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申论范文精选三篇

申论范文精选三篇

来源:华佗小知识


领导干部要以包容心接受“被找茬”

前不久,一位领导干部无奈地说,现在开展谈话批评不好拿捏,说轻了不顶用,说重了得罪人,搞不好会造成个人恩怨。这种想法,着实要不得。(6月5日《人民日报》)

【解析】

用人民日报的报道做开头,介绍背景: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好缺点”是种假把戏》,点明了当下党内政治生活存在“自我批评谈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的怪现象。

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每年各级各部门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都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上,领导干部查找自身的不足,及时地帮助同志克服缺点,纠正错误,这个做法被形象地比喻为“找茬和被找茬”。除开自我批评,开展批评的过程,是正确认识自己、加强党性锻炼的过程,也是自觉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过程,领导干部要以包容心接受“被找茬”,更要以虔诚心改掉找出来的“茬”。

【解析】

找茬和被找茬的内涵和意义。

要有开门纳谏的态度。“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唐太宗开门纳谏,君明臣直,成就了贞观盛世。明太祖集思广益,铁腕治贪,出现了洪武之治(例证)。领导干部要宏观规划、科学决策,就需要全盘考虑、统筹协调,然而领导干部是人不是神,既不可能一个头脑想到方方面面,又不可能完美决策全无瑕疵,要避免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关键是要敢于和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要把开门纳谏贯穿始终,学会兼听则明,集中集体智慧,取长补短,切忌搞家长制、一言堂(理证)。要主动邀请机关同事直言相谏,帮助自己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纳诤言、受监督。

【解析】

对策1:要有开门纳谏的态度。这里需要积累的是两个例证:唐太宗开门纳谏,君明臣直,成就了贞观盛世。明太祖集思广益,铁腕治贪,出现了洪武之治。

要有闻过则喜的胸怀。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听不得半点批评,对一些谋士开了杀戒,让人叹惋。时下,一些领导干部也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只喜欢听下级的阿谀奉承的恭维话,听群众歌颂赞誉的好听话,面对领导的批评不服气,面对群众的意见就变脸,甚至对敢言其过的人暗暗记小帐、送小鞋,实行打击报复。长此以往,谁还敢直言忠告,给予批评?如果大家都你好我好大家好,奉行一团和气,听不到争鸣、异议和批评声音,领导干部就会在“雾霾”里骄傲自满,迷失方向,丧失立场,贻误判断,真是得不偿失,当引起领导干部的警醒和深思。

【解析】

对策2:要有闻过则喜的胸怀。

“如果大家都你好我好大家好,奉行一团和气,听不到争鸣、异议和批评声音,领导干部就会在‘雾霾’里骄傲自满,迷失方向,丧失立场,贻误判断,真是得不偿失,当引起领导干部的警醒和深思。”这句话用了假设反推,就是假设一种未发生的情况,然后假设可能出现的后果,最后正面论证论点的方法。假设大家都你好我好大家好,那么领导干部就会迷失方向,结论是对待这种一团和气的行为领导干部要引起警醒和深思。

要有知错能改的行动。“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闻过则喜”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对待别人的批评,只停留在虚心听取上,缺点就会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使得人在闭目塞听下变得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唯有克服“灯下黑”、远离“老好人”,不扣帽子、不打板子,将“被找茬”内化为成长的土壤、外化为自律的藩篱,面对面地听取意见、实打实地查找线索,细中细地整改问题,才能走出一团和 气的形式怪圈,凝民心、聚民气,获得群众信赖、拥护和爱戴,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才智和力量。

【解析】

对策3:要有知错能改的行动。

本段需要积累一些比喻词:“灯下黑”、“老好人”、“扣帽子”“打板子”、“被找茬”

【整篇点评】

本篇文章结构清晰,总体上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路进行写作,层层深入,逻辑严谨。论证手法多样,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灵活使用,语言有文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都有体现。这一篇比较好的文章。不足的是在文章的最后,没有一个结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在申论的写作中,必须有结尾,不然会被以为是一篇残文,直接是三类文以下,要引起重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