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开展实践教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深化知识,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且也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很多老师都已经逐渐认识到,学习不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应该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否则学习就没有意义可言。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老师给学生安排实践课,让他们接受实践教育,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责任感。
在老师设计的实践活动中,多以环保、健康、科技为主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激发出学生心中对社会、对生态环境、对国家的责任感。
此外,分工合作,还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自己的任务,否则就会影响整个课题的完成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认为: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15%靠的是其精湛的专业知识,而另外85%则是因为其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高人一筹。而这种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实际上就是与人合作的意识与技能。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学生形成了“唯我独尊”“我是中心、我是焦点”的不良意识,再加之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千军万马闯独木桥”,这一切都导致了这些学生“万事为自己”,喜欢单干,他们不懂得,也不愿意,更不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而这样的学生即便学有所获,也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而实践活动就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平台。以小组合作这种综合实践活动中经常使用的组织形式为例,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会自主地合作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在活动中,虽然大家根据分工各负其责,可是其个人的活动又并非是的,为了完成课题,他们需要随时互通消息,分享信息,需要在一起探讨与实践,合作完成任务,在与同伴们的分工合作中,他们会逐渐明白合作的重要意义,因此而主动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3)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实践活动的主要特点就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它强调学生要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实践,这要求学生必须改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记忆模式,向亲身经历、实践、体验过度。
这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式的学习过程,将学生与生活、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有效地促进了他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此外,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还原了课堂知识,更深化了课堂知识。
(4)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有人说:“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的‘关键能力’之一。”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采用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就使得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去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与信息,因此,就导致了他们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异常淡漠。这在本质上来说,是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
老师如果有意识地给学生安排实践活动课,学生就会为了完成课题,利用各种手段、渠道、途径去获取信息,并且根据需要处理、利用信息。久而久之,他们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5)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创设的,它没有现成的资料或者信息可以借鉴,老师也不会指导每一个环节。这迫使学生必须“自力更生”,自己去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还有可能在交流中产生新的问题,进而又去解决新的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不断地被强化,也学会了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多种有效手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