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发展趋势
杨晓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 经济1221 学号:120112045
【摘 要】商业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
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
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本文对中国银行业的现状作一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几年的发展轨迹作几点推断和建议。
【关键字】国民经济 商业银行现存问题 商业银行成就 发展趋势
一、 引言
商业银行体系一直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着关键作用。经济增速放缓、不良贷款增加、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银行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实现可持续化增长、差异化竞争和战略转型将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从产品创新升级到服务创新已渐成潮流。
二、 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看商业银行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在2013年2月22日刊发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1]
2012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行 业 金融业
投资额 932 比上年增长% 46.2 1 / 6
2012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指 标 各项存款余额 其中:住户存款 其中:人民币 非金融企业存款 各项贷款余额 其中:境内短期贷款 境内中长期贷款 年末数 943102 410201 406192 345124 672875 268152 3634 比上年末增长% 14.1 16.6 16.7 9.9 15.6 23.3 9.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以上资料看经济的增长的速度依然很快,不过相比已经比往年有了减缓的趋势。随着中国金融行业的开放,逐步走向市场化,伴随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发达国家财政金融问题相互交织,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得到了巨大的成长,但还将要迎接巨大的挑战和面临诸多的问题。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国内实体经济虽然企稳向好趋势明显,但仍存在下行风险。出口环境仍不理想,全球贸易景气度仍在低位徘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将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地方新投资项目仍在快速增长,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
(二)地方代偿性风险还比较突出
据银行业6月末自查初步数据显示,地方平台公司贷款余额大约为7万多亿,2013年同比增长了一倍,很多贷款项目都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发放的,贷款主体合规性、地方担保合法性、贷款项目的现金流和担保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地方财政代偿性风险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应该说,这些平台公司对于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对于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启动内需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去年下半年以来,银监会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要求,开展了平台公司贷款的自查和清理。在严控新项目贷款风险的基础上,督促银行开展项目合规性的再评估,落实第一、第二还款来源,做实抵质押和担保管理,年底前重新分类,相应提足拨备,做好坏账核销。从目前初步掌握的情况看,平台公司贷款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但长期来看,如何控制地方财政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如何完善地方举债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是房地产价格大幅波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信贷风险
2005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价格虚高的现象。近几年来,陆续出台了多项房地产市场,今年12月,又启动了新一轮的房地产新政。为落实房地产,防范房贷风险,近几年来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二套房”、完善了土地和在建工程抵押、督促银行实行房地产授信名单式管理,开展了房地产信贷以及和房地产紧密相关的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信贷的压力测试。虽然中国不会出现美国式的“次贷”危机,但房地产信贷质量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和风险水平。除了房地产外,最近几年来连续出台了多项产业结构调整,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产能过剩。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将直接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上世纪十年代我们有过这样的教训。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银行业长远发展的依
2 / 6
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业既要防范信贷风险,也要运用信贷资源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和产业升级。[3]
(四)不良资产面临考验
2013 年,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12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人民币 67.3 万亿元,较年初增加人民币9.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5.6%。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合计 63.0 万亿元,占比为93.6%,同比增长 15.0%。3就新增贷款结构而言,总体呈现如下特征:一是“企业多、住户少”;二是“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多、中长期贷款少”;三是房地产贷款下半年增速反弹。信贷规模增长的同时,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正面临着较大的考验。
受2009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刺激的后遗症逐步呈现。2012年,部分区域和行业出现明显风险特征,国内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出现下滑迹象,持续多年的不良贷款“双降”拐点显现。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境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自2011年第三季度起逐步增加,2012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合计为人民币4,929亿元,较2011年末增加人民币7亿元,同比上升15.1%。但受新增贷款规模的影响,不良贷款率则由1.0%微降至0.95%。依赖于贷款规模的扩张,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呈现小幅下降,其余商业银行均出现了反弹,其中尤以股份制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反弹最为明显,与2011年末相比分别提高0.12和0.16个百分点(见上图)。[4]
(五) 暴露风险和潜在风险
1、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或将温和释放,区域性风险进一步蔓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报》(以下简称《年报》)数据显示,2012年末,中西部地区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东部地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人民币655亿元,不良率由年初的0.9%上升至1%,尤以浙江省和江苏省最为突出,2012年末不良率分别为1.68%和1.04%,较年初分别提高了0.77和0.23个百分点。而各家商业银行年报显示,长三角地区成为2012年不良贷款的“重灾区”。以建行为例,该地区的不良率由1.31%飙升至1.97%。2012年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钢贸骗贷风波等,均集中于该地区,区域性风险凸显。区域性风险的蔓延不容忽视,长三角地区的风险已逐步向山东、福建、广东等其他沿海地区蔓延,若实体经济持续低迷下滑,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也将逐步受到影响。[5] 2、地方融资平台总量规模虽然可控,但仍需监控潜在风险。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合计人民币9.3万亿元,占银行业贷款余额近14%10,且将有约人民币3.49万亿元在未来3年内到期。目前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中,约20%的平台项目由于本身没有收入来源属于公益项目,须依赖地方财政运用未来的其他收入综合进行偿还方可化解风险。[6]
3 / 6
3、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增幅较大,积聚信用风险。
根据上市银行公布年报显示,2012年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增幅远高于各行对公贷款增幅,2011、2012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合计增幅高达38.01%及26.50%,股份制上市银行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增幅高达43.12%及39.02%。随之而来的不良贷款余额亦呈现大幅上升态势,《年报》数据显示,批发零售业本年净新增不良贷款余额合计人民币507.3亿元,年末余额高达人民币1,071.4亿元,不良率更是上升了0.45个百分点至1.61%。2012年爆发的钢贸危机、民间借贷危机,其中相当部分以批发零售类企业为借款载体,包括由于欧美经济危机影响导致的出口下滑、订单下降等因素,也直接传导至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批发类企业,并逐步向内陆地区蔓延。批发零售业子行业众多、单户平均余额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表外垫款呈现大幅上升趋势,该行业的信用风险在2013年将进一步积聚并爆发。批发零售业贷款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反映出目前实体经济运行中配套制度缺失对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六)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三大成就”
一是银行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截至2013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87.2万亿元,负债总额82.3万亿元,分别是2003年银监会刚成立之时资产和负债总额的3.2倍和3.1倍,全部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的-2.98%上升到今年二季度末的11.1%,拨备覆盖率也大幅增长至186%。近日,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13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榜单中,有96家中资银行上榜。[7]
二是银行业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明显改善。价值意识、资本约束意识、风险管理意识和品牌意识深入人心,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和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等先进管理方法得到重视和应用。银行业公司治理基本框架已建立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性和专业性持续增强,业务操作流程不断优化。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开发内部评级法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响应银监会的倡导,主动改变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努力满足小企业多样化、个性化和“三农”发展的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业务功能也大大扩展。
三是银行业审慎监管框架逐步成熟。近年来,银监会建立了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杠杆率、大额风险集中度比例控制、流动性比率等在内的全面风险监管指标体系,探索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监管和动态拨备的监管框架,强化银行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防火墙,加强股东监管和关联关系控制和利益冲突监管,提出了房贷比率控制等一系列简单、透明、有效的监管。出台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贷款风险管理和支付流程进行了性改革。银监会成为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正式成员,综合并表监管能力也逐步得到国际认可。
三、 中国商业的发展趋势 (一)商业银行积极布局城镇化
中国商业银行通过构建新型的银政合作关系,将融资优势与地方的组织协调优势有机结合,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例如,国家开发银行积极与地方合作,通过引入民营企业集体经济,打造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设立城镇发展基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再如,工商银行与南京江宁区签约,今后两年将提供超过100亿元的授信额度,注入江宁的城镇化建设。各商业银行在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还积极地扩大营业网点覆盖。例如,农业银行在广东增设1000个自助银行网点,“惠农通”服务点突破10000个,打造贯通城乡、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网络。在城镇化建设布局上,商业银行需要选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运作主体规范、经济效益和经营行管理水平较高的城镇化建设项目。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扶持,并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信贷、投资、保险、租赁、基金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在项目选择上,向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倾斜,通过银团贷款、债务融资工具、资
4 / 6
产管理、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等方式,支持重点项目的建设;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通过资产管理、资本市场投融资等为当地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8]
(二)银行发展电子商务
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颇具金融服务功能的电子商务企业对商业银行传统资金中介地位发起了挑战.商业银行高度重视,已将电子商务业务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 据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度,仅上线6个月的善融商务企业商城在线交易额达到35亿元,线上融资近10亿元,签约商户1万余户。2013年一季度,善融商务在线交易金额已经突破23亿元。表1:部分商业银行网上商城运营模式比较商城名称运营银行服务内容定位善融商务建设银行包括企业商城(B2B)、个人商城(B2C)和房e通,涵盖商品批发、商品零售和房屋交易等领域,可以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社区服务、在线财务管理、在线客服等配套服务;在金融服务方面,为客户提供从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到融资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亦商亦融。[9]
(三) 国际化程度逐步提升
2012年,中国资产规模排名前六位的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在推进国际化的战略上继续取得进展。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领跑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进程,全球网络布局基本形成,海外业务深度不断提升。2012年,随着中资银行海外业务的拓展,其海外资产与海外营业收入均有所提高。工商银行境外机构税前利润增长21.8%,境外营业收入占全行总营业收入的4.3%,境外机构总资产1,62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30.5%,占集团总资产的5.8%。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资产增长13%,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海外资产占集团资产总额的23.6%,对集团利润总额的贡献为18.7%。交通银行境外银行机构总资产较年初增长21.9%,占集团总资产比重达到7.7%;招商银行境外总资产占比2%,比上年末增长了一个百分点。[10]
(四) 综合化经营提速
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趋势的增强,金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化经营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大趋势。在金融脱媒压力、新资本协议实施和利率市场化推进等众多因素的促使下,国内商业银行已经积极介入基金、保险、证券、金融租赁等领域,相应业务板块对商业银行集团整体利润贡献度逐年提高。
商业银行所属控股集团持有其他金融牌照统计 银行 中信银行 光大银行 招商银行 平安银行 控股机构 中信集团 光大集团 招商局集团 中国平安 保险 信诚人寿 光大永明人寿 招商信诺 平安保险 基金 信诚基金 光大保德信 招商基金 平安大华 信托 中信信托 平安信托 证券 中信证券 光大证券 招商证券 平安证券 资产管理 中信资产管理 光大金控 平安资产管理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数据及各银行网站收集整理
(六)创新能力不断升级
在市场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金融脱媒和监管强化及资本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主要依赖于利差收入的国内银行在2013上半年的业绩已略显疲态,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也开始回落。商业银行需要尽快摆脱同质化竞争和盈利结构单一的状况,加快转型步伐,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产品、小微企业业务、数据与核心应用、移动支付以及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转型与升级。
5 / 6
结束语
在市场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金融脱媒和监管强化及资本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主要依赖于利差收入的国内银行在2013上半年年的业绩已略显疲态,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也开始回落。商业银行需要尽快摆脱同质化竞争和盈利结构单一的状况,加快转型步伐,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产品、小微企业业务、数据与核心应用、移动支付以及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转型与升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推动力,国内大多数银行都在积极开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战略和措施,贷款定价意识和定价机制已经基本形成。新型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不仅为商业银行提出新的要求,而且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通过构建新型的银政合作关系,加大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银行网点布局、信贷投向、消费信贷和产品创新的力度。在国际化进程上,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深度不断提升,全球网络布局加速推进。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快,已经积极介入基金、保险、证券、金融租赁等领域。在金融创新方面,商业银行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产品、小微企业业务、数据与核心应用、移动支付以及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创新,以实现从产品到服务的成功转型与升级。随着理财产品规模的不断攀升及潜在风险的显现,银行理财业务急需向规范化、透明化转型。从监管层面,国际金融体系监管改革和《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资本充足率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加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压力,各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动力逐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发布. 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R].2013. [2] 王华庆. 中国银行业的现状、挑战及未来展望. [J] . 金融时报 .2012 [3] 钟璐琳,樊彝. 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业务的风险研究. [M]经济研究导刊.2013 [4]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卓越中心. 2013年中国银行业十大趋势与展望 [J].2013 [5]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2012年报 [R] .2012 [6] 中国人民银行 . Aggregate Financing to the Real Economy [R] .2013 [7] 2013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 . [J]. 银行家 .2013
[8] 王曙光. 商业银行如何助力城镇化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9] 谢春恋. 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策略研究 [J].福建金融 . 2013 .(5) [10] 根据上市商业银行2012年年报和公开资料整理. [Z]
2013.12.23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