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SocialScience)
2008年9月
能源金融:内涵及需要研究的问题
刘传哲,何凌云,王艳丽,何丽娜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 要:论文在对能源金融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就能源金融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思路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能源金融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研究能源产业金融安全及风险防范机制与管理方法;二是研究能源产业自主创新金融措施和保障体系;三是研究成立专业性的能源金融机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经营管理模式。关键词:能源金融;能源金融风险;能源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105X(2008)0320059204
一、引 言
能源和金融是经济发展中的两大核心问题。能源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本动力,而金融全面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能源金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着社会进步和政治经济的发展,能源金融一体化也逐渐成为了全球经济的普遍现象,而能源发展的资金需求,也带来了能源金融的发展良机。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能源产业发展进入新的战略转型期,能源产业技术升级主要靠大量的资本投入在支撑,能源金融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世界范围看,随着我国能源发展“走出去”战略的稳步推进,对外能源合作会更加广泛深入,能源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也成为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2007年5月10日,以“能源金融创新与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能源金融论坛”举行,许多专家学者就我国能源金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期权、债券、汇率、利率、股票以及相关衍生品等金
融资产的套期保值、组合投资或投机交易。后者是指能源产权主体、效率市场和传统金融市场通过有机联络,利用金融市场的融资、监督、价格、退出机制,培育、发展和壮大能源产业。贺永强、马超群等分析了能源金融的发展趋势,认为:能源金融就是将能源与金融相互融合起来的一种新的金融形态[2]。从这个层面出发,早在1886年,威尔士的卡迪夫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源交易所——煤炭交易所,它运用金融交易的管理模式对当时的煤炭交易商进行管理与运作。这应该属于能源金融的实践。
事实上,能源金融的出发点在于“能源”,借助于金融系统,最终服务于能源产业发展。从这种层面出发,可以认为:能源金融是金融体系与能源体系相互耦合的系统,其本质是金融系统,但最终的归宿是能源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能源工业融资还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金融支持能源,可以保障和促进能源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能源和金融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能源市场实质上已成为了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利用能源市场实施金融战略。
二、能源金融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对于“能源金融(EnergyFinance)”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佘升翔、马超群等指出:按照系统学的观点,能源金融是传统金融体系与能源系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的新的金融系统[1]。可以分为能源虚拟金融和能源实体金融两个层面。前者是指能源市场主体在能源商品期货、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能源相关的资本市场进行能源实务、期货、
收稿日期:2008206205
三、分析框架及研究问题
有关能源金融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有:我国金融市场中能源板块的运行和投资价值分析;提出
矿业权(包括勘探权和采矿权)证券化可行性;提出
作者简介:刘传哲(19—),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副院长,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工
程与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60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9月
建立能源产业风险投资机制、提出建立区域开发型金融机构等,但进一步深入的论述和研究没有开展。
有关能源金融的国内外实践主要有:利用商品和金融市场进行能源的套期保值、组合投资或投机交易;利用金融市场的融资、监督、价格、退出机制,培育、发展和壮大能源产业。
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能源金融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研究能源产业金融安全及风险防范机制与管理方法;二是研究能源产业自主创新金融措施和保障体系;三是研究成立专业性的能源金融机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经营管理模式。
(一)能源产业金融安全及风险防范能源金融中蕴藏着很大的金融风险,表现在:1.就目前而言,由于我国能源资源开发持续
(1)监督。主要是针对资金错配等问题,关键
在于解决选择怎样的诱导资金流向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领域,以及能源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能源资源深加工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解决信贷、产业、能源财税等的对接问题以及监督机制的构建问题,需要合理有效的配套和支持,着力点在于:
第一、采取金融措施遏制信贷资金投向资源浪费型和环境污染型的低水平开发项目,加大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项目的支持,促进能源产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化。这个层面的配套与支持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信贷上。
第二、运用金融杠杆,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促进能源产业由以依赖耗竭性资源为主的直线型发展模式,逐步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为主导,克制和节约利用耗竭性资源为补充的多元化环状型发展模式转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控制。主要是针对能源产业周期与能源信贷投放结构的匹配性问题,关键在于对能源信贷与能源工业景气的有效监测,以及预警系统的建立。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就相关层面进行了调查分析。付俊文、范从来从战略角度对能源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做了分析,提出:构建能源产业的支持体系,需要研究制定能源发展的投融资框架,同时构建能源产业金融风险防范体系[3]。付俊文,赵红认为我国能源金融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产业与信贷的协调性存在矛盾,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业集中度过高,能源企业融资方式单一,能源金融支持与能源工业发展顺周期等[4]。基于此,在支持层面,从短期来看,要控制能源金融风险,尽快建立有关能源金融的监测制度,提高风险预警的前瞻性。银行应加强信贷管理,有效防范能源信贷风险等。从长期来看,要重塑控制能源金融风险的金融服务体系,比如:建立区域开发型金融机构,设立能源投资机制,引入能源投资信托金融产品等。
(二)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路径和保障
1.金融支持能源产业的途径方式我国能源工业市场化程度低,融资方式落后,能源企业融资方式单一,依然依托于传统的融资方式。能源工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这体现了信贷资金对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的巨大支持,但也反映出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我
加快,经济效益明显,大批银行资金向能源行业集
中,能源金融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由于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期收益效应的诱导下,放贷给高污染与浪费的能源行业,或者是资源型企业的基本建设项目和一次性资源开发。这不仅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伴生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2.能源信贷投放结构隐藏着大的金融风险。(1)当前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资金以满足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而在目前正规信贷资金难以满足需求的条件下,必然会出现民间资金的涌动。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是比较“稳健”的状态,但这是建立在能源产业繁荣的前提之下,如果出现周期性转变或其它扰动因素的干扰,比如整体经济运行出现周期性调整或相关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已投入到这些行业和企业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就难以得到保障。
(2)另一方面,信贷资源向能源产业过度倾斜,由此形成了银行资金与能源产业间的深度依赖关系,一旦资金链条中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不仅累及两大产业,甚至可能累及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与均衡。因此,必须进行风险防范和各项的配合。
(3)轻易获得的信贷资金容易助推粗放式能源开发,对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的有效实施。
3.能源金融发展中存在风险,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从广义上讲,能源金融风险防范的研究,其核心在于两个方面: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8年第3期 刘传哲,等:能源金融:内涵及需要研究的问题 61
国的现状来看,能源企业上市融资的还较少,发行债券的融资占比例小,其它融资手段和金融工具未被很好利用。同时,金融机构提供的能源金融产品单一,主要局限于中长期能源信贷业务,而在能源期货服务、能源产品票据贴现、能源企业和能源产品相关资金结算,能源企业利率及汇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创新明显不足,很难很好地满足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的多元化的融资要求,从而也制约着金融机构盈利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能源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要求融资规模大,融资渠道广,融资机制灵活。因此,要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进程,拓宽能源市场广度,必须创新金融支持能源产业的途径和方式。通过金融支持,能源企业可以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金融部门应加强与能源行业的深度合作,不断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开展能源工业项目融资、重组、并购等综合性的金融业务,加快能源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大对能源科技创新及高技术能源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2.能源产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措施和
设计。设想从国家宏观管理出发,提出促进能源产业自主创新的宏观金融保障措施,如成立中国能源银行、设立能源自主创新基金等。
3.能源产业境外直接投资的协调机制与风险控制
如何发挥的宏观指导与服务职能,为我国能源产业境外直接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如何提高我国能源产业在境外直接投资中的风险管理能力?在合理界定、市场、企业关系的基础上,应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能源产业境外直接投资协调机制问题,从微观层面研究能源类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风险管理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建立境外直接投资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各种运作中主要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取向、它们之间的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及其动因,提出建立境外投资利益冲突协调机制的建议。
(2)建立境外投资的管理协调机制:投资区位、投资方式、投资主体等的海外能源直接投资管理和战略规划研究,引导企业正确选择,避免企业在境外盲目投资,无序竞争;对能源产业境外直接投资的信贷、外汇、财政和税收的扶持方式的研究,增加我国能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建立境外投资的服务协调机制:包括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研究。通过驻外使馆和商务机构不间断地获取各国关于外国投资的法规等新信息,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降低信息不对称。帮助企业培训经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援助等。
(4)建立境外投资的保护协调机制:利用国际多边、双边或区域投资保护协定和多边投资争端解决公约保护能源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利益;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减少投资者面临的非经营性风险。完善境外投资者法律保护体系。
(5)能源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能源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国家政治风险、制度风险、外汇风险、风险、融资财务风险、勘探风险、开采与加工相关的技术风险、生产经营与销售风险、环境保护风险等。要分析各种风险的影响因素,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建立能源金融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当前,我国能源金融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利用金融杠杆加强对能源产业的和合理配置。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能源产业对信贷资金的依赖性很
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而目前我国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是关键所在。具体表现在:研究开发经费严重不足,资金来源渠道不畅;有限的研究开发经费利用效率不高;“资金投入——自主创新——资金增值——再投入”的循环提升模式有待完善;自主创新的宏观金融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这些问题将阻碍我国能源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因此,为促进我国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能源产业的自身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研究能源产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措施与。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能源产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来源渠道构建。设想从国家财政、银行、企业利润积累、居民个人等方面构建能源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筹资渠道。
(2)能源产业自主创新的资金高效利用模式构建。设想从过程管理出发,提高自主创新各环节资金利用效率,实现资金最优配置。
(3)能源产业自主创新的资金循环利用模式构建。设想以循环增值为指导思想,以资金利用周期为着眼点,构建“资金投入——自主创新——资金增值——再投入”的资金循环利用模式,实现首尾相连、阶段提升。
(4)能源产业自主创新的宏观金融保障机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62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9月
强,同时,能源工业企业对金融机构的利息贡献大。但总体来看,能源金融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能源产业对金融需求旺盛,资金缺口大;第二、能源宏观经济运行中,还存在投资规模过大,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产业与信贷不协调等问题;第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信贷制定权和管理权都集中在总行,制定的行业客户分类标准等信贷也是全国统一的标准,没有考虑各地区具体情况;第四、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业集中度过高,能源金融安全问题突出。
由此可见,能源金融的核心在于在满足能源信贷资金的同时有效解决能源金融安全问题。从信贷资金看,目前国家有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但没有与能源相关的银行,这已成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基于此,建立能源金融机构是必要的。一方面能源类金融机构为能源企业服务,用于企业内的新能源和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以根据各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的差异,制定有区别的信贷,避免了商业银行信贷支持能源产业的地域局限性,因此具有性银行性质。另一方面能源产业建设期较长、与其相关的环境治理、循环经济等贷款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除了建立起能源银行以外,与之相匹配的能源企业担保公司也应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市场化运作,因此能源金融机构又具有商业性质。根据我国实际,在指导下,有实力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应联手申办能源银行,由财政和企业共同注资,吸取存储,集中财力,主要用于
能源开发、能源企业创新等。
参考文献
[1] 佘升翔,马超群等.能源金融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
示[J].国际石油经济,2007(8):3-10.
[2] 贺永强,马超群,佘升翔.能源金融的发展趋势[J].金
融经济,2007(24):15-16.[3] 付俊文,范从来.构建能源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7(2):92-101.
[4] 付俊文,赵红.控制能源金融风险的对策研究[J].青
海社会科学,2007(2):62-67.
[5] 刘国平,齐长恒.识别和控制投资海外矿业的风险[J]
世界有色金属,2005(3):4-6.
[6] 朱霞,曹桂华.我国矿业国际投资环境评价的重要性
[J]中国矿业,2003(10):15-16.
[7] 刘红霞.中国境外投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财
经大学学报,2006(3):63-67.
[8] 成思危.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M].北京:民主
与建设出版社,2001.
[9] 钱瑞梅,杨星.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及其价格
风险特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2):58-59.
[10] 刘贵生.金融支持西北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选择[J].中国金融,2007(13):32-33.
[11] 高鸿.金融在能源产业发展中的路径选择[J].经济
师,2005(11):238-239.
[12] 项俊波.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金融实践[EBOL].
.http:www.chinamining.com.cnnewslistnews
asp?classid=158&siteid=104033.
EnergyFinance:ConnotationandResearchIssues
LIUChuan2zhe,HELing2yun,WangYan2li,HELi2na
(SchoolofManagement,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Onthebasisofdefiningtheconnationofenergyfinance,thispaperanalyzesthemainissuesandtrainofthoughtsinthefieldofenergyfinance,andshowsthattheresearchofenergyfinanceatpresentshouldbesetofffromthreeaspects:thefinancesecurity,riskpreventionandthemanagementmethodofenergyindustry;thefinancialpoliciesofindependentinnovationandthepolicyguaranteesystem;the.necessityandfeasibilityoftheprofessionalenergyfinancialinstitutesanditsoperationmodesKeyWords:energyfinance;risksofenergyfinance;energybank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