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授课班级 九年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时 1课时 科目 设计者 一、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一首不朽的诗作,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和广大的人民一起饱受了战乱之苦,他以一种深沉的笔调,浓浓的爱国情写下了很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朝代的荣辱,人民的悲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我确立教学目标为: 1、 有感情地朗读、体味忧国忧民的情怀。 2、 学会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3 、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本文的意思,所以本文的意思能够通过预习解决。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结合课题谈) 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信心。 2、降低问题难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3、创设和谐、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4、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视野 五、教学资源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为支持教师的教,我主要使用PowerPoint,增强直观性,趣味性;适当拓展增强学生的积累。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对联导入 教师活动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在成都 “ ”草堂上的一副对联,这写的是谁呢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简价作者。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以杜甫的思想精髓为切入口:这句诗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世上是国家的意思,民间是人民的意思。让学生了解杜甫通过写自己的遭遇反映当时广大读书人的疾苦,从而表现杜甫关心民众,忧虑国家。这样从课堂的开始就能抓住主线,营造一种浓厚的氛围。 二、展示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体味忧国忧民的情怀。 2、 学会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3 、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明确目标。 识和形成的情感体验。 PowerPoint课件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文言文阅读要读准字音、断准句子找学生阅读,其它同学注意听他是否有读错的地方。 读完后作指导(能够让学生点评、指导)全体学生齐读。读完后,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很流畅,但是感情不是很丰富,没有读出沉郁顿挫的诗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通过探讨本文的内容,走进作者的内心。 文章的背2、说出我的理解。 (1)在本文中能体现“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句子是? 学生回答: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出这样的感慨的? (理解作者的思想不但要读作品,还要了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3、知人论世。(补充写作背景)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一场暴雨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大的背景是安史之乱;自己穷困潦倒。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 四、研读课文 1、我们看课文前三节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概括,老师总结:狂风破屋;群童抱茅;屋破漏雨。 狂风破屋:这里用了一个狂字,从文章里什么地方能够看出? “怒号”用拟人化的手法。“卷、三重”三重则突出了风的大。 群童抱茅:这群孩子为什么要抱走茅草呢? 屋破漏雨:诗人的处境怎么样呢? 表达的思“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理解作者有说服力PowerPoint课件 交流观点,语言来阐述杜甫的伟大一定会很发表意见;这里直接引用文学评论家的景。 问题,了解论出示的读课文,讨初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准确地断句,不读破句子。对于学生是否读出情感有待下一步指导,要读出文章的情感,就必须要理解作者这篇文章所抒发的情感。 知人论世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而不是安排在前面目的是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从文章中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就的,这样的文章从而能够放到当时大的背景中去,从而不是脱离实际地去分析出情感。PowerPoint课件 学生朗读,使学生明确通过本课应掌握的知—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无干处”“少睡眠”“长夜沾湿”体现生活的悲苦。 2、前三节写了自己的悲苦,作者自己能够说是自顾不暇,但作者由已及人想到天下的寒士,这就是诗人的伟大之处,正如前苏联的别林斯基所说:“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还是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扎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杜甫在这首诗里虽然也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五、再读课文(配乐朗读) 前三节写了自己的悲苦,我们读的时候要声调低沉,语速缓慢表现诗人的沉郁;第四节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声音要高,语速要快一点。、 生读课文,师范读课文第四节。 想感情。 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里通过前面的课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处境是那么地痛苦;能够理解作者是多么地伟大,自顾都不暇还心系天下的寒士。这样再去读课文再加上一些方法指导、并配上《二泉映月》我想效果一定不错。 紧密联系本节课所学内容,在前面情感氛围的营造下,我想学生六、布置作业写出我的感怀 诗人这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忧国忧民,诗词人这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自己处在困境中还心系他人,面对这样的伟人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以“杜甫,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 学生练习后交流 的情愫一定已经被调动出来,本来很难的写作,我想一定会变得很简单。 七、帮助和总结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口头指讲解、讨论交流、课件展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争取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都能达到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还需要再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