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基础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文言文阅读。
宋濂嗜学 宋濂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古今异义。
(1)“走送之”中的“走”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__________。
(2)“余幼时即嗜学”中的“余”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__________。 [2]“余幼时即嗜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用“ ”画出来。 [4]这个故事是怎样描述宋濂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外类文阅读。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所(zhuó)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zhé)令伐树。
——选自《淮南子·览冥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羿请不死之药 ②常斫之 ③学仙有过 ④过故人庄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2]嫦娥为什么变成了“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有一人”指的是________。
[4]短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月桂的神奇?请你用“ ”画出来。
[5]仿照“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介绍一下自己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言文练习。
1 / 6
卧薪尝胆 司马迁
吴既赦(shè)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日:“女(rǔ)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chóng)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赦: 反: 女: 振:
[2]“卧薪尝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rǔ)忘会稽之耻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越王勾践是如何对待失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 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川各样的人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 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子夏又问:“那么,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 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 他。”
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 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 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
[1]在短文中,你能找出孔子之所以受到尊重的原因吗?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动脑筋,说说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孔子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孔子学习呢?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开心阅读。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2 / 6
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①之市,而忘操②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③。”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至:等到,直到。 ②操:拿、持。 ③度(dù):量好的尺码。
[1]解释下面的字。 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_______ 履:_______ 者: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 (1)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归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丢三落四。
B.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否则就会像郑国人一样失望而归。 C.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 D.要坚持原则,才能把事情做好。
7.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节选)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 [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3 / 6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片段——诸儿取之,回答问题。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1]“折枝”的意思是( ) A.折断了树枝。 B.压弯了树枝。
[2]从“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词可以看出树上结的李子很多。 [3]“诸儿竞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王育苦学
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③,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选文有删改)
(注)①豕(shi):猪。②鬻(yù):卖。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育常有暇拾薪(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B.闻而嘉之(用鼻子嗅) C.育遂博通经史(于是,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育的“苦学”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上。 [4]郭子敬赞赏王育是因为( )
A.王育是个孤儿,家里很贫穷,小小年纪就给人放牧。 B.王育收集柴草,用卖柴草的钱,请人帮他抄书。 C.王育丢了牲畜,想卖身偿还雇主的损失。
10. 阅读理解。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面的词。
弃:_______ 是:_______ 方: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之”指代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4 / 6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文中的这个故事衍生出来的一句俗语是:______________ [5]说说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言文阅读。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①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②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注释:①旦:早晨 ②百住:数以百计。住,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 好:喜欢 B.每旦之海上 之:到……去 C.从鸥鸟游 从:听从 D.汝取来,吾玩之 取:捉
[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勿 贪 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握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儿/伸手/入瓶 B.儿伸/手入瓶 C.儿伸手/入瓶 [2]“拳不能出”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瓶口太小 B.取之握满 C.手痛心急
[3]选出与“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启示相近的事例( ) A.我跟同桌说了许多好话,终于吃到他的一点点美食。 B.吃东西时,奶奶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少。 C.妈妈给我报了好多个课外班,想让我得到全面培养。 D.我坚持练了四年的书法,在全区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13.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 )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 )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 )于东海。 [1]给加点的字加上拼音。
[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试着说说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3]“衔”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4]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6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①突兀层崖中②,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③,茶毕,棹④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⑤,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⑥。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保叔塔:塔名。②突兀层崖中: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③昭庆:寺名。④棹:用桨划船。⑤娥:借指女子的眉毛,这里是说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⑥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1]找出原文中描写西湖风景的句子,用“ ”画出来。
[2]文中画“﹏﹏﹏”的句子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文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课外阅读。
自护其短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3],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 [2]仕:做官。
[3]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2]。” 注释:
[1]比:连续,接连。 [2]贾:同“价”。
[1]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价十倍》中的“伯乐效应”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活现象?你是怎样看待今天的这种社会现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