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锃亮(cèng) 恬静 高屋建瓴(lín) 屏气凝神 B.憧憬(chōng) 涟漪 相形见绌(zhuó) 重峦叠障 C.殷红(yān) 酣畅 束手无策(shù) 顾名思义 D.撷取(xié) 归咎 谆谆教诲(dūn) 暝思遐想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学领域里,牛顿是璀璨的明星,这是不言而喻的。
B.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呈现了工人师傅对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C.在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年轻人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敢于迎接任何前所未有的挑战。
D.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俄海上军事演习是深化和巩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 B.在网络时代,我们要培养、建设、储备一批职业化管理人才。 C.中国电信称将大幅提升光纤接入普及率和宽带接入速率,五年内公众用户上网单位带宽价格下降35%左右。
D.检查一学期来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是期末考试。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并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
②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指的是移动通信技术,外语缩写:4G。 ③该技术包括TD—LTE和FDD—LTE两种制式。
④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
⑤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
A.②①⑤③④ B.②③⑤①④ C.⑤③①②④ D.⑤③②①④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用口耳相传的传说,诉说着对深邃而神秘太空的向往。 B.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杰出贡献有目共睹,杂交水稻的诞生地就在湖南。
C.聊起最近读什么书或喜欢什么作品时,很少有人提到《聊斋志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文学经典,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担忧。 D.在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侯勇饰演的贪官赵德汉把“小官巨贪”的角色演活了。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寄李儋①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②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③有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dān):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②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③邑: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以花开一年比衬,流露出别后近况萧索的感慨。 B.颔联写诗人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
C.颈联具体写诗人的思想矛盾。诗人既想辞官归隐又觉自己未尽职责,处境进退两难。 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李儋的问候和对他来访的感激。 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回忆与老朋友的交往开头。 B.本诗展现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的矛盾思想,概括出这样的有志却无奈的典型心情。
C.韦诗多以描写山水见长,但也不乏忧念国事、关怀民生疾苦的诗作,此诗就是例证。 D.这首诗叙述了别后的思念,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二)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第8—11题。(12分)
济阴①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吾乃济阴之巨室③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④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舣⑤而观之,遂没。
(节选自《刘基集》,有删减)
【注】①济阴:济,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向东注入黄河。阴,水的南面,山的北面。②浮苴(chá):浮草。③巨室:旧指世家大族,此指富翁。④吕梁:即吕梁湖,在今江苏铜山区东南,靠近济水。⑤舣(yǐ):停船靠岸。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渡河/而亡其舟 B.若/渔者也 C.渔者/黯然而退 D.舟薄/于石又覆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亡____________ (2)许____________ (3)薄____________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你的理解,试就文中的渔夫或旁观者的言行,谈谈你对这一类人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2)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3)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4)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5)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7题。(17分) 追花落河
①我八岁那年的初夏,在刚洒了水、恢复平整、发出阵阵泥腥味的红土球场边的浴室里得到一个允诺:正在吧嗒吧嗒打肥皂的父亲说他要带我去游泳。去哪里?我问。游泳池啊。他说,随即叹了口气,在个池子里扑蹬扑蹬算什么游泳?然后他告诉我那个到河里游泳的故事。一个关于自由及其惩罚的故事。
②“我父亲很不喜欢我的。”父亲说。我当然知道,他是我爷爷的第七个儿子。在千盼万盼要个女儿的我爷爷眼里,这个又黑、又大,鼻子又扁的丑儿子简直是多余的。
③父亲被一个抽鸦片、搞盐务而且脾气坏透了的老头子讨厌了十年,终于在一个夏天的正午挨了一顿痛打之后,得着了神悟——他蹲在济南市朝阳街老家南屋的一条小水沟边,看见一朵石榴花从树梢落下来,一落落进水沟里。石榴花端端正正落在水面上,仿佛迟疑了一下,转了个圈儿,好像回头看一眼石榴树和树后挂着“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油漆木刻联匾的懋德堂,打个战,便顺着清澈的沟水流下去。那沟里流的是泉水,从北屋我奶奶房后石板底下冒出来,取径于青石砖的缝隙,绕过西厢房后檐下的两棵梧桐树,自西向东穿越三进的院落,甚至还在汇合了另两个泉眼之后爬上高坡,潺潺折向南流入二进的东厢房下,又从一进花厅的地底下,流向西屋,再从石榴树后头冒出来,一路流出院墙之外,一口气注入小清河。
④那年,父亲九岁零八个月,他跟着一朵从泉沟里漂出院墙的石榴花跑了好几里路,来到小清河边,纵身一跃,扑向看起来清澈见底的河水。在这重大的一刻,父亲可没有一丝寻短见的意思。
⑤不,没有那么深沉和悲哀。他只是想离开那个家——而且以一种懒得费力气的方式。他以为自己可以像一朵石榴花那样,端坐在水面上,摇摇颤颤一路顺流而下,也许经过一些像剪子巷、麻面胡同那样热闹的市集,就出了海了。
⑥父亲跳下小清河的那一刹那,感受到他还不懂得意思的一个词:自由。我爷爷再也打不着他,我奶奶再也疼不了他,天王老子再也管不住他了。他栽进一大丛轻里吧唧的水草里,睁眼瞧见成千上万个鱼眼蟹眼大的气泡,就像晴天夜空里密匝匝的星星一样。他瞪视着这一片片湛蓝、翠绿和晶金光亮的色彩,发觉这是一个他从来没见过、也没能想象过的陌生世界,他不可能属于这里。随着大大小小的气泡弹向水面的时候,父亲才想起来,他其实不会凫水。
⑦“你没有淹死吗?”我问。
⑧父亲在一大堆白花花的肥皂泡里斜斜睨了我一眼,意思好像是说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小孩子。好半天才答了句:“没有。”
⑨他只是把脑袋探出河面去,吸了口气,一蹬腿却沉了底,不多会儿又随着小泡泡浮上来,他就再吸一口气。就这么浮一浮,沉一沉,让河水带着打转,直到天黑,水底的世界和水面的世界不知怎么商量好了似的一起暗下来。他忽然发现,沉不下去了。一脚踩在沙窝子
上,再一抬头,另一只脚也踏上半截埋陷在沙滩里的老树根,眼前是一排九棵白杨树。这儿他认得,叫南大弯。出了小路向东拐,走三百步就是洛口杨家,我奶奶的娘家,离朝阳街懋德堂十二里地。
⑩“那后来呢?” 11“挨揍啊!○”
12距离下一次父亲以一种潜意识的状态争取自由,○还有十七年。我不会同意这老实的十七年是由于我爷爷的一顿家法奏了效,而父亲则根本不会承认十七年后他曾经试图摆脱包办婚姻而借故离家、遗弃我的母亲。我如果相信自由会换来惩罚,那惩罚绝对不是我爷爷手上的鞭子,而是母亲闯关千里从济南到青岛找到父亲的旅程——其中有一半的路途还是用她那双有些许残障的脚[注]走出来的。不知怎的,父亲从此变成了一个乖顺的男人。
(选自张大春散文集《聆听父亲》,有删改)
【注】有些许残障的脚:这里指旧时代女子因缠足导致肌骨变形而形成的小脚。
13.本文中父亲两次离家出走的故事有同有异,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填写下列表格。(3分) 出走时间 九岁零 八个月 二十七岁 方式 追花落河 遭受肉体的惩罚,但爷爷的暴打并没有真正改变父亲的秉性 (2) 想摆脱包办婚姻,以一种潜意识的状态争取自由 原因 (1) (3) 结局 14.第③段写父亲“在一个夏天的正午挨了一顿痛打之后,得着了神悟”,联系全文思考,父亲得着了怎样的“神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3分)
父亲在一大堆白花花的肥皂泡里斜斜睨了我一眼,意思好像是说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小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我”听了父亲讲述“追花落河”故事后,幼小的“我”当时心里会有怎样的触动?请用60字左右描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8—21题。(13分)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 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二十世纪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4日]
1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2.扶贫开发是贫困地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关键措施。目前,国家又提出“精准扶贫”,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请你根据这一内容,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1)为扶贫开发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跟随扶贫工作队,到贫困户家中慰问时,请你对贫困户说说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早日走上致富之路的话。(要求:60字以上,至少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50分)
23.人一生的学习不只是在学校和读书中进行的,尤其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智慧等,往往在经历一些人和事后才能学会,生活有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请以《在____________中学会》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1)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人名;(3)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答案
2018年江西中考模拟卷(二)
1.C(A.cèng—zèng,lín—líng;B.zhuó—chù,障—嶂;D.dūn—zhūn,暝—冥) 2.C
3.C(A.语序不当,将“深化”与“巩固”互换位置;B.搭配不当,去掉“建设”;D.缺宾语,可在句末加“的主要目的”) 4.B 5.D
6.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李儋问候的感激和对他来访的期盼) 7.A(应为“从叙别开头”) 8.D
9.(1)失去 (2)许诺,答应 (3)迫近
10.(1)渔夫(用船)载着他上了岸,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2)渔夫说:“这是因为他是答应给我的钱却没有兑现的人。”
11.示例一:渔夫财迷心窍,见死不救,只图一时痛快,是不对的。示例二:旁观者明哲保身,指手画脚,不愿伸出援助之手,也是不对的。
【译文】济阴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大声呼叫求救。有一个渔夫划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号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用船)载着他上了岸,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
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可以吧!”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鱼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后来有一天,这个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到石头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这是因为他是答应给我的钱却没有兑现的人。”渔夫把船靠岸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12.(1)杨花落尽子规啼 (2)忽如一夜春风来 (3)海内存知己 (4)海日生残夜 (5)无可奈何花落去 (6)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7)其不善者而改之 (8)醉翁之意不在酒
13.(1)想要摆脱爷爷的家庭暴力,年少出走是无意识地追求自由 (2)借故离家,远走他乡 (3)遭受心灵的惩罚,妻子以小脚千里寻夫的坚忍执着使他从此变成了一个乖顺的男人
14.父亲的“神悟”指那个夏天,父亲从一朵石榴花的自由飘落中获得了摆脱家庭枷锁的启示以及出走的方式和路线(2分),石榴花唤醒了他追求自由的渴望和勇气(2分)。
15.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地描写了石榴花飘落在水面的过程,侧面表现父亲蹲在水沟边专注观察这朵落花并若有所思的情状(1分)。移情于物(景),借石榴花的犹疑和打战表现父亲出走之前内心的犹疑,对家族的厌恶和对外边美好世界的向往,为下文写他追花落河做了铺垫(1分)。 16.这里运用神态描写(1分),鲜活地写出了父亲对“我”提出如此蠢笨的问题的不屑(2分)。 17.提示:心理描写要紧扣文本思想内容,语言表达要文从字顺。
18.首先点出当下“读纸质书的人少了”这一事实;其次提出“只有纸质书才是书”这一观点并阐述理由;接着结合现实论述了“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的观点;最后强调指出“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19.优点:方便快捷;容量很大。缺点:轻浅化,不能用于阅读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碎片化,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阅读,阅读内容通常短小零碎。
20.举例论证。论证了手机不适合阅读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手机阅读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观点。
21.纸质书是文化的承载和传递者;纸质书具有艺术的美,书依托纸而存在;书店的增加,方便了纸质书的阅读和购买;年轻读者对纸质书有天然的好感。
22.(1)示例:①创新机制抓扶贫,开拓新路奔小康;②扶贫开发,重在执行;③农村低保维持生存,扶贫开发促进发展。(2)示例:困难只是暂时的,不要伤心,不要抱怨,不要气馁,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要坚定脱贫信心,要相信在党和的关怀下,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总有一天,你们会完全脱贫,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23.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