方米,回迁安置14241户、169.6万平方米;在衡量城市设施水平的12项指标中,我市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用水普及率、排水管道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7项指标居全省首位。燃气工程已敷设天然气管网100.4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30625户;市区地下管线测绘工程已完成79条路段、19公里的地下管线探测。

住宅产业技术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建筑业完成总产值586亿元,结算利润39亿元;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0亿元;建筑业施工面积1930万平方米,建筑业竣工面积752万平方米。 (二)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十一五”期间,市建设厅组织开展科研计划项目专项30余项,获得市科技进步奖10余项。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行业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在科研方面,坚持科工贸联合、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单位创办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协同发展,共同进行科技攻关,不断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多管齐下,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使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民营企业和个体为补充的多层次科研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加强。

发挥设计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承担重大科研课题和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的研究制订。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时期,全市建设系统共完成相关研究成果60余项;依靠高等院校和设计科研机构,结合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工作,共有3000人参加了以新技术、新成果、新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

在科技管理与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强主管部门的宏观力度,建立健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管理机构。目前,各市、区建设局都明确了科技管理部门,并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在科技开发和推广,在相关的产业、技术发展、地方规范标准的制订、贯彻、实施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节能减排科技工作上动手早、行动快、成效实

积极开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列节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太阳能技术推广应用,实行太阳能综合利用的建设项目106个、建筑面积338.86万平方米,应用地源热泵的建设项目4个、建筑面积33.96万平方米。完成7个小区的供热计量改造,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81万平方米。文化艺术中心工程采用的6030平方米的非晶硅光伏玻璃屋面,是世界最大的建筑一体化非晶硅光电玻璃屋面发电系统,年发电量约33万千瓦时,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争取到国家无偿扶持资金1250万元,争取省资金2亿元。我市成为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并获6000万元国家财政资金补贴。供热计量改革被列为全国12个示范城市之一,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列节能技术荣获了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奖、全省供热节能突出贡献奖。

在我市建设科技事业发展的同时,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创新机制尚需完善。尚未形成一套有力、高效的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广应用新技术的面还不够宽,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二是产学研机制尚需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需完善。三是用于科技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受地域经济的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的进程相对滞后,引进科技人才不足。四是建设行业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水平较低。各级和企业对科技的投放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技术进步动力不足。各领域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明显扭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还不能满足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市建设科技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应用为主、协调推进、支撑发展”的方针,大力推进、机制创新,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技术;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健康发展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进“四节一环保”和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集成应用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以企业为主体,切实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整体科技水平,为实现全市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发展目标

围绕我市建设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和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加速科技成果的工业化、产业化进展,按照山东省建设科技 “12223工程”的总体部署,具体落实项目,到2015年前,全市组织开展建设行业重点科技攻关5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30项,组织实施建设科技示范工程15个,培育省级以上住宅产业化基地2个,建立居国内同行业千里水平的建设技术研发中心2个。 (三)主要任务

1.推动低碳生态城市(社区)的规划与建设

积极研究、引进和改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手段,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积极推广运用低碳技术,为城镇化进程中低碳生态城市(社区)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建筑运营阶段,大力推广使用节能技术和产品,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并尽可能多地使用环保、可再生或快速再生材料,以满足对低碳、节能建筑建设的需要。研究公交优先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建设模式,加快推进快速、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建设。发展城市热岛效应控制与改善的相关技术,以及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变化与生态模拟预测技术。推广节地紧凑的城市建设模式,改善城市园林绿化方式,积极开展生态城市的国际合作和老城市“生态化改造”。

2.推进新型城镇规划与管理

加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与相关、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农村社区的技术以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奖励机制等相关的研究。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一体化配置与共享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城市基于平战结合的地下空间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改善城市的运行功能。 3.全面提高城乡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推进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及抗震控制技术的研究,加大成熟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防灾能力。促进既有建筑的安全性诊断与加固改造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加强城镇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及大空间公共建筑火灾预防与控制技术以及外墙外保温防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城乡自然灾害监测、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该领域的灾害预警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

4.推进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推进建筑节能技术、技术标准及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开发建筑能效标识系统以及建筑节能优化设计技术。加强公共建筑节能成套技术、冷热源及室外管网系统调节控制技术以及建筑节能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积极开发应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和设备,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加强节能建筑围护结构与部品的研发;积极开发结构自保温技术,推广外墙外保温成套技术、屋面高效保温隔热与防水技术、节能门窗与幕墙新产品以及各种遮阳技术等。加大降低空调能耗和采暖系统能耗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5.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与功能提升

建立健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配套和措施,发挥人才优势,科技先行,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创造技术条件。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研发建筑节能检测新技术以及既有墙体、门窗、幕墙、屋面的节能改造技术,推进既有建筑电、气、水等设备节能改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实施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采暖系统和用电用水的节能改造为重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试点示范引路,推动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等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技术与管理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6.推行绿色建筑和开发绿色建材

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与标准规范体系,研究绿色建筑的推广机制,建成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基地和人居环境优秀示范小区,探索生态智能建筑的建设。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与成果,实现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 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推动绿色建材的生产及监测技术的进步,加大高性能、低材耗以及可循环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在工程施工领域积极推行节能环保的绿色建造技术。

7.推动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发展废弃建筑垃圾回收与再利用技术,推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推广垃圾生物处理技术。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实施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建设工程,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加强村镇垃圾收运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综合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构建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建立健全促进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 8.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和建筑环境保障

研究开发室内污染控制技术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推动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监测技术、居住区噪声与光环境控制技术和建筑环境绿化降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加强城市水环境改善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成套技术、中水回用等方面新技术,促进城市水环境的全面改善与综合利用。

推行城市园林绿化与景观规划先进技术,加强城市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展城市环境生态技术,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加强城市雨洪水控制与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划管理体系。 9.推进住房与城乡建设信息化进程

积极推广智能建筑新产品、新技术,重点推广通过建筑设备智能化实现节能控制和全局优化的新技术。完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形成较完善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验收体系。开发应用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共享与服务技术以及数字城市管理技术,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交易监管、房地产企业信用服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运营与监控技术、网格化社区管理技术以及居住区智能化服务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城市建设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平台和小城镇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步伐。 三、保证措施

1.建立建筑节能及建设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2.增加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科技基金。

3.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完善和坚持在职人员的培训制度,加强科技人员再教育。争取到2015年末,物色引进30名学技术专家。

4.科技奖励制度要以激励自主创新为导向,完善奖励制度及其评审体系,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每年评出10名科学技术拔尖人才。

5.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

四、工作要点

全市建设科技创新工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引导和能力,认真落实建设科技发展规划,切实推进建设系统科技进步。

(一)增强“科技兴业”意识,加强对建设科技事业的领导

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技术创新方针,建立完善建设系统技术法规体系,落实,完善措施,加强科学决策,促进全行业形成依靠科技、发展科技的良性机制。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技术管理的法规,形成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淘汰等一系列规范化的技术管理体系。继续做好建设事业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工作。要充分研究建设事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科技项目。深化勘察设计企业所改革,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调整企业布局,整合现有企业资源。 (二)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宣传导向、监督作用,提高全体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实施建筑节能重要意义的认识。建造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加强有关地方标准规范的制定,通盘考虑城乡统筹、规划布局,促进新建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从城市逐步扩大到农村,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的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区域间的建设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自发研制、交流引进、吸收消化,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促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机制。积极推进建设系统科研单位改革转制工作,促进科研力量向生产第一线转移。完善建筑业市场管理法规,在资质管理、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加大技术创新的份额,努力形成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大力扶持行业技术发展中心和企业内部的科技开发中心的建设,发展一批以专业技术为依托的科技型企业。 (四)加快建设“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完善建设“四新”成果推广认证和监督管理制度,健全落后技术产品的淘汰制度,定期发布推广成果与淘汰技术产品目录,促进建设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抓好新技术示范工程,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水平和科技含量要求纳入资质审查、招投标、优质工程评定、标准规范等环节,逐步形成新技术推广的有效机制。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和组织,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学会的作用,建立完备、高效的建设科技技术普及应用推广网络。深化建设科技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加快构建公益性的建设科技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发展经营性的建设科技技术服务机构。 (五)加强信息化工作,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我市建设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打造信息基础平台,推进城市数字化建设。加强专家咨询决策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使专家咨询决策系统建设更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建设科技事业出谋划策。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制定和贯彻技术市场相关法规,加速建立和规范建设领域技术市场,完善建设系统技术评估、经纪和信息咨询等服务体系。健全各级推广机构,完善科技成果推广网络和工作体系,注意发挥协会、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