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7期 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Vo1.36 No._7 2015年7月 Ju1.2015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07—0073一o3 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影视之路” 常金秋 ,胡春毅2 (1.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天津300222;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384) [摘 要]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影视改编备受瞩目,严歌苓、张翎、石小克、六六、桐华等海外作 家的小说大多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改编的操作中,一方面是考察其中互相借鉴 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寻找在跨媒介文本的转换过程中的主题承传与变异。从两者的积极互动来看,海外 华文文学正积极应对大众媒介,并借用影视平台的影响力,显示出日渐回归中国本土的潮流。 【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影视改编;跨文本 [中图分类号]1106;J905 [文献标识码]A 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日益受到关注, 绕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意旨等核心因素进 其中影视的媒介作用功劳甚大。严歌苓、张翎、 行。缘于编导的主旨、价值观相异,还有不同的 石小克、六六、桐华作品的流行,都与作品的影 地域、社会身份等因素,促成其编创作品的情节 视改编密不可分。以严歌苓《陆犯焉识》为例, 的选择处理,一种情况是与原著相似,另一种情 随着电影的上映,掀起了一股全民阅读浪潮,出 况则是与原著相背。 版社在新版还特别标示出此小说是电影的原著 新世纪的海外华文影视改编中,忠于原著 小说,用以吸引读者眼球。面对这种影视改编 情节的有对旅美作家石小克、桐华作品的改编。 热,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操作性问题值得 石小克的《基因之战》《食人鱼事件》《香草美 我们关注。通过梳理海外作家作品影视改编过 人》、“无敌”系列(《仁者无敌》《勇者无敌》《智 程中的情节变迁规律和模式,考察两种文本中 者无敌》《正者无敌》)中的情节线索、结构关系 的人物再现与重塑等问题,将会发现跨媒介文 都较为完整的转换为电视剧剧本。石小克的小 本间的差距,以及其中互相借鉴的因素。而在 说《初恋》被改编为电影《美人草》,由于电影艺 跨媒介文本的转换过程中的主题承传与变异, 术气息浓厚,情感单纯,而获得业内好评。除此 可以让我们窥见时代性的印记与不尽相同的文 之外,石小克的其他作品都有着曲折的情节,尤 化取向。 其历史题材,如《食人鱼事件》《勇者无敌》《正 者无敌》等,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大多 一、影视改编中的情节设置 暗合主流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的成分比较重,这 美国电影理论家杰佛里・瓦格纳在《改编 在改编前后都较为一致的体现了出来。由桐华 的三种方式》中曾经提出影视改编的三种方 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步步惊心》《最美的时光》 法,即移植法、近似法和注释法,但不论哪种方 等作品的情节也是基本吻合了原著,尤其是历 法,都体现着改编者对于原著的创造性理解和 史题材作品改编。桐华在清王朝、汉王朝的历 经典性阐释,其改编策略或改编路径大都要围 史情节中寻找民族的足迹,以现代人的情怀和 [收稿日期】2014—08—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吏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YJC751011。 [作者简介】常金秋(1978一),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胡春毅(1975一),男,讲师, 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74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经 历史眼光审视人际变迁,改编后的作品既保持 着古典主义气息,还具有现代的心理情愫。这 一类影视改编中,情节设置在二度创作中变化 不大,因为在影视改编中,作家或是制片人,或 是编剧,或二者兼得,这就使得影视改编大都忠 于原著,主要情节变化不大,甚至具有了模式化 的效果。 身居加拿大的常琳,其小说《雪后多伦多》 和《堂兄弟》分别被演绎成电视剧《别了,温哥 华》《北京青年》,播出前后引起广泛关注,这源 于影视剧中大量保留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六 六的作品更是略胜一筹,她近几年的作品被陆续 搬上荧屏。六六的作品在情节改编上的显著特 征就是急切的强化作品的现实能指性,使得电视 剧的情节在既诙谐又尖锐的对话中呈现。虽然 六六作品的情节改编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但有 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原著的主要情节大都保留了 下来,这一情形已成为新世纪华文文学影视改编 的常态,尤其是电视剧的改编,这种契合正是海 内外作家与编导有意识的合作所达成的,这也显 示出华文文学本身的追求和价值。 在改编过程中,情节设置出入较大的也有很 多,如由严歌苓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小姨多鹤》 《幸福来敲门》等,还有改编为电影的《金陵十三 钗》,张艺谋的新片《归来》便是明证。在电影改 编原著的过程中,情节问题往往是核心问题,在 银幕上呈现的往往并非是小说所倚重的。正如 作家、编剧陆天明这样比较,“小说与电影电视是 完全不同的两种叙事方法,它们两个用来表达的 技巧和手段是很不一样的,所以直接兼容于影视 和小说之间的作品,或者就走成一种非常小说化 的东西,或者就是首先满足影视的需要,然后再 把它变成一个阅读性的东西。” 电影改编小说 中的抵牾也许是一种宿命,这在长于讲故事的电 视剧的情节中就少见多了。 二、影视改编中的人物塑造 在文学文本与影像文本的比照过程中,人 物的塑造显示出编创者的艺术表现能力,原著 作者的人物创作具有自身的整体性和完整闭合 的脉络,而不同改编者将人物再次呈现到荧屏 银幕时,可能会创造出近似、不同或是迥异的人 物形象与性格,影视改编的二次创作也将具有 自身的逻辑和魅力。新世纪以来,在华文文学 的文本人物里可以编织出一组荧屏银幕的人物 系列,视之为一种特殊的谱系。如果将所有改 编的作品中人物的主要活动时空做以大体的限 定,便可勾勒出跨文本中的人物线索。 由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转换之后,沉淀而 强化的人物形成了四个时空的人物系列,即中 国当代人物(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人物(民 初至1949年)、中国古代人物(以前)和海 外人物(主要是旅居国外的华人)。如桐华作 品改编侧重汉代、清代的历史人物;温瑞安打造 的是宋代的武侠人物;白先勇、严歌苓、虹影打 造的是各种人际圈子里的巾帼英雄;石小克塑 造的是一大批身处民族危机、党派纷争,与权利 和生死相角逐的男人系列。 到了当代时空,人物的类型更为多元,也更 为新锐典型。被时代裹挟来到新中国的二战遗 孤小姨多鹤、跟着进城的田苏菲、侦破反 攻间谍身份的沈鸥等这些女性形象令 人动容;中的知青叶星雨、刘思蒙、静秋、老 三留给当下许多思考;《娘要嫁人》《唐山大地 震》《归来》等影视剧中被人铭记的是母亲父亲 的形象;《谁家有女》中的潘巧巧,《北京青年》 的四个堂兄弟,《最美的时光》中的大龄剩女、 外企“白骨精”苏蔓,《步步惊情》里的张晓,这 些男女主人公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之下,有坚守、 迷惘、疲惫或绝望,展现了当代人曲折的生命际 遇,为人们留下了触动心弦的影像;而《双面 胶》《心术》《蜗居》《宝贝》直面婆媳关系、医患 关系、房子、小三、孩子等问题,令人不能遗忘六 六小说中的那些人物形象。另外,在中国改革 开放之后,在海外的世界里,一些“客”、华 裔科学家、“海归”也成为着力塑造的形象。这 些海外空间的人物使得整个影视改编的格局开 放起来,也就是说人物不拘囿于中国本土的古 今世界,形成了人物形象的很好参照。 三、共鸣主题的撷取 新世纪以来,在海外华文文学影视改编的 问题上有众多相似主题,如爱情、抗日、谍战、新 中国土改、知青、移民(孤)、家庭伦理、海 归或民生主题等,还有历史剧的宫廷、武侠江湖 主题,当然这样划分只是便于分类把握,在具体 的影视剧的改编问题上,共鸣主题往往也不一 定是唯一的,比如说,众多的影视剧虽都有爱情 主题,但同时还兼有其他。例如:电影《金陵十 三钗》兼有抗日主题、《山楂树之恋》具有 知青主题;电视剧《狐步谍影》带有谍战主题、 《玉卿嫂》《娘要嫁人》还有家庭伦理主题等。 当下大多数的影视作品在文学原著那里都吸纳 了足够丰富的营养,包括较为复杂的主题。当 的影视取他山之玉时,往往会在华文作家 那里获得较为明晰的主题,使得很多习以为常 第7期 常金秋,胡春毅: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影视之路” 75 的问题浮出水面。如温瑞安的《四大名捕》是 较为传统的武侠主题,但同时也具有魔幻色彩, 链接了当下时代的消费主义主题;桐华的《步步 惊心》演绎的是皇宫内院的权力之争与男欢女 爱,但却一直显示着现代人的灵肉冲突。所以, 温瑞安、桐华的作品改编都不仅是历史剧单一主 题的演绎,而是“各种力量都可以通过对历史的 改写来为自己提供一种‘当代史’,各种意识形 态力量都借助历史的包装粉墨登场”。 当然, 切有效的改编又不是随意为之的,正如有研究 一陵十三钗》的改编成就了海外作家的雌性书 写,在更广的受众面上“通过家国想象来表达 其沉潜的民族主义情怀”, 因为“金钗”的文 化症候使得英雄救美、才子佳人的文化诉求再 次复活;《山楂树之恋》构建了诸多的不可能, 将与知青的历史变得更为纯净,是民族伤 痕的抚平和人性回归的主观性取向;桐华的 《步步惊心》系列,无论古今的故事,都在表达 着现实与理想的背离,生存层面的困窘;石小克 的《基因之战》、常琳的《雪后多伦多》,改编之 者指出,改编“主要是建立在两个历史主义之上: 后都执意呈现母国文化的包容力与进取性。 一方面是忠于原著形象的历史真实,不能进行反 总体来看,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海外华 历史主义的改造;另一方面是要从我们今天的历 文文学日渐回归中国本土,它不仅保持着独特 史高度来认识和开掘这些形象,而不仅仅拘泥于 的艺术性,而且能积极应对大众媒介文化的潮 作者当时的认识。” 儿 ’在改编过程中,基于各 流。当今媒介正像研究者所说,“其审美价值 种意识形态的考量,获得主题上的共鸣才是改编 的实现是通过消费市场、生产主体、消费主体与 成功的有利条件。 电子媒介技术的合力得以完成的。” 在文学 在海外文本改编过程中,阐释原著和影视 与影视互动合作中,利用海外文学资源,不仅能 之间的价值取向、文化心理和文化认同问题,应 推动影视创作的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在 该能在文化研究层面上获得关于“中国”的镜 文化研究层面上,对于获得“中国”镜像,阐释 像,借以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 中国当代文化机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文学还是影视,一旦成为商品,就必然 [参考文献] 与政治意识、主流道德、大众文化、时尚消费联 [I]刘莉娜.影视与文学:拯救还是伤害[J].上海采风, 系在一起。对此,影视研究者戴锦华指出:“如 2010,(4)・ 果用这个唯一的尺度,也即审美的、艺术的尺度 [2]尹鸿・冲突与共谋[J]・文艺研究,2002,(2)- 来研究电影尤其研究中国电影的话,能获得有 [。] 需: 影改编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 警 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警 太 . _:虽然影视免不了各种 ’ :‘ :髻 兰 [ ]6j  ̄戴V锦 ̄华,19.. 8犹8在.镜中[华 女 家的 M].北京:知识出版社,。9[9J9]. .江 各样的商业考虑,但是在影视的各个操作环节 汉论坛,2014,(3). 上至少无意识的流露着文化的影子,在改编的 [7]杨拓.电子媒介的文学生产研究[J].哈尔滨学院 价值取向上都带有互为借镜的效果。电影《金 学报,2014,(1O). 责任编辑:魏乐娇 Adaptations of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Int0 Films and TV CHANG Jin—qiu .HU Chun.yi (1.Tian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Tianjin 300222,China; 2.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Since the new century,the films and TV plays adapted from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have attract great attention,including the novels written by YAN Geling,SHI Xiaoke, ZHANG Ling,SHI Xiaoke,Liuliu,TONG Hua and other overseas writers.In the operation of a— dapting literary texts into film texts,on the one hand,the factors that they use for reference to each other are examined,on the other hand,the continuance or alteration of theme in the process of textual adaptation is concerned.In terms of their positive interaction,the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responds actively to the mass media.With the influence of films and TV plays,there is a tendency of coming back to China. Key words:the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adaptations into films and TV plays;cross—t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