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屋檐下》戏剧的艺术特色?
《上海屋檐下》创作在1937年春。正是“西安事变”之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在“反对内战,共同抗日”的呼声下,释放了一批“政治犯”,夏衍在此时“听了许多出狱同志的故事,有所感触,引起了写作的冲动。”
一、剧作结构分析
第一幕是“群像展览”式结构,五户人家的事情齐头并进地发展。舞台空间是个上海特有的、拥挤的弄堂房子的横断面,每间房子的侧面都摆在观众面前,每间屋里的故事也摆在观众的面前。剧作者突破了戏剧在同一个舞台只表现一个剧情的,同时避免塑造一个中心人物,巧妙地运用电影蒙太奇镜头的组接手法,将林、黄、赵、施、李五家人平行发展的生活,错落有致的编织在一起。故事情节有时个别进行,有时穿插进行,呈现“断而复续”的画面感。
第二幕由于匡复的出现,改变了这个戏的原来结构,从“五户人家齐头并进”而变成了“三个人的感情纠葛”的结构,这样就打破了剧作原来的结构设计。而这样的结构使得结尾更加困难,最后作者不得不借助孩子唱歌这种没有说服力的情节来结束整台戏,使得整体头重脚轻。
二、题材的选取
《上海屋檐下》选取的是上海最普通的房子:
石库门;是石库门中的一群小人物;是凡人小事,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xx:
勉强糊口的小学教员,他们是为柴米油盐发愁 黄家楣:
1 / 3
事业的大学毕业生,是为“当东西”发生争吵 xxxx:
为生活所迫出卖自己的女人,她为生存卖身 xx:
儿子战死的老报贩,是老年丧子的悲哀 xx、林、彩:
全剧的主线,十大动荡时代,相见时难别亦难 把广阔的社会生活浓缩在一个小屋檐下。
三、创作风格
第一幕结束时,匡复和彩玉的见面。当彩玉提着篮子像往常一样回家来时,八年没见的丈夫已经在她家的客堂间里等她,那一幕是最让人揪心的,也是观众最想看到的。但是作者偏偏略去了这样最难堪的场面。等第二幕开始的时候,一切已经安静,两个人已经沉默,一个在抽泣,一个在踱来踱去。
第二幕结束时,三个人面对这样的局面如何处理,匡扶说: “我还得跟你„„”显然是:
跟你商量,但又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观众正想知道三个人怎么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林志成说:
“彩玉,去找一找葆珍!”三个人最难堪,又是观众最想看的又被去掉了。
这样的处理乍一看有些遗憾,仔细一想很有回味,让观众自己去想象其中发生了什么事。几组人
2 / 3
物走了,来了,来了,走了,一切归于平静。看似平淡,但人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
四、环境和节奏的和谐
1、自然环境
“这是一个郁闷得使人不舒服的黄梅时节。从开幕到终场,细雨始终不曾停过。雨大的时候丁冬的可以听到檐落的声音,但是说不定一分钟之后,又会透出不爽朗的太阳。”就连随时都得呼吸的空气,都是“很重”,空气很重的结果导致“这种低气压影响了住户们的心境。”
2、\"政治环境
写这个戏时正是“西安事变”之后,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是未知的,此时的东北已经沦亡了六年,华北又在“自治”,卢沟桥周围炮声轰鸣。但是究竟第二次合作能不能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开展抗日又是未知之数。这样的整治情况下,正是和自然环境是非常吻合的。
3、居住环境
原来只住一户的石库门,现在要住五户人家。拥挤、阴暗、低气压使得“从他们的举止谈话中,都可以知道他们一样的都很忧郁、焦躁、性急”所以,只要有一点点的机会,被压制的情绪就会有爆发的可能,推动戏剧出现高潮。
五、交响乐,基调不同,此起彼伏,和谐流畅
五户人家各自为政,互不相干,各有故事和的发展线。但又是在同一天发生的事情。而每一家发生的事,又是在同一个节奏之下、同一个韵律之下发生的。例如:
施小宝的出去、回来;黄家送老人出去、回来;林家匡复回来、出去。他们都是平行向前推进。一个石库门,就像一个交响乐,此起彼伏,和谐流畅。
3 / 3