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l2月 大庆社会科学 Dec.,2010 总第163期第6期 DaQing Social Sciences Serial No.163 No.6 学习诗词的时代精神 ——诗词继承创新之路探析 赵玉华 (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盘锦124000) [摘要]诗词是中国和建设的史诗,它坚持继承创新之路,紧贴时代脉搏,运用生活和斗争现实,紧贴人 民群众的生动语言,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开创了一代新诗风,为中华诗词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提 出了诗歌民族化、大众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关键词]诗词;时代精神;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341(2010)06—015 1—04 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识、他的思想、他的品格,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的 诗词是思想的结晶。他站在时代的前列,用 高度。他的大心胸、大气魄、大才气、大手笔是通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他的诗词表现出来的。“人以行立,行以文传”。他 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法国人说他是“东方诗 关注人民的命运,关注国家的兴亡。写群山的壮 神”,13本学者武田泰淳说他读的诗词总有 美、写江水的意蕴,以高华雄大的意象来表现他的 “地球上出了巨人”的感慨。作为诗人,他具有一般 伟大情怀和崇高理想。正如清代的沈德潜在诗论 诗人所不具备的素质,他是集政治家、军事家、哲 中所说的那样:“有第一等的襟抱,第一等的学识, 学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的文化巨人,同时也是 斯有第一等真诗。” 一位率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伟人,更是塑 一、造中华文明进步的思想巨人。 学习诗词是诗歌创作 诗词是中国和建设的史诗,它再 的必修课 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记录了党领导人民的奋斗 是一位伟大的的实践者和毕生的探索 历程。正如北大一位教授所言:“鲁迅称《史记》是一 者。他诗词所有的创新都有传统作基础。我们学习 部无韵的‘离骚’,那么诗词就是有韵的‘史 他继承传统又发扬了传统;学习他创造性地运用 记’。” 旧体诗的形式,用大量的人们熟知的典故、美妙的 我们把诗词放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神话和民间流传的谚语等来描写现代生活的重大 中,通过比较研究,我们会进一步认识到其历史地 题材,推陈出新;学习他运用新时代的语言歌颂时 位,诗词是继承传统文化又开拓创新的楷 代英雄和人民群众新的斗争生活;学习他生活就 模,作品已经达到前无古人的诗美境界,具有永恒 是创作源泉,就地取材, 运用大众的语言技巧创造 的艺术魅力,是当代诗词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更 新的意象和意境,用形象思维塑造新的艺术形象, 是一座不可跨越的巅峰! 写出了新时代的新内容、新精神;学习他把现实与 的伟大是人格和作为的伟大。他的学 浪漫艺术想象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手法;学习他“诗 [收稿日期]2010—10—20 [作者简介]赵玉华(1956-),女,辽宁彰武人,教师、诗人,从事诗词研究。 ・151. 贵意境高尚,尤贵意境之动态”的高妙创意;学习他 文艺为大众服务的理论,诗歌民族化、大众化的创 作风格…总之,只有认真学习诗词创作中的 艺术实践,理解关于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诗体 观》) “五四”新诗,多次批评新诗的形式 “太散漫”、“太自由化”、“记不住”,因此他强调新诗 要学习古典诗歌的优点,“新诗应该精炼,大体整 齐,押大致相同的韵。”“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求 美学思想的精髓,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我们的诗歌才能发展,才有未来。 得新诗的发展。”“诗的语言要以现代大众语为主, 加上外来语和古典诗歌中现在还有活力的用语。大 中国是诗歌的泱泱大国。目前拥有诗人百万 之众,除了国家的诗刊外,各省市县、大专院校等都 有诗社,全国由中华诗词学会挂牌的诗词市县就有 众化首先是内容问题,语言是表现形式。要有民族 风味,叫人爱看、爱诵,百读不厌。” 几十个。一年之中大小诗刊、诗报发表的作品高达 百万首。毋庸讳言,在这些诗词作品当中,真正能 让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却很少。其原因就是没有 遵循“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规律,缺乏对民族 文化的继承和对时代文化发展过程的创新。更有 一些不懂诗词的报刊编辑对新诗新韵不屑一顾,错 误地认为写诗词就得同守古味古韵,“不押平水韵 就不是诗”。还有的老编辑很荒唐地指导青年诗词 爱好者说:“写诗词不准有重复的字,一首诗词作品 只要有重复的字就不是好诗。”这些论调,让一些 年轻的诗词爱好者望诗词而生畏。古人给我们留 下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读起来琅琅上口, 而今天的读者却读不懂洋不洋土不土的没有民族 特色的、完全呈现个人自发性与随意性的白F}1诗。 所以我们学习诗词,要坚持走继承改革创新 之路,提倡旧体诗现代化,旧瓶装新酒,顺应时代发 展;自由体诗民族化,要有民族特色,民族风味。也 就是说,中国人应该说让中同人听明白的话,写让 中国人能读懂的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的诗词理论指明了民 族新体诗歌发展方向 是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起来的诗 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悠悠五千年的 文化历史进程中出现过众多的伟大诗人。 一生都在研读古籍、通今博古,“经他亲自阅读、圈 划和批注过的诗词曲赋就达1590首,涉及429位诗 人。”(张贻玖:《和诗》)他平时大量阅读过 屈原、曹操、李白、李贺、苏轼等豪放派诗人的作品, 同时对婉约派诗人的作品也很喜欢和欣赏。对唐 涛宋词有更深刻理解和研究,从而得出“诗要用形 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 能不用的。”(刘汉民编:《诗话词话书话集 .1 2・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指出过新诗歌的 缺点和问题:“无论文艺的任何部门,包括诗歌在 内,我觉得都应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才是好的。现在 的东西中,有许多有一种毛病,不反映民众生活,因 此也为民众所不懂。” 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 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所以1940 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中国诗的 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 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族的,内容应该是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j 上世纪50年代末,在与身边工作人员梅 白谈诗的时候就意味深长地说过:“旧体诗词源远 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 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 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 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 嘛,怨而不伤,温柔敦厚嘛……” 之所以采 用旧体诗词写作,他是精心地探索在古典诗词和民 歌的基础上创新,为民族新诗歌的发展和建设创造 有利的条件,把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 结合起来,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起来。他对 诗歌的形式要求就是民族化和大众化。 三、诗词开创了一代新诗风 当笔者按时问顺序来阅读1996年7月由中 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诗词集》67首时, 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十分丰富的艺术宝库,是一部 极富民族色彩的艺术珍品。创作中他偏于豪放,不 废婉约。词中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显示博大胸 襟和动态之美的《沁园春・雪》;有大气磅礴、想象雄 奇的《念奴娇・昆仑》;有情深难舍的凄美绝唱《虞美 人・枕上》、《贺新郎・别友》;有哲理深蕴的《卜算 子・咏梅》;有以小见大、韵味无穷的《忆秦娥・娄山 关》。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采用旧体诗词的体裁 和形式,言志抒情,出神入化。把他“诗贵意境高 尚,尤贵意境之动态”的诗学主张贯穿于诗词的字 里行间,创作出内容新、思想新、语言新的经典诗篇。 1.继承传统超越传统,开辟山水意象新境界。 诗词用新时代的语言去歌颂新时代的英 雄,歌颂人民群众新的斗争生活,运用人民群众最 熟悉的语言、谚语、民谣,化用古人诗句为新奇,使 诗词美学达到相当的高度。孔子曾说:“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用浪漫之笔涂抹真实的人生, 张开双臂拥抱祖国的大好河山。从正编42首诗词 中,描写各种“山”的就有23首,重复写“山”之景象 的就有30多处:“看万山红遍”“指点江山,激扬文 闻乐见。他的每一首诗词都各具形态,动静结合, 意境高远充满哲思,富有个性,耐人寻味,一个伟 大的政治家诗人的雄才伟略及高大形象跃然纸 上。 一生爱水,水也是诗词中的经 典意象。他强调:“诗贵意境高尚,尤贵意境之动 态。”诗中通过水的意象更能凸显所追求的 意境之动态美感,水的形态万变,意象更蕴含丰 富,水是真正的万物生命之本源。历代文人墨客在 生命的历史长河中无不慨叹时间如流水、一去不 复返。而诗词中没有传统文学水意象中的 消极思想,以水浩瀚博大的胸襟作为动态意象临 水言志抒情。 “百舸争流”“鱼翔浅底”“到中流击 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倒海翻江卷巨 澜。奔腾急,万马战独犹酣”(《十六字令三首》);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 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夏Lt消 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念奴娇・昆仑》);“大 河上下,顿失滔滔”(《沁园春・雪》);“莫道昆明池 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 洋都不见”(《浪淘沙・北戴河》);“才饮长沙水,又 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 头・游泳》);“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七律・登庐山》);“绿水青山枉自多”“巡天遥看 一字”(《沁园春・长沙》);“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 相闻”(《西江月・井冈山》);“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 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 剿”》);“关山阵阵苍”、“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菩萨蛮・大柏地》);“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 独好”(《清平乐・会昌》);“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十 六字令三首》)“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 山关》);“万水干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七 律・长征》;“山舞银蛇”“江山如此多娇”《沁园春・ 千河”“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七 雪》;“九疑山上白云飞”(《七律・答友人》);“待到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反复在诗词中写的“山”都是眼中真实 景物:从多个角度描写“山”的宏大气魄,雄、奇、 高、险。写井冈山、武夷山、白云山、岷山、六盘山, 烘托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千折百回、 律・答友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 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人云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 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 波浪”(《虞关人・枕上》)。这些水意象各具形态,五 处写鱼、四处咏浪,动静结合,虚实交替,既有自然 动态,又有原型状态。把大自然水中的鱼、鳖、浪写 艰苦卓绝的战斗场景。此时并不是为了写诗而写 诗,而是把目光向生命的深处望去,用折射人间万 象的眼光,把亲眼看到惊心动魄的每一个瞬问用 形象思维巧妙联想,记录时代精神和战争年代的 得具体而又抽象。其中水的意象丰富,造化新奇。 诗中不仅有“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的生 离死别的痛楚,缠绵悱恻的情怀;更多地是表现 史实。有许多诗是在马背上哼成的,长征时躺在担 架上推敲诗句,那是他“一诗千改始心安”的严谨 治学的习惯。诗中那么多重复的意象并非词穷,而 是形同神异,诗意迥然。更是为了凸显诗词的民族 特色,使诗词语言深入浅出,明白如话,把优美的 山川I自然景物描写得更加壮美动人,为大众所喜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伟大志向和雄浑气魄, 从而升华了诗词的意境,给人以妙造自然的动态 之美。 2.顺应时代发展,诗词创作民族化、大众化。走 进的诗词世界,会被朴素的大众语言所折 服倾倒,被那么高远的意境、美妙高华的意象、圆 .1 53. 畅变幻的诗句所震撼。 “红旗”一词先后在六首诗作中出现过,如“红 旗跃过汀江”、“风展红旗如画”、“风卷红旗过大 关”、“不周山下红旗乱”、“红旗漫卷西风”、“红旗 摇”、“四海翻腾”、“五洲震荡”、“六盘山上高峰”、 “七百里驱十五日”、“坐地日行八万里”、“可上九天 揽月”、“携来百侣曾游”、“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百万雄师过大江”、“六亿神州尽舜尧”。在 诗词创作中总有丰富的想象、概括、虚构和夸张,在 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侧重于从主观的情感出发, 以的理想鼓舞大家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运用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把诗词美 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诗词中的重复字句没有影响 到诗的意境美、造象美、语言美、动态美、诗质美,把 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崇高的主义理想蕴含其中, 诗词就是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美学 体现。 , 卷起农奴戟”。因为“红旗”是党的旗帜,人民 的象征。红旗插到哪里、哪里就取得最后的胜 利,以此夺人耳目。 多处用庄严的“红旗“作为意象来抒发 必胜的信心与豪情。创造情景交融的形象,描写从 井冈山斗争、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和战争,歌 颂人民昂扬奋发、积极乐观的精神和战无不 胜的雄风气概,体现诗词大气磅礴的豪放 风格。 3.用形象思维和比、兴的手法表现诗的意境 关。在《诗词集》正编42首作品中,反复用大 量的数字入诗,更是开古今诗词之先河,在诗史上 独占鳌头。从一到十、百、千、万、二万、二十万、百 诗词的美学思想和崇高的艺术境界,驱 动着我们用心智去审视和创造。诗词的时 代精神,指引着中国新诗的发展取向;学习 同志的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与时俱进,走毛泽 东诗词创新之路,将是中国诗词走向民族化、大众 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德述,苏文聪主编.诗词与新体诗歌【M1.If 央文献出版社,2006:1 14. 万、千万、亿借助数字构筑形象,用比、兴手法形象 生动地表现意境和意蕴。其中l7首诗作中用“万” 组成各种意象,有25处用“万”字铺展宏大的场面, 用排山倒海之势,来表现气壮山河的大手笔,从而 勾勒出景物的豪迈气韵。用数字来夸张声势,把自 己的豪放气度融入诗中,让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 如“万木霜天”、“万里雪飘”、“万里长江”、“万里长 [2]陈德述,苏文聪主编.诗词与新体诗歌【M】.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6:95. 空”、“万水千山”、“万马战犹酣”、“万丈长缨”来烘 托宏大壮观的场面,渲染当时的战斗气氛,如“沉 沉一线穿南北”、“屈指行程二万”、“地动三河铁臂 [3]陈德述,苏文聪主编.诗词与新体诗歌【M】.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6:130. [责任编辑:王乐群] 中国诗词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在大庆举行 本报讯(记者李德成张国锋)9月15日,中国毛泽 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 东诗词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年会在大庆 抓住学术研究这个根本环节,拓宽诗词研究视野, 使诗词走进基层, 举行。这次年会的主题是“诗词与中华民族精神和 下大功夫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时代精神”、“诗词与校园文化建设”,来自全国各 走进社区,走进校园,不断把诗词研究事业推向前 地的90余位诗词研究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进。 研讨。 韩学键代表、市和全市人民,向出席此次年 中国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原文化部代、 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致以崇高敬意。他 著名诗人贺敬之发来贺信。中国诗词研究会名誉 说,诗词是中国党、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会长、原文献研究室主任逢先知,中国诗词研 和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弘扬老一辈无产 究会会长、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中国诗词 阶级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加倍努力工作。加强 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常 城市管理,加快推进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实现大庆可持 委、韩学键等出席年会开幕式。年会开幕式由市 续发展。委常委、宣传郑新英主持。 开幕式上,郑新英介绍了我市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 逢先知在年会开幕式上说,诗词产生于中国 神。创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的经验。陈晋作了关于毛 和建设年代,是中国党人崇高理想、思想境界、 泽东诗词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题报告。 精神风貌的艺术结晶。中国诗词研究会要牢牢把 为期两天的第十届年会于16日闭幕。 握政治方向,使诗词研究、宣传和普及工作成为我 摘自2010.9.18《大庆日报》 ——・l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