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工程概况 .......................................................................................................... 1 2.混凝土结构外观主要缺陷统计 .......................................................................... 1 3.混凝土施工缺陷及防治 .................................................................................... 2
3.1外部缺陷 ................................................................................................. 2
3.1.1麻面 ............................................................................................... 2 3.1.2蜂窝 ............................................................................................... 3 3.1.3混凝土露筋、空洞 ......................................................................... 4 3.1.4混凝土施工裂缝 ............................................................................. 6 3.1.5 缝隙及夹渣 ................................................................................... 7 3.1.6 拱边墙底部缺陷 ............................................................................ 7 3.1.7 底板表面平整度差 ........................................................................ 8 3.1.8 砼表面不规则裂缝 ........................................................................ 8 3.1.9 缺棱掉角 ....................................................................................... 8 3.2混凝土内部缺陷 ...................................................................................... 8
3.2.1混凝土空鼓 .................................................................................... 8 3.2.2混凝土强度不足 ............................................................................. 9
1
1.工程概况
混凝土构件的外观效果是评价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隧道主体结构施工中,模板拆除后结构面时常出现的蜂窝麻面、错台、凸凹不平等情况,混凝土构件的形成是一个伴随着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复杂过程,环节的繁杂造成了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因素比较多,控制难度也比较大,为此编制混凝土缺陷修补方案。
2.混凝土结构外观主要缺陷统计
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缺陷等级表
名称 麻面 蜂窝 混凝土露筋、 空洞 现象 混凝土表面呈现出无数绿豆大小的大规则的小凹点 混凝土表面无水泥浆,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主筋没有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或在混凝土孔洞中外露的缺陷 缺陷等级 严重缺陷 严重缺陷 严重缺陷 严重缺陷 严重缺陷 严重缺陷 严重缺陷 一般缺陷 严重缺陷 严重缺陷 1
混凝土外部缺陷 混凝土施工裂缝 沿着纵向或环向施工缝处所产生的裂缝 夹渣 疏松 拱边墙底缺陷 外形缺陷 混凝土内夹杂有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 混凝土中局部不密实 模板下口缝隙不严密,导致漏水泥浆;或浇筑前没有先浇灌足够50mm厚以上水泥砂浆 棱角磕碰、翘曲不平、飞边凸肋等 浇灌预埋钢板混凝土时,钢板底部未饱满或振捣不足 混凝土内
混凝土空鼓 混凝土强度不足 经现场混凝土强度检测,达不到设计标准 部缺陷 3.混凝土施工缺陷及防治
混凝土施工缺陷分外部缺陷和内部缺陷两类。
3.1外部缺陷
3.1.1麻面
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呈现出无数绿豆大小的大规则的小凹点。1、混凝土麻面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不平滑;
(2)浇筑前没有在模板上洒水湿润,湿润不足,浇筑时混凝土的水分被模板吸去;
(3)涂在钢模板上的油质脱模剂过厚,液体残留在模板上; (4)使用旧模板,板面残浆未清理,或清理不彻底;
(5)新拌混凝土浇灌入模后,停留时间过长,振捣时已有部分凝结; (6)混凝土振捣不足,气泡未完全排出,有部分留在模板表面;
(7)模板拼缝漏浆,构件表面浆少,或成为凹点,或成为若断若续的凹线。 2、混凝土麻面的预防措施: (1)模板表面应平滑;
(2)浇筑前,不论是哪种模型,均需浇水湿润。但不得积水; (3)脱模剂涂擦要均匀,模板有凹陷时,注意将积水拭干; (4)旧模板残浆必须清理干净;
(5)新拌混凝土必须按水泥或外加剂的性质,在初凝前振捣;
2
(6)尽量将气泡排出;
(7)浇筑前先检查模板拼缝,对可能漏浆的缝,设法封嵌。 3、混凝土麻面的修补
混凝土表面的麻点,如对结构无大影响,可不作处理。如需处理,方法如下: (1)用稀草酸溶液将该处脱模剂油点,或污点用毛刷洗净,于修补前用水湿透;
(2)修补用的水泥品种必须与原混凝土一致,砂子为细砂,粒径最大不宜超过1mm;
(3)水泥砂浆配合比为1∶(2~2.5),由于数量不多,可用人工在小灰桶中拌匀,随拌随用;
(4)按照漆工刮腻子的方法,将砂浆用刮刀大力压入麻点内,随即刮平; (5)修补完成后,即用草帘或草席进行保湿养护。 3.1.2蜂窝
蜂窝是指混凝土表面无水泥浆,形成蜂窝状的孔洞,形状不规则,分布不均匀,露出石子深度大于5mm,不露主筋,但有时可能露箍筋。
1、混凝土蜂窝产生的原因:
(1)配合比不准确,砂浆少,石子多; (2)搅拌用水过少;
(3)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新拌混凝土未拌匀; (4)运输工具漏浆;
(5)使用干硬性混凝土,但振捣不足; (6)模板漏浆,加上振捣过度。
3
2、混凝土蜂窝的预防方法: (1)砂率不宜过小; (2)计量器具应定期检查;
(3)用水量如少于标准,应掺用减水剂; (4)计量器具应定期检查; (5)搅拌时间应足够;
(6)注意运输工具的完好性,及时修理;
(7)捣振工具的性能必须与混凝土的坍落度相适应; (8)浇筑前必须检查和嵌填模板拼缝,并浇水湿润; (9)浇筑过程中,有专人巡视模板。 3、混凝土蜂窝修补
如系小蜂窝,可按麻面方法修补。如系较大蜂窝,按下法修补: (1)将修补部分的软弱部分凿去,用高压水及钢丝刷将基层冲洗干净; (2)修补用的水泥应与原混凝土的一致;砂子用中粗砂; (3)水泥砂浆的配合比为1:2~1:3,应搅拌均匀;
(4)按照抹灰工的操作方法,用抹子大力将砂浆压入蜂窝内刮平;在棱角部位用靠尺将棱角取直;
(5)修补完成后即用草帘或草席进行保湿养护。 3.1.3混凝土露筋、空洞
主筋没有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或在混凝土孔洞中外露的缺陷称之为露筋。混凝土表面有超过保护层厚度,但不超过截面尺寸1/3的缺陷,称之为空洞。
1、混凝土出现露筋、空洞的原因:
4
(1)漏放保护层垫块或垫块位移;
(2)浇灌混凝土时投料距离过高过远,又没有采取防止离析的有效措施; (3)搅拌机卸料入吊斗或小车时,或运输过程中有离析,运至现场又未重新搅拌;
(4)钢筋较密集,粗骨料被卡在钢筋上,加上振捣不足或漏振; (5)采用干硬性混凝土而又振捣不足; 2、露筋、空洞的预防措施: (1)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垫块情况; (2)应采用合适的混凝土保护层垫块; (3)浇筑高度不宜超过2m;
(4)浇灌前检查吊斗或小车内混凝土有无离析; (5)搅拌站要按配合比规定的规格使用粗骨料;
(6)如为较大构件,振捣时专人在模板外用木槌敲打,协助振捣; (7)构件的节点、柱的牛腿、桩尖或桩顶、有抗剪筋的吊环等处钢筋的吊环等处钢筋较密,应特别注意捣实;
(8)加强振捣;
(9)模板四周,用人工协助捣实;如为预制构件,在钢模周边用抹子插捣。 3、混凝土露筋、空洞的处理措施:
(1)将修补部位的软弱部分及突出部分凿去,上部向外倾斜,下部水平; (2)用高压水及钢丝刷将基层冲洗干净。修补前用湿麻袋或湿棉纱头填满,使旧混凝土内表面充分湿润;
(3)修补用的水泥品种应与原混凝土的一致,小石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原设
5
计高一级;
(4)如条件许可,可用喷射混凝土修补; (5)安装模板浇筑; (6)混凝土可加微量膨胀剂;
(7)浇筑时,外部应比修补部位稍高;
(8)修补部分达到结构设计强度时,凿除外倾面。 3.1.4混凝土施工裂缝
1、混凝土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
(1)曝晒或风大,水分蒸发过快,出现的塑性收缩裂缝;
(2)混凝土塑性过大,成型后发生沉陷不均,出现的塑性沉陷裂缝; (3)配合比设计不当引起的干缩裂缝;
(4)骨料级配不良,又未及时养护引起的干缩裂缝; (5)模板支撑刚度不足,或拆模工作不慎,外力撞击的裂缝。 2、预防方法:
(1)成型后立即进行覆盖养护,表面要求光滑,可采用架空措施进行覆盖养护;
(2)配合比设计时,水灰比不宜过大;搅拌时,严格控制用水量; (3)水灰比不宜过大,水泥用量不宜过多,灰骨比不宜过大; (4)骨料级配中,细颗粒不宜偏多; (5)浇筑过程应有专人检查模板及支撑; (6)注意及时养护;
(7)拆模时,尤其是使用吊车拆大模板时,必须按顺序进行,不能强拆。
6
3、混凝土施工裂缝的修补 (1)混凝土微细裂缝修补
①用注射器将环氧树脂溶液粘结剂或甲凝溶液粘结剂注入裂缝内;②注射时宜在干燥、有阳光的时候进行;裂缝部位应干燥,可用喷灯或电风筒吹干;在缝内湿气逸出后进行;③注射时,从裂缝的下端开始,针头应插入缝内,缓慢注入;使缝内空气向上逸出,粘结剂在缝内向上填充。
(2)混凝土浅裂缝的修补
①顺裂缝走向用小凿刀将裂缝外部扩凿成V形,宽约5~6mm,深度等于原裂缝;②用毛刷将V形槽内颗粒及粉尘清除,用喷灯为或电风筒吹干;③用漆工刮刀或抹灰工小抹刀将环氧树脂胶泥压填在V形槽上,反复搓动,务使紧密粘结;④缝面按需要做成与结构面齐平,或稍微突出成弧形。
(3)混凝土深裂缝的修补
做法是将微细缝和浅缝两种措施合并使用:①先将裂缝面凿成V形或凹形槽;②按上述办法进行清理、吹干;③先用微细裂缝的修补方法向深缝内注入环氧或甲凝粘结剂,填补深裂缝;④上部开凿的槽坑按浅裂缝修补方法压填环氧胶泥粘结剂。
3.1.5 缝隙及夹渣
缝隙及夹渣产生原因:施工缝未按规定进行清理和浇浆。
预防措施:浇注前对施工缝部位重新检查,清理杂物、泥沙、木屑。 3.1.6 拱边墙底部缺陷
拱边墙底部缺陷(烂脚)产生原因:模板下口缝隙不严密,导致漏水泥浆;或浇筑前没有先浇灌足够50mm厚以上水泥砂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