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一万名《公共基础》易考点总结(一)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的形成:
(一) 近代中国国情:1949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之一和中华名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儿牵着是各种矛盾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 改善人民的生活 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了道路 创造了条件。
(二) 中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决定了近代中国是资产阶级。从鸦片战争到辛亥,近代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的范畴。
二,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和行动纲领
(一) 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1:新民主主义的对象:帝国主义 封建制度 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的动力:无产阶级 农民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新民主主义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
新民主主义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 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主义思想为指导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 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二)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道路: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是中国党在中国个名字红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带社会主义的转变
1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到社会主义改造节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是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基本实现对农业 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章 理论
一,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一)理论的形成过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对色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2当代 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理论形成的时代依据。
(三) 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1 理论的精髓:思想 实事求是。
2 理论的首要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理论的首要问题,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条件和途径;最终达到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即不发达阶段。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痛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三) 当在社会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的基本路线:1987年当的十三大阐述了党的基本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文明 民主的社会主义赶紧而奋斗,即“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一)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1 ,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实际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股份和集体股份)
2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 按劳分配外的其他分配方式:1按福利分配;2按资产性分配;3按经营性分配。
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不同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经济;第二: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第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第四: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三是宏观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结合起来。
七,健全和完善宏观体系
(一)宏观的目标 原则和手段。
1 宏观的目标:
1>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
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4>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5〉实现劳动的充分就业;
6〉公平的收入分配;
7〉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的原则:
1〉 直接宏观经济原则—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协调和控制微观主体经济的行为.
2〉 间接宏观经济原则---国家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
3> 集中和重点性原则。
4> 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综合配套原则,
3宏观的手段: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二) 宏观的经济:财政 货币 产业(为主);收入分配 区域 价格管理 对外经济等(付).
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一) 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1社会保险 2社会救助 3社会福利 4社会优抚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
九,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坚持自主 自力更生为基础,同时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从本国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成果和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十,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一)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本保证.
十一,社会主义净胜文明建设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出)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青年。
十二,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提出)
(二) 我国的外交和战略。
1外交:自主(自主是我国的基本立场,坚持自主,就是:1,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2,真正的不结盟;3反对霸权主义.)
2 维护和平主要主要体现在:1,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2,坚持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3,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与争端;4简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十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
(一)一国两制的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是中国不可分割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二)一国两制的意义:第一为和平解决历史遗留和国际争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第二有利于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第三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第四有利于保证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从而有利于中华民族党的繁荣昌盛。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当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 始终做到 三个代表 使我们当的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南.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精髓是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观()
(一)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总阐述了科学发展管的基本内涵,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4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
(三) 科学发展管是同马克思列您主义 思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科学含义: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党的十六大依赖,反复强调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首先,这是我们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其次,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的历史人物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当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当实现执政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构建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实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内科学发展观;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落实,人民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 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
备,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等等……。
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
三,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 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是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 和谐创业 和谐安邦。
1, 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