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来源:华佗小知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陕西武县巨家中学 杨东建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是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和抒学习叙事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了解作者生平以及相关作品。

2、通过诵读理清诗歌思路,了解诗歌大意。

3、通过分析,探究,体悟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正 和人生观,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难点:通过叙写自己的茅屋,抒发了崇高的理想和愿望。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诵读,多方寻找相关材料,熟悉人物以及所学的诗歌作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感知:

1、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了很多杜甫的诗歌,你们都知道有哪些?(……)请问,你们知道关于他的那些评价和称谓吗?(……)他的诗歌为什么被称之为“史诗”?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诗之后,你就会清楚地明白这个含义。

提出目标:

①、了解诗歌的相关背景。

②、诵读,感知诗歌大意。

③、通过分析、讨论,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明确诗歌的主旨。

2、明确目标:

本课我们主要通过作者叙写秋风破茅,进而感受作者崇高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二、质疑探究:

1、读书自学

明确任务:

①、正确识字,认真诵读,感受全诗大意。 ②、了解诗人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③、仔细参看问下注释,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注意体会诗歌的情感,正确把握诵读节奏。

2、教师指导:

诗人及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解题:“……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教师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情。)

3、学生质疑:

刚才我们进行了自主学习,现在大家把自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来,让我们大一一起来探讨。

质疑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作者怎么说这群孩子是“盗贼”?

质疑2:“归来倚仗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呢?

质疑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

4、提问:

①、诗中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②、是的第一节里,都用了那些动词描写了风的猛烈?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③、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

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

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④、大家好好想一想,群童为何抱茅?

⑤、 第三节里,那个词语准确揭示了设个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⑥、 第三节里,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⑦、面对这大风破茅、大雨如注的凄惨情景,诗人作何感想呢?请找出能真却表达诗人理想和愿望的重要诗句。

⑧、纵观全诗,你觉得诗人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说说自己的感受。

5、学生探究:

在认真诵读的基础上,结合对时代背景的了解与问下注释的理解,深入思考以上问题。

三、合作释疑:

1、合作学习:

把现有的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一组学习一个小节,通过共同探究,完成两个问题,并给每个小节叫一个小标题。

(一组:1-2题 二组:3-4题 三组:5-6题 四组:7-8题)

2、学习指导:

①、加小标题时,要尽量从原文里面进行压缩和概括,词语简练、准确。(例一:秋风破茅。)

②、分析词句的作用,一定要把它放在原文里面。在分析之前,首先要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想象,把诗歌所描摹的场景“幻化”在自己的你头脑里,把自己融入到场景中去,与诗人一同体验,这样,才能产生真切的感受。然后分析起来,也就比较自然贴切了。

3、合作释疑:

各组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教师纠错,形成共识。

(①、“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②“卷---飞”——“洒”——“挂”——“飘转”——“沉”等动 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③、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④、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⑤、丧乱

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⑧、正直、善良,心怀天下、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古代知识分子。)

4、精讲点拨:

①、第一节里,一连串的动词,展现出一个接一个动态,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

②、面对“群童抱茅”“公然入竹”的情景,湿热难耐不住内心的愤怒,因为诗人“老无力”,而这茅草对诗人而言关乎生计,所以说,这自然的会引起诗人的愤怒,,说群童“对面为盗贼”,这是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

③、“自叹息”一词,意蕴很深,值得思考。一则,有诗人对自己的“叹息”:年老体弱,孤独飘零,命运多舛;二则,诗人由自己联想到受战乱以来的天下黎民百姓,不都和自己一样吗?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④、“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含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愁惨暗淡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愁惨暗淡的心境。

⑤、“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一语双关,由自己的处境,联想到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 “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跳出了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结尾两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淋漓极致的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本诗前三节一叙事为主,续写了秋风破茅的情景。第四节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集中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四、拓展运用:

1、课堂测试:

①、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③、重点问题探究。

(1)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3)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 学生当堂完成,教师点评)

2、归纳诗歌主旨: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3、拓展运用:

①、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你知道哪些?

②、古代诗歌里面,有很多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请予以整理。

板书:

秋风破屋 风 白天 室外 事

现实 群童论茅 长夜沾湿 雨 黑夜 室内 人 理想 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 自己(生活、精神、痛苦)他人(疾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