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易老 城市难留 ——新生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近年来,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话题很热,相关改革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在于户籍牵涉的社会管理功能复杂、成本高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户籍制度,成了当前横亘在农民工面前最坚硬的一道制度壁垒。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初步在观念上切断自己和农村的联系,为了一个身份和归宿,他们注定要向取得城市户籍、融入城市的目标不断抗争。 作为一个数量庞大、情况复杂而又对经济与社会稳定具有深层次影响的固有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以下六大问题:一、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五、对精神、情感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从新生代民工本身存在的问题可以看清其在新时期的新特征。曾几何时,农民工就是一副吃苦耐劳、逆来顺受的形象,他们似乎满足于做“中国制造”这部大机器上最忠实最可靠的螺丝钉,不管劳动多辛苦待遇多低下,只要有钱拿回家养活一家老小,就能继续忍下去。然而今天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这么想,也不这么做了。
高涨的权利意识,是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人”的鲜明特征。他们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主动参与政治表达和社会管理,在城市里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活动。他们不再逆来顺受的群体特征,使许多人担忧其成为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但对一个主动寻求向上流动的社会群体,正确的做法是用前瞻的视野评判他们的未来,用平等的眼光去理解他们的要求,用积极的行动来促使他们早日融入城市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正是在新的经济格局与旧有户籍制度对冲影响而生,所以应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分析深层次成因,由四方面入手,切实解决问题:一、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之中;二、通过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三、还需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实和监管,加大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力度;四、继而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明天也正是我们共同的明天。关怀农民工二代,使他们成为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平等一员,是弥合社会鸿沟,消除身份、差距,共创和谐未来的应有之举。
集社会之力,还农民工幸福生活
从灯红酒绿、繁华奢靡的现代都市到残垣破败、人烟稀少的落寞乡村;从穿着时尚、性感妖娆的城市达人到衣衫褴褛、不修边幅的边缘人群;从背影佝偻、独望夕阳的白发老人到青春年少、满含泪水的留守儿童,三十年的发展、三十年的变革、三十年的进步,不仅让我看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转变,也让我们看到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农民工进城务工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他们知识水平、劳动技术不足导致他们只能从事脏乱差且没有保障的工作,同时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而引发的农村养老以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而且也是今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新时期如何帮助农民工摆脱生活困境以及如何解决农村养老和儿童教育问题将是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而这需要坚持为主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坚持为主导,人口输入地与人口输出地携手努力。人口输出地一方面应该做好宣传工作,利用亲情号召外出人员返乡,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地方特色,出台相关税收、土地招商引资从而使外出人员返乡;还可以向上级部门申请财政支持,培育新型农作物,普及农业科普知识,整修道路,畅通交通;人口输入地应该及时组织人员对务工者进行培训,增强其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使其更好的为城市的发展做贡献。
学校应“软硬兼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根据材料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上学路程过于遥远,吃饭、住宿没有保障;而且长辈由于年纪过大、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放松了对孩子的管教,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任性。因此学校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向上级申请财政补助建设完善的食堂、宿舍。同时教师应该更多的去关爱性格孤僻、任性的孩子,在学习上热心教导、生活上诚心引导,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社会各方爱心志愿组织应发挥辅助作用。由于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致使农村老人养老、儿童心理辅导成为社会一大焦点问题。社会各爱心志愿组织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多多组织志愿活动,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同时积极向
社会组织募捐活动,将善款用于农村建设。开展娱乐活动,对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进行慰问演出,丰富老人晚年生活,同时向儿童发放学习用品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艾青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运用于进城务工者身上很恰当。由于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农民为了增加自己的生活收入而不得不进城务工,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去尊重和理解他们,切切实实的为他们解决问题,尽早的让他们家庭团聚,而这也是和社会各方力量奋斗的目标。
从来治国者 宁不忘渔樵
——打造蓝领名片 驱动工人转型
俯瞰美国,选择回归实业,提供工人充分的就业岗位,逐渐摆脱虚体经济的沼泽地;远观德国,坚持职业教育,重视以人为主导的生产,终始德国制造之名响彻寰宇;近看日本,对外转移工厂,造成国内制造业大幅萎缩,新一轮产业空洞化危机四伏;环顾国内,人口红利渐减,劳动力成本慢慢上升,倒逼企业实行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对于制造业而言更是
如此,关键在于要促进新时期的工人转型。有鉴于此,需要发挥工人的力量,坚 持工人路线,打造中国蓝领的新名片。
加大职业教育,打造工人一技之长。古人陈继儒曾在《小窗幽记》中说:“是技皆可成名于天下, 惟无技之人最苦;片技即是自立天下,惟多技之人最劳。拥有一项娴熟的技术是一个工人安身立命之本,才能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当前我国制造业仍处在整个产业链的底端,工人更多的是通过付体力劳动赚取微薄的工资,整体素质差强人意。故此,需开展职业教育,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定期举办工人技术培训,认可培训岗位;发挥财政输血的功能,大力支持职业学校的开办,重点开设实操课程,持续的为工厂输入高水平技工。唯有如此,才能为工人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提升工人的生活质量。
增强社会认可,促进工人时代认同。工人,古称“匠人”,不占有生产资料,却用自身勤劳的双手从事工业生产,带领人类开启工业的辉煌。工人在新中国历史上也书写了一幕幕篇章,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掏粪工人时传祥;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显伟大的雷锋传人郭明义;苦练技术自学成才,立足本职务实创新的金牌工人许振超„„他们的名字不胜枚举,彰显着中国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别样风采。正是有他们这群最可爱的人,才奠定了国家发展的坚固基石。故此,全社会需要加大工人这一身份的认可度,形成尊重工人、爱戴工人的良好风尚,更要继承勤劳、坚韧、质朴的优良品质。
鼓励蓝领创新,实现工人自身价值。马斯洛夫需求层次理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一个工人并不仅仅只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他们有血有肉,有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在工作岗位上,更多的体现为术业有专攻,通过事业成就人生的价值。所以,企业应将创新植入每一个工人的基因,鼓励工人立足本职岗位搞专利研发;打破阻碍创新的岗位、区域、专业,建立开放包容的协同创新机制;此外,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给予金钱、股权、房车等多元化的奖励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工人更好的享受到自身努力的成果,更好地仰望星空。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工人问题直接关乎着其自身利益,关乎党的工作宗旨和性质。在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的历史机遇期下,需要保障工人基本的生活需要、进一步认可工人的社会地位、实现其人生理想,才能更好地实现工人转型,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方能让经济成果让更多的工人分享。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关系和主权、社会稳定、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正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重要。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
网络信息安全需法律保护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网络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网络安全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纯技术性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信息网络安全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重要部门信息网络遭到间谍机构密集攻击。现在,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等已由黑客们个人行为演变成有组织的团伙、集团行动和某些国家的网络间谍活动。有资料显示,目前境外有数万个木马控制端、数千个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对着我国,境外间谍机构疯狂采用“狼群战术”、“蛙跳攻击”、“摆渡攻击”、“网站钓鱼”等对我国实施网络窃密和情报渗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网络密切相关。
第二,西方国家搞网络心理战破坏我国政治社会稳定。信息海量传递和文化自由交互,使得网络空间成为没有防区范围、随时都在对冲的思想战场。西方敌对势力钻我国网络法律和监管的空子,利用网络空间对中国进行舆击,
实施政治打压,丑化中国国际形象,目的就是通过网络激化我国的“社会矛盾点”,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对此,我们应该给予高度警惕和进行积极防范。
第三,信息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和侵权行为愈来愈猖獗。网络洗钱、网络诈骗、网上黄赌毒等犯罪活动蔓延全世界,智能手机移动网络更使犯罪分子如虎添翼,一个网络地下黑色产业链正在形成。网络社会正在全方位复制并不断翻新现实社会的犯罪形态,目前我国《刑法》已难以涵盖现实中发生的信息网络犯罪类型。同时,“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抄袭剽窃”等网络侵权行为愈来愈严重,而网络维权,寻求法律保护和司法救济却非常难。
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网络虽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但是,保护信息网络安全,不仅需要先进技术,更需要法律、道德等有力支撑。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呼吁法治建设,依法建网、依法用网、依法管网,是保障网络安全的迫切要求。
一是维护国家网络主权的迫切要求。某些西方国家以网络军事存在,向世界巧妙地宣示了其网络主权;或者凭借信息技术优势,在信息网络中极力渲染和推销“国家主权过时论”,企图实现网络霸权。而我国由于网络主权意识模糊,常常出现外国干涉本国的网络管理,而本国网民却对管理不理解的现象。因此,依法对网络行使主权管辖权,维护网络空间国家主权,迫切需要加强网络法治建设。
二是维护网络安全秩序的迫切要求。信息网络绝不是一方净土,同现实社会一样,既存在着真、善、美,也滋生着假、恶、丑;既是网民和“机民(手机用户)”的数字化乐园,也是和违法犯罪分子的避风港。因此,依法规范网络秩序,重组网络空间权利与义务关系,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迫切需要加快网络法治建设。
三是应对网络突发危机的迫切要求。信息网络具有不经时间验证和过滤的瞬间聚集性,极易促使潜在的紧张关系迅速转化为突然的冲突,产生危机,并可以迅速使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普通问题“政治化”、一般问题“热点化”。因此,依法规制网络行为和管理措施,确保应对网络突发危机的信息主动权,必须加强网络法治建设。
四是防范解决网络纠纷的迫切要求。我国网络纠纷案件日益增多,而且越来越国际化和政治化,比如,2010年腾讯和“360”之间的不正当竞争,美国谷歌公司的“搜索引擎”纠纷等,已严重威胁到中国信息安全。因此,要使网络主体行而有据,司法机关裁而有度,有效地防范和解决各种网络纠纷,就必须加强网络法治建设。
五是加强网络监管治理的迫切要求。受某些西方国家鼓吹的“网络监管有损言论自由”,“严格监管将削弱和抹杀技术创新”等观点影响,我国在网络监管上思想不统一,认识有分歧。追求自由、平等和共享是网络的理想目标,维护秩序、公正和安全是网络的现实要求,平衡这两者的关系,需要加强网络法治建设,依法实施介入的、适度的网络法制监管治理。 三
我国信息网络法治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网络法律法规体系。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网络法治建设水平还不高,法治防线缺口很大,主要问题有:一是网络法治理念滞后,没有形成适用新的网络社会的法理原则,网络法律还仍然沿用或套用物理世界的法理逻辑,很多地方不能自圆其说,执行性差;二是网络法学研究薄弱,没有厘清网络特征对传统法律的质变影响,没有找到从现实社会到网络社会的法制建设桥梁;三是网络立法缺乏总体规划,应急式、尾随式和局部式的立法现象较普遍,部门规章多,法律位阶低,效力不强,可操作性差,部门法规之间时有冲突;四是网络监管以防范管制为主,重审批轻监管,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难以形成拳头,忽视社会各方参与,缺少网络电子治理措施;五是网络法律资源匮乏,网络新生权利得不到法律承认,适用法律困难,强调网络服务者和用户的责任和义务多,禁止性规范多,网络权利保护不力;六是网络社会还没有建立讲诚信的法治规制和道德准则,对于网络上的假话、造谣等问题,执法取证难,处理无法可依,信息网络的法制和道德规范缺失。
“良法”与“善治”的有机结合,是现代法治的精神和精髓。在加快推进我国网络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主张网络主权的存在,建立健全网络法制的体系框架。要科学界定我国网络管辖事权,树立和强化网络关防意识和观念,保卫网络疆界;切实加强网络法学研究,尽快制定《信息网络安全法》,确定网络法制的总体框架,科学规划我国网络社会的法制建设;适时开展网络法规的立改废工作,解决好网络法规滞后和部门规章之间相互矛盾及冲突的问题,强化网络安全技术立法,适当把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考虑在《刑法》中增设“破坏信息网络安全秩序罪”的专门章节,改变以个别化的条文增改应对网络安全的立法模式。
第二,强化法律实施和执法力度,形成完善的网络安全法治机制。一是严厉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研究常态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打击机制,坚决遏制住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蔓延之势;二是加强网上信息内容监控和执法力度,考虑
将网上信息分为违法、有害和敏感等内容,进行分类管理和处置,建立网络信息“通知删除”和“删除免责”机制等;三是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加强网络的安全运营模式建设,运营商要对接入网站进行严格安全审查,防止网络服务商与违法网站结成利益链,重视网络通讯中个人隐私的权利保护等;四是依法推进网络实名制,加快研发互联网实名制的关键技术,建立“实名登记,网名上网”的电子身份认证技术及可信的安全验证服务管理体系。
第三,加强网络安全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网络法治意识。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普法教育,普及网络安全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举办网上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活动;完善网络公约机制,发挥网络自律的公共组织作用,把监管和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结合起来,健全网络自律公约,发挥网络法治软约束的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化机制研究,以提升网络个人道德自觉为重点,建构网络社会的道德新体系,使网络安全文化所倡导的安全理念和诚信公德深入人心。
第四,坚持从战略高度统筹考虑,推动网络法治建设的国际合作。主动提高我国在国际互联网安全领域的法制建设话语权,从战略高度统筹考虑,积极推动建立保障网络安全的国际法治体系;积极呼吁国际社会共同解决网络权问题,倡导和支持网络根域名解析体系交由各国认可的中立国际组织管理,明确各国对该管理权的运作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推进网络国际立法与执法合作,关键要在推动国际社会对网络安全的法律定义、网络犯罪的“认定标准”及管辖权的原则适用等方面形成共识,减少世界各国在打击网络犯罪活动中的执法冲突与摩擦。华图教育
第五,警惕某些国家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推行的“双重标准”和“两种言行”。一方面,他们对其他国家大肆宣扬互联网的民主、****和自由;而另一方面,却对自己国家的网络通讯不断加强监控。我们要善于联合国际组织和各国力量共同抵制某些国家的两面派言行,确保网络法治建设沿着平等、公平、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前进。 发展经济 更要保护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优良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不少名人,名人的人文情怀滋养着不少地方的旅游业,使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成就了不少地方的发展佳话。然而,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还没有被一些地方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忽视了文化自身的价值。出现了争夺名人故里和“保护性拆迁”等荒谬现象,以发展躁动绑架文化资源,使文化成了经济发展祭坛上的牺牲品,佳话就变成了乱象。所以,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文化遗产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我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也有着可与日月争辉、能同天地齐寿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以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影响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利用资源,文化遗产成为一些城市和地区的形象和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展现了各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也展现了各地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遍布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在旅游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中,文化遗产旅游收益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是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各地通过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提高了地方的知名度,从而不同程度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开发和应用突破,还可以形成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现代产业链条。
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文化遗产进行商业化推广、市场化运作,是传统文化老树开新花的必由之路。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足够的投入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建设好。把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来统筹开发,使之形成产业化,反过来可以用资源利用的收入来保护文化遗产和进一步开发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浏览名著、欣赏音乐、品味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中国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传播了传统文化遗产。运用各种渠道开展跨文化对话,还消除了文化的隔阂与偏见,坚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确实可以相互促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不但要看到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更要关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切实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产品创作,进行知识产权开发,凸显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多重作用,让文化遗产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只要我们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就一定能实现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