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的困境与突破陈
果
*
要: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转型同步发展,使得各种矛盾冲突尤为复杂,突
发性件频繁发生。作为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重要推手,网络既能够诱发突发
摘
性公共事件,也能够消解和减少突发性公共事件,最终决定其发展方向和态势。当前中国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不仅治理观念相对落后、治理方法科学性不足,而且缺少健全、系统的网络治理机制体系。因此,摆脱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困境,就需要确立新的观念和理念,在强调治理方法科学性的同时,建构系统化的网络治理机制体系,从而确保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的发展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事件;社会;网络;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6作者简介:陈
文献标识码:A
5833(2016)02-0034-07文章编号:0257-(四川
南充637002)
DOI:10.134/j.cnki.cn31-1112.2016.02.004
果,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讲师
当前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和阶层结构处于急剧变革的转型期,结构转型与转型同步使得
转型中各种矛盾冲突更为复杂,不仅社会稳定受到威胁,而且突发性公共事件屡见不鲜。与此同时,随着BBS网络论坛和网络微博等新媒介的发展,不仅公众的空间相对延伸,而且其话语权得到进一步释放。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产生发展过程中,网络通常推波助澜地影响着公,“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交织伴生的复杂形势,给中国网络共事件的发展方向及态势。由此①
。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的引导和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健全坚持正确导向的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指出
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
②
。因此,如何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实施有效治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工作格局”
理,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重要议题。
一、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的必要性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为网络的产生提供了场域,而且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渗透强度以及传播广度都大为增加。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突发性公共事件愈
11-05收稿日期:2015-*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14ZD010)、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社会
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R14A10)的阶段性成果。
:《论网络风险的演化及其防范路径———以武汉市为个案》,《学术论坛》2013年第9期。①徐晓军、彭扬帆
,2013年11月。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5
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陈果: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演愈烈,甚至演化为大规模的件,对社会政治稳定构成严重威胁。由此,网络已逐渐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重要推手。就网络而言,主要是指“公民通过互联网公开发表其
①,即社会在网络上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
特殊反映,也是民众对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中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集中反
映。如果能够对其实施有效治理,网络则能有效释放社会能量,消解和减少突发性公共事件。反之,网络(谣言)则会激发社会矛盾,诱发突发性公共事件,甚至大规模件,威胁社会政治稳定。事实上,谣言与政治有其内在联系,两者的结合小则引发社会,
,“谣言传递信息,树立或毁坏名声,促发大则导致战争冲突。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卡普弗雷所言
②。总之,在信息社会时代,网络既能够诱发突发性公共事件,也能够消解和或战争”
减少突发性公共事件,最终决定着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态势。
1、网络能够诱发突发性公共事件
信息网络作为新兴媒介,不仅开创了新的信息传播模式,而且为“政—民”沟通开辟了新的阵地。就信息传播而言,网络对于民众参与社会管理、提高治理效果通常具有促进作用。然而,消极的网络(谣言)则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引发网络的社会问题通常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且敏感度较高,尽管民众中少数人为直接利益相关者,而大多数人则是非直接利益相关者,但因热点问题的普遍性存在使其感同身受。所以,当这些问题被曝露后,它会引起民众、尤其是网民的持续关注和讨论。尽管网民是分散于网络中的个体,但他们的行为会因其对问题的持续关注和讨论而具有集合性。况且,网民在对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过程中,随着信息量的增大以及论辩程度的激烈化,其态度的倾向性明显,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因此,网络“群集化”通常能促使“网络虚拟共同体”产生群体性信念和情感,这使得网民在敏感事件和谣言的触动下,基于匿名心理和法不责众的心理极易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导致非理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产生。一般而言,网络诱发突发性公共事件有两个,“蝴蝶效应诱发式”。通常情况下,热点问题或敏感事件会引起网民的普遍基本的途径。首先
关注和讨论,而个别网民的消极言论可能会引起众多其他网民的关注和讨论。由此,在持续的转。换言之,如果网络发和讨论过程中,问题关注度及讨论度的增加就会导致所谓的“蝴蝶效应”
帖子发布的信息内容是负面的、甚至与权威相背离,那么该言论则会催生负面网络情绪。况,“部分网民受敏感事件的影响,借助网络发布和传播敏感信息,在发泄不满情绪的同时,借且
③,这极易诱发突发性公助网络实时沟通的优势相互间联系沟通,有计划地组织、策划和联络”
,“挑拨煽动诱发式”。网络信息化传播不仅“迅捷”特共事件,甚至大规模件。其次
征明显,而且具备较强的群体传播和社会动员能力。就某些敏感性事件而言,如果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为了特定的目的或意图,利用网络大肆发布、传播和渲染一些可能导致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负
,“一个事件引起网民高度关注并聚面信息,这极可能引发规模较大的恶性件。或者说
④。所以,”集成网络焦点,原因在于该事件刺激了网民乃至社会公民‘最紧绷的那根神经’
网络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诱发突发性公共事件,甚至直接导致大规模群体性
事件。
2、网络能够消解和减少突发性公共事件
信息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空间和形态,已成为社会民众利益表达、情感宣泄和思想碰撞、社会的“晴雨表”,网络的渠道之一。显然,网络正成为社会的“风向标”
:钟忠
法]②[:③常锐:④杨宇
①《中国互联网治理问题研究》,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
:《谣言》,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卡普弗雷
《件的网络舆情治理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45页。《网络的疏导与治理》,《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3期。
36
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陈果: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的困境与突破的巨大影响早已透过社会渗透到政治层面,越来越多的民众借助网络来参政议政①。正如杰里·,“同历史上所有媒体走向集中和垄断不同,网络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走向了相反的发马萧所言②。展方向,即越是发展就越趋向于全球化、社会化,就越是走向个体化、平民化(非化)”,“社会转型过程中,如果能在不影响现有社会结构的前提下,释放出长期积压的一些社事实上
会能量,宣泄公众的不满情绪,使部分心理失衡的公众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这对社会矛盾和问题
③。首先,网络的有效引导有助于释放社会能量。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网络有缓解作用”
政治表达成为民众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它比任何传统媒体都更有可能实现公民的政治表达权、
参与权和监督权等。网络时代社会的发展,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以往“强—弱社会”的政治社会形态,但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或失控。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以及积极正面的网络政治表达通常会促使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不仅使得国家政治权力结构和功能得以优化,而且推动社会自治结构和功能的改善,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此时,与民众之间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会增强,会为民众提供更多畅通的参与及表达渠道,而社会民众则可以利用提供的参与表达渠道合法有序地行使其公民权利,有序释放其能量。其次,网络处理得当能够降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产生频率。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网路作为民众表达的一种形式,它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有一定的预警功能。事实上,网络和突发性公共事件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网络贯穿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产生、发展与消解的整个过程,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反映着舆情双方的矛盾关系,
④。由此,突发性事件通常会扰乱社会秩序和破坏社是舆情状况的极端外化形式和非正常表现”
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然而,对于网络的得当处理,既有助于件的顺利,从而减少连锁危机或类似事件出现的几率。例如,解决,又可以防范新连锁的“多米诺效应”
“准确把握公众的信息需求,通过媒体及时报道事态进展等信息,清楚分析事件的来龙去
脉,客观评价事件影响,有助于正确引导社会和公众情绪,形成有利的氛围;有助于社会各阶层统一认识,明确应该面临的困难和应该采取的措施,迅速集结力量,协调社会行动,形
⑤。成处理合力,推动实践迅速解决”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信息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发展极大地拓宽了民众的空间,诸如微博、微信、QQ
和BBS论坛等网络平台为民众发布信息、热议公共事件和发表个人意见提供了场域空间,进而,“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现象。截至2014年12月
及率为47.9%。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7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5%。60.0%的中国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
⑥。与此同时,突发性公共行为持积极态度,其中非常愿意的占13.0%,比较愿意的占47.0%”
事件频繁发生,如贵州的事件、南京的天价烟事件、郑州的逯军事件、湖北的事件以
及石首事件等,网络不仅贯穿始终,而且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方向及态势。例如,2012年发生的什邡件,就是民众借助微博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在形成民间的基础上,引发了网络舆情的爆发。尽管,对网络的重视程度、认识水平和驾驭能力均有提高,如着手网络监管立法、初建网络监管体系以及与媒体和民众实施良性互动,但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
①②③④⑤⑥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现状与引导对策》,《行政论坛》2012年第6期。肖文涛、许小美
JerryL.Mashaw,Greed,ChaosandGovernance:UsingPublicChoicetoImprovePublicLaw,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pp.316.
:《论网络舆情与的转换及其影响》,《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王来华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丁义浩、王铄
:《突发事件的引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叶皓
《中国互联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
37
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陈果: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事实表明在治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
1、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理念相对滞后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在对社会产生变革的同时,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然而,目前我国不少未能有效适应这一重大变化,缺乏现代虚拟社会的治理思维,不仅不愿接受新事物,更不善于应对新型事件。或者说,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和突发性事件,不仅缺乏治理新思维,而且许多做法和思考依靠过去的管理经验。首先,缺乏“与网俱进”的意识。从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现状来看,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在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时,不屑或不会利用网络做好引导工作,他们既不愿主动学习新媒介的传播途径和特征,也不愿了解其使用技巧、寻求有效的危机公关途径,甚至对网络置若罔闻。一遇到重大网络事件,则凭借行政力量遮遮掩掩,不仅虚以应付,而且导致危机扩大化,使得公信力屡遭质疑。其次,对于网络“影响力”的认识不充分。在新媒体背景下,部分对网络缺乏清晰认识致使其欠缺政治敏感性,不仅无视可能诱发网络突发性事件的社会问题,缺乏预防和处置件危机意识,而且对已产生消极网络的危机事件实施信息封锁、信息堵截和行政打压等应付方式,在影响网络危机处理时效性的同时,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最后,缺乏民主意识,缺少人文关怀。当前社会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但爆”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过程中,有些传统“管制思维”根深蒂固,对此认识不足,不仅片面强调权威,而且通常任意作为,在随意扩大管理权限和边界时,无视网民的倾
,“行政权呈单向支配,直接全面管理和经营一向、忽视民众利益诉求。在这种治理思维下
①。所以,在新媒体背景下,需要更新切社会事务而未体现出相应的从属性和服务性”
,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对于突发性共事件的影响。作为社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网络既能够诱发突发性公共事件,又能消解和减少突发性公共事件,最终决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展趋势。
2、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方法科学性不足
随着网络信息“膨爆式”发展,网络结构性失衡和传播信息失真导致网络极具偏颇性,,也有“网络水军”的谣言编造和幕后推动,还既有网络媒介运营商和媒体自身的“添油加醋”
有网民自身的情绪鼓噪和宣泄,更有“意见领袖”和“别有用心者”的扇风点火等②,这都表明网络的“情绪化”和“群极化”倾向明显。随着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难度的不断增大,其治理方法缺乏科学性已成为改善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效能的桎梏。具体而言:首先,治理主体相对单一。在新媒体时代,尽管网络可以彰显民主力量,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任由它发展,放任其发展极易导致突发性公共事件,甚至引发大规模的公共危机。事实上,突发性公共事件并非只是简单的单一事件,它更是一个过程,即“一个从社会问题的积累到公共危机逐步
③。然而,在传统“演化的动态过程”管制思维”的影响下,治理过程往往重管理、轻社会
参与,不仅治理主体单一,而且集权观念和一元思想浓重。所以,网络需要提高到治理层
面,在强调多元参与的同时,加强与社会、与公众的互动协作。其次,治理过程“重
。近年来,部分在治理过程中“畏难情绪”严重、疲于应事后处置、轻服务引导”
对,问题产生之后才予以解决,甚至满足于不出问题。由此,重管理控制、轻源头治理,重事后处理、轻服务引导的现象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过程中屡见不鲜。最后,治理手段
“简单粗暴,一堵了之”。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过程中,一些地方往往采用管制、防范、处置和之类的手段,凭借强势行政维护网络秩序,这无疑治标不治本。更有甚者
①②③
:《网络背景下的中国治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61页。汪旻艳
:《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维度、舆情生态与治理机制》,《天津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倪明胜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现状与引导对策》,《行政论坛》2012年第6期。肖文涛、许小美
38
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陈果: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把不中听的批评视为诽谤,不仅删帖、封堵IP,甚至动用警力抓捕发帖人,甚至打击报复实施
①,这在锐化了官民矛盾的同时,更加大了公共危机的可能性。监督的网民”
3、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缺乏系统性机制体系
从当前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现状来看,多数地方采取“多头化、分段式”管
理模式,管理局面混乱不堪。首先,缺少常设机构专门从事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网络治理。当前大多数地方在网络治理过程中依旧采取传统“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在未设置常设机构的同时,各机构部门间没有系统明确的分工,难以协调统一。因此,一旦网络诱发突发性公共事件,则临时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应急小组加以应对。显然,此类临时工作小组不仅极具不确定性,而且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更难以统一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应对危机的时效性。其次,缺乏健全的、体系化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机制。目前,多数地方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主要依赖于既有的行政设置,多以地方的经验性行为为主,缺乏健全的、体系化的网络治理机制体系。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多数地方缺乏全局性、系统性思维,其治理机制不仅单一,而且难以适应信息网络媒介新的发展趋势,使其在应对危机时无从应对、力不从心。
三、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困境的突破路径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使用群体不断增多,软件技术的不断交融和推陈出新,网络新媒体带来的媒介运行模式和格局将发生根本性的裂变②。事实上,突发性共事件的网络治理既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科学,也是一门体现时代特征的治理艺术。在新媒体背景下,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需要破旧出新,在破除畏难情绪的基础上,不仅需要确立新的治理理念,而且需要采取科学的治理方法,更需要构建系统的治理机制体系,尤其是在保证各机制间良性互动的同时,确保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的发展性和创新性。
1、确立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新理念
首先,树立“与网俱进”观念,提升网络素养。受传统“管制思维”的影响,部分思想滞后,对网络新媒介影响力认识不足,在寻求危机公关时偏好行政强力,不屑不愿利用媒体途径。甚至,有的畏难情绪严重,以遮掩方式应对重大网络事件,致使危机扩大化。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各级需要树立“与网俱进”的观念,充分认识新媒介对于社会发展的变革作用,重视网络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发展态势的影响。此外,重视自身网络素养的提升,在学习新媒介的传播途径和特征的同时,主动利用其进行有效危机公关。或者说,从国家层面把党政干部网络素质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③。其次,确立“危机常态化”治理理念,防患于未然。信息网络化高速发展之际,网络使得过,“中国已进入危机常态化社会。我国危机已不再是单个去的社会隐性矛盾逐渐向显性矛盾转化
④。因此,随机事件本身,而是环境、秩序、规则的系统性破坏和错位,作为一种社会常态存在”
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各级需要树立“危机常态化”治理理念,
,强调“人文关怀”。转型期间社会矛盾和问题错对其加以重新审视。最后,培养“协同意识”
综复杂,网络治理既不能单纯凭借技术手段,也不能单单依靠的短期,各级需
要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应对。所以,网络治理仅凭之力远远不够,更多地需要社会各界协同互动、群策群力,这就需要与社会、与公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集思广益,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与此同时,各级需强调人文关怀,在及时、公正实施信息公开
①②③④
:楚向红:倪明胜:卿立新:喻国明《群众工作如何利用好网络平台》,《人民论坛》2011年第11期。《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维度、舆情生态与治理机制》,《天津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突发公共事件网络及其应对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39
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陈果: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唯有如此,在治时,切实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及其他基本权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理过程中才能获得公众支持,才能在上赢得主动。
2、确保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方法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采取强势行政管制手段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网络的秩序性,但也暴露了“集权观念”和“一元思想”仍然浓重,重管理、轻社会参与,治理主体单一、方式简单等问题①。所以,新媒体背景下,各级需要创新治理方法,在不断增强治理方法科学性的同时,切实提高的治理效能。首先,强调网络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中心管控”模式在网络时代日益显现颓势,以致矛盾不断叠加、困境丛生②。在治理过程中,各级地方需要摆脱传统“管制思维”的束缚、摒弃集权观念和一元思想,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多元互动、沟通与协作,从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提高运作效率。主体多元可以避免治理主体单一化的缺陷,在多元互动、多元协调和沟通中能够化解矛盾、形成共识,进而有效汇集、实施引导。其次,保证各治理主体的协调互动。由于社会危机常态化存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理应作为长期战略任务。所以,当前治理需要突破传统僵化治理模式,在多元参与的基础上强调主体间的协同性和互动性,并以此来控制、化解和解决各类矛盾,通常冲突。最后,疏通引导为主,事后处置为辅。传统治理方法“轻疏通引导、重事后处置”
会积累和加剧矛盾冲突,不仅不利于网络的有效治理,而且会增加公共危机的可能性。所以,疏通引导是防范和解决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危机的关键,各级在治理中应以疏通引导为主、以事后处理为辅。
3、构建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机制体系
一般而言,治理机制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从当前的治理实践来看,各级地方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并确立了相应的治理机制,但并未构建起系统化的机制体系。由于各级地方在治理中缺乏总体预案,所以对于问题的解决通常具有随机性、临时性特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法逐渐使得这些治理机制出现僵化,并且难以适应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显然,治理机制的构建涉及治理的诸多环节和不同层面,构建网络治理总体预案必不可少。况且,不同机制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相互之间良性互动是保证网络治理机制体系发展性和创新性的关键。其一,建构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的总体预案。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危机的频繁发生,各级地方需要设计总体预案,不仅需要落实工作目标、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而且需要明确网络应对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更需要明确各类应对工作的具体要求。例如,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科学、规范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应急指挥、监测预警和引导体系,主动正确引导网上,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性公共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其二,确立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预警机制。网络的传播和发酵有一定的潜伏期,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危机信息,准确判断的规模及走势,就能为治理赢得时间差。所以,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网络预警机制极为重要,既能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及其危机征兆进行严密监控,又能对其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预测,以便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危机警报。例如,为保持网上信息常规性与持续性监测,可以建立“‘专业人员重点监看、专题技术系统常规监看、多级多部门联动监看、相关网站协作
③。其三,建立突发性公监看’的监测预警机制,从而及时发现网络苗头、了解网民动向”
共事件网络治理应对机制。突发性共事件网络应对滞后,通常会引发社会潜在矛盾的连
锁反应,局部问题极易演变成全局性问题,进而导致公共危机。所以,一旦发生突发性公共事
①②③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现状与引导对策》,《行政论坛》2012年第6期。肖文涛、许小美
:《协同治理:服务型的治道逻辑》,《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郑巧、肖文涛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及其应对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卿立新
40
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陈果: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件,决策者就需要快速、及时地调动各种资源并协调相关部门有效应对,将事件本身的处理与网
,“对不同级别、类型的网络舆情应对流程、方法、络引导工作相结合、双管齐下。或者说
策略做出明确规定,一旦出现舆情热点事件,遵循准确、及时、透明的原则,及时启动应急预
①。事实上,在应对过程中,这两方面工作结合程度越高,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就越及时、案”
越有效,其诱发公共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其四,构建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疏导机制。网络互动既是互联网的特征和优势,也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风暴的强大引擎,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必须加强网络的疏通和引导。例如,围绕网络互动的特点和规律,及时组织和调动网评力量,利用网络评论、网络跟帖等方式对网络进行疏通引导,并以此为。其五,确立突发性公基础制定一套科学化的、规范化的网络引导程序,化“危”为“机”
共事件网络治理问责机制。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过程中,部分应对不力,不仅导致事态恶化,而且造成恶劣影响,这就需要对疏通引导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考核,以便对其实施责任追究。显然,公正、规范和具有操作性的问责程序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有效问责的重要保障,这需要健全问责程序并确保责任追究有法可依、有则可循。最后,建立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法律保障机制。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治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和重要保障,党的报告明确指出
②。目前,我国出台了诸如《互联息服务管理办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
法》和《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网络法律法规,但仍无法满足网络立法的需要,因此
对新媒体的管理和网络立法迫切而必要。显然,这需要构建网络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必须加强引导工作的法律和法规建设,促进引导工作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
③。由此,既可以明确网络治理责任及治理行为,又能在保障公民法律手段为主转变”
网上言论自由的同时,依法规范其网络行为。
(责任编辑:潇湘子)
ThePredicamentandBreakthroughofInternet
PublicOpinionGovernanceinPublicEvents
ChenGuo
Abstract:ThesynchronousdevelopmentofsocialstructuretransformationandsystemtransformationinChinahasmadeallkindsofcontradictionsandconflictsparticularlycomplex,andsuddenmassincidentsoccurfrequently.Asanimportantpromoterofpublicevents,networkpublicopinioncannotonlyinducethepublicincidents,butalsocaneliminateandreducethepublicevents,andfinallydecidethedirectionandtrendofthepublicincidentsdevelopment.Atpresent,intheprocessofinternetpublicopiniongovernanceinChina,theconceptofgovernanceisrelativelybackward,thescientificmethodofgovernanceisnotenough,andthesoundandsystematicnetworkofinternetpublicgovernanceislacked.Therefore,togetridofthegovernancedilemmaofinternetpublicopinion,itisneedtoestablishnewideasandconcepts,andemphasizethescientificnatureofgovernance,andconstructthemechanismsystemofinternetpublicopiniongovernance,andensurethedevelopmentandinnovationofinternetpublicopiniongovernanceinpublicevents.
Keywords:SuddenPublicIncidents;PublicOpinion;NetworkPublicOpinion;Governance
①②③
:《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曲淑华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党第十八次全国代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表大会上的报告》
:《件中的谣言传播与引导》,《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第6期。陶国根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